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有 1 項符合
art plus的圖書 |
![]() |
art plus 出版社:藝術地圖 出版日期:2016-09-01 規格:30*20cm / 平裝 / 78頁 |
圖書館借閱 |
國家圖書館 | 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 |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 電子書服務平台 | MetaCat 跨館整合查詢 |
臺北市立圖書館 | 新北市立圖書館 | 基隆市公共圖書館 | 桃園市立圖書館 | 新竹縣公共圖書館 |
苗栗縣立圖書館 | 臺中市立圖書館 | 彰化縣公共圖書館 | 南投縣文化局 | 雲林縣公共圖書館 |
嘉義縣圖書館 | 臺南市立圖書館 | 高雄市立圖書館 | 屏東縣公共圖書館 | 宜蘭縣公共圖書館 |
花蓮縣文化局 | 臺東縣文化處 |
|
※請確定您所選購之期刊正確無誤,本期為2018年10-11月號 NO.80※
※因雜誌到貨日期不一,請於下單時在備註欄填上您欲購買之期號(過期雜誌恕不接受訂購)※
※本期號上架時間至2018/11/17※
本期專題
藝術家,別被騙了!
台灣藝術最大震撼彈 - 全球華人藝術網事件懶人包
文/余筱柔
2018年2月23日,立法院一場記者會上,台灣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藝術界醜聞終於被揭露。
全球華人藝術網有限公司打著文化部「慶祝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民間提案活動」名義,和上百名藝術家簽訂和著作專屬授權相關的合約。名為「臺灣百年藝術家傳記系列電子書建置計畫」的文書,其中內容卻不乏有以下不平等條例:
本人同意授權予某網及某人,代理銷售受本人已完成及未來所創作之作品;本人將作品之著作權及相關檔案資料讓與某網及某人…上述製作權、衍生著作權歸屬某網及某人所有…本同意書為專屬授權、本人同意將著作權全部以專屬授權的方式不限時間、地域、方法,為各種之利用可永久使用等;本人亦應提供標的作品之原實體物,以配合某網及某人展示、廣告、租售之用…本人曾提供予某網及某人之作品、圖檔,如有(含本人)售出,本人均願支付委託銷售40%金額,作為銷售之酬金。
從水墨大師劉國松、黃磊生,至仍在台師大、台藝大等就學的新銳藝術家們,一一被騙著簽下這誇張至極的合約,將作品權利完全轉讓、專屬授權給全球華人藝術網販售。想像你的畢生心血,在這份契約面前,就像個任人宰割的俎上之肉,全球華人藝術網不但可以複製、再製、販售你的作品,甚至在你死後,繼續享有所有著作財產權;如果你自行將作品轉售予他人,全球華人藝術網不但可以告你違反契約中「專屬授權」的規範,還能逞著這不平等條約的威力,要求司法還他們「公道」;除此之外,其他畫廊、拍賣公司就會因此不敢販賣有簽約之藝術家作品,在這份條約的壓迫之下,你的作品價值再無可取代,也是沒人敢碰的燙手山芋。台灣藝術市場完全失衡,記者會上後方春聯的橫批——「藝術百年大災難」實無虛言。
藝術家對於法律遊戲的陌生
這份契約不但合法得嚇人,甚至讓全球華人藝術網在官司訴訟裡,一個轉身,華麗的成為權利受損的「被害人」。但,再怎麼不合理的契約,也必定是你情我願才會成立,讓人不禁懷疑藝術家怎麼可能這麼好騙?其實,藝術家在傾注所有心力創作之外,若還得理解複雜又咬文嚼字的著作權法案,才能保護自己的作品,那麼文化藝術獎助條例第五條之「中央主管機關對文化藝術工作者之工作權、智慧財產權及福利,應訂定具體辦法予以保障。」作用在哪?政府應當是創作者們能夠放心倚賴的支柱,如今,長期的疏忽無非是促成藝術詐騙事件層出不窮的主因。
劉國松女兒劉令徽在記者會上曾提到:「一般詐欺多半是一次性金錢損失,沒想到這次是被詐欺一輩子心血。」事實上,藝術家們在簽訂合約前,看見是由文化部委託,而且自己作品又將被收錄在台灣百年藝術家傳記系列電子書中,高興都來不及了,何來懷疑來自政府的肯定呢?受害學生在記者會上強調,面談時,全球華人藝術網的代表一再口頭確認,授權之作品僅用於網站刊登。白紙黑字的契約理當無條件生效,但全球華人藝術網卻是在資訊不對稱的狀況下,利用藝術家的單純,咬定政府對藝術圈的忽視,獨吞利益,破壞公平。
文化部從旁觀到回應
2012年文化部核准通過的補助案,到了全球華人藝術網手上,變成合法侵害藝術家權益的利器,直至2018年,才在立委召開的記者會上表示「絕對會陪伴藝術家處理到底」。六年了,文化部直到劉國松案爆上媒體後,才願意正視自己已成為藝術經濟罪犯的幫兇,恐龍般的反應和阿Q精神令人不敢恭維。
對此,監察院勢必要出面調查文化部,而在最新的糾正案文中提到,百年計畫費用核銷時,文化部未依補助契約書規範,驗收全球華人藝術網有無侵權,甚至,當劉國松案爆發時,在法庭上全球華人藝術網也以「合約書包含商業機密,無法提供給藝術家看」的理由搪塞法官,授權書——也就是此次爭議中的關鍵——含有不平等條例的合約書,始終未交至政府手上;再者,文化部於全球華人藝術網執行計畫期間,其實已知該公司以文化部名義誤導藝術家,逾越計畫目的並圖利,但當下卻無積極處理,導致時至今日,累積了上百位藝術家遭合約箝制。消失的六年,誰來償還給藝術家們真正的公平?
