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空前絕後」,是倪匡對金庸小說的讚譽;
這套《紙醉金迷》,或許也是金學上的「空前絕後」!金戈鐵馬,俠骨情心,傳說中的江湖世界是如此奇特瑰麗,不由我們不心嚮往之。而在這片江湖之外,金庸創造了一個更大的武俠世界,將他的15部作品以超過230多種的姿態,呈現在讀者面前,而你我,都曾在金庸筆耕不休的創作脈動中參與一角;都曾在爭奇鬥妍的書冊流變間與之邂逅。
讀小說,酣暢痛快,低迴不已;閱此書,眼界大開,歎為觀止。
讀金庸武俠,「在消遣之外,別有繫人心處」;品《紙醉金迷》,可以更自豪地說:「我是金迷!」
《紙醉金迷──金庸武俠大系》是怎樣的一本書?★金學研究的蹊徑巔峰之作──
對金庸武俠的創作脈絡、版本源流、實書蒐集,下鋪天蓋地的本事與心力,此書為第一書。
★對金庸武俠經典的最大致敬──
金庸小說出版數量之巨、版本之多,沒有任何一部文學作品可出其右。近4000幅圖錄,是唯有「金庸」才能創造的紀錄!
★金迷、藏家、研究者的超級金庸指南──
堪比武林中的《九陰真經》、「九陽神功」,邁向金字高手的論劍頂峰,讓你內外功力倍增的夢幻秘笈!
★全覽金庸15部小說在世界各地的丰姿綻放,出版創意的最佳範例──
從封面到內頁,從台港到大陸,挖掘你所不知道的金書故事。
★高質感裝幀,與金書同步收藏──
「為金書而沉醉,為金庸而著迷!」《紙醉金迷》讓你的《金庸作品集》收藏更完整。
【典藏絕色】★世界罕有,版本匯聚──作者以30多年的收藏時間,蒐羅近5000冊金庸藏書,跨地域、跨年代、跨語言、跨版次(舊版、盜版、修訂、新修),版本之齊,每一套、每一本皆有完整書影,珍稀罕有,武俠圈已流傳:「一書在手,金庸全有。」
★創作探源,武俠奇觀──以648頁、大16開本全彩精印,收錄近4000張圖片,包含珍貴剪報資料、各版本插畫、內頁故事,細細還原金庸小說的創作歷程與時空原貌,除親炙大師的所思所想外,在武影俠風中,品味15部經典武俠帶給我們的感動。
★實書為基,考證有據──書中介紹逾230種版本,絕大部分為作者自有藏書。這些建立在實有藏書基礎上的爬梳,對於涉及的人物和事件,除查找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外,也透過不同資料的相互佐證,力求去偽存真、考證有據。
★經典設計,閱讀饗宴──全書由遠流資深編輯團隊、金獎設計師攜手合作,精裝書盒,金與紅搭配的大器設計,圖錄般的閱讀美感,極具經典價值。
★融入情感,更添趣味──搶標經驗、尋書過程、藏品眼光,字裡行間盡顯一位藏家的熱血與感悟。跟隨作者收藏足跡,讀者如入「金書」的奇妙世界,知識性、趣味性、可讀性兼而有之。
作者簡介:
楊曉斌
網名「藍橋」,江蘇南京人,1962年生。1979年考入南京炮兵學院,畢業後留校任教。先後在商貿企業和人壽保險公司從事管理工作。愛好攝影、音樂、橋牌,著有《藍橋體系──超級精確制》和《藍橋妙手》。受家庭薰陶,幼時便對文學有極大興趣,後以中國古典文學、現代文學經典稀缺版本為收藏方向,成果頗豐。
1982年,首次接觸金庸武俠作品,從此與「金庸」結下不解之緣,由購買閱讀到收藏研究,歷經三十餘年而樂此不疲。作者的金庸收藏,以「全初版初刷授權版本」為核心,目前已累積230餘種版別、近5000冊書籍,涵蓋了各種主流版本和稀缺版本,是金庸版本收藏研究領域的翹楚。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大俠離世迄今,懷念文章、網上留言和各種分享不曾一刻停止。還有人替金庸盤點十五部小說出現過1,427個人物,製表標示他們生活的朝代以及其中471位俠客的故鄉。楊曉斌的《紙醉金迷》結合當世眾多「為金書而沉醉,為金庸而著迷」的朋友,替未來的金學研究者留下金庸一原二修小說迄今最完整的版本故事和實物圖錄,價值連城,值得推薦。
──王榮文(遠流出版公司董事長)
金庸小說不僅是學院的,更是大眾的,在學院之外,顯然有更多的愛好者,寧可花一生的精力與積蓄,蒐羅舊章、深入荒陬,不遺餘力地以此為職志,購買、典藏、撰述有關金庸各時期小說的刊本及論著。其蒐集之廣博、資料之豐富、論述之完整,對未來可能的「金學研究」,無疑是本極具參考價值的巨著。
──林保淳(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解構金庸》作者)
這部《紙醉金迷》,可以說完全滿足了我的想望。除了列出各種版別金庸小說的圖版外,也對每一種版本做出詳細的介紹,還說了許多他在收藏過程中的有趣故事。能夠品味、觀賞各地出版社對金庸小說的設計風格與裝幀樣式,能夠尋索、研究金庸先生的創作軌跡和作品的發展脈絡,這本書著實令我大開眼界,心醉著迷!
