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網路禮節恰當嗎?
什麼是深度網路?
虛擬實境世界何時到來?
使用網路讓我們注意力缺失嗎?
讓科技作家湯姆‧查特菲德的穩健筆鋒,引領您追隨數位科學為生活所帶來的開創性革命,從以網路瀏覽器悠遊全球資訊網,到今日如何在日益分心的世界中,維護隱私權。
從惡意軟體到數位混搭,50則非知不可的數位科學概念,是了解數位文化革命關鍵概念的完美指南。
本書從多方角度來探討數位時代以來最重要的文化及科技發展,並將文中的重要主題以時間軸加以呈現,讓您能輕易了解數位科學數十年來的發展脈絡。
作者簡介:
湯姆‧查特菲德 (Tom Chatfield)
英國作家及評論家,其為數位文化領域著作豐富,被翻譯為十數種語言。
譯者簡介:
荷莉
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專職譯者。
章節試閱
01 網際網路
網際網路與其說是一種技術,不如說是一種基礎設施:大量相互連線的硬體和軟體──從深海電纜及電話線,到桌上型電腦和手機──連接著越來越龐大的計算設備。許多服務都透過網際網路運行,其中包含眾所皆知的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 WWW)。但網際網路本身的建設比其內容更早開始。它是一個龐大的實體網路,而現代數位文化即於其中流淌。
網際網路(internet)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冷戰時期。美國在1957年,俄羅斯發射人造衛星史波尼克號(Sputnik,有史以來第一個繞地球軌道運行的人造物體)之後,投入大量資源開發新的通信技術,特別是建置出即使被災難破壞了大部分實體網路的情況下,尚能正常運行的通信網路。
這項早期研究在1968年題為「資源共享計算機網路」(Resource Sharing Computer Networks)的報告中迎來高潮,此報告是第一個以封包交換(pocket switching)系統為基礎的計算機網路,電腦之間傳輸的所有數據都被分解成小塊的封包。運用此技術所構建的第一個計算機網路被稱為ARPANET(高等研究計畫署網路,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並於1969年開始營運,最初連接了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史丹佛大學研究所、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和猶他大學等四個站點。
ARPANET發展迅速。到1970年,它已連線到美國東岸。1971年,史上第一封電子郵件透過ARPANET發送。到1973年9月,全美國已有40台電腦連線到網路,此時,在電腦之間傳輸電腦文件的第一種方法──檔案傳輸協定(File Transfer Protocol, FTP)──業已運行。
1974年12月,「網際網路」這一名詞在瑟夫(Vinton Cerf)、達拉爾(Yogen Dalal)和桑尚恩(Carl Sunshine)的論文中,首次被用作網際連線作業網路(internetworking)一詞的縮寫。它指的是一個革命性的想法:一個全球通信超網路,由分散的多個電腦網路所組合而成,這些網路使用相同的協定來共享訊息封包。這種「建立在網路上的網路」理念,或許正是現代網際網路理念的核心。
協定
在1974年的論文中,瑟夫、達拉爾和桑尚恩提出了兩個對網際網路未來至關重要的想法:網際網路協定(Internet Protocol, IP)和傳輸控制協定(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TCP)。這些協定解釋了將數據分解成封包,並在電腦之間發送的精確方式。任何使用這些協定的電腦──通常縮寫為 TCP/IP──理論上應該能夠與任何用相同協定的其他電腦進行通訊。網際網路協定定義了數據如何傳輸至連接特定位置的電腦的路徑(即IP位址),而傳輸控制協定則確保封包以可靠、有秩序的方式發送。
在接下來的十年中,眾人做了大量努力以讓更多不同類型的裝置可以使用TCP/IP成功地相互連接。此工作在1983年迎來高峰,ARPANET 系統上的所有電腦都已使用TCP/IP來取代舊的交換系統。1985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委託建立自己的計算機網路,旨在使 TCP/IP在美國大學中運行,並於1988年開放了該網路,允許其他新建立的計算機網路連接上它。TCP/IP協定使不同類型的電腦和網路可以輕鬆連接在一起,而到了1980年代後期,出現了第一批商業性質的網際網路服務提供商(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s, ISP),為公司和個人提供網路存取。
成長
到1990年代初,世界上大部分地區(以大學和研究機構為首)已經獨立開始使用基於TCP/IP協定的計算機網路,這使得這些網路非常容易相互連接、共享檔案和數據,並發送電子郵件。然而,直到1989年,柏納茲─李發明了全球資訊網之後,一般電腦使用者才真正可以使用網路。到1990至2000年的十年間,透過網際網路連線的人數平均每年增加一倍以上,這一速度在接下來的十年中略有下降。據估計,到2020年底,大約有20億人(幾乎占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一)連上網路。
下一章,我們將更詳細地解釋全球資訊網。隨著它的到來,以及網站和瀏覽器技術的迅速普及,網際網路開始發揮今天大多數人所熟知的功用:真正的全球化連線,透過日益廣泛的電子設備連接不同國家和每個使用者。但網際網路並非理所當然的自然發展,它仍賴以國家和個人之間的持續合作,同時必須持續進行基礎建設和硬體升級──即電纜和伺服器──以處理越來越龐大的資訊交換,不僅是文字,還有影像、圖像、聲音和複雜的應用程式。
01 網際網路
網際網路與其說是一種技術,不如說是一種基礎設施:大量相互連線的硬體和軟體──從深海電纜及電話線,到桌上型電腦和手機──連接著越來越龐大的計算設備。許多服務都透過網際網路運行,其中包含眾所皆知的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 WWW)。但網際網路本身的建設比其內容更早開始。它是一個龐大的實體網路,而現代數位文化即於其中流淌。
網際網路(internet)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冷戰時期。美國在1957年,俄羅斯發射人造衛星史波尼克號(Sputnik,有史以來第一個繞地球軌道運行的人造物體)之後,投入大量資源開發新的通信...
