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被稱為濕佛的二尊佛
——觀世音菩薩像、勢至菩薩像(二尊佛) 淺草寺
淺草寺是東京都內歷史最為悠久的寺廟。同時也是坂東三十三處觀音巡禮(坂東三十三箇所)的第十三站。淺草寺原屬天台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自立門戶,成為聖觀音宗的總本山。寺裡的御本尊為聖觀音菩薩像,通稱「淺草觀音」或「淺草的觀音大士」。
雖然御本尊聖觀世音菩薩像為祕藏佛像,信眾無法親自參拜,但淺草寺境內仍有各式各樣的佛像值得參訪。其中我最喜歡的,是位於寶藏門右前方,以金銅打造的二尊佛。這兩尊佛像並未被安置在堂內,而是露天在外,遇到下雨天就會被淋濕;為此,兩位尊駕便以「濕佛」的稱號名聲大噪。
面對兩尊佛像時,右手邊是觀世音菩薩像,左手邊則是勢至菩薩像。佛像的高度有236公分;如果再加上蓮花臺的話,大約有450公分,相當巨大且醒目。蓮花座上清楚地記錄了這兩尊佛像的來歷。此二尊佛是江戶時代初期,由神田鍋町的雕佛師太田久衛門正儀打造。委託人是居住在上野國(現在的群馬縣)的高瀨善兵衛,據說是為了報答過去擔任公職的主人成井一家。其中觀世音像是為了弔唁成井主人的恩情;勢至像則是祈禱成井家的子孫代代繁榮。
通常觀世音菩薩像和勢至菩薩像的中間,還會有一尊阿彌陀如來像,三者以「三尊」的形式登場。淺草寺卻將這兩尊脅侍(配置在主神兩側的佛像)單獨呈現,十分少見。更特別的是,以脅侍身分被供奉時,觀世音菩薩像多以雙手手掌捧著蓮花,淺草寺這尊觀世音菩薩的蓮花卻僅用左手拿著;另外,兩尊菩薩在手臂外側環繞成圓形的輕薄天衣,也和其他佛像大不相同,我很喜歡這個特異之處。
栗善哉
「梅園」位於淺草仲見世通隔壁的街道,這間老字號的和菓子專賣店開業於1854年,至今已有160餘年歷史。這裡的栗善哉(awa-zenzai)混合了糯米糕與紅豆泥,嘗得到恰到好處的顆粒感。
相貌堂堂的清涼寺式釋迦如來像
——釋迦如來像 大圓寺(通稱:大黑寺)
大圓寺位在目黑站西口往目黑雅敍園(飯店)的陡峭下坡(行人坂)途中。寺院境內左側整齊排列著石造五百羅漢群像,據說是為了紀念1772年「明和大火」的火災受難者。大圓寺的本堂安置著大黑天、十一面觀音像,面向本堂的右側大廳,有許多與八百屋於七事件相關的佛像,而面向本堂左側的釋迦堂,則供奉著清涼寺式釋迦如來像(重要文化財)。
一般來說,如來的頭髮都是彷彿電棒燙的螺髮;身上則披著簡單的袈裟。然而,清涼寺式的釋迦如來像很不一樣。清涼寺位於京都,裡頭供奉著一尊髮型以繩紋捲繞而成的釋迦如來像;其身上的衣飾則是覆蓋雙肩的「通肩」。由於清涼寺的釋迦如來像十分受歡迎,因此後世便打造了好幾尊復刻佛像,大圓寺裡的這位尊駕就是其中之一。最初被安置在鎌倉釋迦堂之谷的釋迦堂裡,後來才遷移至此。其相貌堂堂的五官和雄偉的身軀,給人相當可靠的印象。
這尊釋迦如來像大約打造於鎌倉時代(1192年∼1333年),高度有162.8公分,材質是日本榧樹,雕木技法為割矧造。因為是祕藏佛像,每年只有一月一日∼七日、四月八日和甲子祭(基本上一年有六次)、十月下旬至十一月初的「東京文化財週」(每年不同,建議上網查詢)、跨年日(十二月三十一日晚上10點∼至一月一日凌晨2點)才會開放,信眾可隔著入口的玻璃門參拜。
