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哲學是先秦顯學之一,引領風潮,對時代問題提出文化反思與批判,試圖建立人間的理想國度。千百年來儒者的使命感與綻放盎然生命的花朵鋪墊著我們的人生大道與方向,經典所蘊涵的人生哲理,上至形上之理、天人關係,下至人倫日用與生命氣象之展開,皆是儒者情懷,理性與感性的激盪,這些主題思考的關切與追問正是儒者的生命熱情之寫照。
本書共分八編:
1.天命、王道與正義:為「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的儒學傳承尋覓立論根基與價值根源。
2.經典詮釋:藉由經典詮釋演繹其中的義理內涵,開發儒學的共命慧與自證慧,以及面對當代問題的挑戰及回應。
3.政治哲學:為理想的生活世界提供價值與生活方式之選擇,揭櫫政道與治道真諦。
4.孝道實踐:檢視儒家孝道的實踐及因應之道,成就和諧有溫度的社會。
5.終極關懷:探索儒家的宗教精神及宗教向度,為生命意義和價值提供另一思考。
6.荀學探析:反思儒家所欲建立的理想家園,荀子哲學當有其貢獻及可借鏡參照之處,在制度實踐上開出外王之可能。
7.易經抉微:探討《易經》的思維方式、《易傳》的性命觀、易之聖人之道以及高師懷民教授《易》學理論及體系等為儒家建構人文世界的形上預設。
8.臺灣儒學:詮釋臺灣儒學的意涵、旨趣及其挑戰,期待臺灣儒學的「體、用、文」之建立。
附錄:敬附恩師羅光總主教的生命哲學的探討專文,他可稱是當代思想界的博學鴻儒,建構士林哲學與中國哲學融滲、理解與會通之道的傑出哲學家。
作者簡介:
吳進安
臺灣省雲林縣人,一九五七年生,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曾任教於輔仁大學哲學系以及擔任課外活動組主任。現為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應用研究所教授兼人文與科學學院副院長,曾擔任過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學生事務長、校發中心主任、研究所所長等職務。
多年來從事先秦儒學、臺灣儒學、易經哲學、墨家哲學與儒墨哲學比較等專題之教學與研究工作,著有《孔子之仁與墨子兼愛比較研究》、《墨家哲學》、《儒墨哲學比較研究》、《哲學導論》、《哲學與人生》、〈墨翟與《墨子》〉(與孫中原教授、李賢中教授合撰)等書,並發表相關上述主題與領域之研究論文數十篇。2020年擔任中國哲學會理事長,推動哲學研究與社會推廣等活動,提供學界交流平台,促進國際學術交流。
章節試閱
清領時期臺灣書院教育的儒學思想
內容摘要
儒家是先秦時期顯學學派之一,它的價值觀與倫理觀影響中國人的思想與行為。清朝統治臺灣期間,儒家思想藉著書院教育的形式得到傳承與發揚,並且與科舉取士結合形成書院儒學的教育特色;雖然科舉制度有其政治層面存在的理由,但儒學的教育在書院中仍然弦歌不輟,完整地傳播儒家所關心的修己安人,明人倫之道的社會關懷。本文探討清代臺灣書院教育的儒學思想,受到朱熹哲學很大的啟發與影響,在各書院所訂定的學規中,皆有朱熹思想及義理的傳承,要求讀書人明人倫、識大義、崇實學、不空談,透過經典的閱讀以把握先賢智慧等皆有可觀之處。儒家思想雖有處於不同時代,因應不同問題的回應與曲折,但是基本哲理與普世的人文關懷仍然是一以貫之,表現儒家哲學的價值性。
一、前言
臺灣在近代史上是從一個蠻荒化外之地,在大航海時代,歷經列強攘奪數易人手,直至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才正式納入中國版圖。明鄭時期有陳永華的文教措施初試啼聲,清朝二百多年的統治,漢文化隨著移民而帶入臺灣,文治教化之功才漸漸顯著。不管是明鄭時期或是清朝治理時期,居於生活與文化的核心因素,應是儒家思想;換言之,儒學思想是臺灣社會的價值系統,它支配著生活、倫理、教育、風俗習慣等種種文化內涵,雖然在明鄭與清朝統治時期之學風有異取舍不同1,但仍然是孔門儒學的道統及傳承。
