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資料剖析,陳時中到底是防疫英雄,還是把病毒放入台灣的罪人?
台灣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前兩年半的時間都由陳時中主導台灣的防疫和疫苗政策,您是否曾對陳時中提出的政策感到不滿,但面對陳時中的支持者振振有辭的護航言論,卻又不知道該如何反駁?或者您是否曾經感到困惑,為何台灣的防疫表現,會由政府一直宣稱的防疫模範生,急轉直下?破口在哪?
不僅如此,新冠疫情之下,台灣出現過太多各類型的受害者,許多人求償無門,更有許多人感到不滿,但卻又不知道,出現這些悲劇,究竟是誰的錯,政府有沒有責任?
為此本書收錄了作者自2020年初以來撰寫的評論文章,用資料和數據對比,分析出過去兩年來,陳時中的防疫是怎樣的一再的自我打臉、自相矛盾、說謊、心存僥倖、反科學,最終釀成台灣破萬人染疫身亡的悲劇。
揭露真相,是伸張正義的第一步,因為唯有讓社會上更多的人知道真相,才有可能形成更強大的輿論力量,支持他人討公道、改變不公不義政策的行動,本書作者除了撰文之外,也持續拍片採訪新冠疫情之下各類型的受害者(疫苗、確診、生計),希望大家能一起努力,知道社會上有很多我們的國人同胞曾經受過的苦,而這些苦難的根源,又是源自陳時中錯誤的政策,未來進而向陳時中討公道,彌補受害者。
作者簡介:
季節1990年出生,現任新黨輿情中心主任。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系學士、政治所碩士。曾任臺北市議員助理,也曾待過總統競選總部協助選戰,又當過旺報及中國時報政治線記者,對政治議題的敏感度觀察力高於絕大多數從政者,且從國中起就投稿撰寫政治評論文章刊登於聯合報民意論壇上,至今在國內三大報刊登68篇政論文章,新中華季刊、海峽評論、觀察等雜誌也多次邀稿刊登。還長年主持電台、廣播節目,並曾多次應邀前往中天新聞台、中視新聞台之政論節目評論政治時事。
2020年臺灣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季節作為媒體人,一度負責跑指揮中心的記者會,親眼見證了諸多防疫政策的不合理之處,因此更主動一再撰文,駁斥陳時中領導的指揮中心曾經主張的「健康的人不用一律戴口罩」、「入境普篩不可行」等錯誤政策,早早看出陳時中的政策恐將帶給臺灣傷害。
最終果然在陳時中的錯誤政策下,2021年臺灣本土疫情大爆發,2022年又再度大爆發且比2021年還更嚴重,而且如今陳時中更被民進黨提名參選臺北市長,因此季節決定出版本書揭露陳時中的真面目,讓更多人知道兩年來陳時中曾推出過多少錯誤的政策,為歷史留下紀錄、替受害者討公道,絕不容許這樣的人有機會更上一層樓繼續傷害臺北市或全國民眾。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無,但於書本封面上列有以下名單的推薦者
立法委員、國民黨立法院黨團書記長陳玉珍
孫文學校總校長、前台大政治系教授張亞中
新黨黨主席、前立法委員吳成典
文化大學政治系兼任教授、前國民黨國發院院長林忠山
婦聯總會主委、前立法委員雷倩
前衛生署長、退休教授楊志良
前立法委員陳學聖
立法委員鄭正鈐
立法委員李貴敏
台北市議員侯漢廷
名人推薦:無,但於書本封面上列有以下名單的推薦者
立法委員、國民黨立法院黨團書記長陳玉珍
孫文學校總校長、前台大政治系教授張亞中
新黨黨主席、前立法委員吳成典
文化大學政治系兼任教授、前國民黨國發院院長林忠山
婦聯總會主委、前立法委員雷倩
前衛生署長、退休教授楊志良
前立法委員陳學聖
立法委員鄭正鈐
立法委員李貴敏
台北市議員侯漢廷
章節試閱
◎
中央流行疫情中心對新冠肺炎潛在患者人數的評估簡報,有足夠科學根據佐證?
