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 2030年雙語國家政策上路,究竟中小學雙語教育該怎麼教?
雙語教育師資培育舵手林子斌,不盲從新加坡經驗,
第一本符合本土教育現場情境的雙語教育教學指引。
協助校長有效打造雙語校園,引導教師明確發展課程,現身說法家庭如何營造雙語環境,務實提出「沃土模式」的雙語教學可行方向。
擁有新加坡雙語教育與英國海外工作經驗,臺灣師範大學副教務長林子斌教授,理解臺灣第一線教師的困難與挑戰,融合自身國際與本土經驗,
提出台灣適用的雙語教育策略及方法「沃土模式」,
一年內吸引上百間學校、上千名教師爭相取經。
這是一本引領台灣雙語教育走向的前瞻趨勢書:
雙語教育不是英語教學,更非全英語教育;
如何在推動雙語的同時,也解決現行英語教育的沈痾,是值得思考的課題。
本書是所有苦於雙語教育如何落地於教學現場,
值得校長、老師深入閱讀教學指引書:
從校園環境的佈置、課室中英文使用比例、
學科老師如何與英語老師/外籍老師協同教學實作,
以及課程發展如何順勢操作等,
透過作者入校輔導紀實的案例,精彩呈現教學現場教師的心路歷程。
本書也是有心想營造雙語家庭的父母參考書:
作者夫妻皆為英文教師出身,
書中作者亦不藏私分享家庭如何打破雙語教育迷思,營造自然情境式的雙語家庭。
【教育決策者必讀】
——現場教師對雙語教育的認識,來自現行政策用語的誤導?
——雙語教育前,12年國教要解決的英語教育問題?
——幼教雙語教育真有必要性?
——建構切實可行的台灣模式雙語教育的7大原則?
——落實雙語教育,現場老師們最需要的協助?
【中小學教育工作者必懂】
——雙語教育該教什麼?不該教什麼?
——成功打造雙語校園的關鍵?
——雙語教育的4種教師組合,哪一種最適合台灣?
——學科老師、英語老師、外籍老師,誰是雙語教學的主力?
——雙語教學的中、英文使用比例?
【親師合作父母必知】
——英語愈早學愈好?
——為什麼不要和孩子講「晶晶體」英文?
——雙語家庭如何輕鬆營造?
本書特色:
釐清雙語教育定義:
作者觀議近百節的雙語課堂,親身輔導中小學雙語教育,發現迷思,梳理雙語教育的定義:不是英語教育,也絕非全英語教學,那麼雙語教育究竟是什麼?
回應教育現場困難: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教學經驗,作者體悟雙語教育必須符合在地情境的需求,主張不盲目跟隨新加坡經驗及國際間的各種教學法,提出適切台灣語言文化、教室情境的雙語教學方法,並列舉音樂、體育等非學科以及數學、理化等學科的雙語教學如何在教室內實作。
課堂教案格式提供:
對應新課綱素養導向教學的教案格式,協助雙語學科教師思考學科核心知識使用雙語的時機與比例、學科學習重點、教學設計理念、單元學習目標、學科學習重點學生在學科及英語準備度的評估 …...等。
針貶語言教育政策:
現為師範大學副教務長,作者領軍雙語教育師資培訓大任,曾為中學英文教師,二十多年現場教學經驗,深入剖析台灣英語教育的問題,及雙語教育成功的關鍵,提供政府施政參考。
作者簡介:
林子斌
臺灣雙語教育師資培育舵手。
從部會層級的雙語教育政策論壇,到各縣市教育局處的雙語教育研討,林子斌教授可說是座上常客。近一年來受邀的雙語教學演講逾百場,累積八十節雙語觀議課,戮力投入協助上千位教師增能雙語教學。
擁有新加坡雙語教學經驗的林子斌教授,為英國倫敦大學博士,現為臺灣師範大學副教務長兼教學發展中心主任,也是臺北市、新北市數個雙語與英語社群指導教授。曾任教於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國家教育學院及擔任英國伯恩茅斯大學全職研究員等海外工作經驗,孕育他對雙語教育內涵的獨到見解。
張錦弘(採訪撰述)
曾任職聯合報近二十七年的資深教育記者,主跑教育部及中小學教育,長期關注英語教育及雙峰現象,現為自由作家。曾獲吳舜文新聞獎、消費者權益報導獎、資策會部落客百傑等獎項,著有《線上學習新視界》、《愛心發電機》、《元智密碼》等書。
章節試閱
雙語教育不是英語教育
在探討了英語教學現場的種種問題之後,我要強調,雙語教育跟英語教學是「相輔相成、互為表裡」。雙語教學並非英語教學,不是要去教單字、文法、句型,而是在教育的過程中,不管教哪個學科,都可以使用兩種語言來溝通。最重要的是提供一個環境,讓學生可以多聽、多講英語。
所以接受雙語教學的學生,的確需要一些基礎英語能力,才能用英語和國語來教學。但是否英語教學的問題不解決,就不能推動雙語教學?倒也不是。今天我們推動雙語教學,說不定也會對英語教學有幫助。
以我目前協助學校推動的雙語教學來說,最重要的是提供一個環境,所以讓體育、健教、音樂等學科老師教雙語課,但不是要讓他們教英語、變成英語老師,而是在學科教學過程中,可以講國語,也可講英語,提供更多使用英語的環境,而不是只有在上英語課時才會聽到英語。
不只非考科可以雙語教學,未來可能連理化、數學等考科,都會聽到老師用兩種語言,使得學生所處的環境就是一個講雙語的地方,這樣學生未來就比較敢把英語當成溝通工具,而非考科。
回歸溝通本質,讓學生至少不討厭英語
「回到語言溝通的本質」才是推動雙語教育的主要目的,至少讓學生不討厭英語,也讓他們理解,英語不只是考科,在生活環境裡都會使用。學習不同語言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溝通。
我到學校分享雙語教學理念時,都會跟校方溝通一個觀念:如果今天在推動雙語的過程中,能讓學生理解到英語不是只是考科,更是日常溝通的重要工具,那麼就算推動成功了。
想想看,今天如果學生進到學校,校長打招呼有時用國語、有時用英語;學科老師有時用國語教某些概念,課室指導時講英語,學生每天處在這樣的環境,就會發現,自己兩種語言都要聽,都要懂。就算英語程度原本很差的學生,起初連「good morning」都聽不懂,但發現校長每天在校門口迎接他時都說這句話,多聽幾次,可能就會理解這句話跟早安或早上打招呼有關。這就是環境的力量。
當然,學生在上在英語課時,英語還是考科,但他在校內跟他人溝通時,應該可以比較自在地使用兩種語言,這才是雙語教育能否成功的第一步,也就是要改變學生的觀念。
英語老師非萬能,避免上雙語課教學科
學校推動雙語教育時,除了不應視同英語教學,也萬萬不可叫英語老師去教別的學科。畢竟英語老師受到的專業訓練,是要教英語這個學科的知識內容,若只因他們的英語比較好,就得去教另外一個領域的專業知識,會出很大的問題。
在國小階段,或許還有可能,因為學科的概念性沒有那麼強,英語老師也許還勉強應付得來。但是到了國中,你叫英語老師去教理化的牛頓力學,即便他可以用英語解釋相關名詞,但他自己對力學的概念可能都不太清楚,如何能教會學生?所以我們在推動雙語時,千萬不要以為英語老師是萬能的,什麼都能教。
在缺乏厚實學科基礎的專業訓練下,以英語專長為主的雙語教師,很容易落入在學科教學時變成英語教學,卻忽略掉學生應先學會學科的知識與素養,畢竟英語能力的增進只是加分。若上雙語課反而犧牲學科知識的習得,還不如多增加幾節英語課就好。
我認為,執行雙語教學的老師,英語程度即使沒那麼好,都還可以補救;比較難補的,是學科專業及學科的教學。
看過不同學校老師的雙語教學,我發現若老師原本就是一個不錯、有經驗的學科老師,要轉成雙語教師的時候,就算他英語沒那麼好,問題反而不大,因為他的學科專業夠強,課堂教學對他來說是家常便飯,唯一要注意的就是多練練自己的英文。
反而我看到很多英語很溜的老師轉成雙語老師,在教其他學科時遇到很大的瓶頸,因為學科仍有其專業概念,不容易短時間補足。就像你不可能叫我去教體育一樣,因為體育有關運動生理學等專業概念,是我無法理解的。
一位優秀的學科老師教雙語,語言部分比較好補,難補的是那種英語很好,但是學科很弱、專業性不足的老師,且在越高的教育階段,遇到的問題越大,因為背後的學理和概念性就越強。就算老師英語講得很溜,但若概念解釋不清楚,連自己都還沒搞懂,如何期待學生能聽得懂?