儒家由孔子發其端,諸子繼其餘緒,由一私家之學而至西漢武帝時獲得獨尊地位而成唯一之欽定學派,扮演了文治教化的功能,這種教化功能的傳播是透過兩種管道,一是少數的知識分子對儒學的詮釋與開創,以維繫儒學慧命於不墜;另一則是將儒學義理俗世化於人民百姓,成為世俗生活的常規。因此讀書人傳統上即被賦予「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的道德使命。自儒家取得知識傳播的主導權後,影響所及即是對儒學傳統的使命繼承與發揚,進而透過科舉考試制度及書院教育將儒學義理傳至民間,所以知識分子乃背負著儒學與儒教的雙重任務。
宋明時期以「書院」為傳播儒學的重鎮,歷史上傳為佳誦與美談的首推朱熹修竣白鹿洞書院,訂立書院的教規與學規,此即是爾後書院「校訓」的基本典範。對於「書院」存在的意義,王陽明先生之看法可為代表,陽明曰:
惟我皇明,⋯⋯其於學校之制,可謂詳且備矣;而名區勝地,往往復有書院之設,何哉?所以匡翼夫學校之不逮
也。夫三代之學,皆所以明人倫,今之學宮,皆以明倫名堂,則其所以立學者,固未嘗非三代意也。然自科舉之業
盛,士皆馳騖於記誦辭章,而功利得喪,分惑其心,於是師之所教,弟子之所學者,遂不復知有明倫之意矣。懷世
道之憂者,思挽而復之⋯⋯2儒家何其有幸成為顯學,孔孟之道垂諸後世,慧命之學得以成為俗世社會之價值理據;但何其不幸的是儒學成為統治者御用之學,失去孟子所謂「大丈夫」與「浩然正氣」之志節,而淪為科舉考試之教本,莘莘學子為求功名利祿,不諳知明倫之意義與聖賢之道,大道隱晦而不明,縱使居廟堂之上,「士」亦僅稱得上記誦辭章而已,價值判斷之依據唯以功利是尚,故賢者憂。在此情形下,如何力挽狂瀾,繫儒學哲理於不墜,依陽明之見,即於民間設立書院。
清領時期臺灣書院教育的儒學思想
內容摘要
儒家是先秦時期顯學學派之一,它的價值觀與倫理觀影響中國人的思想與行為。清朝統治臺灣期間,儒家思想藉著書院教育的形式得到傳承與發揚,並且與科舉取士結合形成書院儒學的教育特色;雖然科舉制度有其政治層面存在的理由,但儒學的教育在書院中仍然弦歌不輟,完整地傳播儒家所關心的修己安人,明人倫之道的社會關懷。本文探討清代臺灣書院教育的儒學思想,受到朱熹哲學很大的啟發與影響,在各書院所訂定的學規中,皆有朱熹思想及義理的傳承,要求讀書人明人倫、識大義、崇實學、不空談,透過...
作者序
自序
儒家是先秦顯學之一,引領風潮,對時代問題提出文化反思與批判,試圖建立人間的理想國度。透過經典的詮釋,演繹存在之理,構建人生哲理與彰顯生命的強度與韌性,在自然與人文的兩重世界中巍然而立而稱頂天立地,一直是儒家形塑吾人性命個性與生命情懷的價值根源之一。千百年來儒者的使命感與綻放盎然生命的花朵鋪墊著我們的人生大道與方向,經典所蘊涵的人生哲理,小自個人生命境界的淬勵與提升,大至安邦定國的治國方略,儒家思想無不是大傳統與小傳統的活水源頭;儒家哲學的內涵上至形上之理、天人關係,下至人倫日用、人我關係之展開,儒家他所關注的層面,以自我德性的陶成為同心圓之圓心,建立道德人格(君子)為起點,逐圈逐層向外擴散,迄及生命最後投射的終極關懷,這些主題思考的關切與追問正是儒者的生命熱情之寫照。
就哲學史的發展而言,依時代而分,有先秦、兩漢、宋明與近現代等時期,雖然每個時期的儒學思想,有其因應時代環境與問題而有不同的見解與詮釋,但是儒學的核心價值卻是一以貫之,即是宋儒張橫渠(1020-1077)之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可稱是儒學的慧命之所在。而開啟儒家哲學之洞見,即源自孔、孟、荀三子所構建的先秦儒學,聖人體天地之心,民胞物與,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先秦儒學之精華,觸及宇宙論、人性論、倫理學與政治哲學諸多層面問題的本質澄清、理與事的一體考察以及應用於政治事務之觀點及願景等。
本書之內容簡述如下:第一章即先以「天命、王道與正義」為破題開始,為「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尋覓立論根基;繼之在第二章藉由經典詮釋演繹其中的義理內涵,開發儒學的共命慧與自證慧,以及面對當代問題的挑戰及回應。儒學關心生命意義以及存在之價值理念的實踐,則落在第三章「政治哲學」的議題上,為理想的生活世界提供價值與生活方式選擇。第四章即以孝道實踐為討論中心,檢視儒家孝道的實踐及因應之道。第五章即以「終極關懷」之角度,探索儒家的宗教精神及宗教向度。
