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包括陳凱歌、秦曉、牟志京、北島、劉輝宣等知名人士,都曾經歷文化大革命,也曾是北京四中學生。
★ 特別收錄50張以上珍貴照片,讓讀者更能貼近歷史。
北京四中是北京乃至全國最有名的高幹學校,亦是文化大革命的起源地之一。《暴風雨的記憶 1965-1970年的北京四中》所記錄的,正是於1965-1970年期間發生於北京四中的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歷史場景。書中的回憶文字,從不同的角度和立場,記述了這場暴風雨中的個人經歷。
本書作者包括陳凱歌、秦曉、牟志京、北島、劉輝宣等,他們都是文化大革命中熟悉的名字,也曾是北京四中的學生。他們描寫了在這動盪年代中於北京四中不同角落所發生的人和事,有些?述往往會溢出校園以外。書中並刊載了超過50張由作者提供的珍貴相片,讓讀者更真實地走進那些場景,更深地感受這一場暴風雨。
作者及編者北島表示:「為了盡量容納當年不同的視角和立場,我們特別選取了當年具有代表性或爭議性的人物,同時也兼顧不同類型的角色,但由於種種原因,還是未能盡如人意。但願今後會有更多的當事人加入進來,完成對這場暴風雨的共同記憶。」
【深度介紹】
暴風雨過去了,如果連什麼記憶都沒留下,我們不僅愧對自己,也愧對我們的後代──所以有了這本書。
這是一本關於北京四中的回憶文字的結集。十八位作者曾是北京四中的學生,均屬所謂“老三屆”,即一九六六年、一九六七年和一九六八年初中和高中畢業生。值得一提的是,一九六六年“文革”爆發時,“老三屆”的年齡大約在十三歲到二十歲之間,正值青春年少。
北京四中是北京乃至全國最有名的中學之一,曾處在暴風雨的中心,在這小小的舞台上,展開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歷史場景。這些回憶文字,正是從不同的角度和立場,記述了這場暴風雨中的個人經歷。有些?述往往會溢出校園以外,因為暴風雨是沒有邊界的。記憶往往具有模糊性、選擇性及排他性,在這個意義上,沒有所謂 “歷史的真實”,或者說,“歷史的真實”存在於不同的記憶的重合、錯位與對立中。
“文革”時,四中已有六十多年的歷史,一向以教育的質量聞名。“文革”以前多年,四中的高考升學率保持在百分之九十以上,考上四中,等於進入高校的勝券已經在握,因此,這座學校成了男生競爭的目標,就是很自然的事。同樣自然的是,勝者之中相當一部分是黨政軍高級官員的子弟,更有一些是元勛之後。雖然四中不乏刻苦攻讀的平民子弟,但幹部子弟由於其數量和影響,不能不主導了當時的校風。
北京四中既是“貴族”學校,又是平民學校。這其間有一種內在的分裂,這分裂本來不怎麼明顯,或許被刻意掩蓋了,而文革把它推向極端,變成鴻溝。
“造反”、“破四舊”、“抄家”和“打流氓”這四件大事,構成紅衛兵運動的高潮,貫穿始終的是“鼓吹血統論”和“死保劉少奇”這兩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主題。紅衛兵運動以“衝擊公安部”事件告終,此後一直處在被歷史清算的地位上。這構成了北京紅衛兵歷史的基本脈絡。
作者簡介:
北島
一九四九年生於北京,做過建築工人、編輯和自由撰稿人。和朋友於七八年在北京創辦文學雜誌《今天》,一直擔任主編至今。自八七年起,在歐美多所大學教書或任駐校作家,現在香港中文大學任講座教授。其作品被譯成三十多種文字,獲得多種國際文學獎及榮譽。近年出版的中文書包括詩集《零度以上的風景》、《開鎖》和散文隨筆集《藍房子》、《午夜之門》、《時間的玫瑰》和《青燈》等。
