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介紹中藥的基礎理論、藥材和方劑的基本知識。適合於中醫、藥學、護理、化妝品、生物科技等大專相關科系學生,或欲接觸中藥的一般社會大眾,作為接觸中藥的入門書籍,也可當作臨床及運用參考之用。
本書所介紹之藥材已排除禁用之保育類(如虎骨、穿山甲)、含馬兜鈴酸類藥材(如廣防己、馬兜鈴);方劑則以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司所公布之兩百種基準方為主,以符合時代要求。
本書特色:
●依功能性完整的介紹中藥藥材及運用方劑
●明確解說中藥的毒性及應用上應注意事項
●清楚說明方劑的比較
●將「中藥藥酒」獨立一章,完整說明
●將中藥讀音、常見中藥不良反應主要症狀、常見疾病處方、近似藥材功用辨別,詳細在附錄中敘述
作者簡介:
顧祐瑞
學歷:中國醫藥大學藥學博士
經歷: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副研究員
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
Forensic Chemistry Center訪問學者
中國醫藥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著作:
《中醫護理學》(華騰,大專用書)
《中醫食療與養生》(禾楓,大專用書)
《中藥品質管制學》(文興,大專用書)
《馬兜鈴酸事件》(文興)
《藥學的第一堂課》(書泉)
《健康食品停看聽》(五南)
《常用中藥藥材及方劑學》(五南,大專用書)
《藥物學》(五南,大專用書)
《何食能安心:擁抱當令鮮蔬果》(書泉)
《圖解生物學》(五南)
《圖解藥理學》(五南)
《圖解公共衛生學》(五南)
《圖解食品衛生與安全》(五南)
《老人用藥安全》(揚智,大專用書)
《圖解藥事行政與法規》(五南)
《藥膳養生創意料理》(五南)
《圖解衛生行政與法規》(五南)
《圖解流行病學》(五南)
《圖解生態學》(五南)
《圖解食品化學》(五南)
章節試閱
第一章 中藥入門
中藥的發展
想要學習或認識中藥,就要從中藥的發展開始,中藥由古至今、由少至多、由簡單至複雜,並非一步登天,是經過數千年先人經驗的累積而來,了解中藥的發展史,可以加深對中藥的認識。
中藥的來源不外乎植物、動物和礦物,其中以植物藥占絕大多數,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代就把藥學叫做「本草學」。這些藥物的應用,充分反映了中國歷史、文化和自然資源等特點,有其獨特的理論體系和應用形式,而「本草學」也就是專門介紹各種中藥的採製、性能、功效及應用方法等知識的一門學科。
幾千年來,中藥一直被用作防治疾病的主要工具,日漸積累寶貴的用藥知識,並形成一整套中藥理論體系。在先秦時期,已有不少關於藥物的文字記載。到了東漢末期(公元二世紀),中國第一部藥典《神農本草經》誕生。這本書記載了 365 種藥物,是漢朝以前藥學知識和經驗的總結,書中簡要而完備地記述了藥學的基本理論。
南北朝時期雷所寫的《炮炙論》,敘述各種藥物經過適當的炮炙,可以提高藥效,減輕毒性或烈性,而發展出藥物加工技術。梁朝陶弘景(公元 456 至 536 年)所著《神農本草經集注》,總結魏晉以來三百餘年間藥學的發展,記載藥物達 730 種,又首創藥物按自然屬性分類的方法。
唐朝顯慶四年(公元 659 年),李勵、蘇敬等人主持編寫了《新修本草》。全書卷帙浩博,收載中國和外國輸入藥物達 844 種。開元年間(公元 713 至 741 年),陳藏器編成了《本草拾遺》,書中將各種藥物功用概括為十類,從而提出了著名的「十劑」,為最早的中藥臨床分類。
宋朝本草學,以唐慎微的《經史證類備急本草》最具代表性。該書收載藥物達 1,400 多種。元代,忽思慧所著《飲膳正要》,首創了飲食療法。
明朝是中藥發展史上最輝煌的時期,李時珍(公元 1518 至 1593 年)全面整理、歸納古代本草學,並吸取了大量的民間藥和外來藥,寫成了偉大的巨著《本草綱目》。該書收載藥物 1,892 種。按藥物的自然屬性,分為十六綱、六十類,這種科學的分類法,是本草學最完備的分類系統。
繼李時珍之後,清朝的趙學敏(約公元 1719 至 1805 年)對民間草藥做了廣泛蒐集和整理,於 1765 年刊行《本草綱目拾遺》,載藥 921 種,新增藥物達 716 種之多。
中藥學自漢代到清代,各個時代都有它的成就和特色,而且歷代相承,日漸繁複,到了現代,中藥已達 5,000 種左右。今後,中藥學的發展,仍有寬闊的前途。
中藥的分類方法
中藥的種類很多,根據近年的初步統計,總數約在 5,000 種左右,常用或次常用中藥有 700 種左右。如此繁多的種類,必須按照一定的系統,分門別類,才能便於學習、研究和應用。
