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像戰場,你需要更有力的精神食糧
與《孫子兵法》映照的兵學聖經,國內唯一完整版
德國陸軍的精神來自普魯士,而普魯士陸軍以紀律嚴明著稱,成為各國軍隊的模範,而創建者就是西方現代兵學之父──克勞塞維茨。十八世紀末的普魯士,由於老舊的戰爭思維,在耶拿戰爭時被拿破崙重重擊敗,年輕的克勞塞維茨也成為戰俘。回到普魯士之後,他耗費畢生研究軍神拿破崙百戰百勝的祕訣,研究歷史上一百三十次大小戰役,歷經十二年的焠煉才寫出《戰爭論》。本書所論述思想,一方面為現代軍事思想打下了基礎,也預言了現代戰爭的發展。
關於作戰,克勞塞維茨強調,想要獲勝,就要集中兵力,打擊敵方重心。人數越居於劣勢,就越應該集中精神與展現活力。如果不表現出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那麼任何軍事理論都是無濟於事。此外,國家越弱小,就應該時刻做好戰爭的準備。防禦絕不是被動地等待和抵禦。不發動反擊,只進行純粹的防守,這是十分荒謬的。
克勞塞維茨的最大貢獻是確立政治與戰爭的關係。戰爭只不過是政治的延伸,僅僅是政府之間解決政治問題的強硬手段。他強調,戰爭理論不是戰爭實踐的方法,而是考察後的總結。因此《戰爭論》是幫助指揮官與參戰者確立思考的基礎。
此外,他對人性也有獨到的觀察,特別分析戰爭時所需要的心理特質「膽量」、「堅忍」、「勇氣」等。本書雖然題為《戰爭論》,內容談更多的是策略思維,更能夠應用在人生的各個面向,不僅為軍事研究者必備的床頭書,也是管理與領導的創意泉源。
作者簡介:
1780年生,祖父是路德會的牧師,父親是陸軍中尉。他十二歲時進入普魯士軍事學院,參與過反法戰爭(1793-1794)與拿破崙戰爭(1804-1815),畢生致力於軍事理論和戰爭史研究。他的妻子瑪麗.馮.克勞塞維茨(1779-1836)則為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三世的女侍從 長,負責教育當時的太子威廉四世。克勞塞維茨因感染霍亂早逝後,瑪麗整理出版了《卡爾.馮.克勞塞維茨將軍遺著》,共十卷。《戰爭論》是其中的前三卷。若 沒有瑪麗,也就沒有這部傳世經典。
1801年,進入柏林的普魯士戰爭學院,獲得沙恩霍斯特(Gerhard von Scharnhorst,新普魯士陸軍參謀長)的提攜。
1803年,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普魯士戰爭學院。
1806年,拿破崙於耶拿會戰大敗普魯士,克勞塞維茨成為戰俘。
1808年,獲釋回到普魯士,決心要改革普魯士陸軍。
1810年,迎娶威廉王后侍從長、女伯爵瑪麗•馮•布呂爾(Marie von Brühl),進入普魯士上層階級。
1812年,俄法戰爭開始,加入俄國軍隊,說服俄、普、英聯盟。
1815年,投入滑鐵盧戰役。
1818年,晉升少將,擔任普魯士戰爭學院校長。
1831年,感染霍亂過世。留下大量未整理的軍事研究遺稿。
各界推薦
媒體推薦:
國防部部長高華柱舉西方兵聖克勞塞維茲《戰爭論》及《孫子兵法》九地篇的意涵為例,闡釋「軍人武德」是部隊精神戰力的根基,武德是軍人奮力作戰的保證,即使面對艱困戰況,仍能無畏無懼,這就是軍人重視榮譽的具體實踐。(軍聞社2011年5月訊)
中國品牌專家李明利表示,克勞塞維斯說過:除了把對方打倒之外,讓對方服從我們的方法還有兩個,一是對方認為勝算的可能不大;二是獲勝的代價過高,對方就會和我們講和,服從我們的標準。沒有了競爭對手,也就意味著企業沒有可以發現自己弱勢和瑕疵的鏡子,也就失去了繼續創新與變革的動力。(中央社2012年1月訊)
十九世紀普魯士的軍事理論家克勞塞維茨曾在《戰爭論》中主張:「戰爭是政治的延續」,這個近二百年的觀點應用在近期的朝鮮半島局勢上,仍時髦得很。(旺報2013年4月10號)
媒體推薦:國防部部長高華柱舉西方兵聖克勞塞維茲《戰爭論》及《孫子兵法》九地篇的意涵為例,闡釋「軍人武德」是部隊精神戰力的根基,武德是軍人奮力作戰的保證,即使面對艱困戰況,仍能無畏無懼,這就是軍人重視榮譽的具體實踐。(軍聞社2011年5月訊)
中國品牌專家李明利表示,克勞塞維斯說過:除了把對方打倒之外,讓對方服從我們的方法還有兩個,一是對方認為勝算的可能不大;二是獲勝的代價過高,對方就會和我們講和,服從我們的標準。沒有了競爭對手,也就意味著企業沒有可以發現自己弱勢和瑕疵的鏡子,也就失去了繼續創新與變革的...