良緣成就符
大圓寺內有售良緣成就符,最大特色在於裡頭有一枚綁了佛教五色線的金色戒指。如同命運的紅線那樣,可保佑戀情順利。良緣成就符還有另一款式可選,裡頭裝有於七地藏尊。
彌足珍貴!釋迦牟尼與母親同臺共演
——摩耶夫人像 摩耶寺
摩耶寺的山號為佛母山,正如其名,這裡供奉的是釋迦牟尼的母親摩耶夫人。摩耶寺創建於1667年。過去幕府對日蓮宗不受不施派(日蓮宗的派系之一)進行彈壓時,這尊佛像便從目黑區碑文谷一帶的法華寺(現在的圓融寺)搬移至摩耶寺。
面向本堂的左手邊,便是供奉摩耶夫人像的摩耶堂,建造於1830年~1844年間。儘管經歷了關東大地震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等災難,建築物仍得以完整保存。不過,受到長年陳舊朽化的影響,至今仍定期整建。
摩耶夫人像安置在佛龕裡,屬於小型佛像,高度只有36.9公分。摩耶夫人像站立在雲座(飛雲造型的基座)上,作工細膩繁複,頭頂上還戴著頭冠,身上的雕刻更是精緻華美,與其說是佛像,倒不如說更像人偶。根據其背後的墨筆來看,這尊佛像打造於1678年。
摩耶夫人像的前方,還安置著一尊一出生就會站立的釋迦牟尼像,也就是誕生佛。誕生佛描繪了釋迦牟尼從摩耶夫人的右腋出生後,馬上下地邁出七步,並手指著天和地,高喊:「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的模樣。其全身塗滿金色,閃閃發亮地站在蓮花臺上。摩耶夫人的佛像向來少見,更何況是與誕生佛成對出現、母子倆同臺共演的版本,更是彌足珍貴。
值得注意的是,摩耶堂佛龕的門平時都是緊閉的,一年只會開門兩次。公開展示的時間為五月舉辦的摩耶寺花祭與年末的冬至,但每年的確切日期不定,建議先行確認。
荏原七福神燒酒
品川地區於1991年推出了定期的荏原七福神巡禮,摩耶寺供奉的是壽老人。在荏原酒
協會加盟店裡,有售當地自產的荏原七福神燒酒。
閃閃發亮、光彩奪目的如意輪觀音像
——如意輪觀音像 護國寺
在東京地鐵有樂町線的「護國寺站」下車後,馬上就能看到護國寺。護國寺建於1681年,由江戶幕府第五代將軍德川綱吉的母親桂昌院女士發願建造。寺內的御本尊為如意輪觀音像,是一尊桂昌院女士帶在身邊的念持佛,以天然琥珀製,高約6寸5分(19.695公分)。然而,這尊如意輪觀音像是絕對祕藏佛像,換句話說,任何人都無法接近參拜。
現在供奉在本堂(觀音堂)的御本尊是木造如意輪觀音像。這尊佛像被供奉在本堂內陣的佛龕裡。平常時,佛龕的門都是緊閉的,唯有每月(五月除外)十八日的月開帳、四萬六千日緣日(七月九日、十日),以及新年初詣期間(一月五日前)才會公開展示。
這尊木造如意輪觀音像,由堀田正虎(幕府大老堀田正俊之子)的母親榮隆院尼女士捐贈。佛像的頭部打造於平安時代後期;採單膝曲起、腳底相互貼合的坐姿;六隻手臂中的一隻手貼著臉頰、頭部略微朝下,另隻手則向後撐著身體,散發出閒散的氛圍。其餘的四隻手,則分別拿著可實現願望的如意寶珠、法輪、佛珠、蓮花。此外,觀音的頭上還戴著閃閃發亮的華麗頭冠,胸前則佩戴著光彩奪目的配飾,是一尊幾乎令人無法移開視線的美麗佛像。
月光殿最中