──王怡仁(《金庸武俠史記‧三版變遷全紀錄》系列作者)
名人推薦:大俠離世迄今,懷念文章、網上留言和各種分享不曾一刻停止。還有人替金庸盤點十五部小說出現過1,427個人物,製表標示他們生活的朝代以及其中471位俠客的故鄉。楊曉斌的《紙醉金迷》結合當世眾多「為金書而沉醉,為金庸而著迷」的朋友,替未來的金學研究者留下金庸一原二修小說迄今最完整的版本故事和實物圖錄,價值連城,值得推薦。
──王榮文(遠流出版公司董事長)
金庸小說不僅是學院的,更是大眾的,在學院之外,顯然有更多的愛好者,寧可花一生的精力與積蓄,蒐羅舊章、深入荒陬,不遺餘力地以此為職志,購買、典藏、撰...
推薦序
〈為未來世代留下朗朗俠影〉
文/王榮文(遠流出版公司董事長)
要不是認識許德成先生,我不會知道網路上有一群熱衷收藏金庸小說版本的金迷。他們在網路上交換知識、分享收藏,有時候透過競拍、爭奪瑰寶,各種金庸出版品、墨寶、對聯、簽名書、改編漫畫、影視光碟……不一而足。有時也透過眾籌,復刻不易得全的珍品,譬如復刻三育版、鄺拾記版、武史版的金庸小說,這些金庸第一次創作結集的薄書,當年即使是合法授權的,最後也是金庸下令絕版的。真本珍稀,有人只好求之網上不算合法的眾籌復刻。
金庸先生十五部小說經歷一次創作、兩次大修再創作。第一次創作始自1955年他31歲,第二次大修創作始自1970年他46歲,第三次始自1999年他75歲。當代很少有作家像他這麼幸運,作品可以一修再修、精益求精。金庸有足夠質量的讀者,支持他的認真和任性。也因為金庸小說暢銷又長銷,盜版又多,他的出版人被迫必須發揮更高創意。
金庸小說版本駁雜,居然有人願意窮畢生洪荒之力,用心去蒐羅每一文本的初版書。2017年4月28日,我收到許德成轉來的楊曉斌贈書《藍橋書話──金庸武俠大系》,我很快被這一本透過眾籌、印刷精美、言之有物的書說服。當年閱讀哈佛教授在《追蹤哥白尼》書中講述的,《天體運行論》初版250冊在世間流轉500年的考古動人故事,彷彿再現。我用微信讚美作者:「了不起的是,你撿選的內容幾乎沒有錯誤,很不容易;下筆也很謹慎,不撥弄是非,足見宅心仁厚。」我答應找機會幫他出遠流版。終於因為今年兩岸四地陸續開辦「華山論劍金庸特展」,這本詳述金庸小說版本更迭的書,得到了面世的時機和土壤。
我的同事鄭祥琳副總編說,這本書針對金庸小說版本的源流考證與實書蒐集,下鋪天蓋地的本事心力,此人為第一人,此書為第一書。她又說:作者花了30多年收藏時間,蒐羅世界各地230種以上版別的4000餘冊金庸藏書,再花4年時間爬梳撰寫,其知識性、趣味性、可讀性兼具。這本超過600頁的版本圖錄,涵蓋金庸武俠全部主流與非主流版本,包括連載報刊、薄本、舊版、盜版、修訂版、新修版、畫冊、金學研究;包括香港三育、鄺拾記、明河社,臺灣遠景、遠流,北京三聯、文化藝術、廣州朗聲;包括繁體、簡體、日文、韓文、泰文、英文⋯…,實可稱為「金書收藏指南」,「一書在手,金庸全有」。
