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簡介戰鬥者,筆桿擊浪!
戰鬥,讓人想起槍林彈雨炮火烽煙,國族之間爭權較利,造就千古風流人物,竟是沒有勝者只得輸家;相較之下,現當代的文人之戰,雖不能斬妖邪於千里,卻能點起燎原星火,肩住黑暗的閘門,為人類與江山帶來福祉。五四時代與八十年代,可謂中國知識分子的黃金歲月,然而現在與未來呢?劉曉波以至艾未未身陷囹圄,藝文界全力支援反國光石化,以至日本「三一一」海嘯,亞拉伯世界風起雲湧,知識分子此時如何在戰線中定位?或以甚麼方式戰鬥?Joey Leung為《字花》所創作的作品大有乘風破浪之勢,為各種戰鬥的精神面貌,敲響了戰鼓,張翠容以記者的專業視角,寫下國際反地雷反核者的前進步伐,鄭依依從富士康工人的不公處境,引申出組織運動的一幕幕艱險我奮進。雷競璇在訪問中提到意志、意氣之間的分別,及如何保持一種對世界,對人的幽默。還有李智良則提到一種與自己的戰鬥,我們的敵人是「我們裡面的法西斯,我們裡面的犬儒,我們的鄉愿,還有我們以為我們沒有的忌恨。」
移動步族
你上一次漫無目的地用雙腿在忠孝東路走九遍已是何時?街道原本就包含眾生之相,它既是人們的身體與姿態的展覽館,也是利益集團爭逐利潤的名利場,全是延綿不絕的夢想與慾望,慾望產生、與我們互相追逐,一如今期移動步族中,孫得欽筆下的狼與小紅帽。街道在慾望驅使下變得愈來愈陌生,各有異相與異色,歐陽乃霑與歐陽應霽的父子對談中,提到漫走於街道上是既開放又封閉的狀態,作為創作者,關心的是如何與街道和街道上的人和事發生關係,並將街道的故事與風景成為靈感。街道的存在亦代表規劃的存在,鐵路的出現尤其影響了我們對生活行走路線的規劃,改變了我們認知城市和接觸人群的經驗。莊曉陽的〈馬死落地行〉,則回憶了一段消費、生活和漫步在這個弔詭的城市空間糾結在一起的經驗。如此我們又想起種種與慾望擴張抗爭的經歷,步行還是一種反抗的方式,尤其是在這個強調快速、高效率的資本主義社會,曾德平在不同抗爭場合/公共空間做的行路藝術,以多種方式表達生活訴求。各式各樣的步行經驗,讓身體與土地重新結連起來,也讓城市中久未步行的身體,重新掌握步行的節奏和力道。
其他精彩內容:
新專欄新風格──房慧真「道路耳目」、羅文樂「囈吔吔吔吔吔」
文學踩入劇場──對駱以軍,捱打
繼續文學花邊──三島由紀夫與美輪明宏
創意主打──張婉雯小說〈打死一頭野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