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九・一一事件」之後,美國提出「國土安全」概念並接續通過《國土安全法》及成立「國土安全部」,以應對來自於國家與非國家行為者之逐步演化中的「混合性威脅」。且將重點聚焦於實體與虛擬空間的「關鍵基礎設施防護」,並設計出各類型之不同功能的「演習」來測試此等設施是否真的會以完整的「不同階段」工作來強化其必要之「核心功能」的持續運作,進而能夠展現出最大「韌性」。
配合聯合國《安理會1373號決議案》之反恐要求和受到美國影響,我們也相應成立「行政院反恐行動管控辦公室」,且演化成今日之「行政院國土安全辦公室」。工作上透過鑑定出關鍵基礎設施的重要層級後,要求其擁有者以「全危害」視角進行「預防」等不同類別的準備工作;每年也會選定一級及二級的關鍵基礎設施擁有者進行演習或是訪評。且與國家安全會議多所互動,而能在作法上配合政策及時調整。
隨著俄羅斯針對烏克蘭特別軍事行動之鎖定關鍵基礎設施攻擊行動等事件之影響,演習也從以往之「民防」與反恐基軸下之「平時─變時」要求,轉化成「平時─變時─戰時」,並以軍方強調之「戰損」以及「平戰轉換」作為演習測試的主軸。然而對於關鍵基礎設施業者或是相關的企業而言,任何演習之重點首重「威脅」之鑑定以及相關情節設計,然而從「非國家行為者」之恐怖分子攻擊準備工作,到針對「國家行為者」之訓練有素的軍人是截然不同的哲學思考與實踐作為。
基於個人的多年學術研究重心及實踐上的專業經驗和有幸參與公私部門間之互動,深知關鍵基礎設施業者及相關企業可能必須掌握的一些基本知識和平時就應該注意及實施的一些工作重點。且查察到基於國土安全概念與實踐範疇下,想要強化全社會防衛韌性,則比較上,平時之「準備」工作應該是更重於當下事件發生之「應變」。而非部分官員言談間所明白彰顯出的輕忽「之前」的不同準備工作之重要性,因為反正「當下」的應變動作都是一樣的此種「似是而非」的認知。
但是本質上,「反恐」、「災防」、「資安」是不同類型之危害,是有完全不同之各自一套「準備」工作與階段過程,應變僅是其中的一部分。且若僅是聚焦於應變,可能無法真的掌握其韌性的型塑過程,結果不論是各式計畫的審核或是演習可能就是「形式上」的過場,而所企求的「協作」或是「改善」以及核心功能的強化就可能根本無法到位。
因此,經由相關知識的挑選及多年來實際參與演習的情節規劃設計與評核心得,以及來自於關鍵基礎設施業者和企業主們的期盼與鼓勵,而撰述了本操作手冊,並且相應的提出一些必須思考與討論的問題。期盼藉此而能夠對關鍵基礎設施業者以及企業主有所幫助,不但作為平時進行準備工作之參考指南,且進而能夠減緩演化中之威脅以確保安全。
汪毓瑋 教授
2024年10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