我相信這是金庸迷今年絕對不能錯過的工具書。
答應楊曉斌為他寫序,是在金庸辭世後第二天。其後我應《明報》副刊之邀,在不捨和感恩的心情之下完成〈最難忘情是金庸〉一文。接著赴港,拜別金庸並參加他的荼毘大典。金庸待我情深意重,無論公誼私交,圓滿溫暖。面對他肉身離去,作品永存,還活著的我們能做什麼?2018年11月13日,我在臉書寫下期待:「百年千年後的世代,如果他們要研究金庸作品、金庸生平,是否有足夠的作者史料?想像我們現在研究李白、杜甫、蘇東坡,多麼想知道他們在當年,如何吃喝玩樂?如何讀書、交友、營生、關心社會?我們有幸和大俠同時代相遇、看他生活,如果能夠就近整理他的俠蹤俠影俠言俠行,或者保存他的藏書雜記、往來書信,相信對未來世代必有貢獻!」
大俠離世迄今,懷念文章、網上留言和各種分享不曾一刻停止。還有人替金庸盤點十五部小說出現過1,427個人物,製表標示他們生活的朝代以及其中471位俠客的故鄉。楊曉斌的《紙醉金迷》結合當世眾多「為金書而沉醉,為金庸而著迷」的朋友,替未來的金學研究者留下金庸一原二修小說迄今最完整的版本故事和實物圖錄,價值連城,值得推薦。
我也願意把我於2018年11月11日所寫〈最難忘情是金庸〉附隨文末(已稍作修訂),一方面做為金庸與我一輩子情誼的紀念,一方面也做為未來世代緬懷「20、21世紀金庸」時,我多貢獻了一點真實史料。
〈最難忘情是金庸〉
我有幸在人生的旅途中偶遇金庸,論交39年。從讀小說的崇拜者,成為他的出版伙伴,進而變成家庭朋友。我一生備受他信賴、禮遇和教導,他對我恩重如山,亦師亦友。可以這麼說:沒有金庸,王榮文的生命、生活不會如此豐富;沒有金庸,遠流的出版事業、華山的文創經營也不會如此精彩!
先生離世,萬分不捨。今年4月6日才來香港探望,那天他端坐輪椅,見我和家人仍是神采飛揚、笑容可掬。但畢竟年高,天不假年,無可奈何。這幾天我讀了許多報紙對他的蓋棺論定和許多網友的悼念文章,縱然有些人對他的政制主張和時局看法有批評,但對他筆下建構的武俠世界則異口同聲,給予最高評價。甚至有人建議香港政府應該為他立銅像,如同英國政府為莎士比亞立銅像一樣,表彰他們的文字對世界的貢獻。
林保淳教授說:「金庸的成就,不只是文學的,更是文化的;不只是當代的,更是未來的。金庸小說將會是世世代代華人子孫的瑰寶,成就絕不在《紅樓夢》之下。」
于國華教授也投稿《人間福報》說:「金庸筆下世界彷彿正史的平行時空,時而重疊、時而交錯⋯…,金庸小說早已成為華文世界的『超級IP』,不斷衍生各種產品,如同電影『一級玩家』的寓言,隨著虛擬實境技術成熟,年輕世代即使不閱讀小說,也可直接進入金庸的世界,與眾大俠交遊於武林,或交手於光明頂、論劍於華山。」
現在查先生肉身不見了,然而大家都相信他留下的文學遺產,充滿未來性,可以一直讓後代受惠。這是最值得安慰之事!