我在雙語教學現場常看到英語很好的老師,尤其是年輕一輩的老師,英語不是問題,但學科整個教下來,學生覺得好無聊,聽不太懂老師講什麼,老師也解釋不清楚。
現在的問題,主要都發生在雙語老師身上,因為在甄選時要綁著語言能力,也就是英語要有一定程度才來考教甄,所以某些大學培訓的雙語教師多數來自英語系所,將來卻可能要教自然、數學或輔導。但是英語好,不代表專業夠好,他有可能原來是英語老師,只是副修輔導,上課很難像輔導老師那麼專業;若是這位老師原本對輔導的概念就不熟,用中文都不一定講得好,遑論用英語來講。
如果今天是一個有經驗的輔導老師,使用國語教學本來就沒問題,學生也聽得懂,只要把英語練一練,轉成雙語教學,問題通常不大。所以最好是由輔導老師用雙語教輔導課,由家政老師教家政,而非由英語老師來教。倘若學科老師英語不夠好,可以和英語老師共同備課以補其不足,英語老師還是繼續教英語就好。
雙語教學缺教材,可和英語老師共備、自編
推動雙語教學,除了師資,教材也是目前比較大的問題。我們當然不可能等所有事情都準備好,才來推動政策,但目前基本上沒有雙語教材。台北(市?)雖然在小學端已研發出一些教材,但不是馬上就可用,往往還需要經過多年調整。
假設國小生活課及國中健康教育、體育、音樂等科目,要用雙語來教,對老師的一大挑戰就是缺乏雙語教科書。目前很多雙語老師都是憑著熱忱,加上對專業科目的理解,自行轉化成雙語的內容來上課。
所謂「不教而殺謂之虐」,要推動雙語,學校一定要提供老師增能訓練,可以採用社群、共備的方式,不該讓老師單打獨鬥。例如體育、音樂課要推雙語,可以找英語老師一起備課、編教材,他們非常清楚知道七、八、九年級學生的英語程度。例如國中小學音樂課教到柴可夫斯基,介紹他的「1812序曲」,會提到拿破崙進攻俄國受挫的這段歷史。提到「戰鬥」時,學生可能還沒學到battle這個字,就可改用比較簡單的fight;提到某件事物「代表」什麼意義時,學生沒學過represent,就要用mean這個字。
我建議可以兩位音樂老師,搭配一位英語老師共同備課。編寫雙語教材時,儘量選用學生學過、看得懂的單字。上雙語課時再請英語老師觀課,避免學科老師講的英語犯下明顯錯誤。至於老師的發音,只要不離譜、學生聽得懂就好,不必太苛求。
要注意的是,並非所有雙語教材都要改成全英語,學科核心概念仍要用國語講,但某些核心的專有名詞可以中英對照;不強迫學生背單字,但程度好的同學可以自己背起來。例如毛毛蟲變成蝴蝶有四個階段,教科書上就可把這四階段的英文寫出來給學生參考。某些延伸活動也可用英語規畫,在教師手冊上寫清楚怎麼設計。
至於課室英語不用自編教材,可採用既有的國外教材,因為全球講的課室英語都差不多。例如牛津大學就編寫了《A Handbook of Classroom English》,可在亞馬遜網站直接購買實體或電子書,非常方便。
維持學生興趣,推雙語有助英語教學
雙語教學著重營造語言使用的情境,不作為考科,沒有分數壓力,有助維持學生對英語的興趣,英語教學也可能從中得到協助與好處。
雙語教學不只對學生好,今天如果非英語科的學科老師也願意嘗試雙語教學,英語用久了,他自己也會進步。至少講多了,口語能力會進步。
畢竟放眼來看,英語科除外,現在我們有多少中小學老師在學校會講英語?應該很少。但若推動雙語教學,這些老師每天在學校被強迫要講一點英語,講久了,以後遇到外國人也會講得比較順。校長、主任等行政人員也和老師一樣,都必須會講點英語。
所以如果在教育體系推雙語的話,師生及相關教育專業人員的英語力或多或少可以提升。
然而推動雙語國家,絕不能只靠教育體系,公部門、媒體也要跟著配合。就像新加坡一樣,電視台除了華語頻道,也有許多英語頻道,加上很多華文及英文報紙。學生等於每天出門走在路上,在各種環境都能接觸不同語言,自然就會知道這些語言是溝通的工具。所以,營造一個有助語言學習的環境很重要。
=============================================================================================
在日常生活裡培養孩子的雙語力
想要提升雙語或英語能力,除了靠學校,在家庭為孩子建置可說英語的環境其實更為重要。但這是否代表一定要讀昂貴全美語幼兒園呢?以我的觀點與經驗,其實沒有迫切的需求非要從幼兒園階段就學習英語。
我的兩個女兒分別是國小二、三年級。我跟妻子都是外文系畢業,也有英國留學經驗,我曾經擔任過高中英文老師,太太目前為公立國中英語老師。我們的共識其實是先讓小孩把中文學好比較重要,同時我們自己看過的研究報告顯示,提前學外語不代表往後一路都能領先。較早接觸也許在發音上、語感上比較好,但不代表英語能力就會比較突出。當初沒抽到公立幼兒園的兩個女兒,就念一般私立幼兒園,每周只有一次由美語老師帶唱兒歌、唱唱跳跳,認得26個英文字母跟一些簡單的字彙,幼兒園並未另外多教什麼,我們也沒有特意教孩子英語。
學外語是否越早越好?提早學是否就能一路領先?一直是有爭議的迷思,學術界迄今仍無定論。目前的研究發現,早學英語的孩子對發音掌握度可能比較精準,但不代表外語的精熟度會隨之增加。除非長期提供學習環境、持續輸入,否則和晚學的孩子相較,未來不見得有明顯差距。
