名人推薦:
《藝術治療與生涯諮商》
〈推薦專文〉完美互補的精妙跨界組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名譽教授 金樹人
最近這一陣子,說是心血來潮也好,或是因緣具足也好,我總是不斷尋找與藝術治療媒材有關的生涯諮商資料。後來在師大圖書館找到2023年剛出爐的新書《Art Therapy and Career Counseling》,意外且欣喜,當下就借了出來。意外的是這兩個專業的門檻都很高,居然有人做到了;欣喜的是,紮實的內容與實例,讓實務工作人員開啟了另外一扇跨界的窗,窗外一片花團錦簇。更巧的是,沒多久就在電郵中發現黃總編輯寄來了這本書的中文版翻譯稿,邀約寫序。
我長期在兩岸四地推廣生涯輔導與生涯諮商,在第一線輔導人員實際的應用方面,早期受到職業輔導理論的影響,大多偏向採用量化心理測評的工具。近代面對職涯不確定因素的劇變,後現代生涯理論走向構設理論(constructivism)或社會建構理論(social constructionism),開始重視心理師與來訪者共構的質性心理評量。理論範式的轉移,也帶動了質性方法在生涯諮商中「實驗」的風潮。在諸多的質性方法中,國內外許多生涯諮商師對於創作性藝術治療的方法興趣盎然,且躍躍欲試。
這些風潮引領之下的實驗報告大多零星散見於學術論文,而學界有關藝術治療在生涯商應用的系統論述或著述,仍付闕如。我想最大的困難在於,生涯諮商專家缺乏藝術治療的訓練,藝術治療專家缺乏生涯諮商的養成,這是殘酷的事實。
若要將這兩個領域整合起來,提供完整而周延的指導性學術論述,其難度更是超乎想像。我其實是帶著這樣的疑問與好奇,翻閱這本剛剛問世的新書。如果寫這本書的作者是藝術治療師,他懂得生涯諮商的優勢與限制嗎?如果作者是生涯諮商師,他懂得藝術治療的優勢與限制嗎?當看完前面三章,頃刻間啞然失笑,繼之擊節讚賞;我想我是過慮了。
關鍵在於作者。這本書的第一作者Barbara Parker-Bell,在熱愛藝術的家庭中長大,大學就讀藝術系,碩士主修藝術表達性治療。難得的是,她又取得了臨床心理學博士,博士論文選題與生涯選擇和滿意度有關,長期在大學為藝術治療學生教授生涯發展課程。這本書的第二作者Debra Osborn,是研究型機構的生涯發展/職業心理學/生涯諮商教授。有趣的是,她的何倫碼主要類型就是藝術型!在她的教學研究、諮商和督導生涯中,她一直受到創造性方法吸引,而且在繁重的工作中藝術類的創作讓她「感到最有活力」!在生涯領域中,她感覺自己在走著一條「少有人走的路」。
這真是一個完美互補的精妙跨界組合,雙人絕佳的專業搭配,使得全書呈現出三個令人激賞的特色。其一,她們各自在藝術治療或生涯諮商接受了完整的專業訓練,特別關注治療或諮商的倫理議題,對於重要的專業守則與分寸把關甚嚴。其二,佛羅里達州立大學是認知訊息處理理論(CIP)的大本營,她們浸潤於CIP生涯團隊的學術氛圍,同時教授融合藝術治療與生涯發展的課程。書中的許多細節,可以看出是她們經過充分討論後,教學相長所凝鑄出來的心血結晶。我特別喜歡每一章結尾的「討論問題和活動」,每一個條目或活動都足以刺激學習者進行深入的反思。其三,經過多年的諮商實務試煉,書中許多實例或案例都是藝術治療不同媒材有關生涯發展或生涯困擾的創作,彌足珍貴。對我來說,生涯議題透過表達性藝術創作,有了立體的線條、色彩或畫面,透露出來的訊息豐美多姿,迥異於口語諮商的效果,相信個案的感受也一定會相當深刻。
對於藝術治療專業的Barbara Parker-Bell與生涯諮商專業的Debra Osborn來說,她們選了一條較少人走的路,這使得本書顯得如此的獨特與不同;出於其類,拔乎其萃。
〈推薦專文〉以藝術探索生涯的趣味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副教授、藝術治療師/諮商心理師 江學瀅
