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序
那些所有一切的並存
李金蓮
史前時期,這裡的人臨水岸捕抓魚蝦貝類謀生,於是,現今的圓山留下一座貝塚,垃圾堆成為人們存活的印記,跨越時空,向今人傳遞時間的軌跡。
邇後,台北建城,城樓鵲起,人們出城入城,往來於大稻埕與艋舺兩端,曾經的三市街已成歷史,從文獻堆裡探出頭來的,是身影綽綽頻繁行走的一幅日常生活的圖景。
跳躍到上世紀八〇、九〇年代,信義計劃區開發,台北城華麗轉身,成了現代都會,男性雄風般的一〇一雄據一方,藝術、文學、音樂、電影、無盡的夜生活,滾滾浪潮,喧聲昂揚。來到了屬於我的時代,我在裡面,多數時候,我其實在外面。
成長的緣故,我習慣冷眼旁觀。幼年時,住在貧窮且封閉的眷村,甚少接觸到「外界」,唯一的外界是學校,唯一通往學校的聯通道,是沿著新店溪的河堤。十七歲時讀小說,一男一女,扛著一台打字機,在夏日烈陽灼燙的永和河邊的石籠上,絮絮說著話。愚魯如我,此時才開始有了對於「外面的世界」的想望,想像著當我正在河堤邊坡,採摘野生的扶桑花,吸吮花蕊裡量少微甜的蜜汁時,那河的對岸正在發生的愛情。生活環境某個程度形塑了人的品質;日後,我養成在台北街巷間有如一縷遊魂般地散步遊走,眼下吸引我的,盡是那幼年欠缺的「外面的世界」。我的腳步放得很緩,思緒飄飄盪盪,五感靈敏的逡巡:不遠處巷口二樓燈光與人影交錯晃動,我靠過去,一班劇組正在拍電影;巷的深處,傳來悠悠的月琴聲,我靠過去,雅致宅邸裡國寶級布袋戲大師正在操偶練曲;夜暗的騎樓下,身著銀行服的男女就著小食攤的方桌,認真交談,我靠過去,偷窺桌面放置的肉圓甜不辣臭豆腐蚵仔麵線;龍山寺廟前廣場,沉睡的遊民趴靠著家當,我靠過去,赫然看見雜物堆裡有隻隱喻的鳥籠,那是家或是有待實現的自由;然後,一群狼人圍繞著西瓜攤張口囫圇,這回,我遠遠相望,一片血紅色的汁水淋漓。這些台北的人們啊……。
長期以來,台北於我,是外面的世界,我習慣靠近一點去看它,但再怎麼靠近,它還是外面,具有外面世界的新鮮感與陌生感。那些我行過的街巷裡,沒有故事,僅有片片斷斷的浮光掠影、以及想像。
因為這保持距離的個性,當木馬出版邀我擔任《我台北,我街道2》的主編時,誠然是惶恐的,對於一個搬離了台北,車過華江橋立刻萌生進城焦慮的人,我資格待疑。
那,是什麼隱隱吸引著我呢?
《我台北,我街道》書寫計畫,係從《我香港,我街道》(共二冊)而來。該書由香港文學館主編,邀請作家以一條香港的街道,來進行創作,後由木馬出版推出繁體版。作家們以文字書寫,意欲留住消逝中的香港的身影。成書後,我是這兩本書的讀者,為香港命運焦心的我,也想擁有被文字留住的香港。
閱讀的過程中,感知冥冥變化,彷彿意義新生,文字,不只是留住,更多的是探掘;是這無盡的探掘,為我們重新形塑了一座精彩而永恆的城市吧?我想。對於信奉文字的人,這變動的世間還有什麼比起文字,更讓人面向自己、面向世界,而直通事物的核心?
然後,台北也有了由作家胡晴舫主編的《我台北,我街道》,收錄陳雨航、駱以軍、馬世芳、楊佳嫻、言叔夏……等作家的大作。胡晴舫在編者序中提出一個疑問:「香港書寫有其時代迫切性,台北怕是目前沒有,為何此時此刻的台北需要被書寫?」
來到《我台北,我街道2》,我仍然問著同樣的問題,並嘗試尋找說服我的理由。
應聘來台教學的香港作家陳慧,在《我香港,我街道2》推薦序中說:「翌年搬到南京東路,七樓推窗外望,覺得像極小時候所住彌敦道上的風景……」「一年之後,搬到同區的林森北路小巷……廖偉棠、曹疏影來探望我,疏影站在小陽台伸頭看街上,說,好似灣仔……」
我被這段敘述嚇住了。原來,台北很多地方酷似香港?——這是我從未有過的自我投射的情感。於是,我想起歷史遺跡裡留下貝塚城樓的人們;想起我一九四九年隨大移民潮長居台北的父親;想起我由南北漂的另一半;想起龍山寺前的遊牧族;想起馬華文學;想起來自各個國家的勞動者;想起正在努力融入台灣社會的香港新移民……。台北是許多時間因素形成的城市,是來自不同地方的人們的寄託之地,存活之地。人類的根性是流浪的,我們流浪到了台北,落居下來,將自我放置與投射其中。隨著時間的流動,這座盆地擁有了歷史、記憶、與生活,值得書寫,也任誰奪不走它。我忽略台北久矣,此刻,我想走得深一點,我想多聽一聽台北人的故事,想確切靠近台北人的靈魂深處。
就這樣,承接《我香港,我街道》(共二冊)和《我台北,我街道》,我莽撞地應允接編《我台北,我街道2》。我從自己的局限與貪婪出發,邀約我尊敬的作家們同來書寫。我甚至跳出文學同溫層,邀約了精神科醫師、建築文資工作者、政治工作者、藝術家、前衛音樂人,加入筆陣。在陸續傳來的大作中,我扮演聆聽者,那些我不在裡面的世界,填補了我匱乏的生命經驗;偶爾我則是在裡面的人,對號入座自己的曾經。我也感同身受那些被現代性巨大城市掩蓋的:成長的探索、微痛的回憶、畸零的人生,以及努力存活的印記……。台北並非全如敦化南北路辦公大樓般的傲岸偉立,那外面的裡面的、明處的暗處的,我們學習理解它所有一切的並存。這是《我台北,我街道2》。
衷心感謝受邀的作者,謝謝你們將寶貴的台北經驗,以詩、散文、小說的文學形式,分享給我與讀者,你們都是在這裡認認真真生活過的人。
在此,我至誠的邀請讀者,來到這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穿過表象的街市,以文字的閱讀,溫慰這「辛苦活下來所遭遇的一切」(〈世紀末台北喝酒故事〉,徐淑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