曹一凡
北京四中六八屆高一 (五) 班學生。一九四九年生於四川成都,在北京長大。一九六五年考入四中。一九七一年八月分配工作,做燒火工,先後做技術員、工程師、總工程師,有專利成果若干。一九八九年春夏之交工作與生活變動,此後在中關村經營電子科技公司。
維一
即黃其煦,北京四中六六屆初三 (一) 班學生。一九六九年先赴內蒙古阿榮旗農村挑水種莊稼,後去雲南西雙版納農場砍樹栽橡膠。一九七二年回京閉門讀書。一九七六年到北京故宮博物院看大門。文革結束後,先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習,後到德國科隆大學繼續研讀。一九八九年後,至美國哈佛大學及德國法蘭克福大學訪學。現任職美國聯邦儲備銀行。
章節試閱
似水流年 牟志京
牟志京,六七屆北京四中高二 ( 二) 班學生。一九六九年去白洋淀插隊,一九七一年轉到山西省山陰縣插隊,後在山陰縣化肥廠和大同鐵路分局當工人。高考恢復後,就讀北方交通大學,畢業後在大同鐵路分局總工程師室工作。一九八四年赴美留學,在耶魯大學獲計算機科學博士等學位,先後在美國布蘭德斯大學、IBM、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波音公司等機構從事教學、科研和諮詢工作。
小學畢業時,對北京的中學幾乎一無所知,聽老師講到男四中的好處,不知深淺報了。暑假從海濱回來,收到四中的一封信,想起落考生由第一志願學校發通知的說法,心頭一涼,打開方知虛驚一場。我和四中長達八年的不解之緣就這樣開始了。
那時的四中,除了北邊那棟不起眼的二層教學樓外,主要由平房小院組成。北面的小院是教研室,毗鄰的是少數住校生的宿舍。禮堂兼學生食堂有些殘敗,座落在校園西南角。藏書可觀的圖書館,還有數個設備齊全的物理、化學、生物實驗室分佈在校園南邊。操場在教學樓北面,標準的四百米跑道環繞足球場,北面靠牆還有幾個籃球場。完整的院牆,把四中與外邊的世界隔開。校內建築大多年久失修,從東面正門進來,還是能感到一種肅穆的氣氛。
上了中學,對未知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心。雖難免為作業和考試所纏,最令人難忘的還是那種領會新知識時醍醐灌頂的神奇感覺,特別在代數、幾何、物理、化學和生物課上,老師就像來自天界的導遊,把我們帶進滿是寶藏的神聖殿堂。我們這幫毛孩子在不知不覺中脫胎換骨,長大成人。
本以為政治和數理化差不多,靠的是不斷鑽研與質疑,其實不然,那不僅於事無補,反而會把自己引向是非的漩渦。
一 “四清”運動
初中畢業,老師在評語中,把我的政治表現說得一塌糊塗,讓我很傷心,看來上高中是沒指望了。一九六四年暑假從海濱歸來,竟然收到四中的錄取通知書,我成為初三一班升入本校高中的少數學生之一。
一九六五年,山雨欲來風滿樓,我卻沒什麼察覺。一天,我在操場打排球,正在興頭上,同班同學楊百朋走過來對我說:“你還在這兒玩啊!還不快到班上看看,牆上貼的都是什麼。”說得我莫名奇妙。匆匆走進教室,才注意到牆上貼滿了批判我的小字報。
同學們那些鋪天蓋地的批判文章,最令我不安的是對事實的扭曲,其次才是那一頂頂驚人的帽子。我奶奶窮苦人家出身,天性善良,出嫁後一直想方設法周濟窮人,幾十年後,包括黨支書在內的村民還時常懷念她。爺爺曾是大連、?台一帶的富豪,早在抗戰勝利前,受到漢奸市長的敲詐迫害而突然離世。還沒到解放,爺爺的土地資產散失殆盡,家裏一貧如洗。雖不是文化人,新社會給窮人帶來溫飽,讓自己家享有福利,奶奶還是看在眼裏,心懷感激,怎會有變天之想。爺爺的花園樓宅被棄置多年,後來成了一所學校的宿舍,公私合營後,奶奶領到些微定息。我十歲以前住在大連,有時陪奶奶去領錢。不知這如何演化成奶奶指認大片房地產的 “變天賬”的故事。