藥物分類的方法是根據對於藥物的認識而不斷發展而成。例如,《神農本草經》把當時常用的 365 種藥物,按照毒性強弱和用藥目的不同分成上、中、下三品:上品是延年益壽藥,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中品是防病補虛藥,有毒無毒,根據用量用法而定;下品是治病癒疾的藥物,多有毒性,不可久服。
這種分類方法簡單而粗糙,其中有些藥物的分類也不一定恰當。但當時,可能在避免因用錯藥物而中毒的問題上起了一定的作用。梁代陶弘景編《本草經集注》時,增藥 365 種,分為玉石、草、木、果菜、米食、有名未用六類,每類又各分上、中、下三品,這是根據藥物自然屬性進行分類的開端,但仍較粗糙。直到明代李時珍編《本草綱目》一書,分類方法始有重大的發展。他採用了根據以前本草的分類方法略加修改,把藥物分為水、火、土、石、草、穀、菜、果、木、器、蟲、鱗、介、禽、獸、人等十六部外,又把各部的藥物按照其生態及性質分為六十類。例如,草部分為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雜草等。而且他還把親緣相近或相同科屬的植物排列在一起,例如,草部之四隰草類的 53 種藥物中,有 21 種是屬於菊科,而且其中 10 種是連排在一起的。這種分類方法有助於藥材原植物(或動物)的辨認與採收,對於澄清當時許多藥材的混亂情況起了很大作用。
現代記載中草藥的教科書所採用的分類方法,根據其目的與重點而有所不同,主要有下列四種:
1.按藥物功能分類:如解毒藥、清熱藥、理氣藥、活血化瘀藥等(本書採用此種分類方法)。
2.按藥用部分分類:如根類、葉類、花類、皮類等。
3.按有效成分分類:如含生物鹼的中草藥、含揮發油的中草藥等。
4.按自然屬性和親緣關係分類:先把中草藥分為植物藥、動物藥和礦物藥。動植物藥材再根據其原植物、原動物的親緣關係,來分類和排列次序,如麻黃科、木蘭科、毛茛科等等。
上述各種分類方法各有優缺點,究竟以採用哪一種分類方法比較適宜,主要取決於我們的目的和要求。例如,按藥物功能分類,有利於學習和研究中藥的作用和用途;按藥用部分分類,便於學習和比較各類藥材的外部形態和內部構造,有利於藥材的性狀鑑定和顯微鑑定;按有效成分分類,有利於學習和研究中藥的有效成分及其化學鑑定。
採用按藥材自然屬性和親緣關係分類的方法,這是由於同科屬的中藥在外部形態、內部構造、化學成分和醫療應用等方面往往有很多相似之處。採用這種分類方法不但便於學習和研究這些共同點,也便於比較它們的特異點,以揭示其規律性,這樣,既有利於中藥的鑑定,也有利於從同科屬動植物中尋找含有相同或類似成分的動植物,以擴大藥物資源。
第一章 中藥入門
中藥的發展
想要學習或認識中藥,就要從中藥的發展開始,中藥由古至今、由少至多、由簡單至複雜,並非一步登天,是經過數千年先人經驗的累積而來,了解中藥的發展史,可以加深對中藥的認識。
中藥的來源不外乎植物、動物和礦物,其中以植物藥占絕大多數,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代就把藥學叫做「本草學」。這些藥物的應用,充分反映了中國歷史、文化和自然資源等特點,有其獨特的理論體系和應用形式,而「本草學」也就是專門介紹各種中藥的採製、性能、功效及應用方法等知識的一門學科。
幾千年來,中藥一直被用作防治...
目錄
目 錄
目錄
編寫說明
第一章 中藥入門
中藥的發展
中藥的分類方法
中藥的採收
第二章 中藥的基礎理論
中藥的性能
中藥的炮製
中藥藥材的品質
正確選用中藥
中藥給藥的劑量與禁忌
使用中藥的原則
第三章 中藥毒理
概述
中毒原因
中毒預防
中藥過敏反應
中藥副作用
第四章 常用中藥材
解表藥
清熱藥
瀉下藥
祛風濕藥
化濕藥
利水滲濕藥
祛寒藥
理氣藥
消食藥
驅蟲藥
止血藥
活血祛瘀藥
化痰止咳平喘藥
安神藥
開竅藥
補虛藥
收澀藥
外用藥
第五章 常用中藥方劑
組成原則
組成變化
解表劑
清熱劑
祛寒劑
瀉下劑
和解劑
祛濕劑
祛風劑
潤燥劑
祛痰劑
理氣劑
理血劑
補益劑
消導劑
固澀劑
經產劑
安神劑
驅蟲劑
表裡劑
清暑劑
癰瘍劑
明目劑
第六章 中藥藥酒
概述
中藥酒劑基準方
附錄1 中藥讀音
附錄2 常見中藥不良反應主要症狀簡表
附錄3 常見疾病處方
附錄4 近似藥材功用辨別
中藥材索引
中藥方劑索引
參考書目
目 錄
目錄
編寫說明
第一章 中藥入門
中藥的發展
中藥的分類方法
中藥的採收
第二章 中藥的基礎理論
中藥的性能
中藥的炮製
中藥藥材的品質
正確選用中藥
中藥給藥的劑量與禁忌
使用中藥的原則
第三章 中藥毒理
概述
中毒原因
中毒預防
中藥過敏反應
中藥副作用
第四章 常用中藥材
解表藥
清熱藥
瀉下藥
祛風濕藥
化濕藥
利水滲濕藥
祛寒藥
理氣藥
消食藥
驅蟲藥
止血藥
活血祛瘀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