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推薦序1
米米(迷路媽、親子部落客&暢銷作家)
《回到孩子高度,就能使用同理角度》
老天給了我兩個有過動症的孩子。雖然幾度被醫生判定「不吃藥就沒有明天」,但一路走來,我們的心情始終是愉快的,張開眼,日日都是全新嘗試,隨時隨地都可以從容而彈性的調整前進方向。
究竟,老木為什麼可以如此老神在在?答案很簡單,因為老木本身就是一個資深的老過動兒啊。
世人眼裡的瑕疵,有時也是上天的另一種恩賜,在「動動人」的世界裡,總因為叛逆而不肯乖乖向命運屈服,總因為注意力缺失而使得挫折與感傷無法久留,更因為生性熱愛挑戰而將他人無法承受之難,視為引爆我們彭湃熱血的新鮮事,把難關當做心魂之間的趣味大冒險,愈難,愈好玩。
世事就是這樣,一體兩面,在這不完美的土壤裡,或許會開出一朵人們不曾見識與想像不到的精彩小花。
老木何嘗不曾想方設法。從過敏原檢測、飲食調整、加強平衡感運動、進化教育觀點與執行啟發式課業引導等,在各個方面著手,孩子也從嚴重落後到慢慢進步,小四之後,許多部分甚至是超越同儕的。
藥是礙,陪伴才是愛。我們不聽話,我們沒有乖乖吃藥,但是愛讓我們不斷演化成更好的媽媽與孩子。
即使演化的過程值得,努力的經驗深刻難忘,但在看了這本書以後,總還是會忍不住地怨嘆:「哎呀,如果當年手邊能有這麼一本『指導手冊』,不知道可以省下多少的心力與時間啊?」
老木誠心推薦給所有的大人,無論是媽媽、爸爸、爺爺、奶奶或老師。當你忘了自己也曾是個頑皮的孩子,就讓這本書帶著你回到純真的歲月裡,回到孩子的高度,牽起孩子的手,用同理的角度成就最美的關係。
推薦序2
湯子瑢(玩樂教養實踐家、《玩出孩子新視野》作者)
《因時制宜的因材施教》
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我發現父母教育方式也要隨著孩子的成長,不斷地進行修正。這是在我感覺到,本來在孩子五歲時很有用的方法,到了七歲卻不太管用,還有點使不上力,體悟到的道理。
當孩子長大,思考及行為都會相對成熟,有更多自己的意見及想法。其實,這算是一件好事,這代表孩子有進步有發展,但有很多大人不敢(或不想)面對這一刻,尤其是在被孩子反抗的當下。
對企圖要「以不變應萬變」的大人而言,會覺得「孩子怎麼會變得那們不聽話」,以前明明都很好很OK的,為什麼現在說什麼都不肯了,「難道,我家的孩子出了什麼問題嗎?」
有時候,是身為大人的自己,忘記要成長了。沉浸在孩子才五歲的情境裡,以為照著之前的教育方式,孩子就會順利地愈長愈大,事實不然。父母必須配合孩子的心智成長速度跟著成長,適時地調整自己的腳步及心態,所謂的因材施教也要因時制宜才行。
讀到關於做家事的篇章,我特別有感。以前,孩子剛開始學會做家事時,很愛做,也常主動做,做得很開心。但上小學後,老師要求每天都要在聯絡簿上寫上所做的家事,就慢慢變成有目性才做-擔心沒做家事,聯絡簿上沒得寫,所以趕快隨便做一樣,這樣才能交差了事。
發現到這點,就找機會再次跟孩子溝通,重建那個快被遺忘的觀念:「家事是全家人的事,做家事是培養自我照顧生活的方式,並不是為了寫給老師看、獲得讚賞」。當然,不是溝通完立刻有效,孩子仍會為了聯絡簿,而刻意找桌子擦。我想,七歲的孩子需要有更多時間去思考。
過一陣子,某天又剛好沒做家事,我說「沒寫家事耶」,孩子笑笑回應「沒關係啊,就算有做也不一定要寫,我自己知道有做就好」。其實,孩子有把我的話聽進去,還花了些時間自己驗證,思考過後行為更成熟了。
我時時刻刻都在提醒自己,要多方面吸收教養經驗談,或許某些書上講的現在用不到,但以後用不用得到可說不定,反之,現在覺得自己很有用的一套,以後續用的可能性也不高,手邊若沒有備有幾本書參考,很容易就會出現讓人措手不及的苦惱。隨時調整方式,會讓教養工作輕鬆許多。王老師書裡妙招多,是本實用性很高的教養參考書,就很值得收藏。
推薦序3
戴勝益(益品書屋董事長、王品集團創辦人)
《溫暖動人的教養實境秀》
「人生就像茶葉蛋,有裂痕才會入味!」
想要讓人生參透入味,滋味引人入勝,要能挺身承擔環境的壓力,要能勇敢面對橫逆的挑戰,總之,生命中,「有血」「有淚」「有汗」「有掌聲」「有磨練」等,缺一不可,才會像裂痕均勻的茶葉蛋。
父母教養孩子的過程,是一個添加精彩度的過程。不只會經歷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還會度過生命中的陰晴圓缺,這是鍛鍊孩子具備強大特質和各式能力的絕佳機會,更是豐富他們的視野及經驗的巧妙安排。
然而,大人從中獲得的寶貴價值,更是無價。帶領孩子成長,自己也同步往前邁進。幾年後回過頭看,便會感謝自己當初的耐心與包容。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啦啦隊」,不能替他們活,但要替他們加油。支持他們的夢想,守望他們的憧憬,參與他們的磨難,陪同他們的起伏,並要喚醒孩子「心中的巨人」,活出不一樣的生命體驗。
生命即是教育,王老師這本親子教養書,不僅貼切父母的真實心聲,還能有創意的提出實質方法,趣味破表,感性滿分,真誠十足。這本「教養祕笈」看不見硬梆梆的制式教條,只有溫暖動人的教養實境秀,值得再三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