由於男校的特殊環境,女性自然是帶有某種神秘色彩的課題。到了高中,受外國電影和文學的薰染,對愛情有了朦朦朧朧的意識。有一次騎車,一位小學女同學迎面而來,見到我毫無緣由地噗嗤一笑。我也許對同學講過這“?遇”,就成了我的“資產階級戀愛觀”的有力證據。
那一陣我看了很多外國電影,有一次在學校附近的護國寺影院看《堂吉訶德》,深受感動,當晚在日記中自我抒發一番。有人對我的日記表示興趣,我毫無戒心,拿出來與之分享。“四清”時給我戴的那些帽子,有不少取材於我的日記,結果是在批判中被歪曲和褻瀆了。
除了文字討伐,還開過面對面的批判會。一個自尊心很?的十幾歲孩子,如何熬過那些令人難堪的場面,我真的記不清了,只記得承受力幾乎到了極限,產生過自殺的念頭。在西什庫大街北口的小鋪,我買了碧綠的青酒,一飲而盡,雖傷感有餘,但還是沒找到足?的勇氣和決心。而“四清”的風波也慢慢平息了。
後來戰死在緬甸的同學張育海,在“四清”高潮時給我寫過一封長信,講了不少令人費解的道理。他還找我到操場東牆邊,坐在石頭上促膝長談,其中玄機多年後我才領會,無非是防人之心不可無的道理。楊百朋也給過我類似的勸導。可惜我那時悟性差,白費了他們一片苦心。
二 《海瑞罷官》的辯論
一九六五年後半年,報刊上開始出現關於《海瑞罷官》一戲的文章。家裏訂了《光明日報》,其中有不少相關的重頭文章,我饒有興致讀進去,慢慢看出其中一方的蠻橫,心中不平起來。姚文元就是我當時最反感的筆桿子之一。幾個月下來,我一篇不漏細細地讀下去,在報上留下的批語也越來越長。到了六六年春天,語文課竟然出了這題目,在作文中,我趁機把幾個月的激憤發洩出來,結果當然再次成了眾矢之的。不過經歷“四清”的風雨,這場鬧劇就算不得什麼了。讓我不解的是,在討論中,大家似乎對實質內容並無興趣,都在關心我這個遲鈍的人捉摸不透的某種東西。
一年後有人幫我解開這個謎,他就是我後面還要提到的遇羅克。相識不久,我們談起《海瑞罷官》。說到語文課的作文,羅克馬上問我時間,我說大約六六年的三、四月吧。他脫口說出讓我驚訝的一句話:“如果我是你,就不會在那個時候寫那樣的作文。”難道真理有時間性嗎?我狐疑滿面,等待?他的解釋。
他從屋角找出一張一九六六年二月的《文匯報》,上面有一篇署名遇羅克的文章。讀下來,明明與我的立場一致,更加深了我的疑惑:難道只許他在大報上發表文章,不許我在課堂上寫篇作文嗎?
覺察到我的疑惑,他說他那篇文章投稿時間早在頭年十二月,幾個月後發表前並未再與他商酌。在大報發表文章讓我暗自羡慕,不知其不滿從何而來。“編輯把我的文章篇幅消減了三分之二,文字上改得面目全非,顯得咄咄逼人不說,更重要的是,我根本就不想在六六年的春天發表一篇這樣的文章。”到底為什麼?“到了那個時候,我已經看出這一‘辯論’不是學術性的,而是政治性的。在那樣的時候發表這樣的文章無異於自投羅網。”
我終於恍然大悟。
似水流年 牟志京
牟志京,六七屆北京四中高二 ( 二) 班學生。一九六九年去白洋淀插隊,一九七一年轉到山西省山陰縣插隊,後在山陰縣化肥廠和大同鐵路分局當工人。高考恢復後,就讀北方交通大學,畢業後在大同鐵路分局總工程師室工作。一九八四年赴美留學,在耶魯大學獲計算機科學博士等學位,先後在美國布蘭德斯大學、IBM、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波音公司等機構從事教學、科研和諮詢工作。
小學畢業時,對北京的中學幾乎一無所知,聽老師講到男四中的好處,不知深淺報了。暑假從海濱回來,收到四中的一封信,想起落考生由第一志...
