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簡介貓
啟首語
/ 黃靜
我們對貓的愛欲是如此沉溺。亦正亦邪,忽明忽暗,對陰弱的城市人是恰切的靈性與溫暖,是眾人的信仰與撫慰。
然而,我們往後踏出一步。由文學敘事中的角色扮演,到哲學社會和意識形態批判——牠正躺在你床邊,一個陌生的至親。貓作為作家共享的圖騰,折射出怎樣的書寫群落?
埃及人奉仰貓被視為其文明的指標;今天卻有人打趣說網絡平台回到古埃及人在洞穴牆上畫貓以示奉仰的年代。我們希望帶著殘酷或親密的距離,甚至茫然,淺探作家與貓,或,人貓之間難以言說的緊密。在膜拜和吃食並存,千萬年人貓對望的歷史面前,在資本主義究竟是展開還是打破、重建抑或穿越這重人獸間的凝視,建立沉溺又澄明的依存?來不及鑽進貓的毛孔與骨肉,貓屬或非貓屬的作者分享自白書、記憶小箋,整理鉤沉,開劃評論。
由是,這個專題或者並非意在客體的貓,而放眼於文學作者和貓的日常。這點日常,許是作者和貓看似獨一無二的相交的一點線索。朱天心當動物義工三十年,和動物的相處已是平常,卻由她筆下掀開糾結的尖銳——志工其實是「吸血鬼」。四個女作者,陳麗娟、劉美兒、吳靄儀、黃慧妍,寫生命中的貓,看似淡然的偶遇、記憶、死亡。許煜卻從懼貓者的身份告解。畫家小怪遇見貓、繪畫貓,多年來的作品可能串連起命運的偶然?而米蘭˙昆德拉說,生命是連成畫前的「草圖」都不是。韓麗珠的小說把觀察和思考提煉:由人買貓,拼湊出都市裡病人與醫者,個體與外界(或人或獸)的感應與陌路,將現代都市的根本疏離、糾結、幻象與懷疑,編織到一起。
小西亦敘亦評的文章探視文人與貓之相遇如何成就自我的臨界,並分析網絡等社交貓分享的禮物經濟。而台灣作者洪凌,則劃破人對貓之愛不過在奉行的伊底柏斯人倫建制關係、自戀情結。
貓是作家生存狀態的展現,也是創作的生命展現。刻下不同代人的創作以外,葉輝描摹作者與貓寬廣的畫面,以詩意的距離探進中外作家與貓之情感、偶遇之錯步、與葉氏自身的思憶無聲交會,展開既獨且眾的人貓旅途。
作家起滅,而貓仍在——專題以重溫抽象的貓文學作結。貓從未消失過的身影,如今已凝結成一座又一座城巿的文化人想像的集體呈現,乃至折射成今次的專輯。迷思抑魅影,這是請君入饔的陷阱,更是我們自身的歸結。
末日前的橫切面——2012年香港文學出版盤點
啟首語
/ 羅樂敏
如果2012年真的世界末日,香港文學出版將停留在哪個畫面?
這看似魔幻的現實問題也著實魔幻,因為你從來不會從各書店的「豬肉枱」找到香港文學出版的「畫面」,不少詩歌、小說、散文不是早已下架,就是被放在一角,等待有心人。他們像流星閃過,轉眼不見,我和朋友逛書店的時候給他們推介,卻常常因為找不著書而苦惱。到底有沒有所謂的出版景象?從幾個不同的關鍵詞切入,能否從茫茫書海裡看出一些暗湧和浪頭?
在今年最後的十一月號,《字花》編輯部邀請了幾位年青的香港文學評論人,拋出幾個香港文學關鍵詞,用以橫刀切入,歸納一下今年香港文學的出版路線走到哪裡,眼前又是什麼風景。鄭政恆以「經典」為記,給算今年名家結集出版,除了中華書局的「香港散文典藏」系列,也斯也出版多本詩集及譯本、也見辛其氏、古蒼悟、劉偉成等作家的結集,個人創作方面可謂碩果纍纍;另外,香港城市書寫的傳統也見繼承,三組迴異的作者群分別出版了書寫香港的故事,展開了嚴肅和流行之間的光譜,心雪亦以「說城」為念,速讀了《小城無故事》、《傳說我城》和《雙城辭典》,對照出三類作者的書寫策略和風格,呈現出紛陳的城市書寫形貌。
至於香港人今年讀得最多的小說,莫過於在網絡論壇高登討論區竄紅的〈東莞的森林〉和《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那》),〈東莞的森林〉後收入《一路向西》,出版不足24小時即再版,《那》也獲出版社睛睞,在書展大賣,成為出版界神話。《那》把紅色通宵小巴這種夜歸人的「救命」交通工具,變成在末日香港的「逃生船」,而且小說場境是香港人熟悉的大埔、大帽山,故深得共鳴;而《一》則塑造時下被「港女」看貶的「港男」形象,身陷物欲橫流的社會又無能為力,唯有站高一線自嘲。莊國禮則考據其中的「小人物」典型,嘗試剖析向西村上春樹筆下的人物形象,推敲其中的轉變。
另一小說潮流是歷史重構和轉化,自創新章。此寫法不是出自資深作家,而是出自新冒起的作家如紅眼和葉曉文之手。譚以諾則以「稗史」命名,對比出他們以及把漫畫改編成小說的王貽興之間的遠近之處,點出幾個處理歷史小說的策略,為這一突然冒起的寫作潮流,提供一點明燈。
2012未到盡頭,尚有好書未誕生,編輯亦以「對照」為題,試圖概覽好些漏網之魚,其中不免有所疏漏。如果這是極大的損失,那就是說在此稿面世之後有值得人記取之書壓軸,應當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