在記者會上,文化部長鄭麗君提出了五項行動:「擴大組成專案處理小組;成立受害人追蹤通報窗口;二度移送司法調查;協助受害藝術家採取法律行動;健全藝文經紀制度,積極防治藝術經紀犯罪,保障藝術家權益。」
事件觸碰文化圈對於法律的反省
積極二字,看來是如此諷刺。文化部為本案而成立的「文化部藝術授權受害人追蹤通報窗口」,功能是為不熟悉智慧財產權法的藝術家們處理作品授權糾紛,然而,這難道是第一次有此類糾紛嗎?政府的著作權觀念鬆散早已不是新聞,2017年三月,台灣數一數二獨立音樂製作公司有料音樂,被爆出未經樂團茄子蛋同意便使用其歌曲,申請文化部2015年度「流行音樂產業輔導促進計畫」補助案,而該補助案款項高達600萬。茄子蛋未簽署任何法律規定的過意向書等文件,在這種情況下,有料音樂仍能通過文化部審查,拿到鉅額補助金,政府和藝術經紀公司的「好關係」自然不在話下。
夕陽紙本媒體•另一個世代的等待
2017年年頭,突然收到英國龍頭雜誌《Time Out》的訂閱特別通知,說雜誌即將辦理退費,因為改版。隨後將近一年的時間只聽耳語絮說,《Time Out》只做網上版,去年英國總部已收回香港的股權,今年則改變發行方針改印免費雜誌,雖至今尚未看見發行。香港的紙本媒體,15年前已經全面盛行免費報紙及免費雜誌,至今,除了主流的媒體如《頭條日報》、《AM730》、《The Standard》(星島日報英文刊物)外,其他免費刊物尤其是雜誌幾乎都快消失。《Time Out》從英國發行至全世界,曾是最重要的藝術、潮流文化等資訊的平台,而今卻在香港重新整頓後卻決定走向免費化?
台灣由民間經營、歷史最久與市場佔有率最高的其中兩份重要文化刊物之一—《典藏‧今藝術》1992年創立,自2000年4月(中華民國89年4月)衍生《典藏古美術》及《典藏今藝術》,2007年年尾宣布隨《今藝術》當代藝術版的雜誌加贈《ART.INVESTMENT典藏投資》 。10年光陰,《今藝術》上個月宣布自2018年4月起與《典藏投資》重新合併一本。與這在英國與台灣皆稱為龍頭老大的雜誌相比,於2004年5月創刊的《a.m.Post》這個月剛好邁入第15年,期間的轉折正好敘述一個階段香港藝術雜誌的歷史。
說起藝術雜誌這個老掉牙的話題,在香港可是生生死死、澎湃不斷的文化議題。一本藝術雜誌在香港,幾乎都必須要有政府支持,民間自己主持的文化雜誌,幾乎都維持不過三年,正常的時限是一年就結束,而且還是在政府資助的情況下。真正以藝術雜誌、民間支持,而且還能維持至今超過15年的,只有《a.m.Post》。
《a.m.Post》由藝術地圖有限公司創立,2003年以《藝術地圖》創業,後發展至《a.m.Post》,《藝術地圖》正確來說是一本單張,不算是一本雜誌。《a.m.Post》就是現在《Art Plus》的前身,原為《藝術地圖》缺乏文章的需求誕生。一年左右,《a.m.Post》開始「雙週刊」的製作,那應該是免費雜誌的黃金期。我們為了紓解編輯人力不足的壓力,嘗試將月刊的專輯拆成上下集,並且將貼切時事的文化資訊,以二個星期的速度出版一次並與當時火紅的《Time Out》與時並進。讀者為了追著上下輯的專輯,雙週刊滿足了那時爆棚的閱讀慾,每每都有讀者打電話過來購買上一期的專輯。但,以為紓解編輯部人力的想法,卻實際增加了兩倍工作.半年後,我們決定再回復月刊的發行.