我在1985年1月25日與金庸在香港銅鑼灣的柏寧酒店偶遇,從此遠流得到機緣在臺灣出版金庸小說。1986年5月1日首推典藏精裝版,接著有不同封面的文庫版、平裝版。1998年金庸第六次訪臺,參加「金庸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射鵰英雄宴」、「夜探金庸茶館」,感於金迷熱情找碴的深度,決定開始《金庸作品集》的第三次大修改,這也是2001年起新修版、大字版推出的由來。遠流每個階段都很用心經營金庸作品的可能性,也跨界和電視、電影、電玩、電子書合作。
此刻,遠流應該做的,是替臺灣的金庸粉絲讀者建造一個情感的出口。過幾天我們將在金庸題字「華山今論劍,創意起擂台」的文創園區,舉辦「書閣猶聞俠骨香──感謝金庸,為我們留下一個江湖」的小型展覽。除了展示金庸作品各個出版時期的代表性版本外,還分五部分:一以「俠蹤」交代金庸自1973至2007年十次訪臺的臺灣情緣;二以「俠骨」整理金庸的私房檔案;三以「俠情」呈現金庸自況小說創作軌跡及修稿的心路歷程;四以「俠氣」一窺金庸武俠世界的讀者調查之最;五以「俠客」區提供便利貼及紀念章,任由到訪金迷來「江湖相逢,留言相會」。
不久之後,遠流還會出版《紙醉金迷──金庸武俠大系》一書向金庸致敬,作者是一位住在南京的收藏家,他花了三十幾年功夫買齊金庸小說在港臺大陸星馬的首版書。用力之深、考據之準,金迷首選。
走筆至此,應該寫點「金庸與我」了!
我認識查先生是1979年11月他來臺北參加國建會。這時他的小說已經解禁,授權遠景出版,報紙競相轉載,一時洛陽紙貴。之後我也曾陪沈登恩赴港拜見金庸,印象最深的一次是1981年搭乘他們夫婦的私人遊艇出海。
1985年1月25日關鍵的五分鐘談話,改變了我一生,也改變了金庸小說在臺灣的命運。當時詹宏志是遠流總編輯,在爭取金庸信任的過程,他協助我寫企劃案、擬定版本出版順序、撰寫廣告文案:以「全世界華人的共同語言」為金庸新校新序的十五部作品定位。另外,從我手頭好幾份催稿信影本,可知金庸的〈臺灣版序〉寫了很久。但收到他的序,我很興奮,根本就是他的小說藝術論,現在讀來仍然鏗鏘有聲。這份珍貴手稿後來送給國家圖書館永久典藏。
1994年1月金庸宣布從明報退休,是該來臺灣會見讀者了。彼時金石堂老闆傳芳兄正託我邀請金庸來YPO青年總裁協會演講,遂有4月15日至22日的第三次訪臺之行。此行會見新生代作家、青年企業家,接受張大春「縱橫書海」電視訪問,也在高信疆的安排下赴花蓮見證嚴上人。這也是他首次走進遠流,辦公室同仁頓時變成粉絲爭邀簽名。那年詹宏志剛重回遠流當總經理,得到金庸的祝福:詹兄回來與你合作十分欣喜,他與你相輔相成,所謂「房謀杜斷」者也。在同一封3月31日的信,他也提到不贊成遠流有獎徵文「續作金庸小說」的提議,因「拙作人物有版權……任由別人亂寫,結果面目全非,對弟之作品大有損害。而真正好作家,相信亦無意於此。」我常感恩金庸,一方面和他工作通信,學到許多他對授權合約兼顧法理人情的思考,受益良多;另一方面,因為經營他的小說讓遠流賺了不少錢,可以補貼其他冷門但重要的書,如果遠流對臺灣文化出版界有些貢獻,金庸是大功臣之一。
金庸夫婦1996年底邀我和曼君去杭州西湖觀禮,他們決定捐贈「雲松書社」給浙江人民政府。喜捨個人花費心血打造之隱居處所還之公眾,令人佩服。
1997年5月安然出世,金庸為他命名,2002年斐然誕生,因為「妺妹性情並不溫和,媽媽吃盡苦頭」的抱怨,查先生在埋首大修排印《書劍》、《碧血》、《射鵰》工作之餘,不忘傳信給曼君:「請閱遠流版《飛狐外傳》上冊p.271,有對斐字的拆字,口采極佳。文采斐然、芬芳華美,得金玉翡翠、紅袍玉帶,主做大官。斐然一歲,即識藏起千元鈔、丟掉五元鈔,理財高手也。榮文與你將來大發財,連帶我們大發財,要靠她了。斐然理財,安然享福。」對兩兄妹關愛之情,溢於言表。
此後我們一家常跟金庸夫婦見面,不管是他們來臺灣、我們去香港,或者一起旅行。在公眾場合,金庸所留下的吉光片羽,他的謙和好學博學形象,以及他在20世紀、21世紀所創造的筆下世界,當然是人類共有的資產。但對於我個人和家人來說,我們有機會靠近他們,感受他們夫妻恩愛,享受他們給予的友誼溫暖,算是人生難得的奇遇了。
別了,金庸大俠!
