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有 3 項符合
足跡:考古學家眼中的故道、遠古人類與動物足印、史前車轍、朝聖路徑——一部始於足下、行不止息的人類移動史的圖書 |
圖書選購 |
型式 | 價格 | 供應商 | 所屬目錄 | $ 355 |
![]() |
中文書 |
$ 356 |
![]() |
上古史 |
$ 356 |
![]() |
世界史地 |
---|
圖書館借閱 |
國家圖書館 | 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 |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 電子書服務平台 | MetaCat 跨館整合查詢 |
臺北市立圖書館 | 新北市立圖書館 | 基隆市公共圖書館 | 桃園市立圖書館 | 新竹縣公共圖書館 |
苗栗縣立圖書館 | 臺中市立圖書館 | 彰化縣公共圖書館 | 南投縣文化局 | 雲林縣公共圖書館 |
嘉義縣圖書館 | 臺南市立圖書館 | 高雄市立圖書館 | 屏東縣公共圖書館 | 宜蘭縣公共圖書館 |
花蓮縣文化局 | 臺東縣文化處 |
|
「生命並非於定點展開,而是沿路鋪陳。」
人類總是在移動,從出生那刻起,甚至於降生前,移動就是我們的本性
移動與人類的存在共綿延——透過「移動考古學」,看人口如何潮起潮落
一波接一波的漫遊者,又是如何沖刷大地?
阿潑/文字工作者
翁稷安/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莊家銘/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黃春木/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歷史科教師
——一步一腳印推薦
長久以來,探討古代、考古與歷史時,焦點總傾向放在固定不動、較為具體的過往元素上──放在「地方場所」上,而非往來、圍繞著這些地點的移動上。某處地方會有東西可觀看、挖掘;我們能「置身於」某個聚落、「走」去某個古蹟。考古學家喜歡界限明確、可以圈圍起來的遺址。然而,若僅僅研究遺址,不去談論人類與物品來自何方、去向何處、怎麼移動,便會不經意使過往籠罩於一片靜止與死寂中,繼而讓往日失去魅力。
本書作者吉姆.李瑞為約克大學考古學者,致力於研究「移動考古學」。他認為,「地方」當然重要,但我們也應理解:是人類無止境地穿梭來去造就了「地方」,而「地方」又讓更多的人進出、移動其間,如此循環,生命的脈動應運而生。在《足跡》這本書中,作者將焦點鎖定於人們移動的路徑與方式,試圖把過往曾有過的動感與活力再次注入,使過去又能「活」過來。本書邀請讀者重新思考我們周遭靜止不動的道路、古蹟和文物,也探討移動性對於個人、時代和文化有何不同意義。
作者是出色的嚮導,會帶讀者逐一探訪重要的遺跡,例如:
👣遭廢棄的中世紀約克郡村莊遺址,因瘟疫、邊境蘇格蘭人劫掠與地主「圈地」驅逐佃農,村民生活困厄而被迫移動、離開久居的故里──他們最終去了哪裡?
