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為天地立心
在本系列書籍出版前夕,俄烏戰爭已經持續進行了將近兩年,而以巴的衝突與戰爭,正激烈展開中,數百萬人流離失所,無家可歸,死傷更是難以估計,多少人在吶喊,在疑問:和平、安全與幸福的日子怎麼一下子變得如此遙不可及?!
老實說,在世界如此動盪不安的局勢中,我本來想延後,甚至是無限期延後本系列書籍的出版。
為什麼,因為,當你知道世界某幾個區塊每天正在真實地上演著殘酷無情的悲劇時,你會懷疑自己還要在這個時候跟人們談論如何去編排人生的喜劇嗎?!
希望那些戰爭所導致的悲劇、傷亡與流離失所,能夠盡快地結束,讓世界早日恢復和平,找回一個可以和平共處,良性競爭,彼此不再互相殘殺傷害的時代。
然後,每個人繼續去追求與實踐屬於自己的幸福人生。
回到我這兩本書的源起:
約從2008年開始,我展開了那名之為《遠離憂鬱,擁抱幸福》的專題演講,這是我在公職退休前幾年,行有餘力時,所樂於去做的事(後來是到了2014年才下終於卸下了公職)。離開公家醫院之後的兩年,我也以這個主題,在兩岸做過幾回講演。
第一冊中曾提過這演講的內容,其中又分為三個部份:第一部分主要談的是憂鬱症,其相關的診斷、病因與治療模式等;第二部分則是從self psychology的觀點,來談自我(self)的發展,以及各種心理疾病與情緒困擾的成因;第三部份的內容則是談我的「幸福法門」與分享一些個人在壓力處理方面的經驗。
這三個主題其實也可以說是我做為精神科醫師21年以來相關知識與經驗分享的濃縮。第一部份是我成為精神科醫師頭七年的主要學習與治療經驗;第二部份則是中間的七年,當時的我特別專注於有關self psychology導向之心理治療的學習;第三部份則是就近七年來的相關領悟與體驗,來跟眾人報告分享。(寫這段時,正好是我投入精神科的第二十一個年頭,而如今已經超過三十載了。)
做為一位精神科醫師,過去最常被邀請去談的主題就是憂鬱症,常會聽到邀講的人這麼開頭:「梅醫師,我們想請你來跟校裡的老師(或其他對象)談一談憂鬱症……」好,那就從憂鬱症談起吧。
可是在偏向於生物精神醫學的主流精神醫學領域裡,醫師在面對憂鬱時,似乎又太過強調服用抗憂鬱藥物的生物性療法,而輕忽了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心理環境與成長經驗的重要性,於是第二部份乃是從心理與自我(self)的層面來做闡述。至於第三部份,可以看出我的企圖則不只是要談如何治療憂鬱症,更是希望去觸及如何擁有幸福人生的話題。
我曾經協助過一位個案,他為了要遠離焦慮不安憂鬱等負面情緒,而屢屢想要藉著學習某種修行或氣功的法門來超越這些負面情緒,但結果往往是一次又一次熱切的投入,卻換來一次又一次的期待落空,在我看來,他的問題之解決並不在於要找到什麼玄祕的門派,或是去追求某種神祕的經驗,反而是要實實在在的,在人生的旅程中,去面對與處理自己生命中的各種課題,包括了自我的接納、安頓,以及面對親密關係中所遭遇的困境等。
正是類似這樣一位不斷尋訪各家新法門的個案,讓我有一天起了靈感,把那些我認為在今生今世的人生旅途中應該要去面對與實踐的人生課題之內涵,稱之為「幸福法門」,只是這幸福法門裡沒有神秘的修行方式,沒有深奧難解的教義,其所主張的乃是一種願意用心過好今生今世的態度。
個人是在2014年從公家醫院退休,那一年我52歲。但自己似乎是屬於無齡感的族群,到現在,心裡還常覺得自己乃是資深成熟而又年輕的。
約六年前,我來到桃園展開了執業生涯,也因此這演講的任務,就必須暫停了。而我那「為天地立心」的志願,依然存在心中,並希望能以文字的形式繼續實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