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有 1 項符合
學佛指南:憨山大師之《大乘起信論直解》的圖書 |
學佛指南:憨山大師之《大乘起信論直解》 作者:明 憨山德清大師 著;林中華 白話文編譯 出版社:寂浪出版 出版日期:2022-05-31 語言:繁體中文 |
圖書館借閱 |
國家圖書館 | 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 |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 電子書服務平台 | MetaCat 跨館整合查詢 |
臺北市立圖書館 | 新北市立圖書館 | 基隆市公共圖書館 | 桃園市立圖書館 | 新竹縣公共圖書館 |
苗栗縣立圖書館 | 臺中市立圖書館 | 彰化縣公共圖書館 | 南投縣文化局 | 雲林縣公共圖書館 |
嘉義縣圖書館 | 臺南市立圖書館 | 高雄市立圖書館 | 屏東縣公共圖書館 | 宜蘭縣公共圖書館 |
花蓮縣文化局 | 臺東縣文化處 |
|
簡介
《大乘起信論》是馬鳴菩薩,取法於上百部大乘經典所造撰出來的,目的是為了讓大眾從而發起對大乘的正信。此論文句確實十分精約,而所闡明的義理卻非常廣博,並且深奧精妙,實在難以窮究。因此,憨山大師為了後學而又有志參究大乘佛法之人,著作出此《大乘起信論直解》,希望學人們可以將此作為拋磚引玉,然後努力在佛法的正道上趨向菩提!
作者簡歷
憨山德清(明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至明 天啟三年(1623年)),安徽全椒人,俗姓蔡,字澄印,號憨山,法號德清,諡號弘覺禪師。
大師乃明朝著名佛教出家眾,為臨濟宗門下。復興禪宗,與紫柏真可大師為生死至交,被認為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即「蓮柏椒蕅」: 蓮池袾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蕅益智旭)。
大師精通釋、道、儒三家學說,主張三家思想的融合,認為「為學有三要,所謂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莊》,不能忘世;不參禪,不能出世。」(《學要》,憨山老人夢遊集 卷三十九)宣導禪淨雙修,教人念自性佛,其思想見解頗與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相契合。中國禪宗的祖庭曹溪,經過大師的銳意經營,由荒廢恢復舊觀,因此被稱為曹溪中興祖師。
大師著述極為豐富,包括有《起信論直解》二卷、《百法明門論論義》一卷、《八識規矩通說》一卷、《八十八祖道影傳贊》四卷、《圓覺經直解》二卷、《大乘起信論疏略》二卷、《憨山老人夢遊全集》五卷、《憨山老人夢遊集》五十五卷、《楞伽補遺》一卷、《楞嚴經懸鏡》一卷、《楞嚴經通議》十卷、《楞嚴經通議略科》一卷、《法華經擊節》一卷、《法華經通義》七卷、《肇論略註》六卷、《般若心經直說》一卷、《華嚴綱要》八十卷、《觀楞伽經記》八卷、《金剛決疑》一卷等。其功德巍巍,為後人所敬仰,並於明 崇禎十三年(1640年)信眾將其遺骸漆布升座,即今南華寺內供奉的德清肉身像。
譯者簡介
林中華,1974年生,廣東香港人。自幼對生死來去、生命價值多所思索,及至成人,於重症醫療領域工作後,更對人生四苦(生、老、病、死)有深刻體會。有幸於2015年接觸法鼓山,被聖嚴師父因為「佛法是這麼的好,知道的人那麼少,誤解的人那麼多」從而發願弘法利生的大悲願深深打動,學佛初心也因此開始萌芽,遂起精進心,從此自我鞭策,在佛法的聞、思、修中努力不懈。在2018年於法鼓山皈依三寶,得法名演明。自號寂浪,乃取寂靜境風所起之七浪無明,以喻來自勉。編譯著作有《般若心要:憨山大師對般若經典之決疑與直說》、《圓滿覺悟:憨山大師之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直解》、《你真的讀懂老子道德經:憨山大師之老子道德經解》、《亂世好修莊子禪:憨山大師之莊子內篇注》、《跟著大師學易經:智旭大師之周易禪解》、《跟著大師學心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明代高僧白話集解》、《蕅益大師教淨土法門》、《佛陀本懷:蕅益大師之佛遺教三經註解》、《念佛心要: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歷代註解》、《唯識心要:憨山大師之性相通說》等。
內容
刻起信論直解題辭(代作者序) 3
導讀—學佛指南裡的數字密碼 5
華嚴宗法界緣起綱要 23
大乘起信論直解 29
前言 歸命頌及略述五章 33
第一章 因緣分:造論因緣 41
第二章 立義分:標立法義 53
眾生心 53
大乘:體、相、用三大與乘 56
第三章 解釋分:詳解法門 59
顯示正義 60
一心二門 60
心真如門 65
如實空 71
如實不空 74
心生滅門 75
覺 79
始覺 81
覺滅相(仍算不覺) 83
覺異相(相似覺) 84
覺住相(隨分覺) 87
覺生相(究竟覺) 88
隨染本覺 92
智淨相 92
不思議業相 95
性淨本覺 97
如實空鏡 98
因熏習鏡 99
法出離鏡 100
緣熏習鏡 101
不覺 102
三細 105
無明業相 105
能見相 106
境界相 106
六粗 108
智相 108
相續相 109
執取相 109
計名字相 110
起業相 111
業繫苦相 111
覺與不覺之同異 112
生滅因緣:心、意、意識 116
五意:業識、轉識、現識、智識、相續識 118
意識(分離識、分別事識) 124
染心 126
六染:執相應染、不斷相應染、分別智相應染、現色不相應染、能見心不相應染、根本業不相應染 129
煩惱礙與智礙 134
心生滅相 137
熏習 141
熏習起染法不斷 143
熏習起淨法不斷 148
真如之體相用三大 166
真如體相二大 166
真如用大 173
從生滅門即入真如門 188
對治邪執 190
對治人我見邪執 191
對治法我見邪執 198
究竟離卻邪執 199
分別發趣道相 201
三發心 201
信成就發心 204
三心:直心、深心、大悲心 209
四方便 211
行根本方便 211
能止方便 212
發起善根增長方便 212
大願平等方便 214
發心的利益 214
退與不退 216
解行發心 218
證發心 222
第四章 修行信心分:透過修行而生起信心 233
四信:信根本、信佛、信法、信僧 234
五門 236
布施門 236
持戒門 237
忍辱門 239
精進門 241
止觀門 242
修止 245
修止方法 245
辨別修止中的魔事 250
修止的十種利益 256
修觀 258
修觀方法 259
法相觀之無常觀 259
法相觀之苦觀 259
法相觀之無我觀 260
法相觀之不淨觀 260
大悲觀 261
大願觀 262
精進觀 262
止觀雙行 263
專意念佛 265
第五章 勸修利益分:勸勉勤修以獲得利益 267
聞慧利益 268
思慧利益 268
修慧利益 269
謗論之過 270
勸勉勤修 271
迴向偈 271
附錄一:大乘起信論直解原文 273
附錄二:唐譯本大乘起信論 3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