〈現代文學研究的盛事〉
文/林保淳(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解構金庸》作者)
金庸小說可以說是20世紀下半段最獲華文讀者青睞的小說了,其意義與價值,已無須我再多說;其版行次數之多、盜印之猖獗,想來更是無任何一種小說可以望其項背的。
「版本學」的研究,向來是中國小說研究中的重要項目。1998年,我以〈金庸小說版本學〉發端,揭示了研究金庸小說必須關注到其不同時期的版本的問題,可惜的是,當時資料不足,只能點到為止,略作抒論。儘管我在文中已然再三強調其重要性,但剛開始的時候,迴響寥寥,尤其是臺灣的學者,甚至給了我「金庸小說版本不值得研究」的評語。這使我相當地氣悶,卻絲毫無可奈何。卻未料到,雖在臺灣未受肯定,在香港、大陸,卻獲得了極大的關注,許多網站紛紛轉載;金庸小說愛好者,開始大量蒐集、典藏金庸小說的各時期不同版本,使過去無人聞問的舊版金庸小說,無論是盜版、正版,身價皆水漲船高,達百倍、千倍之多;相關版本研究的論文、書籍,也相應而生,未始不能說是金庸小說,甚至現代文學研究的盛事。
金庸小說各種不同版本的數量是驚人的,而由於學界對武俠小說的漠視,公家圖書館幾乎全無收藏,學者即便有心研究,在迷山霧海之中,也始終摸不著頭緒,貢獻不大。但金庸小說不僅是學院的,更是大眾的,在學院之外,顯然有更多的愛好者,寧可花一生的精力與積蓄,蒐羅舊章、深入荒陬,不遺餘力地以此為職志,購買、典藏、撰述有關金庸各時期小說的刊本及論著。其蒐集之廣博、資料之豐富、論述之完整,絕非一般只知孜孜矻矻、墨守於學院矩矱中的學者所能想見的。
金庸小說的研究,往往真正可觀的,不在學院,而在民間,而其所仰仗的,正是資料之周全、證據之齊備,這絕對是學者所瞠目難及的。
金庸小說版本數量之龐大、流傳之稀少、價格之高昂,當然是向來清貧的文史學者只能望洋興歎的;但民間研究熱情之熾烈、意志之堅定,以及投入時間精力之久長,卻又是學院派者所該感到不足與愧疚的。楊曉斌是軍人出身,轉業後從事經濟,而自幼濡染於武俠,尤其對金庸更愛不釋手。三十年來,幾乎將餘暇都傾注於有關金庸小說版本的蒐集與研究上,《紙醉金迷──金庸武俠大系》收入了他所藏數百種珍稀及幾近全面的版本,且結構紮實、論述嚴謹,完全不遜色於學院的論著,即是其顯例之一。
此書原名《藍橋書話》,在未正式出版前,早已於武俠圈內盛名不衰,今由遠流出版,改題《紙醉金迷》。「紙醉」者,可以看出楊曉斌對金庸小說版本的癡迷,當然,刊印以饗讀者,則更是造福全體「金迷」的善舉,對未來可能的「金學研究」,無疑是本極具參考價值的巨著。
〈這本書,完全滿足了我的想望〉
文/王怡仁(《金庸武俠史記‧三版變遷全紀錄》系列作者)
在研究金庸小說版本變革的過程中,我收藏了臺灣發行的36開薄本舊版、25開厚本舊版、遠景白皮版、遠流黃皮版、花皮版、典藏版、新修金皮版,及新修大字版,家裡有一整個書櫃擺滿了各種版式的臺灣所出的金庸小說。當時我曾好奇地想,如果單只臺灣一地,就出版過這麼多種作品版式,那麼,全世界不同版別與版式的金庸小說究竟有多少種?我還常想,將來會不會出現一本書,完整地收納各式各樣的金庸小說,也就是金庸小說版別的完整圖錄,讓我得以欣賞不同地區金庸小說的流變與姿態?