月光殿最中以護國寺的重要文化財月光殿命名。又因護國寺常舉辦茶會,最中上頭印了茶碗和茶刷圖案;有紅豆餡、紅豆泥、白餡口味。護國寺正門口面對羽音通的菓子店甲月堂有售。
優雅高尚的鎌倉一美佛
——水月觀音菩薩半伽像 東慶寺
過去,東慶寺曾以幫助女性切斷孽緣而聞名,甚至還有「緣切寺」這個稱號;現在則因四季皆有花開可賞,而有「花之寺」的美稱。東慶寺由鎌倉幕府第八代政權北条時宗的妻子「覺山尼」開創;南北朝時代,則由後醍醐天皇的皇女「用堂尼」擔任住持,聲望相當高。
到了江戶時代,豐臣秀賴的女兒「天秀尼千姬」,曾以養女身分進入東慶寺成為住持。儘管現在已改由男僧接管,但在明治之前,這裡一直都算是尼姑庵。
與東慶寺本堂相鄰的水月堂裡,供奉著有「鎌倉一美佛」之稱的水月觀音菩薩半伽像。平時不對外開放,但只要事先預約,就可入內參拜。
這尊佛像打造於鎌倉時代,採用玉眼技法,高度約34公分。所謂「水月」,指的是倒映在水面上的月亮,觀音菩薩以凝視水月的美麗姿態守護著眾生;身體倚靠著岩石,雙腳並未交叉,直接往旁邊擺放,此為「遊戲坐」的放鬆坐姿。其衣裳的曲線有如流水般柔和;豐潤的纖纖玉手充滿了悲憫之情,讓人不禁想緊緊握住,就像是從中國水墨畫中走出來似的。不論參拜多少次,都還是美得教人屏息。
聖觀音菩薩立像
東慶寺境內還有一尊聖觀音菩薩立像(重要文化財),屬於松岡寶藏(東慶寺的山號為松岡山)。其身上的衣飾採用鎌倉地方獨特的「土紋」技法,花葉圖樣十分立體
淺笑露貝齒、胎內藏五臟的稀有佛像
——阿彌陀五臟佛 榮國寺(愛知縣名古屋市)
江戶時代,榮國寺一帶被稱為千本松原,是尾張藩用來處決罪犯的刑場,許多切支丹(日本戰國、江戶乃至明治時代初期,對國內天主徒或基督徒的蔑稱)都在這裡遭到處刑。刑場轉移後,為了替受刑者祈求冥福,尾張藩的二代藩主德川光友便在該遺址建造了榮國寺。為此,榮國寺境內收藏了瑪利亞觀音、隱弁天、踏繪等各種切支丹相關資料,並以「切支丹遺跡博物館」的形式對外展示。寺內還有切支丹燈籠、切支丹塚(千人塚)等,過去曾造訪此處的雕佛師(亦為天台宗雲遊僧人)圓空,也在此留下了作品。
榮國寺的御本尊是大型的阿彌陀如來坐像,與八事山興正寺的大日如來、熱田區雲心寺的阿彌陀如來並列「名古屋三大佛」。據說德川光友為了安撫受刑者的靈魂,而把原本位在丹羽郡塔之地村(現在的愛知縣丹羽郡扶桑町)藥師寺的阿彌陀如來遷移至此。榮國寺內還留有當時利用大板車搬運阿彌陀如來的圖畫。
話雖如此,榮國寺裡最吸引我的,卻是阿彌陀五臟佛。只見祂單腳垂下,坐姿有點粗魯;仔細觀察,祂的胸前還刻有卍字和蓮花。最特別的是,雖然從外表看不到,但從現場展示的照片可知,佛像的胎內是中空的,裡頭收納著木製的內臟模型。此外,這位尊駕的嘴巴微張、微笑中露出美麗的貝齒,表情溫柔,栩栩如生。更因此被稱為「露齒微笑彌陀如來」,十分稀有。
御本尊阿彌陀如來坐像
縣指定文化財,又稱為「火伏不可思議彌陀」、「火伏彌陀」。據說是因為阿彌陀如來在原本的藥師寺時,附近一帶不曾有過大火;就連二戰期間名古屋遭受空襲,該寺也未曾遭受祝融之災。
保存了一千兩百多尊圓空佛的名寺
——仁王像 荒子觀音寺(愛知縣名古屋市)
荒子觀音寺因隸屬尾張寺觀音之一而聞名遐邇,除此之外,寺內存有大量由圓空打造的「圓空佛」,更使該寺聲名遠播。圓空是江戶時代天台宗的雲遊僧人,曾走訪日本各地,打造了大量的佛像。圓空佛的特徵為設計簡潔,表面粗糙、未見拋光,殘留著素樸的刻痕,給人現代雕刻的聯想。
