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哲學之簡介
讀此書之人都或多或少已經算得上是哲學家。幾乎人人都算得上是,因為在生活中每個人都遵循這樣或那樣的價值觀(或者願意認為自己遵循一定的價值觀,或者因為沒有明確的價值觀而感到不安)。大部分人都對世界持有謀種整體認識。也許有人認為是神創造了一切,包括人類自身;或者大相逕庭,也許有人認為這只是偶然之事,自然之選擇。也許有人相信人類擁有被稱為靈魂或精神的不朽的非物質部分;或者恰好相反,有人認為人類不過是物質的複雜組合,一旦死去就會逐漸消散。我們應該做甚麼?存在著甚麼?其實大部分人,甚至那些完全不考慮這些事情的人,對這兩個基本哲學問題都有自己的見解,即使這些見解還不能稱之為答案。當我們意識到上述任何一個問題時,就會引發第三個問題:我們如何知道?如果我們不知道,如何著手去尋找答案--藉助眼睛,通過思考,請示神諭,還是諮詢科學家?對這第三個問題,我們心中同樣也有ㄧ個類似答案的東西。哲學被看作是一門可供研究的學科,有些人可能對其一無所知,有些人可能對其更為了解,還有些人甚至精通哲學。
然而哲學不過是對上述某些問題以及問題間的相互關係思考得更深刻些罷了,他會探究以往對這些問題和問題間的相互關係都有哪些看法以及為甚麼會出現這樣的看法。實際上,哲學無處不在,即使你有意躲避它也存在。假設有人反對哲學,說「哲學無用」,那麼情形如何?第一,它們顯然是以某個價值體系為參照。第二,當它們闡述哲學無用的理由時,不管它們的闡釋多麼簡短,不管它們的態度多麼固執,它們都會談到某些類型的問題時無能為力。因此它們並非是在否定哲學,相反,必須承認,它們成了哲學內部的另一種聲音--懷疑的聲音。從古至今,哲學內部從不缺乏懷疑之聲。我們將在第六章談到相關的問題。如果這些反對者表現出第二種情形(即認為某些思想無用,人類無法解決某些問題),它們也許還暗示了一點:發現人類就是無法解決某些問題,並且獨自完成這一發現—切實去發現些甚麼,而不是甚麼也不做就自以為已經知道了答案--並不是一種寶貴的經歷,或者說是一種無效的經歷。這種說法確實不正確麼?如果我們都確信人類的能力不足以回答任何關於神的本質、甚至神的存在的問題,換言之,如果人類都是宗教不可知論者,想像一下,世界會有怎樣的改變?如果我們都確信自己無法回答是甚麼使得國家一貫以來施加於國民身上的政治權威合法化,換言之,如果沒人相信有足夠的理由來回應無政府主義者的主張,想像一下,世界會有怎樣的改變?這些改變是好是壞,或者事實上不如你一開始認為的那樣重要,這些很可能尚無定論,但是有一點毋庸置疑:世界會發生改變,而且是巨大的改變。不可否認的是,思維方式的不同會改變人們心目中事物的形象。除了認為哲學無用之外,另一種反對意見更有哲學之簡介編註道理,反對理由與前者恰恰相反:它認為哲學太危險。(見第131-140頁。尼采稱哲學家為「可怕的炸藥,其本身毫無安全可言」,當然尼采(Friedrich W Nietzsche)說這句話並非為了反對哲學。)但是這句話往往意味著除了說話者自己的哲學之外,其他哲學都是危險的,意味著對事物發生變化後可能造成的後果感到恐懼。
到此時,你可能會想,也許有些人認為這樣的討論不管多麼簡短都不值得進行,這些人甚至不同意我剛剛提到的懷疑的立場。你說的也許沒錯,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這些人沒有自己的哲學。相反,這可能意味著它們不打算「哲學化」,即不打算表明自己的觀點,也不打算為自己的觀點辯護或作詳細的闡述。這也不意味著他們缺乏一直遵循的價值觀,還是有些東西在他們看來是有價值的。譬如,他們也許認為與再多的理論知識相比,更需要的還是做某件事的真正技能。他們的理想與其說是看清事實的本質,不如說是在採取某種特別行動時獲得與之合為一體的能力,訓練自己不刻意努力、似乎只是憑藉過人的本能就能做成某件事的能力。許多禪宗思想,或者應該說是禪宗的做法,就在很大程度上趨向於此。這種達到某種無思境界的理想其實源自以往大量的思考。既然哲學就在我們身邊,為甚麼有這麼多人認為它艱深難懂,神秘古怪?這些人的看法並不全錯,一些哲學思想的確深奧神秘,最優秀的哲學思想中有許多一開始看起來都似乎如此。原因在於這些思想並不僅僅意味著發現一些新事實,為我們已有的信息庫提供新資源;也不僅僅在於總結出幾條新箴言,在我們人生信條的清單中又增加一些該做和不該做的事項。它們反映了世界的全貌,並/或體現了一套完整的價值觀體系。除非你自己已同意這些思想(要記住,從模糊、潛意識的角度來說每個人身上都有這些思想),不然它們肯定會讓你覺得古怪。反過來,如果你不覺得它古怪,那你還沒有真正理解它。優秀的哲學思想會開拓一個人的想像。有的哲學離我們很近,不管對甚麼人都是如此。當然有的離我們要遠些,有的就更遠,另一些則非常陌生。若非如此就讓人失望了,因為如果所有的哲學與人的距離都一致的話,這就意味著人類的智力水平沒有高下之分。然而沒有必要從深刻的一端開始,我們就從膚淺的一端開始,因為(正如我已說過的)我們都已經站在水中……
我們也許已站在水中,但為甚麼要嘗試游泳呢?換句話說,哲學是為了甚麼?哲學思想如此豐富,其形成背景如此廣闊,因此無法為這個問題提供一個放之皆準的答案。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許多哲學思想是為了提供一種救贖的方式(從廣義的角度來理解),儘管我們對甚麼是救贖、從哪裡獲得救贖這類問題的回答都不一樣。其實有多少種哲學思想,就會有多少種答案。佛教徒會告訴你哲學的目的是救人脫離苦海,獲得覺悟。印度教徒的說法也差不多,但可能使用的術語不太一樣。兩種宗教都會講到躲避所謂的死亡和重生的輪迴,在這種輪迴中業報決定一個人來世的形態。享樂主義者(如果在當今能找到的話)則對重生之類的說法不屑一顧,但是他們會提供秘訣讓你在此生,亦即人唯一的一生中,盡量多享樂少吃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