楊曉斌先生這部《紙醉金迷──金庸武俠大系》,可以說完全滿足了我的想望。金庸小說曾經歷兩次大改版,且在港、臺、大陸三地分別授權發行,數十年間,出現了難以數計的版式,而楊先生竟能以一人之力,幾乎蒐羅齊全所有版別的金庸小說,且不吝與大家分享,其用心與誠意,既感動又讚歎!
楊先生編纂此書時,除了列出各種版別金庸小說的圖版外,也對每一種版本做出詳細的介紹,還說了許多他在收藏過程中的有趣故事。能夠品味、觀賞各地出版社對金庸小說的設計風格與裝幀樣式,能夠尋索、研究金庸先生的創作軌跡和作品的發展脈絡,這本書著實令我大開眼界,心醉著迷!
〈為未來世代留下朗朗俠影〉
文/王榮文(遠流出版公司董事長)
要不是認識許德成先生,我不會知道網路上有一群熱衷收藏金庸小說版本的金迷。他們在網路上交換知識、分享收藏,有時候透過競拍、爭奪瑰寶,各種金庸出版品、墨寶、對聯、簽名書、改編漫畫、影視光碟……不一而足。有時也透過眾籌,復刻不易得全的珍品,譬如復刻三育版、鄺拾記版、武史版的金庸小說,這些金庸第一次創作結集的薄書,當年即使是合法授權的,最後也是金庸下令絕版的。真本珍稀,有人只好求之網上不算合法的眾籌復刻。
金庸先生十五部小說經歷一次創作、兩次...
作者序
〈與書結緣〉
愛書的情結或許與我的童年生活有關。
記得是一個冬天(推算起來大約是1969年),我剛剛到了上學的年紀,跨入校門不久,我們全家便下放到一個偏僻的鄉村。那時,爺爺是老幹部,奶奶是家庭婦女,生產隊將他們安排在隊部旁邊的一間屋子裡;爸爸、媽媽是普通的公職人員,帶著外婆、我和弟弟,被臨時安置在一個廢棄的豆腐坊裡。生活自然是艱苦和單調的,好在爺爺、父母都是「帶薪下放」,日子倒也能過得去。
清楚地記得,放學回來之後,晚上在煤油燈下,我做功課,父母親就各自捧上一本書。有時,父親會拿一些《中華活頁文選》讓我來讀,我的繁體字根基就是從那個時候打下的,可惜的是,只能囫圇吞棗地認一些,寫不出來。有時,父親在臨睡前也會給我講一些故事,講得最多的是《西遊記》,印象最深刻的是「三打白骨精」和「三調芭蕉扇」。
後來,我便開始擁有自己的「藏書」了。爺爺、父母都保留有國家幹部的身分,經常有替公社、大隊出差的機會,他們去縣城、省城的時候,總會給我買一些小人書(即連環畫)回來。有時我也能偶爾被帶出去開開眼界,最開心的就是每次都會被帶至新華書店,讓我選上幾本「打仗」的小人書。每次買書回來,家裡就像是過節一樣,父親先是把書精心地用牛皮紙包好,再用水麻線裝訂起來,最後在封面上用毛筆寫上序號、書名和我的名字。成年之後,我自己刻了一方藏書章,加蓋在自己的藏書上,想必惜書的種子就是那時種下的。
……
書買多了,總會有一些收穫、有一些積累,便想著整理一下,說說買書的心路歷程,談談喜愛的各類藏書。因為近些年在「金庸」方面下的功夫多一點,故將其做為開篇。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2014年4月23日,「世界讀書日」,我寫下《藍橋書話──金庸武俠大系》的第一篇〈追尋記憶──走進金庸世界〉。其後,按照既定計劃陸續完成了後面的十數個篇章。「藍橋」二字,是我的網名。多年前,我們幾位在一起打了二十餘年橋牌的夥伴們覺得,要給自己的團隊起個名字,我想到了「藍橋」,寓意是以舉世聞名的「義大利藍隊」為楷模,後來在註冊各類網名時,便通通用了「藍橋」。
《藍橋書話》雖然有許多缺憾,但依然得到眾多朋友的厚愛,口耳相傳之下,在圈內不脛而走。後來經過打磨完善,眾籌印製為實體書,一印再印,後來者依然一書難求。看到自己的努力成果能夠為金迷們認可,同時也為大家在金庸武俠版本方面的學習和研究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幫助,覺得非常欣慰。