以我自己為例,父親高職畢業、母親只有小學畢業,日據時代出生的兩人都已八十幾歲,日語甚至比英語還要好,根本沒能力在家教小孩英語。不像北部學生從小就開始學英語,我和多數土生土長的花蓮孩子一樣,都是進了國中後才接觸的英語。當時的英語課以應付紙筆測驗及升學考試為主,根本沒有英聽課,聽、說能力都很差。當時國一的我從26個英文字母學起,起步比都會區的孩子晚。我在台灣拿到碩士後,拿著教育部的留學獎學金到英國攻讀博士,後來在英國及新加坡的大學從事研究與教學工作。
給孩子持續語言使用的環境,比早點學更重要
我和妻子很少介入女兒的英語學習,加上家中沒裝設電視,孩子平常接觸不到英語卡通或兒童節目。家裡雖有少量英文童書與繪本,但因幼兒園階段沒有強迫孩子認字,光看圖片理解有限,現在她們還是以看中文童書為主。直到大女兒上小學一年級,在學校的英語課紙筆測驗中只拿到七十幾分,我和妻子不免俗地抱持傳統華人家長的心態,開始思考是否孩子的英語學習遇到困難。進一步了解後,才發現老師並未要求孩子背單字,孩子因為字彙有限,成績當然不會太好。之後,我們開始要求孩子,學校老師教過的單字必須背起來。也因此我們開始教孩子唸這些單字、教導他們背單字的方法,但並未多教文法、句型,基本上一切都跟著學校老師的進度走。
家長若是希望孩子學好英語,我的建議是:提供孩子持續語言使用的環境。舉一個例子,我和太太以前在討論兩個女兒的管教問題時,例如她們吵架要怎麼處理,會刻意講英語,原意只是方便兩人溝通,而非刻意營造英語學習環境。女兒們起初很好奇爸媽談話的內容,但因為聽不懂,也沒有特別的反應。然而令我們意外的是,這樣的情況持續約半年後,她們竟然慢慢就聽懂了。雖然不一定清楚對話的具體內容,但知道爸媽在討論她們,偶爾會因此生氣,認為爸媽為何故意使用他們聽不太懂的話。
這讓我很驚訝,也更堅信「環境」對推動雙語的重要性。學校或家庭裡若有讓孩子經常接觸英語的環境,時間久了孩子自然就會聽懂。如同我們在家學會國語、閩南語或客家話一樣。我們發現孩子開始聽懂我們講英語後,有時就會在日常對話中跟孩子講簡單的英文,例如請孩子拿某樣東西給你,可以說「could you bring something to me」。或者想要孩子等一下,就用「wait for me」。當要制止孩子做某件事,就說「stop it」。如果講太多孩子聽不懂的字,他們也會反彈,不妨多跟他們講些好玩、簡單的英語,而不是只命令他們做事。
該不該上全美語生活營?密集練習有助提升英文
我和太太都相信,語言環境需要長期而持續地建置。一種方式是每天都接觸一點;另一種方式就像我過去在英國的七年,很密集而持續地接觸。已經有許多研究證實:長期、浸潤的環境,能讓語言學習成效比較好。因此在2021年的寒假,我和太太首次嘗試送兩個女兒上全美語生活營,試驗一下我們的想法。
寒假期間我因兼行政職仍要到學校上班,太太也要上國中輔導課,於是讓兩個女兒參加台師大舉辦的全美生活營,上課地點就在我辦公室的同一排教室,方便接送。這個營隊一周五天,從上午八點半到下午五點,從早到晚都不能講中文,包括大學生隊輔、授課的本國及外籍教師,在上課、玩遊戲、帶活動時也都講英文。第一天我還有點擔心,所以孩子回來後,我問他們聽不聽得懂。結果很意外,孩子說多數聽得懂。我推測原因,是這個營隊根據年級分班,不管隊輔或老師都有意識地盡量講孩子比較聽得懂的句子,再配合簡單的教材及圖片說明。例如提到梳子,會有圖片讓他們認,孩子比較能和英文連結。這也印證我的看法,雙語教育可以從操作性強,配合視覺輔助、聽覺輔助的學科開始做起,小孩比較容易理解。結果五天下來,在不同班的兩個女兒不但都適應得很好,還覺得很好玩,回家後,孩子之間也開始用一點點英文講話,這就是環境。
不過,我提醒家長,英文雖是全球強勢語言,但千萬別太功利取向,讓孩子以為英文好就很了不起。不要把兩者綁在一起,將英文好壞當成判斷孩子價值的工具。所以我和太太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都避免獨尊英文,只要孩子在學習表現上不離譜,我們不會介入太多。其實先把中文學好,將來在轉換雙語時,基礎也會比較好。
推動雙語時,固然希望孩子把英語學好,甚至進而讓語言變成一種資本,但另一方面還是要培養正確的國際觀。我曾聽聞有位高中老師提起,曾經帶學生到英國參訪,在某個城市有兩個小時讓學生自由活動。學生逛完回來,卻說「這邊的人英語都講得不標準」,因為學生從小學美式英文,眼中只有美式發音才是英文。這凸顯了一般民眾對英語的理解不夠寬廣、缺乏國際觀,不曉得英語有不同腔調。我們在推動雙語時,某種程度也該讓學生知道,英語不是只有一種腔調,美國、英國、紐澳都不一樣,如同台語也有南腔北調。
雙語教育不是英語教育
在探討了英語教學現場的種種問題之後,我要強調,雙語教育跟英語教學是「相輔相成、互為表裡」。雙語教學並非英語教學,不是要去教單字、文法、句型,而是在教育的過程中,不管教哪個學科,都可以使用兩種語言來溝通。最重要的是提供一個環境,讓學生可以多聽、多講英語。
所以接受雙語教學的學生,的確需要一些基礎英語能力,才能用英語和國語來教學。但是否英語教學的問題不解決,就不能推動雙語教學?倒也不是。今天我們推動雙語教學,說不定也會對英語教學有幫助。
以我目前協助學校推動的雙語教學來說,...
