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簡介《關於本書》
本書於2000年初版,如今以微出版形式再版,希望讓海內外更多有心的父母們有機會閱讀。
作者從社會與教育的視角闡述概念式的育兒理念,並提供自身的親職經驗寫成這一全程的育兒讀本。它貫穿一個孩子從出生到長大成人的過程中,所涉及的各個層面的教養觀點與可行方法;諸如如何培養孩子生活上的好習慣、正確的學習態度、責任心與獨立性、獨立思考與明辨是非的能力,以致如何建立親子間互愛互信與良好的溝通關係等等。
透過親切流暢的文字,讓讀者看到一個有愛且和諧有秩序的親密家庭,以及這個家庭所提供的教育方式。
《再版序‧靳文穎》
偶然的機緣,有幸得識微出版界的朋友,不期然話題轉到自己曾出版的這本小書上。他們看過書後,一再熱誠地鼓勵我應讓這本市面上已找不到的書,以微出版的形式重新呈現給更多的讀者。在此之前也有喜愛這本書的朋友曾有過類似的建議。這些鼓勵終於讓我拾起已拋諸腦後的這本書,打起精神從頭閱讀,再度仔細思考。
距本書的初版不覺忽忽已過了十餘年,時空異變,自己的生活重心也有所轉移。坦白說當年書寫時由社會關懷所驅動的那股〝有話要說〞的熱情,已降溫許多;代之的是客觀而冷靜地審視自己訴諸於文字的教養理念與實踐方法。
邁入新世紀這十餘年以來,發生在國內的明顯改變是年輕世代對婚姻與家庭所持的態度:成婚年齡提高,不婚人數增加,新生兒出生率下降至世界最低的不及1%。凡此在在顯示不少婚齡男女視經營婚姻或生兒育女為畏途。此種趨勢或現象的成因不屬本文討論的範圍,而其所導至的少子化後果,卻如同中國大陸實施一胎化政策般,使得獨生子女的家庭變成非常普遍。當初寫書時未將獨生子女的問題特別提出來,主要原因是教養的理念屬原則性問題,與子女的多寡無涉,而本書所討論的內容也多屬原則性。實則在原則的實際運用上,筆者認為子女少反而較有利 ; 因限於父母的精力與時間,孩子少讓父母更容易堅守自已的理念,照顧到孩子的全面發展。不過在重新審訂的過程中,特別在獨生子女的問題上增添了文字,旨在提醒讀者「莫忘初衷」; 不要因為只有唯一的寶貝,而讓自己的愛心氾濫,對孩子一味溺寵,以致愛之而實則害之。
事實上筆者與夫婿都出生在多子女的大家庭,自己卻滿足於只有一個女兒。當年我們認同一位兒童教育專家對獨生子女的說法:獨生的孩子本身不是問題,可能出問題是出在父母。我們決心不做問題父母,而依照自己信守的理念將唯一的女兒帶大。教養子女只有愛不夠,要父母愛子女何難之有?愛是必要條件,還需有理性的配合,亦即要感性與理性兼備。套句當今的流行話,就是:不能濫情又理盲。
最後祝願天下父母都能多所用心,對肩負的教養責任勝任愉快,也願來到世間的新生命都能幸福健康地成長!
《可塑──姜捷》
認識靳教授是緣於她的陶,在和她見面之前,先看過她的陶作,古樸的色澤,有味的造型,簡潔裡帶著濃厚的文學趣味,讓我十分激賞。她的專長領域並非藝術,而是台大物理系和地質系的教授,更讓人佩服的是,她不僅陶藝燒得好,且能從陶中領悟生活的哲理,從生活中實踐教育兒女的心得。
握著厚厚的一疊文稿,我迫不及待地先睹為快,靳教授的文章不屬於敏銳犀利,而是淳厚溫文,也和她的陶藝一樣,簡明有力,沒有多餘的形容詞和廢話,嚴謹沈穩,卻不失親切與趣味;她把自己二十幾年來教養孩子的經驗涓滴寫下來,剴切的告訴即將為人父母或已經為人父母的年輕朋友,如何用「心」來扮演好一生最寶貴的角色。
她認為,親子之間要發展成可以說話的關係,一家人親密得無話不談;當父母的要有大人的榜樣和氣度,尊重孩子、教導孩子、信賴孩子、傾聽孩子的心,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絕不缺席,並跟著孩子的成長而調整自己的腳步,該放寬時得放手,該堅持時絕不鬆手;當父母親還不夠成熟時,不要冒然養兒育女,不但累了自己,製造問題兒女,同時也會製造社會問題,那,都不是我們所能承擔得了的責任。
二十餘年的全職媽媽經驗,她用科學的頭腦來作「實驗」,參考專家學者的灼見,驗證自己的理念與成果,也從親友教孩子的方法和成效中觀察,保持自己不主觀、不武斷的立場,其中有令她讚賞的榜樣或反效果的不良示範,點滴、心得撰寫成有系統、有歸納、有見地的文章,給有心做好父母的人思考咀嚼的空間,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與判斷的能力,而不是只教出一個沒有主見的乖乖牌;更教他誠實地面對自己,將心比心也體貼別人,讓孩子學習體諒、感恩、分享和珍惜。
養兒育女如作陶,先摸熟孩子的特質,再好好捏塑他的性情,用心了解,用情付出,用智慧應對。泥土成器宜拿捏得宜,太乾易裂,太濕難賦形,與窯火相過的熱情相續,以及等待開窯的時間與耐性,都要用心觀察,身體力行:但,教養兒女無法和作陶般可以一次次地重新來過,自失敗中累積經驗和智慧,於是,靳教授願把過來人的經驗告訴年輕朋友,當作方便門,走出好捷徑,在篇幅中殷殷知會,循循善誘。
雖未曾與靳教授的女兒謀面,但從書中我們詳盡地獲悉她是在怎樣的理念與方式下被教養長大。我們不難描繪出她的畫像:一位身心健康、心胸開放、獨立且自信的新世代女性。雖遠在地球的彼端,卻不斷鼓勵、催促著母親儘快把教自己成長的心得早日寫成書,可見得這個快樂的「實驗品」,十分滿意父母給她的成長環境,也學會了把好東西分享給世間人。
教養出一個好孩子,誠然是人間最好的禮物與任務!