宋明之後中國民間「儒教」信仰所繼承者,概發揮及補充原始儒家之宗教觀而續予傳承,在本質上當予澄清與辨正。吾人反思儒家所欲建立的理想家園,荀子恰好補足制度面之理念與設計,荀子的哲學當有其貢獻及可借鏡參照之處,在本書第六章即以「荀學探析」加以討論。孔子曾言「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論語.述而》),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云:「孔子晚而喜易、序、彖、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本書的第七章以「易經抉微」為題,探討《易經》的思維方式、《易傳》的性命觀、易之聖人之道以及高師懷民教授《易》學理論及體系。第八章為臺灣儒學專題,是本人在雲科大漢學應用研究所開設「台灣儒學專題」課程的心得論文三篇。最後為附錄,敬附恩師羅光總主教的生命哲學的探討。
老子《道德經》六十四章曰: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今本書既成,感謝五南圖書公司楊發行人榮川之青睞,黃副總編輯惠娟之出版規劃,吳佳怡責任編輯之費心,以及雲林科大教學卓越辦公室秀靜助理的編輯協助,還有多位可愛又可敬的雲科大同學,財金系李宮竹同學、文資系張芩瑄、王玉華、李芳瑜、蕭詩俞等數位同學熱情相挺,協助文稿之蒐集、繕打、編輯與校對,方能在最短的時間完成這本專書。在付梓前夕,特為之序並於篇末再署謝辭,以饗讀者,疏漏之處恐難避免,博雅君子,亦請指正是幸。
吳進安謹序
于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應用研究所
2022.1.9
自序
儒家是先秦顯學之一,引領風潮,對時代問題提出文化反思與批判,試圖建立人間的理想國度。透過經典的詮釋,演繹存在之理,構建人生哲理與彰顯生命的強度與韌性,在自然與人文的兩重世界中巍然而立而稱頂天立地,一直是儒家形塑吾人性命個性與生命情懷的價值根源之一。千百年來儒者的使命感與綻放盎然生命的花朵鋪墊著我們的人生大道與方向,經典所蘊涵的人生哲理,小自個人生命境界的淬勵與提升,大至安邦定國的治國方略,儒家思想無不是大傳統與小傳統的活水源頭;儒家哲學的內涵上至形上之理、天人關係,下至人倫日用、人我關係之...
目錄
自序 (3)
第一編 天命、王道與正義 001
「天命」觀念的詮釋 002
儒家王道思想探析 015
先秦儒家正義觀 029
第二編 經典詮釋 045
儒學的共命慧與自證慧 046
傳統經典詮釋與現代生活 062
儒家安身立命的意涵與當代的挑戰 079
第三編 政治哲學 095
儒家政治哲學之分析與批判 096
儒家政治權威合法性之探討 113
第四編 孝道實踐 125
曾子「吾道一以貫之」之認知、體悟與實踐 126
對儒家孝文化的哲學思考 138
文化失調與調整—從傳統孝道之實踐困境解讀 155
第五編 終極關懷 167
儒家的宗教性 168
第六編 荀學探析 183
荀子「明分使群」之意涵與價值 184
荀子哲學中「禮」與「法」的關係建構探究 207
荀子管理哲學研究 229
第七編 易經抉微 245
《易經》的思維方式 246
《易傳》性命觀—從儒家觀點探析 257
易有聖人之道四焉探析 278
高懷民教授《易》學理論之研究 299
第八編 臺灣儒學 331
清領時期臺灣書院教育的儒學思想 332
清朝臺灣儒學中的朱子學意涵與詮釋 360
臺灣儒學的回顧與前瞻 375
附錄 391
羅光總主教生命哲學的創化、發展與意義 392
參考文獻 417
謝辭 425
自序 (3)
第一編 天命、王道與正義 001
「天命」觀念的詮釋 002
儒家王道思想探析 015
先秦儒家正義觀 029
第二編 經典詮釋 045
儒學的共命慧與自證慧 046
傳統經典詮釋與現代生活 062
儒家安身立命的意涵與當代的挑戰 079
第三編 政治哲學 095
儒家政治哲學之分析與批判 096
儒家政治權威合法性之探討 113
第四編 孝道實踐 125
曾子「吾道一以貫之」之認知、體悟與實踐 126
對儒家孝文化的哲學思考 138
文化失調與調整—從傳統孝道之實踐困境解讀 155
第五編 終極關懷 167
儒家的宗教性 168
第六編 荀學探析 183
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