作者序
【推薦序】
建構亞洲雙語教育的新沃土
雙語國家計畫可說是臺灣近年來最受矚目的教育政策之一,聽者的反應大約呈現兩個極端;其一是「早就該如此了,否則臺灣的國際競爭力將不斷被其他國家超越」,其二是「怎麼可能!全國那麼多學校,如何讓所有學生能夠在2030年口說流利的英語」上述此種言人人殊的結果正好反映著臺灣社會中對此議題所的分歧現象。
事實上,沒有人會否認提升國人英語力的重要性,而且許多家長早已投注相當多的資源在孩子的英語學習上,可是成效卻不如預期。此點可從每年多益或雅思等國際英語檢測結果,臺灣經常在亞洲諸國敬陪末座可知。究其原因,除了傳統英語教學的重點擺在應試、文法等有關外,缺乏運用英語溝通的環境應該是主要的因素。誠如本書作者所言,由於臺灣沒有被英語系國家殖民的經驗,缺乏像印度、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等地有著殖民時期遺留、使用英語作為溝通媒介的社會環境,使得學生的英語在生活上少有用武之地。因此,如何在校園內營造一個友善的雙語環境就顯得格外重要,也是本次雙語國家政策的一項重點。
其次,教育部此次提出的兩大策略:重點領域人才培育與普及提升等則係採務實的方式推動臺灣的雙語教育。在重點領域人才部分,針對一些臺灣尖端產業、涉外事務所需要的重點人才,透過大學校院的標竿學校或學院進行培育,甚至從高中階段即開設雙語實驗班以厚植未來習慣使用雙語進行專業知識學習的莘莘學子。至於普及提升部分,則透過提供誘因、補助資源、師資團隊增能等方式,逐年增加在高、國中小學英語課使用全英語授課、部分領域採雙語授課的參加學校數,希望打造更多有別以往僅在英語課有英語的友善雙語學習環境。
子斌教授是近年崛起的青壯派教育學者,難能可貴的是他擁有國內(花蓮、臺北)、海外(英國與新加坡)從事英語及雙語教學的實務經驗,回國服務之後又投入國內外師與中小學雙語教育的教學現場觀察與田野研究,對於雙語教育經常提出極為精闢的見解與具體策略。筆者有幸先行拜讀大作,綜觀全書,具有以下幾項優點:
一、全書行文流暢,用字遣詞淺顯易懂,各種觀點或雙語教學的實作案例隨著子斌教授娓娓道來,如同在聽一場精彩的演講。內容深入淺出,對於雙語教育的定義、策略,以及學校或家庭的實際作法,均有具體的說明。
二、對於學校如何執行雙語教學,作者有著非常詳細的描述,彷彿是一本工具書,提出相當清楚的行動方案可供學校按圖索驥,加以執行。
三、具體比較新加坡與臺灣實施雙語教育的先決條件與目標並不相同,因此不適合一味模仿。作者提出的「沃土模式」(FERTILE),亦即「彈性」(flexibility)、「建置環境」(environment)、「角色楷模效應」(role modeling)、「充分時間」(time)、「課室教學策略」(instructional strategies)、「學習需求的分析及差異化教學」(learning analysis and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全員投入」(engaging stakeholders)等七項原則,確實相當具有參考價值,可供各校或有意願在家庭進行雙語教育的讀者參酌。
總之,這是一本理論與實務兼具、文字流暢的好書,可讀性極高,對於雙語教育有興趣一窺堂奧的讀者,本書值得一讀!(蔡清華 教育部政務次長)
臺灣自己走出來的路
得知子斌教授要以雙語教育出書的時候,心中第一個想法是「談政策嗎?」這樣是否會太生硬?第二個想法是「會完全說出心裡話嗎?」那這樣應該會有些人不開心。最後一個想法是,以子斌教授從過去到現在的經驗,如果他不寫,我也想不到誰寫更合適了。
就這樣打開書的初稿,我發現這本書不僅談政策,更談臺灣從過去到現在的英語教育;不僅談政策,更談臺灣和新加坡的不同;不僅談政策,更談這些年他與學校一起在雙語上的努力。果然,這本書就如同我想的,有理論、有視野、有實踐。
與子斌教授的認識要從2012年談起。當時我在臺北市和一群國高中夥伴們實踐學習共同體,而子斌教授則是其中一個英語文教師社群的指導教授。每個月,子斌教授會跟這些老師們共同備課,也會進到教室觀議課。子斌教授過去曾經在高中擔任英語教師,對於臺灣英語教學現場的景況與問題是很清楚的。即使成為教育系的教授,仍持續跟著第一線的老師共同努力,發展課程與精緻教學。當時,我們僅僅在學習共同體的聚會偶遇,卻沒有太多實質的交流。
跟子斌教授有更深入的認識是在2013年,我參與潘慧玲教授的「學習領導與學習共同體」計畫,他與我共同討論教師增能工作坊的安排與執行。有幸看著子斌教授帶領著學校團隊,體會學校運作的意義與困境,更了解他將系統思考帶入學校領導與社群運作的目的與作法。也因為這樣的共事與互動,讓我明白他對於學校課程教學領導有深刻的認識,不僅有理論,更有實務作法,使得他在幫助學校推動雙語教育上有了系統觀,不會見樹不見林,更不會只是煙火而無法長久。
2014年,我擔任臺北市政府教育局中等教育科課督時,因為安排臺北市高中的社群領導教師赴新加坡參訪與入校觀課,特別邀請子斌教授擔任隨團的指導教授。子斌教授回到臺灣任教之前,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育學院的教授,著力於教育領導的領域,對於新加坡的教育特別清楚,無論是教育當局的運作、政策的推動、學校的實踐、升學的制度、教師的教學與社會的期待等,讓我們的參訪更貼近真實。
之後,我和子斌教授有許多正式與非正式的合作機會。2018年至今,我們共同協助臺灣各地國中新課綱的跨領域課程發展與實踐。這麼多的互動經驗讓我充滿信心的向大家介紹他的專業和他的書,無論是他對於教育行政與領導領域的耕耘,或是他在英語文教學的實務經驗與長期投入,還有這些年協助不同地區、不同類型國中課程發展的經驗,以及他擁有的新加坡經驗與視野,最後加上他已經在協助學校推動雙語教育的經驗與成果,子斌教授都是一位能從政府政策、學校經營與教室實踐三方面來談雙語教育的人。
這本書從臺灣的英語文教育現況與問題談起,帶出目前教育現場對於雙語教育的許多迷思,並從新加坡經驗來談談兩國在推動雙語上存在的差異,進而盤點臺灣在推動雙語政策上已經或可能遭遇的困難,以及因應之道。最後,這本書也提供了雙語實踐的本土做法,既非打高空的理論,也不是他國理論的轉移,而是子斌教授與現場教師共同發展與實踐的成功模式。
同時,子斌教授本身也是兩個國小孩子的父親,他在最後一章提供了家長在生活中就能夠做的事情,讓雙語不是以學科學習的模式執行,而是透過環境營造與習慣建立,讓英語文的使用成為孩子生活日常。