👣刻意建為彎繞、迂迴環形的英國石陣與木陣圈──走在其間要依循通道的複雜路徑前進,以此象徵走過生死、重生的歷程,可能與墓葬或朝聖文化有關
👣某些遠古先民也可能走上「赴死」的獻祭之路,自願成為社稷與族人獻給超自然力量的犧牲品,沉入沼澤中永眠;丹麥的酸沼鞣屍「圖倫男子」即為一例
👣今天我們可能在各種不佳天候中出門,古時是否也有應對壞天氣的移動方式?作者曾在倫敦一座遺址挖掘到骨製冰鞋,古羅馬時代當地曾是沼澤且冬季結冰,這些出土的冰鞋正是當時倫敦人冰上移動的考古鐵證
李瑞以專業考古學者之眼,為讀者詳加分析、細數幾百萬年來人類留下的足跡、軌跡、文物、遺址,以及史前木製軌道、山脊路、低塹路、靈柩路和趕牲道等遺跡。我們會發現,自大地上有人類以來,「遷徙」與「移動」便從未間斷,人群總是行不止息。本書的旅程會揭露「移動」是如何塑造我們,以及我們所在的世界。
➢國內口碑好評
包含我在內,世人對「考古」有一種偏見――錯以為面對的是一個被封存在特定時空之中的靜態物事,遙不可及。就像是看著琥珀裡的蟲子,卻不想,蟲子曾經飛舞躍動。《足跡》這本書如同拆解琥珀,讓讀者觀見蟲子爬行的動態軌跡;尤有甚者,作者李瑞在寫作策略上,是由近身環境談起,將萬千年前的物事,與你我的生活連結在一起。他腦中有個清楚的3D立體座標,縱推時間橫拉空間,帶領我們跟著「在地球生活上的前輩」一起做一趟時空旅行。
──阿潑/文字工作者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作者以考古學者的專業視角,橫跨古今,深入挖掘了這句諺語蘊藏的真諦。透過對各地遺址的細緻剖析,不僅展現「移動」如何形塑人類歷史,更試圖捕捉不同時代「移動者」的內在情感——那跨越時空、直抵人性的共鳴。這種感性的觸動,或許是全書在嚴謹學理之外,最令人動容的部分。
──翁稷安/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遷徙形塑了這個世界。在二戰後的難民潮前,在地理大發現所開啟的殖民時期前,在蒙古帝國、羅馬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等遠古征戰前,智人已經花了數萬年從非洲移動到了美洲和澳洲等地。這些過去的移動並非一次性的大規模事件,而是由無數瑣碎日常行為累積而成。事實上,人類從未停止移動。這本以考古研究視角探討人類各種移動行為的著作,探討了一般民眾,甚至許多考古學者本身都忽略的文化流動性。作者以自身經歷描述了他所觀察到的各種移動以及對人類社會的影響;而溫暖且貼近生活體驗的文字,也讓我重溫那些曾經熟悉的考古場景和英國日常。
──莊家銘/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跡」有兩層意涵:事物遺痕,或步履印痕,都來自前人的遺留。大多數考古學家往往在定點遺址研究前者,但李瑞別出心裁,專注於後者。
移動,為何迷人?這裡頭涉及了天候或地形、動機或目的、牲口或食物、技術或器物,乃至規則或制度等,包含了豐富的物質與環境資料,以及文化景觀,李瑞發現這般奧妙,經由本書留下了「跡」,指引我們循跡分析,重建前人的世界與心靈,進而知曉歷史原來是如何締造出來的。
──黃春木/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歷史科教師
➢海外好評推薦
清晰、詩意、迷人——一趟穿越時代、跨越地景的美麗旅程。從遠古人類的腳印到低塹路,從趕牛道到朝聖路,李瑞探索古往今來的行旅如何將我們塑造成人。
——愛莉絲‧羅伯茲(Alice Roberts)/解剖學家、作家暨廣播節目主持人
閱讀本書是一大享受。是與先祖的一場共舞,穿梭在時而親密熟悉,時而大膽探索的場景中。李瑞讓遠古過往活了起來,藉此提醒世人,無論精神面或實質面,我們並非遠古過往的遙遠旁觀者,而是其產物。
——愛咪–珍‧畢爾(Amy-Jane Beer)/博物學家暨《擁抱流水》(The Flow)作者
李瑞帶領我們進入鮮少有人探索的古代移動領域。我們與人類遠祖和尼安德塔人同行,探索深邃洞穴,放牧牛群,變身朝聖者、海洋旅人和長途步行者……這些文字優美、引人入勝的文章,融合了個人經驗與考古和歷史智慧,催生出一本真正原創的非凡作品,對過往有深刻思考。值得閱讀並獲啟發!
——布萊恩‧費根(Brian Fagan)/加州大學人類學榮譽教授暨作家
作者簡介:
吉姆.李瑞Jim Leary
考古學家、約克大學(University of York)高級講師,以及古物學會(Society of Antiquaries)會員。主持過英國各地重要的挖掘工作,包括威爾特郡(Wiltshire)的錫爾伯里丘(Silbury Hill),當地是歐洲規模最大的新石器遺址。李瑞熱愛步行,研究焦點集中在過往人類的移動方式上。
譯者簡介:
吳莉君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譯有《觀看的方式》、《我們在此相遇》、《霍布斯邦看21世紀:全球化,民主與恐怖主義》、《建築的法則》、《雨》等書。任職出版社多年,現為自由工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