作者:季節
4月28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在記者會上洋洋灑灑列出一堆數據,來為現行的新冠肺炎篩檢政策背書,再度表達反對擴大篩檢或在社區抽樣篩檢的立場。一時之間網路上許多民眾也不知是否真的搞懂了他列出的每個數字背後的意義和科學根據,就紛紛大力讚揚政府的篩檢策略,認為這番解釋足以堵住支持擴大篩檢或在社區抽樣篩檢者的嘴。但果真如此嗎?今天就花點篇幅來跟大家分析陳時中列出的各種數字,並探討其背後是否都有足夠的科學根據佐證。
陳時中首先指出,目前全國共有2359萬6493人,當中共有479萬5953人在過去1百天曾因為呼吸道相關症狀就診,而其中共有60956人被挑出來篩檢,從中得出了429位確診者。這部分數字是客觀統計數字,相對沒有問題。
接著陳時中談到敏感性、特異性、偽陰性、偽陽性等專有名詞,簡單來講,當篩檢百分之百準確時,篩檢出陽性的人就是患者,陰性則是健康的人,但篩檢很難做到百分之百精準,所以敏感性指的是有病的人被檢出陽性的比例,當有病的人被篩成陰性就是偽陰性,而特異性則是沒病的人被檢出陰性的比例,若明明有病的人被篩成陽性就是為偽陽性。因此敏感性和特異性越高的篩檢方式,越能替我們檢查出真相,既能減少作為漏網之魚的偽陰性,也能避免被冤枉的偽陽性。
所以接著陳時中開始推算臺灣地區新冠肺炎的盛行率,乃至於各種篩檢方式的敏感性與特異性,再告訴國人擴大篩檢後的結果,但這時當中一部分數字的假定是有待商榷的。陳時中分別針對兩種人當中的潛在患者計算,一種是將近480萬位百日內曾因呼吸道症狀就診的民眾,另一種是剩下1800多萬的國人,並針對這種兩人,分別以推估出來的新冠肺炎極大值與合理值盛行率,計算若採用PCR和快篩這兩種不同篩檢方式時,會產生怎樣的結果。而PCR和快篩的敏感性與特異性數值,將決定篩檢結果是否準確且效益高,但指揮中心的報告中坦言,敏感性與特異性數值都是假設出來的,然而如果實際上這些數值更多,或者未來可以拉到更高,那麼擴大篩檢效益偏低的說法就無法成立。
再看指揮中心假設的新冠肺炎盛行率,在有呼吸道症狀就診的人部分,指揮中心以確診的55位本土病例當分子。將本土31156位篩檢過的民眾當分母(其餘篩檢過的國人是從國外回來的),得出18/10000的最大值盛行率,再根據這個數值計算分別用PCR和快篩後,可得出多少偽陽性、偽陰性、真陽性、真陰性。而當使用精準度較高的PCR方式時,指揮中心的簡報都坦承,可以多篩出8208位真正的陽性患者,只會出現479名偽陽性和432名偽陰性,一味擔心這9百多人,不惜放任8千多人在外面亂跑傳染給更多,這樣的邏輯委實讓人難以理解。
至於採用所謂的合理值盛行率計算時,指揮中心的簡報宣稱,縱使採用PCR篩檢法,也出現偽陰性,偽陽性遠多於真陽性的情況。但這個合理值數字怎麼得出的?這邊的分母改成了全體有呼吸道症狀就診者的480萬人,但是分子卻只有75人,陳時中28日口頭解釋時宣稱,「假設這些沒有被醫生檢查過的人,相較檢查過的人罹患率更低,把他加一個50%,55個+75個,社會可能有75個患者是以現在方式檢查不到的」,從這段描述內容相當不精確的說明中,勉強可以推論出,75這個數字大概是由55位本土病例再乘1.5倍得出的。但是相較於計算最大值時分母是31156,合理值分母增為480萬,多了154倍,分子的部分憑甚麼認定只乘以1.5倍就夠了?就算未經篩檢的呼吸道症狀患者感染機率較低,有低到差了1百多倍?相關科學根據何在?指揮中心完全沒有在簡報或口頭描述中說明。
然而卻因為75這個可能被低估的預估數字,導致指揮中心得出在合理值盛行率計算下,縱使對有呼吸道者採用PCR篩檢法,也會出現偽陰性,偽陽性遠多於真陽性的情況,所以並不划算。但75這個前提本身就缺乏足夠根據,倘若前題都有問題,結論自然更無法成立。
