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序
香港從來都沒有與珠三角地區隔絕,可是即使在回歸10多年後,也還沒有真心實意地與珠三角地區融合,這主要是政治問題(先是英國國殖民地因素,回歸後是對一國兩制的曲解)。經濟方面,由於自1950年代以後,中國內地封閉,廣州地位大不如前。香港則借用內地資源,在沒有內地競爭之下,迅速工業化,之後且更趁中國內地開放,以超國民待遇擴展加工貿易。以五十多年的高速增長,從後來趕上,且大大超越了廣州。財大氣粗,看不起與珠三角地區的融合。由此而助長了政治及文化方面反對、抗拒與珠三角地區融合的傾向。即使近一二十年香港與珠三角地區通過貿易與社會交流已有市場一體化的趨向,政府和社會仍然堅持著眾多體制的障礙。
回歸前後的資產泡沫改變了香港的發展方向,所謂四大支柱,實質只是房地產和金融,物流衰落,旅遊越來越趨低附加值。房地產和金融缺乏產業基礎,結果脫不離泡沫。回歸以來十多年的起落,把香港的經濟結構和發展進一步縮窄於投機性的房地產、金融,也越來越集中於內地資金、內地資產。沒有紮根本土的產業發展,香港的經濟便十多年停滯不前。相反地,廣州和珠三角地區的城市,卻以快於全國平均速度地高增長。尤其是廣州北拓南擴,與佛山同城化,打造與巴黎東京相近的區域軌道交通,產業轉型,擺脫加工貿易,集中重化工業和服務業。
結果,香港與廣州此消彼長。珠三角地區經濟總體規模已超越香港、台灣,正在追趕韓國。2009年廣州與佛山的經濟加起來,以人民幣官方匯率折算,相當於香港的97%。2010年廣州與佛山的經濟增長率當在10%以上 (2009年分別為11.5% 與13.5%),香港或可從負增長轉為正增長,但仍只會是幾個百分點的增長。因此,2010年同城化的廣州與佛山的經濟規模便開始超越香港。若用購買力平價計算,香港經濟幾年前已膛乎其後,差距正在加速擴大。香港在珠三角地區幾十年的經濟領導地位正在拱手讓出。
今後,以廣州佛山為中心的珠三角地區,正演化為龐大的都會區。2009年廣州的第三產業 (服務業為主),佔經濟的比重已達60%,廣州亦正以服務業帶動著整個珠三角地區的都會化。香港以服務業為主的經濟是與廣州推動的都會化和都會區的發展是對抗,抑或是配合,以至整合,將決定香港未來的命運,亦影響到珠三角地區能否吸納香港,產生更大的協同作用,推動整個區域的發展。
香港當前的挑戰是,將否超越自身,融入珠三角,把香港變化為珠三角都會區的組成,推動珠三角地區都會化以更快、更好的速度演進。
本論文集的文章都是曾在香港《信報》刊登過的。文章篇幅因此受到限制,只是二三千字的短篇,主要把重要的趨勢畫龍點睛地提出,並不是作學術性深入的系統分析。但好處在於緊貼趨勢發展,不會像一般學術研究那樣,等待所有統計數據公佈完備後,分析的現實都是幾年或上十年的歷史。
文章的內容都圍繞著香港與珠三角地區的發展。文章也均是由香港理工大學中國商業中心組織,與中國商業中心近年的研究和顧問諮詢工作互相配合。不少的論點是從有關的研究和顧問諮詢報告衍生出來,背後有著更為深入和系統性的調研支持,也反映著香港與珠三角地區眾多學者專家的討論和關注點。
這些文章能夠發表和組織成這本論文集出牌,有賴《信報》陳景祥先生和中國商業中心李美霞小姐的常年協助。謹此代表所有作者向他們致謝。
同時,我亦代表所有作者,謹將這個論文集獻給香港與珠三角地區研究的先行者:古念良先生、周維平先生和陳肇斌先生。沒有他們在80年代開始的始創工作,我們不可能有今天的成果。
陳文鴻
2010年5月11日 於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