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完成人生最重要小說的同一天,
為什麼也決定同步結束自己的生命?
【博客來獨家作者簽名】
解讀以五年時光寫就,集畢生思索之大成的史詩級四部曲
從華麗演出的自決行動探問三島極致的美學追求
▍「日本文學名家十講」──用文學探究「日本是什麼」
▍楊照帶你從10位經典作家通讀日本文學史、思想史
夏目漱石 谷崎潤一郎
芥川龍之介 川端康成
太宰治 三島由紀夫
遠藤周作 大江健三郎
宮本輝 村上春樹
‧從明治到令和,橫跨三個世紀
‧第一套以經典文人為軸,深度導覽百年日本的重量全書
‧每冊皆附系列總序、前言、作家年表
▍全新系列.樹立日本文學新史觀──各界名家一致推薦
「石川カオリ的日本時事まとめ翻譯」版主
一頁華爾滋Kristin
戶田一康(作家、真理大學應用日語學系副教授)
王盛弘(作家)
江淑琳(文化大學新聞學系副教授)
李靜宜(作家、東美文化總編輯)
周慕姿(心理師、《作家的靈魂腳本》podcast主持人)
林廷璋(私人圖書館「櫞椛文庫」館長|文藝誌《圈外》總編)
林福益(城邦媒體集團業務總經理兼書虫公司總經理)
洪維揚(「幕末.維新史」系列作者)
馬欣(作家、影評人)
張鐵志(《VERSE》創辦人暨社長)
梅用知世(「就算知道了也對人生沒有幫助的日本小知識」版主)
章蓓蕾(日本文化譯介者)
葉美瑤(新經典文化總編輯)
詹正德(有河書店店主、影評人)
蔡瑞珊(青鳥書店創辦人)
蔡詩萍(作家)
蔡增家(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教授)
蔣亞妮(作家)
【按推薦人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為什麼讀三島由紀夫?
「從文學技法與意義的嚴格標準,我將《豐饒之海》和三島由紀夫的其他小說區隔開來,進行雙重聚焦解讀。一重是以《豐饒之海》為中心,詳密分析這部終極之作的構成與推展;第二重是選擇不符合理性的青春肉體執念來貫串三島由紀夫的人生與寫作,希望可以藉此幫助讀者領略暴烈與美的奇幻統一。」──楊照
三島由紀夫從日本戰後派文學一路摸索出一條絕無僅有的路徑,
又立下後世難以企及的文學標竿。
然而用五年時光寫下的最後長篇《豐饒之海》,竟成了一封滿是密碼的遺書,
究竟這部史詩級作品與他宛若舞台展演的人生最後行動,
背後蘊含了何種只能以死表露的意識與野心?
「死亡」能夠被體驗嗎?生命的淋漓盡致該如何展現?
與青春共殉,是三島由紀夫終極純粹的追求。
──早慧文學青年絢麗精采的一生
三島由紀夫身為華族之後,自幼受菁英教育長大,秀逸的文學才華在青年時期便展露鋒芒。帶有自傳色彩的《假面的告白》使其聲名大噪以來,二十多年的創作生涯,寫下《金閣寺》、《潮騷》、《禁色》、《午後曳航》、《豐饒之海》等一部部暢銷經典,更涉足戲劇、電影,可說是當時少數能在國際文壇立足的日本作家。然而被川端康成以「兩、三百年才出現一次的才能」來形容的這位早慧文學青年,卻選擇在人生最高峰以戲劇化的方式切腹自殺,結束燦爛炫目的一生。這次行動震驚社會,也留給後世無盡的謎團。
與生命綑綁的雙重藝術——《豐饒之海》
回溯生前完稿的《豐饒之海》最終章,或許可見端倪。一九六五年起,三島由紀夫開始投入《豐饒之海》的創作,這部巨作不僅將挑戰超長篇幅的四部曲,還要創造四種風格迥異的文體,藉由輪迴觀最終串聯為一部浩瀚長篇。繼帶著和魂色彩的戀愛小說《春雪》、象徵荒魂的昭和小說《奔馬》,和異國情調的心靈小說《曉寺》之後,一九七〇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三島將這四部曲邁向幻滅的最終章《天人五衰》完稿交付出版社,便前往東京市谷陸上自衛隊發表演說,並發動切腹自殺的驚人之舉。為什麼就在同一天,他選擇讓自己的生命與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小說同步邁向終局?於是無論是細究其信奉的「天皇論」,或是剖析他最後一場演說的內容,若要真正理解三島,都必定要回頭從《豐饒之海》這一百萬字的書海中抽絲剝繭。這部作品可說是三島將生命思想與小說美學緊密綑綁的雙重藝術,也可一窺其對理想文明圖像的摸索與想像。
▍日本文學名家十講──經典十人書單
01 理想的藝術家生活:楊照談夏目漱石
02 陰翳的日本美:楊照談谷崎潤一郎
03 小說裡的人性羅生門:楊照談芥川龍之介
04 壯美的餘生:楊照談川端康成
05 走在人生的懸崖邊上:楊照談太宰治
06 追求終極青春:楊照談三島由紀夫
即將出版──[2022-2023]
遠藤周作
大江健三郎
宮本輝
村上春樹
日本在台殖民距今已落幕超過半世紀,
為何至今這個國家仍宛若幽靈,潛伏於台灣的集體意識?
面對這個孕育絕美文化,卻又曾發動殘酷戰爭的民族,
今日的我們可以如何重思「日本是什麼」,並再次量度與其緊密而矛盾的關係?
「日本文學名家十講」系列共分十冊,一冊讀一位經典日本作家,
進而綜觀百年日本文化。
作家楊照回歸年少原點,融貫逾四十年的學養思索與東西閱歷,
剖析經典十人,以其作品為核心,找到作家畢生主體關懷,
試圖瞭望日本難解的全貌,也映照今日的台灣文學風景。
「從十五歲因閱讀《山之音》而有了認真學習日文、深入日本文學的動機開始,超過四十年時間浸淫其間,得此十冊套書,藉以作為台灣從殖民到後殖民,到超越殖民,多元建構自身文化的一段歷史見證。」──楊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