此次拙著又獲得遠流的垂青,增寫了三分之一的篇幅,以《紙醉金迷──金庸武俠大系》書名予以正式出版發行,更是倍覺榮幸。遠流自上世紀80年代取得《金庸作品集》出版授權起,便將金庸武俠小說昇華為「全球華人的共同語言」這樣一個全新的高度,幾十年如一日地推廣金庸武俠作品,在廣大讀者尤其是武俠迷、金庸迷的心目中,具有無可替代的位置。《紙醉金迷──金庸武俠大系》得以在遠流出版,王榮文董事長的提攜厚愛自是毋庸贅言,而鄭祥琳小姐在拙作上所花費的心血,亦是讓人既感且佩。
關於這部書的創作初衷及自我期許,在此也贅言一二。
(一)只論版本,不談內容
這是一部介紹金庸武俠出版物版本的書,不涉及作品本身(文本及內容),而是只針對金庸武俠小說的載體──「書」進行討論,即側重於「出版物」的出版背景、源流演變、版本概況等做客觀介紹,對其特色、優劣等加以適當地評點。
(二)版本齊全,涵蓋主流
既然是介紹版本的書,版本的齊全肯定是首要的。《紙醉金迷》中介紹的「金書」版本,涵蓋了金庸武俠全部主流版本(中文授權版本),同時也兼顧了較大部分的非主流版本。許多朋友譽為「金書收藏指南」、「一書在手金庸全有」,雖有謬讚之處,但做為瞭解金庸武俠出版物的一般性工具書,當無問題。
(三)實書為基,考證有據
書中所介紹的版本,絕大部分都基於筆者的自有藏書,只有極小部分的資料和版本是來自於其他藏家的收藏。這些建立在實有藏書基礎上的資料,雖還不能包羅全部的版本訊息(因為同一版本還有不同的印刷批次,其間也有差異),但其真實性毋庸置疑。
對於涉及到的一些人物和事件,筆者亦查找大量的第一手資料,並透過不同資料的相互佐證,力求去偽存真、考證有據。王榮文先生評價說,「除了當事人知道內情,一般人只能從公開的資訊中取材。你的書在版本研究下苦功又有實物基礎,當然沒問題。比較了不起的是,你撿選的內容幾乎沒有錯誤,很不容易;下筆也很謹慎,不撥弄是非,足見宅心仁厚。」
(四)實拍書影,立體展示
為了使讀者獲得直觀的感性認知,書中全部版本的每一套、每一本都有完整的書影,圖文結合,對號入座。書影採用實拍圖,能夠更加真實、立體地展示「書」的魅力,從而達到「有圖有真相」、「有書有真相」的效果。
(五)融入情感,增添趣味
儘管有著研究與考證的內容,但筆者還是盡力賦予其「非學術性」的屬性。在書中,希望將自己對金庸武俠的摯愛之情和收藏經歷融入其中,有故事、有感悟,有經驗、有教訓,與讀者一起開啟「金書」的奇妙世界,踏上「金書」的尋夢之旅,力求達到知識性、趣味性、可讀性兼而有之的效果。
還有,我想在此真誠地致謝──完全是發自內心的!
從《藍橋書話》到《紙醉金迷》,在成書的過程中,有不少朋友無償提供了自己的藏品、資料或研究成果,如黃承昕兄、劉建華兄、蕭永龍兄、馬志強兄等提供了報刊連載方面的,潘淳兄、黃泳兄、鄺啟東兄、楊恩壽兄等提供了舊版方面的,侯立新兄提供了港臺修訂版方面的,王怡仁兄提供了臺灣早期盜版方面的,馮勇兄提供了大陸早期方面的,郝景鋒兄、林美忠兄、袁斐兄提供了三聯方面的,林春光兄提供了朗聲方面的,張玉洪兄提供了金學方面的,等等。他們的義氣襄助,無疑使得拙作更加完善、豐富、翔實和成熟,增色多多!也有許多朋友如許德成兄、何振宏兄等,或牽線搭橋,或傾情相助,沒有他們及眾多書友的鼓勵、支持和厚愛,這部書可能無法走到今天!
「為『金書』而沉醉,為『金庸』而著迷」,《紙醉金迷》凝聚了眾多金迷的情感、熱血和嚮往。從這個意義上說,《紙醉金迷──金庸武俠大系》不屬於筆者,她應該屬於我們每一個喜愛金庸、喜愛武俠的朋友!