疫情前兩年,前往邁阿密參加美國藝術治療學會的年會時,特別參加一場自己較不熟悉的藝術治療取向──認知行為取向藝術治療工作坊。當時這場工作坊由佛羅里達大學藝術治療研究所主任Barbara Parker-Bell帶領。
那是一場令人印象深刻的工作坊,開始的時候有許多理論架構的說明,以及認知行為心理學理論在藝術治療領域應用時的概念,以及處理問題時的思考引導之架構。聆聽理論時,十分能理解這個過程,畢竟認知取向就是架構清晰,能較為快速的聚焦問題,且在實徵研究的結論上有許多成效應證。正好奇認知行為理論之下,強調自發創作的藝術治療實務應用方式,在理論說明結束之後會是什麼樣的創作架構。沒想到,教室後面有幾個媒材分類的大箱子,讓參與工作坊的學習者,自由取用,並沒有任何引導步驟。
媒材箱的分類沒有特殊意義,只是老師方便從學校把媒材載來會場的方式而已。參與工作坊的學習者,能自由地在每個箱子裡面找自己想要的任何尺寸紙張、媒材、剪刀等工具、自由在探究議題之下創作,盡情表達自己想要表達的相關內容。原來,縱使認知行為理論實務應用架構清晰,要達到非語言表達的創作內容,還是能在具有個人創作意圖的自發創作概念之下,自由地進行。最後,參與者創作的內容五花八門,但討論都聚焦於當天要探討的問題之下。
後續與Dr. Parker-Bell保持聯絡,並討論訪臺教學計劃,可惜一切被疫情打斷。但很開心Dr. Parker-Bell能在疫情期間完成《藝術治療與生涯諮商》這本書。本著她的專長以及對生涯教育的熱誠,整合藝術治療與生涯輔導的內涵,將生涯理論與探索的方法,轉變為藝術創作的方法,並以藝術治療的方法帶領創作者進行生涯探索。
過去非常長一段時間,藝術治療在心理分析的架構之下,由心理動力理論理解作品,並發展成Edith Kramer倡導的藝術即治療,以及Margaret Naumburg倡導的藝術心理分析。時至今日,越來越多的心理學理論與藝術治療理論整合,凸顯藝術在人類表情達意的情境中,能突破語言的限制,增加探索的豐富性,並且幫助探索者理解意識之外較難覺察的心理內容。
Dr. Parker-Bell擅長將她熟悉的心理學理論,以清晰的結構說明給學習者理解。同時,她能在學生清楚理論之後,靈活地將理論轉而帶領學生進行相關議題的自由創作,充分發揮藝術治療框架下自由創作的精神,且能活潑的應用各種媒材,發展相關主題的創作模式。本書以生涯探索為主題,在整合生涯理論與藝術治療理論的概念下,發展生涯探索的藝術治療實務工作模式,是相關工作者含金量極高的參考書籍。祝福本書的翻譯出版,期望能提供相關的專業工作人員實務工作之參考。
《圖解藝術治療》
藝術治療的知識理論深且廣,這本書使用簡單易懂的文字和有趣的圖畫來說明藝術治療的基本概念,讓人可以在短時間內對於藝術治療領域能夠有個清楚的理解。主題亦從歷史、工作模式、理論取向、特定族群、技巧與引導到衡鑑評估,雖然都是很簡單的文字內容,卻呈現出每個主題要表達的重點,也會讓人在閱讀過程,經由深入淺出的描述,讓人會更想要進一步去了解藝術治療的更深層的內涵,是很值得推薦給新手入門的一本書。──國立清華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朱惠瓊
經過許多人的努力,藝術治療專業在台灣的推廣至今也已超過二十年。有幸看見一本以如此生動有趣方式介紹藝術治療的指南問世,全書讀來,處處充滿了藝術治療平易近人的本質與活力。本書除了提供對於藝術治療的基礎認識,也加入了許多近年來在藝術治療領域中的新興理論與觀點,相信這是一本符合現今藝術治療師、助人工作者、教師在推廣藝術治療時不可或缺的口袋書。──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學系藝術治療組 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