2011年是最火紅的年代。2011年11月11號稱世紀「光棍節」當日正式發行《Art Plus》(《a.m.Post》正式改名,並預留此刊名做另一用途),同時並在中環外國記者會盛大舉辦記者會,除了宣布香港新名雜誌的上架,也宣布台灣版《Art Plus》成立,他們同時於台灣及香港統一超商及書局上架。
因為要上架統一超商(獲得統一超商免費支持以免費刊物的身分獲得「掛架」的推廣,當時熱愛藝術的統一超商主管Rose Yeung是促成此事成功的貴人)。因此,我們決定將《a.m.Post》改成容易上架的版本,以當時最紅的IPad尺寸,以及霧面粉紙的紙質,符合大眾口味發行。雖然《Art Plus》並沒有如預期因為上了統一超商也增加了潮流與生活類客戶的廣告支持,讀者層也沒有因此擴大,但我們卻發現自己讀者群真正的面貌,即上班族與知識型的專業主管,他們散佈在各種業別,會計師、律師、建築師等,雖然身分各不同,卻一樣屬於高教育族群。這一類的族群,讓我們充分認知了《藝術地圖》絕對不是那種潮流文化雜誌,也放棄了對時裝品牌客戶的追求, 認真務實的走進「藝術」這個小眾層面。我們鞏固自己的一條路,同時找到更被業界認可的一個身分。雖然一直以來,講求以大眾行銷的一些單位仍然不以這種小眾雜誌為目標,但不可諱言,如果藝術文化機構若要在文化這方面鞏固其專業的業績,《a.m.Post》與《Art Plus》絕對是他們唯一的選擇。
紙本雜誌跟著時代的腳步太慢?電子媒體前途也不太可言喻。**
貴為香港至今仍屬翹楚的免費刊物《藝術地圖》及屬下的六份刊物,可能是現今唯一僅存的免費刊物之一,當大多數刊物都走向電子化,我們也被譏笑為跟不上時代潮流的媒體,《Time Out》的改變是逆境中轉向?還是如我們這些紙本雜誌一樣,跟著時代的腳步太慢,前途將至如何?不可言喻。
五年前電子媒體的蓬勃,《藝術地圖》電子平台的項目開始賣得很好,我們卻仍然固執地堅持紙本的平台,以電子平台為副,而今也逐漸走入線上直播與網上錄像版本的推廣。這是不是一種「與時並進」不太確定;但確定的是,電子平台無法像我們一樣再提供紙本的輔助,最終你還是會看到很多電子平台,一年或者一季都要返回紙本的印刷。紙本是不是將至終結?仍是問號。
回頭反思龍頭雜誌如《Time Out》或是《典藏今藝術》無聲無息的消失或合併,不像以前一樣如香港的紙本雜誌一旦接近結束,一定又生又死地叫罵政府,我反而喜歡這種如夕陽在地平線上逐漸掩沒的浪漫。這不代表是一個光榮時期的結束,也許只是暫為休息,等到世代過後,媒體的發展將以另外一種什麼的面貌再出現,你永遠不知道。
我們的下一代都已經不以紙本閱讀為目標,學校的教學也主打電子媒體的閱讀與測驗,或者浪漫的想,這樣無聲無息的消失,等待轉換,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下一個時代的人類將流行什麼樣的媒體,我們也很期待。(總編輯:樊婉貞)
004 Column
網紅展,何時成了這個時代的臉面?
眾神失語的日子
抗世的舞蹈劇場:《紫玉成煙》的當代意識
《Julie》—— 赤裸的欺騙
嵌入環境中的創作實踐:開放城市空間中的三個展覽
010 Feature
藝術領地
台灣藝術最大震撼彈 - 全球華人藝術網事件懶人包
全球華人藝術網爭議案各方處理進度
藝術界智慧財產權的歪曲與消失,藝術法律、簽約常識知多少?
藝術地圖ARTMAP X「全球華人藝術網著作權爭議案件」系列專題
訪問藝術工作者與各種騙術總覽
政商環伺下,藝文工作者要關注哪些文化政策的制定?
似與不似?法與不法?
035 Preview
大館舞蹈季:《來來舞廳》
黃大徽 舞蹈+劇場.觀/照系列
HAT- Happy All Together第三屆澳門國際花燈節
香港歌劇院《杜蘭朵》
新視野藝術節2018《馭水之音》
香港小交響樂團「最愛大提琴」音樂會
曹斐在過滿的世界挖一個洞
楊沛鏗個展「在 之間」
首屆香港當代音樂節——[樂在香港]
高雄獎
張婷婷獨立製作《既視感》經典再現
2018《大觀舞集》年度公演
《再約》Later 阮劇團X李銘宸
羅蘭・奧澤《在棉花田下的孤寂》
《國王的衣裳》
2018臺東藝術節
謝春德 平行宇宙系列
2018新條通樂園『口嫌體正直―鼻句糸罔口愛』
044 Visual + stage
歷隨山水百轉 博見趣途萬里
用音樂連結中西
口琴二胡跨越時空撞出火花
好,就現在! 初試啼聲 5 ——入圍藝術家聯展
知專三檔設計展,概括建築、多媒體、服裝多個面向
彼此與共 樂在其中
尋找過程中的過程 / 用筆墨注入溫度
以形繪意:陳金龍《十方宇宙 正泰聖極》中的佛學哲思
2018基隆潮藝術『基隆港口藝術雙年展-問津』
「全球水墨畫大展」.
066 Music
聽古典,有許多種狀態
百年不孤寂 印象派宗師德布西逝世百年祭
074 Lifestyle
I Like Hong Kong
Spiritualize:新迷幻樂團的中年危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