再看簡報中對於1800萬無症狀國人裡邊,可能會有多少人感染新冠肺炎的計算,極大值盛行率部分採用的數字跟前面針對呼吸道症狀患者一樣,為18/10000,在此前提下,採用PCR方式篩檢,將找出30780位患者(真陽性),只會篩出1797名偽陽性和1620名偽陰性,在此前提下還反對篩檢的人,大概是覺得自己一定不會成為那3萬多個不幸染疫的人之一,也不會不小心遇到他們被傳染,才會斤斤計較相關的篩檢花費和區區一千多名相對造成的偽陰性與偽陽性吧。
而針對無症狀民眾染疫人數採用合理值盛行率計算時,合理值盛行率分母為1800萬,相對沒有問題,但分子10怎麼來的?陳時中4月28日口頭說明時只簡短的一句「我們現在躲起來的可能10個」就帶過,可能10個是他說了算?有甚麼根據?到底這10人是從哪算出來的?是我們目前429位確診者中,有10人是沒有症狀但因為有接觸史獲得篩檢而確診的本土病例?(但我實際算過人數為6人)還是指的是我們55起本土病例中,10起查無感染源的本土病例?如果是後者,這些人通通是有呼吸道症狀才篩檢的,屬於前面有呼吸道症狀的480萬人,不屬於這1800萬無症狀民眾,在此怎麼能用他們當成分子?
如果指的是前者,這樣的假設值也缺乏根據,我們怎麼能因為在篩檢過的6萬多人中,只有10人是沒有症狀的本土病例(實際上計算過是6人,姑且不管這點差異),就認為剩下1800萬人當中,也只會有10人是無症狀患者?分母多了300倍,結果分子竟完全不變,或許指揮中心認為因為在有無接觸史的差異下導致可能性大幅降低,但機率會差到3百倍之多嗎?這樣的假設又有多少科學根據呢?指揮中心同樣沒有任何解釋。
因此儘管乍看指揮中心洋洋灑灑列出了一堆數字和算式,得出了普篩效益不高的結論,但當中合理值盛行率所採用的數值,都是在未能證明有足夠科學根據下自行採用的,如果這些數字實際上更高,那麼普篩就有效疫。更別說即使依照這份簡報,在最大值盛行率之下,用PCR方式篩檢也顯得相當划算。指揮中心或許有辦法靠這份簡報,說服一些根本不去細究計算推估過程是否合理的民眾,但若真想讓包括我在內的其餘民眾信服,就必須說明75和10這兩個數字到底怎麼假設出來的?否則憑甚麼用一些缺乏根據的假設數字,就告訴國人普篩效益不高,放走的漏網之魚和冤枉的國人將遠多於找出的真實患者,因此不宜實施?
順帶一提,陳時中很愛講若有潛在的無症狀患者,必然伴隨有症狀患者,而台灣針對有症狀者篩檢後出來的確診者不多,表示潛在的無症狀患者人數有限。但他大概不知道,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曾指出有25%患者無症狀,冰島自願受檢的確診者當中更有50%無症狀,相較我國只有約7%確診者是無症狀患者,陳時中倒底憑什麼樂觀的認為我們的無症狀患者比率真的可以比別國低那麼多?希望不要是基於一些提不出嚴謹科學根據的假設數字。
◎
中央流行疫情中心對新冠肺炎潛在患者人數的評估簡報,有足夠科學根據佐證?
作者:季節
4月28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在記者會上洋洋灑灑列出一堆數據,來為現行的新冠肺炎篩檢政策背書,再度表達反對擴大篩檢或在社區抽樣篩檢的立場。一時之間網路上許多民眾也不知是否真的搞懂了他列出的每個數字背後的意義和科學根據,就紛紛大力讚揚政府的篩檢策略,認為這番解釋足以堵住支持擴大篩檢或在社區抽樣篩檢者的嘴。但果真如此嗎?今天就花點篇幅來跟大家分析陳時中列出的各種數字,並探討其背後是否都有足夠的科學根據...