目錄
譯序
初版序
作者自序
第一篇 論戰爭的性質
第一章 什麼是戰爭
第二章 戰爭中的目的和手段
第三章 軍事天才
第四章 論戰爭中的危險
第五章 戰爭中的勞累
第六章 戰爭中的情報
第七章 戰爭中的阻力
第八章 第一篇結語
第二篇 論戰爭理論
第一章 軍事藝術的區分
第二章 關於戰爭理論
第三章 軍事藝術與軍事科學
第四章 方法主義
第五章 批判
第六章 關於史例
第三篇 戰略概論
第一章 戰略
第二章 戰略要素
第三章 精神要素
第四章 主要的精神力量
第五章 軍隊的武德
第六章 膽量
第七章 堅忍
第八章 數量上的優勢
第九章 出敵不意
第十章 詭詐
第十一章 空間上的兵力集中
第十二章 時間上的兵力集中
第十三章 戰略預備隊
第十四章 兵力的合理使用
第十五章 幾何要素
第十六章 軍事行動中的間歇
第十七章 現代戰爭的特點
第十八章 緊張與平靜(戰爭的力學定律)
第四篇 戰鬥
第一章 概要
第二章 現代會戰的特點
第三章 戰鬥概論
第四章 戰鬥概論(續)
第五章 戰鬥的意義
第六章 戰鬥的持續時間
第七章 決定戰鬥勝負的時刻
第八章 戰鬥是否須經過雙方同意
第九章 主力會戰(主力會戰的決戰)
第十章 主力會戰(勝利的影響)
第十一章 主力會戰(會戰的運動)
第十二章 利用勝利的戰略手段
第十三章 會戰失敗後的退卻
第十四章 夜間戰鬥
第五篇 軍隊
第一章 概要
第二章 兵團、戰區和戰局
第三章 軍隊數量
第四章 各軍種的比例
第五章 戰鬥隊形
第六章 軍隊的一般部署
第七章 前衛部隊和警戒部隊
第八章 先遣部隊的行動方法
第九章 野營
第十章 行軍(上)
第十一章 行軍(中)
第十二章 行軍(下)
第十三章 定點駐紮
第十四章 維護與補給
第十五章 作戰基地
第十六章 運輸路線
第十七章 地形和地貌
第十八章 制高
第六篇 防禦(上)
第一章 進攻和防禦
第二章 進攻和防禦在戰術領域的關係(上)
第三章 進攻和防禦在戰術領域的關係(下)
第四章 進攻的向心性和防禦的離心性
第五章 戰略防禦的特點
第六章 防禦的手段
第七章 進攻和防禦的相互作用
第八章 抵抗的方式
第九章 防禦會戰
第十章 要塞(上)
第十一章 要塞(下)
第十二章 防禦陣地
第十三章 堅固的陣地和營壘
第十四章 側面陣地
第十五章 山地防禦(上)
第十六章 山地防禦(中)
第十七章 山地防禦(下)
第十八章 江河防禦(上)
第十九章 江河防禦(下)
第二十一章 森林地防禦
第二十二章 單線式防禦
第二十三章 國土的鎖鑰
第二十四章 側翼活動
第二十五章 向本國腹地撤退
第二十六章 民兵
第二十七章 戰區防禦(一)
第二十八章 戰區防禦(二)
第二十九章 戰區防禦(三):逐次抵抗
第三十章 戰區防禦(四):不求決戰的戰區防禦
第七篇 進攻
第一章 與防禦相關的進攻
第二章 戰略進攻的特點
第三章 戰略進攻的目標
第四章 進攻力量的減弱
第五章 進攻的頂點
第六章 消滅敵人軍隊
第七章 進攻性會戰
第八章 渡河
第九章 進攻防禦陣地
第十章 進攻壕溝陣地
第十一章 進攻山地
第十二章 進攻警戒線
第十三章 機動調度
第十四章 進攻沼澤區、洪氾區和林地
第十五章 進攻戰區:尋求決戰
第十六章 進攻戰區:不尋求決戰
第十七章 進攻要塞
第十八章 進攻運輸部隊
第十九章 進攻營地的敵人軍隊
第二十章 牽制性進攻
第二十一章 入侵
第二十二章 勝利的頂點
第八篇 戰爭計畫(草稿)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絕對戰爭與現實戰爭
第三章 戰爭的內在聯繫與目的
第四章 明確的戰爭目標(一):打垮敵人
第五章 明確的戰爭目標(二):有限目標
第六章 政治與戰爭目標
第七章 有限目標的進攻戰
第八章 有限目標的防禦戰
第九章 以打垮敵人為目標的戰爭計畫
譯序
初版序
作者自序
第一篇 論戰爭的性質
第一章 什麼是戰爭
第二章 戰爭中的目的和手段
第三章 軍事天才
第四章 論戰爭中的危險
第五章 戰爭中的勞累
第六章 戰爭中的情報
第七章 戰爭中的阻力
第八章 第一篇結語
第二篇 論戰爭理論
第一章 軍事藝術的區分
第二章 關於戰爭理論
第三章 軍事藝術與軍事科學
第四章 方法主義
第五章 批判
第六章 關於史例
第三篇 戰略概論
第一章 戰略
第二章 戰略要素
第三章 精神要素
第四章 主要的精神力量
第五章 軍隊的武德
第六章 膽量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