作者序
序言 北島
這是一本關於北京四中的回憶文字的結集。十八位作者曾是北京四中的學生,除白羽是七○級初中生外,其他均屬所謂“老三屆”,即一九六六年、一九六七年和一九六八年初中和高中畢業生。時間跨度大致從一九六五年至一九七○年,共五年左右。值得一提的是,一九六六年“文革”爆發時,“老三屆”的年齡大約在十三歲到二十歲之間,正值青春年少。
北京四中是北京乃至全國最有名的中學之一,曾處在暴風雨的中心,在這小小的舞台上,展開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歷史場景。這些回憶文字,正是從不同的角度和立場,記述了這場暴風雨中的個人經歷。有些?述往往會溢出校園以外,因為暴風雨是沒有邊界的。記憶往往具有模糊性、選擇性及排他性。
在這個意義上,沒有所謂“歷史的真實”,或者說,“歷史的真實”存在於不同的記憶的重合、錯位與對立中。為了盡量容納當年不同的視角和立場,我們特別選取了當年具有代表性或爭議性的人物,同時也兼顧不同類型的角色,但由於種種原因,還是未能盡如人意。但願今後會有更多的當事人加入進來,完成對這場暴風雨的共同記憶。
本書是我的同班同學 (原高一 (五) 班) 曹一凡和原初三 (一)班的維一 (黃其煦) 和我共同編輯的,從策劃、約稿到文字與圖片編輯,歷時七八個月。
在本書編輯過程中,我們得到來自各方面的幫助,在此特別感謝田傭老師、王行國老師、王海明老師、吳迪同學、崔承同學、毛勝英同學、沈毅同學,以及唐欣先生和米鶴都先生。
暴風雨過去了,如果連什麼記憶都沒留下,我們不僅愧對自己,也愧對我們的後代──所以有了這本書。
北島
二○一一年一月三十日 於香港
序言 北島
這是一本關於北京四中的回憶文字的結集。十八位作者曾是北京四中的學生,除白羽是七○級初中生外,其他均屬所謂“老三屆”,即一九六六年、一九六七年和一九六八年初中和高中畢業生。時間跨度大致從一九六五年至一九七○年,共五年左右。值得一提的是,一九六六年“文革”爆發時,“老三屆”的年齡大約在十三歲到二十歲之間,正值青春年少。
北京四中是北京乃至全國最有名的中學之一,曾處在暴風雨的中心,在這小小的舞台上,展開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歷史場景。這些回憶文字,正是從不同的角度和立場,記述了這場暴風...
目錄
北 島 序言
牟志京 似水流年
劉輝宣 昨夜星辰昨夜風──北京四中的紅衛兵往事
陳凱歌 青春劍
周孝正 「社教運動」與我
秦 曉 四中往事
楊百朋 我的「紅色記憶」
劉 東 親歷者的見證
馮永光 風雨飄搖憶當年
王祖鍔 為追求平等而鬥爭
趙振開 走進暴風雨
印紅標 讀書聲、風雨聲
李寶臣 往事豈堪容易想
黃其煦 四中的「先生」
趙京興 我的閱讀與思考
白 羽 一個七○屆眼中的四中
高 中 性壓抑與政治中立
唐曉峰 走在大潮邊上
曹一凡 留在北京
北 島 序言
牟志京 似水流年
劉輝宣 昨夜星辰昨夜風──北京四中的紅衛兵往事
陳凱歌 青春劍
周孝正 「社教運動」與我
秦 曉 四中往事
楊百朋 我的「紅色記憶」
劉 東 親歷者的見證
馮永光 風雨飄搖憶當年
王祖鍔 為追求平等而鬥爭
趙振開 走進暴風雨
印紅標 讀書聲、風雨聲
李寶臣 往事豈堪容易想
黃其煦 四中的「先生」
趙京興 我的閱讀與思考
白 羽 一個七○屆眼中的四中
高 中 性壓抑與政治中立
唐曉峰 走在大潮邊上
曹一凡 留在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