如果你和我一樣細讀過這本書,便能會心了然其中的原則和方法,但,用心,更是所有條件背後持之以恆的力量;唯有心在,泥才可塑,火才能煉,陶胚終將成器。可塑人生都要經過拿捏、琢磨、浴火、冷卻的艱辛,從無平順、速成的電梯可搭;靳教授以青春歲旅中最用心的付出,最精華的片段,從內在吐納出嘔心瀝血,燃燒窯開見成器的驚喜,也願好父母一起來分享捏塑的豐盈,再成長的快樂!
《分享父母心》
寫這本書,實在只為「了一樁小小的心願」。一個做母親的人,以「野人獻曝」的心情,與人分享經驗的心願。
想當年結婚並不算遲,那是在美國留學期間,婚後二人繼續在研究所攻讀。眼看身邊不少親朋好友都做起爸爸、媽媽來了。老實說,當時心中少有羨慕之情,看到他們生活的忙亂,加上經濟方面的壓力,稚幼的孩子又不得不送去給媬姆帶,我們反而慶幸自己「無子一身輕」的日子。同時下定決心:不等二人把書唸完不考慮生孩子,並且要生就一定自己帶。就這樣悠哉游哉地見習別人做父母,而忽忽數年過去。
這期間看到形形色色的示範,足以取法與引以為戒的,對我們同樣是珍貴的學習。加上每個人從小到大都有親身領受的經驗可做借鏡,因此在女兒來報到之前,對於孩子應該怎樣帶?如何教?可以說兩人已建立起一大堆理論與共識了。
理論需要藉實驗來驗證並加以充實,於是在女兒出生之後,我即一本初衷,悉心投入教養女兒的實驗計畫,做起全職媽媽來。帶孩子不假他人之手,是我們一向的堅持,一方面因為深信孩子該由父母帶、父母帶孩子最好,另一方面是唯有親自帶才可能貫徹教養的理念,避免可能的干擾與矛盾——尤其在孩子幼小時。
全程陪著孩子在不一樣的時空再走一趟成長之路,對我是奇妙而充滿挑戰性的。
這二十餘年的經驗不但豐富了我的人生,也讓我更深切地體認到「父母」在孩子的生命中是何等重要的角色!而我的感覺是:做好父母其實並沒那麼難,也可以不那麼辛苦,但是卻不能只想不勞而獲!好父母需要學習做,需要用心做,而且最好能在成為父母之前就開始用心學習,以確保有備無患。
在女兒進了幼稚園之後,我開始回母校台大做兼任老師。這中間接觸過不少年輕人,在講授專業知識之外,心中不時想到:這些年輕人不出數年即將為人父母,為下一代的家庭教育擔綱。而我一直深感要改善目前的社會,必須從家庭做起,從家庭教育著手,擔負家庭教育重任的父母應該先接受教育……逮到機會發表議論之餘,也聽到不少「為什麼不出本書呢?」的聲音,於是「或許該寫本書」的念頭就在腦子裡醞釀著。
然而起心動念是一回事,真正自不量力地動起筆來,還是受到女兒的激勵與催促。女兒居然一本正經地說:「趕快開始寫啦!把你們怎麼樣把我帶大的,寫出來,一定會對很多人有用。」想必她對自己身受的家教有相當程度的肯定與認同才如此說吧?本書所談的即是我們將女兒帶大所信守的教養理念與做法,因為對我們很管用,故而以最大的誠意提供給準父母、父母們做參考。書中概念性的部分或許較重要,因為如果能將大原則掌握好,做法則可以靈活運用,巧妙各有不同,就存乎一「心」了。
相信這本書的讀者,定然是有心要做好父母的人,但願書中所討論的內容能對大家有所助益,或至少可引發省思,促使各位讀者建立起自己的教養理念,並且堅守力行。
最後,特別要感謝姜捷女士費心安排本書的出版事宜,更多謝她給我的鼓勵與珍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