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廣場之後
我們有許多關於中國的老生常談,它們的廣泛流傳,往往是借助一些廣為人知的符號,比如長城、一層套一層的「中國盒子」、毛澤東、笑呵呵的熊貓,如此等等。年代最近的中國符號,則是天安門廣場。
一九八九年以來,天安門好比一團充塞天空的血色烏雲,籠罩了我們對於中國的想像。我們雖然不斷讀到關次市場產生了興趣,天安門卻揮之不去。坦克、鮮血,還有那尊化為齏粉的小號自由女神塑像,依然在我們的腦海裏縈迴。在西方公眾的心目當中,中國的形象蒙上了無法洗刷的污垢,因為那個千里之外的巨人故態復萌,再一次墮入了倒行逆施的高壓模式,再多的金錢,再多的廉價勞動力,都不能贖清這等惡行。
圍繞天安門的老生常談之所以流傳不衰,部分是因為媒體音像和報刊文章的着意渲染。跟所有的同類一樣,這一個老生常談也包含着或多或少的真相。然而,問題在於它圍繞一套簡單的政治事件和圖景來建構中國的形象,由此衍生了一種黑白分明的二元論述,無法反映持續變化的複雜現實。這一來,西方公眾心目中的中國不再是毛澤東時代那個迷信盲從的瘋狂國度,不再是鄧小平執政早期那個熊貓一般的可愛國度,搖身變成了一個由極權政府和失控自由市場組合而成的怪胎。這固然是一幅新奇的拼圖,但卻產生於一種陳舊的眼光。
若是從多個角度對中國作一番更為細緻的審視,我們會看到一幅更為複雜、更為模糊的圖景。今天的中國,正在經歷一場史無前例的變遷,人們有時稱之為「第三條道路」,或者說「中國道路」,以便與蘇聯模式相區別。這一進程充滿了矛盾與疑惑,以及往往無法解決的兩難問題。我們必須放下成見,拿出耐心,才能真正理解這一進程,不受老生常談的擺佈。要完成近距離的謹密考察,我們或許不得不捐棄全景式的宏大敘事,不得不克服迅速拿出結論的急躁心理。
大多數人想必都會同意,這樣的考察方法確有裨大多數人想必都會同意,這樣的考察方法確有裨益。本書便是我在這方面的一個嘗試,意在以見微知著的方式,從多個側面描繪今天的中國。寬泛地說,本書講的是中國在天安門事件之後的變化,瀰漫在北京上空的情緒,以及一些個體的心態,社會劇變的陣痛與這些個體的人生如影隨形。具體地說,本書講的是中國文化產業的一些從業人員,講他們的信念、友情和生存能力如何應對文化政治詭譎變局與重商主義新需求的考驗,或是如何發生順應時勢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