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年,佛洛伊德抵達紐約,展開畢生唯一的訪美之行。與此同時,一樁撲朔迷離的豪門少女連續殺人疑案,震驚了紐約市政當局。年輕的美國心理醫師楊格在佛洛伊德的指導下,運用心理分析學說,協助警探黎特摩爾破案……
在找尋凶手、探析懸疑案情的過程中,作者還原了二十世紀初曼哈頓的輝煌時期全景。在回顧歷史的同時,讀者得以一窺心理分析理論初現之時的景況,也可看出佛洛依德與門徒卡爾.榮格之間亦師亦敵的關係。
本書書名取自佛洛伊德代表作《夢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書中受害少女諾拉(Nora)的名字靈感則來自佛洛伊德的臨床案例《少女杜拉的故事》(Dora: An Analysis of a Case of Hysteria)。佛洛伊德一九○九年的訪美之行可說是歷史之謎。儘管訪問極其成功,但日後佛洛伊德每一提及,卻總似在美國受過某些精神創傷。「我的小說對這個問題提供了一個虛構的答案。」魯本菲爾德如是說。
★本書中譯本《謀殺的解析》由遠流出版。
得獎紀錄
‧2007年英國國家圖書大獎年度之書
‧英國文學小說暢銷排行榜第一名
‧2007年第一季亞馬遜全球小說銷售排行榜第三名
‧美國出版商天價預付版稅,超越《達文西密碼》
‧原著小說售出35國版權,電影版權由華納取得,籌備拍攝中
中外各界熱烈好評:
.「這部關於自我和本我的小說,情節曲折離奇,可說是一大饗宴……」──《每日新聞報》
.「充滿了無數的伏筆、英雄和惡棍之間曖昧的界線,以及明顯的故事張力……再次證明,犯罪小說和文學也可以融合為一。」──《落磯山新聞報》
.「一樁超完美懸疑謀殺案,細節精心考究,成就一部歷史類型小說的經典。」──《娛樂周刊》
.「作者運用了各種心理分析的觀點,卻能同步維持小說結構的嚴謹。他用一種慧黠、潛移默化的方式,處理許多知識層面的題材。」──《時人雜誌》
作者簡介
傑德‧魯本菲爾德(Jed Rubenfeld)
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在華府長大的他,父親是心理醫師,母親是藝術評論家,大學在普林斯頓主修哲學,畢業論文寫的是佛洛伊德,之後在茱莉亞學院研習戲劇。接著,他進入哈佛法學院,取得博士學位,成為聲望卓著的憲法學家。
2006年,魯本菲爾德初試啼聲便自不凡,《謀殺的解析》全球共有三十餘種譯本,且榮膺2007年英國國家圖書大獎年度之書,也在世界各地創下暢銷佳績,其動向備受矚目。「別叫我小說家,」魯本菲爾德一再強調,卻又補上一句:「或許等我寫出第二本小說的時候,再這麼叫我吧!」
他的第二本小說,相信也是每一位讀過本書的讀者所引領期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