作者序
我們在本書所提的「數位」(digital)是什麼意思?在某種意義上,所謂「數位」只是一串1與0的數字串組合而已。數位內容與這個以類比為常的世界,甚至早期的計算機都不相同,它是一種二進位模式。如此簡單的設計,卻孕育了20世紀下半直至21世紀間,一連串驚天動地的文化變革。也許數位內容最顯著的特性是它們的兼容性──無論它們的1和0是對文字、音樂、圖像、應用程式、網路瀏覽器,或是包含大部分人類知識儲存的資料庫,皆能進行編碼。
有史以來第一次,人類幾乎可以無休止地複製和傳播文字、聲音、圖像或想法,並且可以在同一個裝置上存取、調整和創建所有東西。資訊科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之前,包含了上千年的數學發展,以及在上個世紀電子和計算領域發展之前,就已經持續了幾百年的精巧機械設計的故事。
然而,我選擇在這裡關注較近的幾十年,以及數位時代中,可能最能影響我們未來的那些方面。因此,本書實為一本圍繞網際網路(internet)所寫的書。
當筆者寫下這些話的2011年,全球大約有20億人──幾乎佔全人類的三分之一,或總成年人口的一半──可用某種形式存取網際網路。感謝行動網路的普及,這數字將在未來十年繼續飆升,這些線上服務的發展也將重新定義成為現代社會一分子的意義。
然而,數位發展並不全是帶來好消息:成長、質變和自由並不是理所當然的,事實上,世上許多數位公民都沒有享受到這些。網際網路在世界上許多高壓和審查性的政權手中是一股強大的力量,就像在那些利用它來解放、教育、溝通和娛樂的人手中一樣。
同樣的,數位園地也孕育出人類最好和最壞的一面:騙子和無私的人;大娛樂家和酸民;企業家和掠奪者。但正因如此,了解資訊科學的歷史、結構、潛力和可能的未來,將益發重要。
我們在本書所提的「數位」(digital)是什麼意思?在某種意義上,所謂「數位」只是一串1與0的數字串組合而已。數位內容與這個以類比為常的世界,甚至早期的計算機都不相同,它是一種二進位模式。如此簡單的設計,卻孕育了20世紀下半直至21世紀間,一連串驚天動地的文化變革。也許數位內容最顯著的特性是它們的兼容性──無論它們的1和0是對文字、音樂、圖像、應用程式、網路瀏覽器,或是包含大部分人類知識儲存的資料庫,皆能進行編碼。
有史以來第一次,人類幾乎可以無休止地複製和傳播文字、聲音、圖像或想法,並且可以在同一個裝置上存取...
目錄
序
基礎概念
網際網路
全球資訊網
網際網路服務
電子郵件
個人電腦
伺服器
瀏覽器
標記語言
搜尋
迎向數位時代
網際網路 2.0
網路禮節
部落格
聚集
聊天
檔案共享
串流媒體
RIA
無線網路
智慧型手機
黑暗面
惡意程式
垃圾郵件
隱私
深度網路
駭客
資訊戰
娛樂和休閒
社群網路
遊戲機
混搭
文化干擾
商業和政府
電子商務
線上廣告
分析
光學辨識
機器翻譯
定位服務
虛擬商品
e政府
變革趨勢
眾包
自由軟體運動
數位分發
雲端運算
病毒式傳播
描繪數位未來
虛擬實境
虛擬角色
網路中立
語義網
擴增實境
融合
物聯網
分心
詞彙
序
基礎概念
網際網路
全球資訊網
網際網路服務
電子郵件
個人電腦
伺服器
瀏覽器
標記語言
搜尋
迎向數位時代
網際網路 2.0
網路禮節
部落格
聚集
聊天
檔案共享
串流媒體
RIA
無線網路
智慧型手機
黑暗面
惡意程式
垃圾郵件
隱私
深度網路
駭客
資訊戰
娛樂和休閒
社群網路
遊戲機
混搭
文化干擾
商業和政府
電子商務
線上廣告
分析
光學辨識
機器翻譯
定位服務
虛擬商品
e政府
變革趨勢
眾包
自由軟體運動
數位分發
雲端運算
病毒式傳播
描繪數位未來
虛擬實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