現在,這部《紙醉金迷──金庸武俠大系》即將與讀者朋友見面,激動、歡喜、愉悅、自得……,種種美好的心情紛至沓來,只是,這一切又很難彌補心中的遺憾。
2017年下半年,《藍橋書話》眾籌二印後,有朋友把書送給了牛津大學出版社(中國)學術及普及出版部總編輯林道群先生,林先生又托友人輾轉將書送到了金老手裡。當然,這些我全然不知,只是事後朋友寄來了一些照片,有林先生在香港《蘋果日報》上介紹《藍橋書話》的文章,有金庸秘書李以建先生替查良鏞夫婦寫給林先生的致謝函,方才對事情略知一二。朋友的情誼令人感動,方家的推薦使人感激,金老的嘉許更是讓人激動不已。還有,李以建先生在回函中特地問及正式出版的事,也說到了我的心坎上!
只是李先生還不知道,筆者當時已經啟動新一輪的增補修訂,為「遠流版」做前期準備工作。因為在此前(2017年)10月份,遠流王榮文董事長來南京參加一個文創活動,我有機會前往拜訪,王董對拙作也是讚賞有加,並談及了出版意向。那時起,我便有一個願望,就是等這本書正式出版後,我一定要前往香港,求見金老,親手送上這本書,以表達對金老的崇敬之情。然而,就在《紙醉金迷──金庸武俠大系》即將面世之際,金老駕鶴仙遊,從此人隔兩界,遺憾永遠。
金庸走了,但他留給世人珍貴的文化遺產和博大的精神財富,相信必將薪火相傳,發揚光大。就讓這部《紙醉金迷──金庸武俠大系》承載著我們的情感,一起追憶這位將中華傳統文化別開生面的文壇巨匠,共同紀念這位將東方武俠小說推向巔峰的武林泰斗。
大師不朽,巨著永傳!
〈與書結緣〉
愛書的情結或許與我的童年生活有關。
記得是一個冬天(推算起來大約是1969年),我剛剛到了上學的年紀,跨入校門不久,我們全家便下放到一個偏僻的鄉村。那時,爺爺是老幹部,奶奶是家庭婦女,生產隊將他們安排在隊部旁邊的一間屋子裡;爸爸、媽媽是普通的公職人員,帶著外婆、我和弟弟,被臨時安置在一個廢棄的豆腐坊裡。生活自然是艱苦和單調的,好在爺爺、父母都是「帶薪下放」,日子倒也能過得去。
清楚地記得,放學回來之後,晚上在煤油燈下,我做功課,父母親就各自捧上一本書。有時,父親會拿一些《中華活頁文選》...
目錄
推薦序
為未來世代留下朗朗俠影 王榮文
現代文學研究的盛事 林保淳
這本書,完全滿足了我的想望 王怡仁
自序 與書結緣
概述 大師巨著──金庸武俠大觀
【上部】驚天之作──初期舊版系列
第一篇 橫空出世──報刊連載版
第二篇 價值連城──三育結集版
第三篇 曠世珍品──鄺記結集版
第四篇 魚目混珠──盜版書本版
【下部】蔚為大觀──修訂&新修系列
第五篇 傳世經典──香港明河版
第六篇 寶島開禁──臺灣遠景版
第七篇 波瀾壯闊──臺灣遠流版
第八篇 爭奇鬥妍──大陸早期版
第九篇 鑄就輝煌──北京三聯版
第十篇 繼往開來──廣州朗聲版
第十一篇 評點奇葩──文化藝術版
第十二篇 旁逸斜出──海外另類版
【附錄】烘雲托月──插圖&金學系列
外一篇 綠葉紅花──金庸插圖
外二篇 百家爭鳴──金學研究
推薦序
為未來世代留下朗朗俠影 王榮文
現代文學研究的盛事 林保淳
這本書,完全滿足了我的想望 王怡仁
自序 與書結緣
概述 大師巨著──金庸武俠大觀
【上部】驚天之作──初期舊版系列
第一篇 橫空出世──報刊連載版
第二篇 價值連城──三育結集版
第三篇 曠世珍品──鄺記結集版
第四篇 魚目混珠──盜版書本版
【下部】蔚為大觀──修訂&新修系列
第五篇 傳世經典──香港明河版
第六篇 寶島開禁──臺灣遠景版
第七篇 波瀾壯闊──臺灣遠流版
第八篇 爭奇鬥妍──大陸早期版
第九篇 鑄就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