雖說愛知和岐阜兩縣本就殘存了許多圓空佛,但光是荒子觀音寺境內,就有多達1200尊,而這個數字占據了全日本圓空佛(約5300多尊)的四分之一以上,相當可觀。
例如,荒子觀音寺正面的仁王門裡,就有兩尊由圓空打造、約300公分高的大型仁王像,分別是嘴巴張開的「阿形」;和嘴巴緊閉的「哞形」(又稱哼哈二將)。稍嫌可惜的是,兩尊仁王像被安置在裝有壓克力板的格扇裡,受到光線反射影響,很難看得真切。
本堂裡也供有圓空佛。面向本堂時,右手邊為釋迦如來;右手邊則是大黑天,兩位尊駕皆全身漆黑,更因為距離外頭有點遠,很難看得清楚。上述佛像皆可直接參拜;其他的圓空佛固定於每個月的第二個星期六(下午1∼4時,參拜費500日圓),在本坊開帳(公開展示)。
本坊裡展出的圓空佛相當完整,除了初期雕刻得相當細膩的作品,也有後期呈現些許變形之姿的圓空佛,彼此緊密地排列在一起。雖然並未開放攝影及照相,但可以用手電筒打燈,也可以繞到佛像背後欣賞。
另外,開帳當天還可親身體驗「圓空佛雕刻」。信眾可在預先刻好身體的木頭上雕刻佛像的五官。體驗活動結束後,還可將木端會(荒子觀音寺的圓空佛雕刻教室)成員雕刻的小型圓空佛帶回家留念,十分超值。
大黑天像
位於本堂的大黑天約1公尺高。臉部異常龐大,身體很短。荒子觀音寺對面的和菓子店「MOCHI觀」有售模仿大黑天製作的「圓空大黑天最中」。
超稀有!兩顆頭、八隻手的愛染明王
——兩頭愛染明王坐像 法華寺(岐阜縣岐阜市)
靈鷺山法華寺以「三田洞弘法」、「三田洞弘法大師」等通稱而為人熟知。法華寺的山號源自於印度的靈鷺山,據說兩地有著相似的景觀。寺院境內更有廣大的綠地,池塘內設有小橋,池面種植著蓮花、鯉魚悠游其中,環境優美,非常療癒。
816年,空海創建了法華寺,屬於高野山真言宗的寺廟,此地同時也是美濃三弘法的二號巡禮處。信眾可在寺廟內用膳,其菜飯和豆腐田樂最富盛名。
越過池塘上的小橋後,拾級而上即可看見本堂,裡頭供有木造聖觀音菩薩立像;附近的小祀堂裡則供奉著稀有少見的兩頭愛染明王坐像。祀堂平時緊閉著大門,裡頭十分陰暗,從外面無法看清楚,但信眾只要事先預約,就可入內參拜。
這尊愛染明王就像連體嬰一樣長了兩顆頭;手也比一般的愛染明王(6隻手)多出兩隻,一共有8隻手。面向佛像時,左邊那張臉就和普通的愛染明王一樣,頭髮豎立、頭上戴著獅子冠,冠上放著五鈷鉤,額頭上長有第三隻眼睛;右邊那張臉則有兩隻眼睛,綁著頭髮、戴著寶冠。儘管佛像的高度只有36公分高,望上去仍然魄力十足。
金色耀眼的大型慈母觀音立像
這位尊駕打造於1989 年左右,全身閃著金光,右手拿著插有蓮花的水瓶;腳邊還依偎著兩個高舉雙手的裸體小孩。
近三公尺高、魄力十足的蜂屋大佛
——彌勒佛坐像 瑞林寺(岐阜縣美濃加茂市)
瑞林寺又稱「柿寺」。據說是因為在室町時代,廟方曾把此地的特產「堂上蜂屋柿」(果實呈倒鐘型,尾端形狀較尖)的柿餅進獻給幕府第十代將軍足利義稙,而後瑞林寺便得到了柿寺的稱號和大片領地。
瑞林寺的御本尊為聖觀世音菩薩坐像。但在此要特別向各位介紹的,是這尊被稱為「蜂屋大佛」、高達296公分的彌勒佛坐像。據說在戰國時代,織田信長進攻此地時,村人為了避開戰火,而把彌勒佛的頭部拆下並埋進土裡。因此現在彌勒佛的身體是江戶時代重新打造的。