臺灣教育現場存在著不少自國外引入的理論,這些理論或許在提出的國家或場域有了很好的實踐經驗,然而,每一套理論進入不同國家或教育場域都不能是直接轉移。臺灣有非常優秀的教育人員,在教育創新與實踐上有著源源不絕的動力,我們的教師專業與教育品質也獲得其他國家的肯定。我始終相信,臺灣應當走自己的路,更應該有屬於自己的教育理論與方法出現,而子斌老師的這本書也證明了我的相信。誠心向您推薦這條「臺灣自己走出來的路」,一條雙語教育新的實踐路徑。(藍偉瑩/社團法人瑩光教育協會理事長)
臺灣精進雙語的沃土
行政院於2018年12月通過國家發展委員會所提的「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以2030年為目標,將透過「從需求端全面強化國人英語力」、「以數位科技縮短城鄉資源落差」、「兼顧雙語政策及母語文化發展」、「打造年輕世代的人才競逐優勢」等四項推動理念,打造臺灣成為雙語國家。
也因此自110學年度開始,教育部將在全國50所高中增設「雙語實驗班」。然而在教學現場,卻遇到基層教師不小的阻力。「開什麼玩笑?用中文教數理化都聽不懂了,還用英文教?」
臺灣亟需一本有理論、有方法、又有細節的書籍,為全國師生解答這些疑惑。臺灣師範大學副教務長林子斌教授甫完成的《雙語教育:破除考科思維的20堂雙語課》,就是臺灣第一本落實雙語教育的專書。
林子斌教授擁有新加坡雙語教學、本土英語教學的實務經驗,而且過去一整年,林教授跑遍全臺上百所中小學,接觸了上千位教師,親授雙語教學經驗。他強調「不盲目複製國外經驗」,並提出適用於臺灣教育現場的「沃土模式」。從釐清雙語教育定義、課堂實作、外師/學科/英語三種教師的角色,到教師的雙語課程如何共備,這本書都有鉅細靡遺的闡述。
林教授在書中教我們如何自編雙語教材、如何先求有再求好,並提醒大家,非考科操作性強,從低年級開始阻力較小等重要細節。更棒的是,書中還提供了新加坡雙語教育的脈絡及現況,以及沉浸式雙語教育、歐盟的語言與內容整合式教學的特徵。對於臺灣有意投入雙語教學的學校及教師來說,極具參考價值。
期待全國師長都可以翻閱這本書,在教學現場與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雙語能力,讓臺灣的每個學校,來年都成為學生精進雙語的沃土。(蔡淇華/作家、臺中市立惠文高中教師)
全面檢視雙語政策,關心臺灣未來的人必讀
子斌老師的這本新書,我認為至少有三種人一定要讀:
首先,是教師與家長。時代與教育的樣態快速變化中,再加入雙語的訴求,不論教師或家長,心中的焦慮都不斷加劇。子斌老師在書中不僅專業且務實的提出可操作的定義、原則與方法,同時也溫暖且真誠的從自身同為教師與家長的身分同理並分享個人經驗。在心、手、腦各面向上,讓同樣兼有兩種身分的我,在看完書後都覺得全面的被支持。
其次,是政策制定者。政策研擬是一門科學也是藝術。在「科學」層面,子斌老師不斷強調evidence-based policy-making(證據導向的政策制定)是很關鍵的素養,也扎實的在書中提供各方證據,以「FERTILE」(沃土)做關鍵扼要的收斂。在「藝術」層面,子斌老師也提供橫跨不同利害關係人、不同國家與時空脈絡的考量,不論是立場為何的政策制定者,相信都能從其中得到更清晰的指引。
最後,是關心臺灣未來的大眾。影響我極深、有超過50年參與各國公共政策的大學教授曾告訴我:「Language policy is always secondary.」(語言政策永遠是次要的)這句話的意思是,當我們在討論語言政策時,總有更上位的問題是我們嘗試在找共識的,不論是人民的文化身分認同、國家未來期望在世界上的定位,或是在歷史時代發展的叉路上須做出價值取捨;換句話說,是與我們所有人都息息相關的。子斌老師在此書中也特別以深入淺出的語言,幫助更多關心臺灣的人可以走入這個重要的討論中。
個人敬佩子斌老師多年,但主要都是在臺下當粉絲聽眾,或是在不同會議上擦身而過。這次因為新書的出版,重新與老師牽上線,在與他對話的過程中,聊到了他多年持續投注在TFT也服務的極偏遠學校,甚至成為該校最了解其英語課程發展脈絡的人;也聊到他畢業後參與TFT計畫的學生,對於這位學生的現況、當年求學歷程中的重要轉捩點、甚至最早選擇讀教育的初衷,他都如數家珍、細細道來。這樣真誠的對於學生的在乎、對於教育現場的接地氣、對於學習本質的擇善固執,也都貫徹在全書中,更是從這位好老師自身的role modeling(以身作則)開始。能為這本好書推薦,是我極大的榮幸。(劉安婷/TFT創辦人暨董事長)
培養沃土模式,耕耘雙語教育
這是一本理論與實務兼備的雙語教育解惑書。
林子斌教授結合新加坡及臺灣的雙語教學經驗,精闢剖析新加坡雙語教育成功因素,以及可供臺灣實施雙語教育的借鏡之處。書中指出,雙語教育的成功關鍵應為全校全員共同使用雙語於學校生活中,提供學生使用國語與英語的語用機會及學習情境,並清楚定位出雙語和英語老師的角色。書中獨創「沃土模式:臺灣雙語教育的七大原則」,更可為各縣市政府執行雙語教育的參據,臺北市雙語教育的政策規劃及執行與本書提出的許多觀點不謀而合。
臺北市雙語教育累積經驗發展出符合臺灣的本土雙語教育模式,採雙軌方式穏健推動,自105學年起啟
動「雙語課程前導學校」,每星期至少1節以英語教授融入領域課程,自106學年度起推動「雙語課程學校」,從一年級開始每星期總授課時數的三分之一以雙語授課,強調「有意義內容」的「溝通」與「建構」,並運用於「生活及學習情境中」,彰顯108課綱「重視語言溝通互動的功能性,凸顯其獲取新知的工具性角色」的當代英語教育內涵及精神。
書中指出「雙語師資不足為雙語教學現場的挑戰」,臺北市自105學年度起即積極培育雙語雙專長教師,採六大管道多元聘用及培育雙語師資,並規劃本市雙語推動的配套措施,例如研發國中小雙語教材及線上影音學習、雙語聽說評量工具,建立雙語教學獎勵制度,協助學校建置雙語情境及進行雙語成效評估等,旨在提供本市雙語學校有力的支持體系,豐富雙語教學資源,以協助教師進行雙語課程,增加學生使用英語的機會,提升英語聽說的能力。
因應2030雙語國家政策,各縣市政府積極投入推動雙語教育,本書將是各縣市推動雙語教育的實踐指南。參照沃土模式的七大原則,可提供縣市推動的依循,本市亦將持續穩定推動雙語教育,秉持區域均衡發展、教育機會均等、關懷弱勢的原則,穩健推動雙語課程學校,讓雙語教育走向更明確且具優質教學模式。(曾燦金 臺北市教育局局長)
在地國際化 用雙語擁抱世界
英語為打開世界大門之鑰,是跨國溝通「學科內涵與語言融合學習」及多元文化理解的全球移動力重要核心關鍵。雙語教育一直是新北市重要的施政項目,除訂定課程綱要、編纂補救教學及繪本教學補充教材、實施學童英語能力檢測外,更發展五階段拾級而上的英語教師培訓認證機制,薦送優秀教師至國外參訪及觀摩,拓展國際視野,精進教學專業。