作者序
2019 年底新冠肺炎疫情開始在湖北省武漢市肆虐,2020 年全球各地也都出現疫情,至今仍未能平息。雖然在頭兩年裡,乍看中華民國的確診人數相較世界各國並不算多,也因此讓作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的陳時中在部分民眾心中累積了一定的聲量,甚至早早就傳聞,他可能成為民進黨的奇兵,被派去參選臺北市長,而陳時中的態度,也從原本的迴避,到後來日趨正面,最終正式被民進黨提名參選。
然而陳時中真的是一個優秀的防疫指揮官嗎?真的能成為一個優 秀的市長人選嗎?防疫措施是否足夠、有效,有科學標準,不是靠政 治意識形態、政治正確或造神來決定的,陳時中領導的指揮中心在新冠疫情頭一年半用諸多似是而非的資料包裝、美化其防疫政策,一般民眾或忙於工作,或忙於求學,或忙於照顧高堂父母或稚齡子女,而 無暇細究,但筆者不然。
筆者作為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系、臺大政治所碩士班的畢業生,從 國中起就撰寫政治評論文章投稿刊登在聯合報、中國時報等三大報上 ( 至今 32 歲,已累計刊登 68 篇 ),又當過中國時報政治組記者,自從 疫情爆發以來天天關注指揮中心的防疫政策,因此從 2020 年 2 月起早早發現指揮中心諸多防疫政策均有問題,自此筆者便主動一再撰文, 駁斥陳時中領導的指揮中心曾經主張的「健康的人不用一律戴口罩」、 「入境普篩不可行」等錯誤政策,早早看出陳時中的政策恐將帶給臺灣傷害。
雖然一開始在民進黨與陳時中的全面造神之下,網路上還有許多人持續幫忙用似是而非的理由護航陳時中的錯誤政策,然而最終 2021 年5 月,在臺灣社區被新冠病毒攻入,事實甚於雄辯,印證了陳時中防疫政策的不足,而筆者的出生地萬華更不幸成為重災區。
儘管在本土疫情大爆發後,陳時中總算願意打臉自己,實施過往他堅決反對的入境、解隔離前全面普篩,但問題並沒有徹底解決,不 僅只會對陳時中鞠躬哈腰無法為民喉舌的不適任立委林昶佐不能被罷 免掉,⽽且2022年5月臺灣本土疫情又再度大爆發,但國內竟同時面臨缺快篩、缺藥物、缺病房的困境,不僅戳破陳時中吹噓的「超前佈署」,更再次印證陳時中的無能與不適任。
然而就算這樣,竟還是有一定比例的民眾替陳時中護航,認為防 疫出問題不是他的錯。
為此,筆者決定出版 << 陳時中的真面目 >> 這本書,收錄了筆者自從 2020年2 月以來撰寫的所有與陳時中或民進黨政府防疫政策相關的文章,一則,為歷史留下見證;二則,替家鄉與全體國人討公道,讓大家瞭解所謂的「防疫破口」絕不是八大或萬華,而是陳時中;三則,讓更多人了解陳時中的真面目,看清楚陳時中到底是防疫英雄, 還是把新冠病毒放入臺灣社區的罪人 ? 以防他有機會當選臺北市長, 繼續傷害臺北的民眾。
2019 年底新冠肺炎疫情開始在湖北省武漢市肆虐,2020 年全球各地也都出現疫情,至今仍未能平息。雖然在頭兩年裡,乍看中華民國的確診人數相較世界各國並不算多,也因此讓作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的陳時中在部分民眾心中累積了一定的聲量,甚至早早就傳聞,他可能成為民進黨的奇兵,被派去參選臺北市長,而陳時中的態度,也從原本的迴避,到後來日趨正面,最終正式被民進黨提名參選。
然而陳時中真的是一個優秀的防疫指揮官嗎?真的能成為一個優 秀的市長人選嗎?防疫措施是否足夠、有效,有科學標準,不是靠政 治意識形態、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