一般提到彌勒,都是指彌勒菩薩,但瑞林寺的這位尊駕卻有著如來的特徵。頭上有著藍色的螺髮、並未佩戴任何飾品。據傳彌勒菩薩會在釋迦牟尼圓寂後的56億7000萬年成為如來,因此現世的人們有時會提前以如來的姿態呈現祂的樣貌。換句話說,這尊佛像所描繪的,是在未來成為如來的彌勒佛。
在這尊魄力十足的蜂屋大佛後頭,供有以金箔修補的西國三十三觀音,以及在2010年奉納至此地的圓空風格手雕千體地藏。
只要來此一趟,就可參拜各種佛像,中庭的花草也非常漂亮,推薦大家親自造訪。
聖觀世音菩薩坐像
聖觀世音菩薩高度為57.5公分,以寄木造技法製成,名列縣指定文化財。佛像的體內藏有每7年才開帳一次的胎內佛(高度為28.5公分,最近的一次開帳日在2025年),因此又被稱為「腹籠佛」。
《西遊記》裡沙悟淨的原型
——深沙大將立像 橫藏寺
岐阜縣的橫藏寺由最澄大師創建,最初是為了安置由他親手雕刻的藥師如來,歷史相當久遠。裡頭供奉的即身佛(木乃伊)也相當知名。
橫藏寺琉璃殿(即寶物館)裡有多達22尊佛像,皆為國家指定的重要文化財,又稱「美濃正倉院」。其中,這尊以楠木一木造雕刻,腹部前方長了一張人臉、手臂及腳上都有長蛇纏繞的深沙大將立像,完完全全地吸引了我的目光。
很多人不知道,深沙大將其實與《西遊記》中知名的玄奘法師(唐三藏,又稱唐僧)有關。祂正是唐僧前往天竺(印度)取經的途中,在沙漠中出現,並被收為徒弟的沙悟淨。
明明是唐僧的守護神,深沙大將的模樣卻像漫畫人物般滑稽。身材短小,手臂也短短的;雖然有肌肉線條,看起來卻不怎麼強壯。凸出的圓滾滾眼睛,鼻子略顯豐滿,厚厚的嘴脣往兩側擴張,頭髮更像是冰淇淋般高高聳起;腰間纏著一條腰布。
仔細一瞧,祂的胸前還有幾個宛如釘孔般的小小孔洞,或許過去曾佩戴著骷髏頭項鍊吧?另外,更聽說祂膝蓋的褲管上原本刻有大象的頭,現在已不再復見了,有點可惜。話雖如此,深沙大將全身上下仍散發著獨特的氛圍,只要見過一次,就絕對無法忘記。
大家來找碴?兩尊超激似大日如來
——大日如來坐像 妙福寺
妙福寺供奉著兩尊長相超激似的大型金剛界大日如來坐像,常令參拜者傷透腦筋。
根據密教的說法,大日如來住在金剛界與胎藏界兩個不同的世界。其中金剛界的大日如來,手施宛忍者手勢般的智拳印;胎藏界的大日如來,則手施坐禪時的禪定印。
通常,兩尊大日如來一起被供奉時,多為金剛界和胎藏界的組合,很少會有把兩尊金剛界大日如來一同安置的情況。為什麼這裡會有兩尊金剛界的大日如來呢?這個問題至今仍是個謎。兩尊佛像的大小幾乎相同,臉上有著雕佛師定朝樣式的沉穩表情。
儘管乍看之下,兩尊佛像宛如雙胞胎,但只要仔細觀察(這絕不是什麼大家來找碴的益智遊戲)就能發現不同之處。
首先,儘管兩位尊駕的手印都是智拳印,但位於下方的左手則有朝外與朝內之別。此外,兩位尊駕手臂上的手環造型不同;高高盤起的髮髻也有點不一樣;臉型也不同,左邊這尊的臉型較圓。合理推測即便是同一間工房打造,作者應該也是不同的兩個人。
妙福寺裡除了這兩尊大日如來之外,還供有相同大小的聖觀音、略顯小型的釋迦如來。
寺內的御本尊則是鎌倉時代打造的藥師如來、阿彌陀如來。兩尊都是祕藏佛像,只在每年八月八日∼十二日的「藥師祭典」期間開帳。
前往妙福寺的小路儘管有些狹窄難走,但能夠一次參拜這麼多美麗的佛像,仍然令人覺得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