誠如書中提及,臺灣實施雙語教育面臨缺乏使用情境、師資未充分預備、教學內容斷裂等三大問題,為打造真實互動的雙語環境,新北巿定位國小雙語實驗課程以「學科內涵與語言融合學習」(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CLIL;又稱「語言與內容整合式教學」)為核心理念,藉由雙語學習提升學生英語與其他領域知識的學習成效。同時,以生活連結、跨域整合及環境營造為三大主軸,透過學習生活化、教學科技化、在地特色化、模式多元化及師資專業化等五大策略推動,達到新北雙語城目標。
為培養雙語能力,替孩子搭建走向世界的舞台,新北巿依各教育階段屬性,推動特色雙語政策。以國小來說,除發展CLIL雙語課程,更推動沉浸式雙語課程、外師雲端教室及增聘外師至偏遠地區學校實施偏鄉特色雙語課程;在國中端,則是推動雙語實驗班或中外師雙語協同教學課程;在高中技職階段,以「動手做學英語」為核心,推動專業英文、職場英語、選手赴國外專業研習、國際交流論壇及業界實習、國際學校課程等。未來將透過雙語實驗課程模組,逐步擴展至全市各校,讓孩子在生活情境中,培養對語言自然流暢的使用能力,用雙語拓展學習視野,打開世界的大門。
感謝林子斌教授以豐富的經驗學養,從教育現場、他國脈絡、大眾的偏見迷思等,全方位對雙語教育進行深度剖析,點出臺灣目前雙語教育面臨的困境,並發展適用教育現場的教學模式,實為教育界一大福音。相信本書出版,除可向大眾推廣正確的雙語教育理念外,還能為教育現場夥伴及機關政府,提供有關雙語教育更為明確的指引啟發,讓親師生共同協力,以沃土模式建構屬於臺灣特色的雙語教育,使在地國際化,用雙語擁抱世界。(張明文/ 新北巿教育局局長)
齊心走出專屬臺灣的雙語教學模式
2021年盛夏,拜讀子斌教授新書,展開一場教育與理念間的激盪。
臺灣正如火如荼的推動雙語教育,子斌教授真知灼見,除提出「沃土模式」七大原則,更參酌魁北克、歐盟、新加坡的經驗,依臺灣現況提出「適性揚才」的英語分級教學,將學生從教室內的「客人」轉化為具有學習動力的主人,深具參考價值。
臺灣目前的雙語教育環境面臨許多挑戰,子斌教授點出各種問題與可實行的方案,希望透過此書鼓舞更多想投入雙語教育的老師積極向前,並提供推動的參據。最後,誠如子斌教授所言,雙語國家政策牽涉層面廣泛,絕非只在教育領域,還需跨部會齊心努力與投入,方能走出屬於臺灣本土化的雙語教學模式。
In the midsummer of 2021, I had the honor in reading Professor Tzu-Bin Lin’s new book, which has launched an agitation between education and idealism.
Taiwan is now vigorously promoting bilingual education like a raging fire. In addition to proposing the seven principles of the FERTILE mode for bilingual education, Professor Lin's penetrating points of view not only referred to the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s of Quebec, European Union, and Singapore, but he also proposed a “nurture by nature” graded teaching method, based on the present conditions of Taiwan. He would like to turn students from guests in the classroom into masters with the active power to learn, which has extensive reference value.
At present, the bilingual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in Taiwan faces a lot of challenges. Professor Lin has pointed out various questions and proposed some feasible schemes. Through this book, he hopes to encourage more teachers who are willing to devote themselves to bilingual education to positively move forward, and to use it as a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bilingual education. As Professor Lin pointed out, the aspects of bilingual nation policy involve extensively. In fact, the bilingual nation policy of Taiwan is not limited only in the educational field. It needs cross-departmental efforts so that Taiwan can have its own localized bilingual teaching mode.(林奕華/立法委員)
揭櫫雙語教育的內涵與運作
第一次見到子斌教授,是在108學年度的校長會議中。當時是採選課模式進行,因個人對雙語教育的推動感到好奇與疑惑,所以特別選擇了教授的場次。子斌教授以簡單易懂的概念說明與操作模式來做介紹,讓我對雙語教育有初步的認識。儘管如此,我對雙語教育仍存有部分的錯誤認知,直到轉任誠正國中後,因學校推動雙語起步早,同時也是子斌教授指導的學校,在參與了雙語教師的公開授課後,透過子斌教授的分享與回饋,才真正了解雙語教育的內涵與運作,也對推動雙語教育有信心。
正如書中所言,教育現場上存在著英語能力雙峰現象,除了城鄉差距外,在首善之都的臺北市中,也因行政區域的不同,學生英語能力也有明顯的差異性。因此如何在英語能力M型化下,順利推動雙語教育,教授鞭辟入理的分析,提出必須先解決的三個問題外,同時也點出英語分級的必要性、雙語教育非英語教育也非全英語教學,這些陳述有助於學校在推動雙語教育時,先為教學現場上第一線教師做觀念上的釐清。確實,很多教師在投入雙語教學前,常有是不是要全英語授課?或是採用英語比例要50%以上?孩子聽得懂上課內容嗎?我的英語發音正確嗎?這些迷思都可以在教授的書中找到答案。
