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台灣歷史小說獎創作獎★
哥哥沒有戰死,他只是變成了猩猩。
是日本人,還是台灣人?
是哥哥,還是猩猩?
皮與骨,豈能是一刀就切得乾淨
哥哥沒有戰死,他只是變成了猩猩。
是日本人,還是台灣人?
是哥哥,還是猩猩?
皮與骨,豈能是一刀就切得乾淨
圓山動物園旁邊,住著高山一君與正夫、輝夫一家人。他們以製作精美的標本維生,即便在日本人的統治下,五官深邃的他們並不真正好過,但家人間的情感與支持,讓他們總能繼續度日,在飯桌上談笑風生,並不時傳遞觀察動物神態的知識。
弟弟正夫一直以來景仰著哥哥輝夫,他喜愛哥哥的堅毅、勇敢,那雙有力的手,有一天也會傳承多桑的技藝吧。然而,不顧家人反對,輝夫有天鄭重宣布,他要加入「高砂義勇軍」,為民族效力,讓家族擺脫恥辱、榮耀他的血脈。
儘管等著他的,是印尼熾熱的熱帶叢林,猩紅黏膩的血水,同袍的斷肢殘臂,但他不會死,他要活著回家。
在台灣的弟弟,卻沒有等到哥哥回來,他最終拿到的,是一只殘薄的陣亡令。隨著父親日漸消沉,這個家愈來愈安靜。直到圓山動物園收到的南洋戰利品──「紅毛猩猩」,似乎有什麼訊息要向他訴說。
這竟是一隻會排字的猩猩!正夫驚訝看著牠的一舉一動,似乎那臉上也逐漸浮起輝夫昔日的神情,多毛的身軀就像藏匿著哥哥的骨骼。或許,真有可能⋯⋯哥哥信守諾言,他回家了,只是他變成了猩猩。
張英珉以日治時期的圓山動物園為背景,描繪有著原住民身分的一家人,如何在時代的齒輪下試圖活出生命的意義,也直面時代之殘酷。
《猩猩輝夫》是「淚中帶笑」的小說。
這也是一個當「想念成了想像」的故事。
原來看似荒誕的想像,其實只是源自親愛的家人之間,最深厚的想念。
本書特色
張英珉再次交出全新歷史小說,本身也從事編劇工作的他,化繁雜的歷史背景為一個動人的家族故事,故事流暢好讀,十足有影視化的潛力。小說以日治時期的圓山動物園為背景,描繪製作標本的原住民一家人,如何與命運拚搏,也直面時代的殘酷無情。
本書初稿獲得第六屆台灣歷史小說獎創作獎(新台灣和平基金會主辦);評委表示張英珉「對於『台灣』、『歷史』、『小說』三者平衡優秀,兼具故事性、文學性與思想性,開拓台灣歷史小說新領域」。
在「人能不能做成標本」的提問之下,更是「台灣人到底是什麼人」的大哉問。標本師窮盡一生技藝,才能將動物的皮骨剝離乾淨。身分認同則是更難解的問題,即使活了一輩子直至死亡,大多數人,也終究無法輕易回答自己到底是什麼人,甚至是在思索出答案之前,就被戰爭與政權奪去了性命。
《猩猩輝夫》雖然是個充滿淚水的故事,卻也印證時代的悲劇無法奪去親人之間的愛,即便肉身消亡,人與人之間的想念依然永存。
思念推薦
平路|小說家
甘耀明|作家
朱宥勳|作家
唐福睿|律師/作家/導演
班與唐|小說家
張郅忻|作家
張徐展|動畫導演/視覺藝術家
陳國偉|中興大學文學院副院長
陳蕙慧|資深出版人
劉珞亦|法律白話文運動行銷總監
錢真|小說家
*本書寫作計畫,獲國藝會常態創作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