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熙载夜宴图〉,为五代十国南唐画家顾闳中的作品,见于宋《宣和画谱》,现存此本为宋摹本,图为绢本设色,长335.5公分,高28.7公分,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五代绘画艺术最兴盛的地区是后蜀和南唐,南唐中主李璟喜爱文艺,对画士尤其恩宠。他在前代南吴的基础上,将流散的画家召集到宫中,仿效后蜀画院的制度,于保大元年(公元943年)建立了翰林图画院,先后在画院供职的画家有:顾闳中、周文矩、高太冲、朱澄、曹仲元、王齐翰、梅行思、解处中、卫贤、赵干、董源等十余人,当时绘画的繁盛,几乎空前。
簡介
后主李煜即位后,见韩熙载颇有才能且屡上忠言,欲拜之为相,然而韩熙载已见北宋国势的强盛与南唐朝廷的衰弱,不愿作亡国宰相,故大肆蓄养家伎,并让家伎与宾客们杂处嬉戏,欲以此自污声名,以避为相。原本后主惜其才不加以理会,然而这样的行为引起哗然物议,后主又听闻到许多流言蜚语,便命画师顾闳中夜访韩熙载家中一探究竟。
趁着月夜,顾闳中混入来来往往的宾客之中,一踏入韩熙载的宅第,只见大厅红烛高照、灯火通明,竟无夜间该有的宁静氛围,茶几上水果罗列、茶点盈桌,女伎与宾客们自在调笑,宴会开始之后,琵琶清亮的音色吸引了众人目光,紧接在后的是韩熙载亲擂撼动人心的羯鼓,与宠伎王屋山轻盈曼妙的六么舞,筚篥与横笛的乐队伴奏更令人目不暇给,然而顾闳中欣赏夜宴之余,也不敢忘记自身的使命,暗自记下与宴大臣的样貌、女伎与宾客们的互动,这才是后主所关心的。
宴会结束,顾闳中回到画院后便开始了〈韩熙载夜宴图〉的绘制工作,为了展现长时间的夜宴场景,特别将这幅画分为五个段落,并根据时间顺序依次绘出夜宴场景,每段以古代室内常见的装饰性家具屏风相隔,又以屏风相连,使各场景既独立又相互连系,终于完成了这幅构图紧密结构完整的〈韩熙载夜宴图〉。
展开这幅图轴,一股高贵而典雅的浪漫气息跃然纸上。黑色的几案坐榻,沉厚古雅;宽大的屏风,气派豪华;媚人的侍女,绮罗飘香。桌上青白瓷杯盘装满鲜果与茶点,乐曲如浪潮般更迭而至,曲高和寡的〈霓裳羽衣〉与街坊传唱的〈六么〉,彷佛都在耳中萦绕,女伎与宾客们相互调笑的动作,突显了五代乱世中人们及时行乐的真实情感。
〈韩熙载夜宴图〉全画主角南唐重臣韩熙载的历史评价两极,有些人认为他蓄伎夜宴的行为放荡不羁,另一派认为这只是韩熙载用来自保的行为,本书为了还原历史真相,在史料的搜集上我们下了许多工夫,除了正史之外,也兼采民间笔记杂史,希望呈现最真实的韩熙载,解开历史的谜题。
我们将整理韩熙载生平最为精详确实的《十国春秋》作为纲要,并以北宋‧司马光所撰编年体的史书《资治通鉴》为韩熙载的生平大事进行年代的定位,搭配韩熙载自述生平的〈行止状〉,与身故时南唐‧徐铉奉命撰拟的〈墓志铭〉互相参酌,建构韩熙载一生的行谊作为。再拣择上述笔记与杂史增添韩熙载日常生活风貌,呈现文人雅士性格的多元色彩。
除了图画人物、场景的刻划,画中器物的查考也是我们所着重,〈夜宴图〉出现的乐器琵琶、羯鼓、拍板、横笛、筚篥,以古画与古物比对,皆为唐代式样,而男女服饰衣着特色,则介于唐宋之间,细脚桌椅床榻则略带宋代风格,朴实典雅的注子、温壶保存五代遗风,画里的细节被近代的研究者们作为断代依据,也让我们更了解中国历史上器物的演变流传。
全书先以〈五代乱世中南唐重臣韩熙载〉、〈韩熙载夜宴图成画与画师顾闳中〉、〈人物介绍〉、〈南唐的音乐与乐器〉,对全画的历史背景与图面信息做全面性的介绍,再以〈韩熙载夜宴图时代与场景顺序考〉考证此画的流传与构图,对于画中错置的情节顺序我们试着调整剪裁,依次描写【听乐】、【观舞】、【调情】、【清唱】、【歇息】等五个段落,最后以〈结语〉剖析此画在艺术上与历史中的价值。
历史如洪流无情,然而艺术却因时间流转而绽放,这幅〈韩熙载夜宴图〉记录了南唐小国于五代乱世中的浪漫丰采,本书以丰富的图文与充实的内容,引领读者再次进入那动荡的时代,体验华丽而凄婉的音乐盛会,让朝臣雅宴再度滋润21世纪人们的心灵,中华艺术文化得以延续而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