此外教授也提到,學校不能依靠外師,必須透過教師共備、發展自編雙語教材為要,這在雙語教學實務上是非常關鍵的一環。透過英語教師與其他學科教師的共備,了解學生的英語能力,運用符合學生程度的英語用語授課、自編教材;經由觀課與議課,讓雙語教師的授課內容與活動,做滾動式修正,以達最適合學生的雙語課程。誠正國中便是以此模式成立教師社群運作之。此外,教授也提出臺灣雙語教育的七大原則,包括各校推動的彈性、環境的建置、角色典範、充足的時間、課室教學原則、雙語教學對學生的關照與所有人的投入。
子斌教授真實呈現臺灣英語教育的現場問題,並對推動雙語教育提出確實可行的策略,使得欲實施雙語教學的學校有明確的指引,也讓有熱誠參與的教師更能掌握雙語教學的精神,有信心且願意投入,最終受惠將是我們的學子。(王儷芬/臺北市誠正國中校長)
迎接雙語教育時代,從閱讀本書開始
雙語教育,使教師與學生同時面臨語文工具與學科知識二者互為影響的新學習模式。學校如何起始這樣的歷程,才能使教師順利展開教學,讓學生因此受益,正是大家面對的課題。
林子斌教授以實際且多面向的例子提出解答,帶領大家探究可行之道。推薦教師及學校課程與教學團隊共同閱讀,以順利開啟並迎接雙語教育的時代。(江惠真/臺北市立中正高中校長)
看見隧道盡頭的光
從乍聽 2030雙語國家政策時的欣然期盼,到看見教學現場的執行狀況,不免憂心忡忡。直到聽聞林子斌教授對於現況的反思,以及對問題的分析和解答,終於看見隧道盡頭的光。
關於如何建構臺灣中小學雙語模式,本書有非常具體的論述。我細讀書中每個章節,豁然開朗,對於推動雙語學校的方向,有高度共鳴。
我是一名物理老師,擔任明道中學校長已經20年。之前有12年在美國念研究所及工作,英文是我習慣使用的語言,這對我返臺後投入中學教育有很大的幫助。不但能掌握全球教育趨勢,更能直接參與國際會議、與國外學者交流,全力發展國際教育。
因為深感雙語有利於職涯發展,明道中學一直致力於創造英語環境,以提升學生英語力。2018年12月初,行政院長宣布臺灣將於2030年成為雙語國家,我的直覺反應是「太棒了!」我相信這個政策將會提升學生學好英文的動機。此後,我經常提醒同仁,雙語國家政策已定,明道要超前部署,開始朝向成為雙語學校、推動雙語教育前進!我也開始關注教育部對雙語政策的配套,尤其是雙語學校和雙語教育的定義。可惜,始終找不到,也問不到。
2020年8月起,一場場雙語教學研習接踵而至,問題是,依然看不到定義,也鮮少提及英語科在雙語政策中應扮演的角色。焦慮之餘,我開始大量閱讀相關文獻,終於在《親子天下》Podcast頻道「親子會客室」聽到林子斌教授談「2030雙語國家:公立中小學推雙語教育的真相」,發現教授的理念與明道非常契合,於是邀約教授來校指導,明道的雙語學校政策因此有了具體方向。
林子斌教授在書中定義了雙語教育,務實的釐清了將會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在考量當前教師和學生英語能力後,所提出的沃土模式雙語教育為教育現場指出了一條明路,處處真知灼見。相信只要第一線的教育夥伴能掌握本書要領,定能朝雙語學校的康莊大道邁進。(汪大久/明道中學校長)
深耕細作於雙語這片沃土
非常感佩子斌教授,以開山闢土的精神,集結個人學識專業及教學現場的指導觀察,為雙語教育的在地化,提供精闢的思考方向與具體的推動實務。目前臺灣各縣市學校正積極開展雙語教育,對於已執行或正籌劃準備的學校而言,這本書能為教學現場的我們,從觀念的梳理到實務的推展,帶來相當大的啟發與幫助。
本書從「建構雙語教育的共同語言」為開端,子斌教授針對過去兩年多,在教學現場指導所發現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解,逐一進行釐清與闡述。他強調,雙語教育跟英語教學是「相輔相成、互為表裡」的關係,若能先檢視臺灣目前英語教學的問題或不足,進而解決,絕對有助雙語教育的推動。
其次,在「新加坡的雙語教育值得學習嗎?」章節中,子斌教授也提醒,切勿盲目移植國外經驗或未經轉化的特定教學取向。師資是當前中小學實施雙語教育的最大挑戰,在第三章「雙語教育在教學現場的挑戰」中,他提出「三種雙語教育的實踐者」的具體做法,同時針對外師在雙語教育的角色、學校推動雙語應注意事項,以及雙語師資培育政策面等,提出許多具體的建議。在臺灣推動雙語教育,子斌教授認為更應思考本土脈絡及他國差異,因此書中第四章「本土雙語教學模式的追尋:臺灣經驗的重要性」,他以「沃土模式」(FERTILE)提出雙語教育的七大原則,供教育主關機關及學校推動參考。
長期以來,臺灣英語教育被當成一門學科,用來考試,而不是拿來使用!然而,語言學習取向的翻轉非一蹴可幾,需要長時間與資源投入。東新國小自106學年度起實施雙語課程已邁入第五年,我們透過不斷嘗試與實踐,在學科與英語教師合作下,希望找出雙語教育成功的關鍵與契機。我們都了解,在栽種時,需深深的挖土耕地,讓種子能深臥於土壤裡,使其有充分的養分,同時更需精心培育,細緻的照顧與對待。然雙語之伊始,猶如一片沃土,需您我深耕細作,避免揠苗助長急於求成,方能有碩果累累之日。
從個人推動雙語教育的經驗,再對應子斌教授所梳理的觀念、原則與做法,不論理論或實踐,本書提供完整的闡述與指導,值得所有關心雙語的教育園丁,在深耕細作這片沃土時,共讀的一本好書。(鄭盛元 臺北市東新國小校長)
呼應教育現場,提出務實解方
目前雙語教育顯然已成為國家重要教育政策,這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因為在數位科技時代的潮流中,已顯現出下一代的孩子絕對有與世界溝通的必要性。然而,學校在推動雙語教育時,面臨相當多的挑戰,最大的問題是觀念與實施技巧的不足,也因此阻礙了雙語教育的推動。
任何教育方式的推行,最怕的是沒有教育現場的思維,導致沒辦法真正解決教育現場問題。根據個人在學校推動雙語教育時,觀察並訪談進行雙語教學的教師,比較明顯的問題包括「雙語教育與英語教育有何不同」、「上課英語使用比例」、「協同教學時英語教師不知何時介入英語教學」、「英語教師不知道哪些是領域專業英文」、「沒有一套評量方式,來引導教學和學生學習」,以及「怕耽誤領域教學」等。至於潛在問題則有「學生缺乏使用環境」、「缺乏能進行雙語教學教師」,以及「課程開發與備課太花時間,導致意願不足」等等。歸納這些教育現場問題,總計有意義、觀念、師資、課程、教學和環境等六類,是目前推動雙語教育亟須解決的問題。
本書作者子斌教授因長期接觸教育現場工作者,了解教育現場在實施雙語教育時常遇到的關鍵問題,因此能夠提出解決實際問題或澄清觀念的論述。書中所陳述的內容,個人認為有兩大重點:第一是描述教育現場實務問題,並適時提出正確作法,讓教育工作者獲得好的、有價值的觀念,少走冤枉路。其次是提出落實雙語教育的沃土模式,提出以「有彈性」、「以環境建置為主」、「角色典範效應」、「給予充分時間」、「課室教學的原則」、「對學生學習關照」等七項雙語教育推動實施原則。每項原則均能呼應教育現場的問題,極具參考性與可行性。
雙語教育要成功推動,不僅要靠教師,也要有行政投入和環境營造的配合,這些都需要時間來建置,所以雙語教育不能走得急,而是要走得遠、走得踏實、走得有效果。以回歸外語教育「溝通」和「打造真實互動的雙語環境」的本質來推動雙語教育,才是王道。
欣慰此書能清晰且透徹的描述教學現場的所有問題,並給予良好的建議。這些概念或意見,都可以幫助教育工作者在制定政策、擬定實施策略和規劃雙語教學時參考,激勵教師投入雙語教育,成為教育創新的典範。(陳浩然/新北市立樟樹國際實創高級中等學校校長)
【自序】
共同語言與環境,是雙語教育成功的關鍵
從走上教育研究這條道路開始,就很清楚的了解,「教育」學術研究無法脫離學校現場的實踐。
在我返臺任教八年裡,持續參與第一線的教學現場,幾乎全臺各地都有學校曾與我互動、合作。最初的五、六年,大多專注協助學校提升課程領導能量、推動新課綱彈性課程的落實、提供縣市局處關於外籍英語教師聘用與成效評估等。過去四年,多數時間則是投入國中小雙語教學現場。2020年迄今,進入國中小觀課超過80節雙語課,也在各處分享雙語教育的理念與實踐將近百場,寫了超過十篇關於雙語教育的學術論文。種種努力,就是希望能建構一個臺灣雙語教育的「共同語言」,落實我對臺灣雙語教育模式的想像。
從臺北市籌辦第一場在陽明高中的雙語教育論壇開始,我與臺灣剛萌芽的雙語教育便結下不解之緣。由於具有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任教的背景,在近四年時間裡我得以近距離觀察新加坡教育。當臺北市教育局和英語輔導團與我討論新加坡的雙語教育時,我就明白指出臺灣與新加坡整體脈絡有差異,新加坡模式可供參考但無法複製,臺灣應該走出自己的一條雙語道路。
新加坡經驗值得臺灣學習的重點有二:首先,雙語推動是改變國內不同世代的語言使用習慣,必須有整體社會環境的雙語化,學校教育僅為其中一環。其次,雙語教育推動無法躁進。雙語是新加坡立國國策,加上李光耀的強勢領導,新加坡投入超過五十年的時間持續調整、滾動修正,才有今天的成果。臺灣教育環境比新加坡複雜,在推動雙語教育的路上,我們一定要比新加坡更小心、穩健的緩步前進。
在陪伴臺北市、新北市的雙語國中小邁向雙語教育的路上,我看到許多充滿熱忱的雙語學科教師與英語教師,在校長與行政同仁的支持下,透過社群共備發展出自編的雙語課程與教學方式,讓我看到雙語教育在教學現場的正向力量。臺灣教師素質高,加上政府與社會大眾對教育高度重視,絕對可以奠基在本土雙語實踐經驗上,發展出臺灣的雙語模式。我認為假以時日,臺灣發展出的雙語模式絕對是複數形,而非一個模式適用全臺灣學校。
在持續分享雙語理念、到校協助觀課的歷程中,逐漸形塑我對臺灣雙語教育的想法與規劃。過去幾年第一線參與雙語教育的歷程中,我最深的感觸是臺灣面對雙語缺乏「共同語言」。這個現象是由於臺灣社會自由多元,凝聚共識不易,從教育主責單位、各縣市教育局處、各級學校、第一線的教師與專家學者們對雙語都有不同的解讀,造成教學現場莫衷一是。 因此,只要時間許可,我從未拒絕雙語教育分享的邀請,不論是幾百人的場合到個位數的聽眾,我都願意前往分享與傳播雙語的理念,期望能建構起臺灣雙語教育的共同語言。
在這個過程中,感謝《親子天下》團隊,願意一起合作出版這本給所有關心雙語教育的人看的一本書。藉由本書的出版,期望透過非學術的方式,可以為建構貼近教學現場的雙語教育論述盡一點力,讓更多人了解雙語教育的內涵。我很幸運,在推動雙語教育的路上,有一群研究夥伴和我組成團隊,義無反顧的投入教學現場的實踐與改進。當我前往各地分享雙語、進行觀課的時候,我的太太則扮演「偽單親」的角色,照顧兩位小學階段的女兒,讓我忙碌之餘無後顧之憂。花蓮家鄉的父母和哥哥也是我堅實的後盾,為此我由衷感謝。最後,我想謝謝所有在雙語教學路上懷抱相同理念、一起努力的教育行政人員、校長、主任與教師們,你們讓我看見了雙語教育在臺灣的無限可能。
【推薦序】
建構亞洲雙語教育的新沃土
雙語國家計畫可說是臺灣近年來最受矚目的教育政策之一,聽者的反應大約呈現兩個極端;其一是「早就該如此了,否則臺灣的國際競爭力將不斷被其他國家超越」,其二是「怎麼可能!全國那麼多學校,如何讓所有學生能夠在2030年口說流利的英語」上述此種言人人殊的結果正好反映著臺灣社會中對此議題所的分歧現象。
事實上,沒有人會否認提升國人英語力的重要性,而且許多家長早已投注相當多的資源在孩子的英語學習上,可是成效卻不如預期。此點可從每年多益或雅思等國際英語檢測結果,臺灣經常在亞洲...
目錄
自序
Part One 建構雙語教育的共同語言
01 十二年不一貫的英語教育現場
02 英語分級教學之必要
03 雙語教育不是英語教育
04 雙語教育也非全英語教學
05 打造真實互動的雙語環境
06 幼兒園該不該推雙語教學?
Part Two 新加坡的雙語教育值得學習嗎?
07 新加坡雙語教育的脈絡及現況
08新加坡經驗,臺灣可複製嗎?
Part Three 雙語教育在教學現場的挑戰
09雙語師資不足是最大問題
10 外來和尚不一定會念經
11 推動雙語時,學校該注意的事
12雙語師資到位前,師培教授也應受訓
13疫情停課時,雙語教育不停歇
Part Four 本土雙語教學模式的追尋:臺灣經驗的重要
14 教學模式不盲從
15 沃土模式:臺灣雙語教育的七大原則
16 雙語教學如何評量?
17腔調不重要,沒有「標準英語」
18 先求有,再求好
非考科操作性強,適合先試行雙語教學
Part Five 家庭裡能做的事
19 在日常生活裡培養孩子的雙語力
20 如何在家中打造雙語環境?
附錄
臺灣近幾年雙語相關論文
自序
Part One 建構雙語教育的共同語言
01 十二年不一貫的英語教育現場
02 英語分級教學之必要
03 雙語教育不是英語教育
04 雙語教育也非全英語教學
05 打造真實互動的雙語環境
06 幼兒園該不該推雙語教學?
Part Two 新加坡的雙語教育值得學習嗎?
07 新加坡雙語教育的脈絡及現況
08新加坡經驗,臺灣可複製嗎?
Part Three 雙語教育在教學現場的挑戰
09雙語師資不足是最大問題
10 外來和尚不一定會念經
11 推動雙語時,學校該注意的事
12雙語師資到位前,師培教授也應受訓
13疫情停課時,雙語教育不停歇
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