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西方人常常將建築史的斷代劃分為19 世紀以前和20 世紀以後兩個時期。我們國內的教材一般是把新古典主義建築以前的內容,作為外國古代建築史的部分;從新藝術運動、工藝美術運動開始,將其後的內容歸入近現代建築史的範圍。本書就是按照國內的習慣性做法劃分的,其內容從古埃及的建築開始,至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為止。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和國內其他教材的內容、範圍統一。
外國古代建築的成就,是人類文明史的一部分,是社會發展和科學技術發展的一個過程,同時,又是世界藝術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歐洲的繪畫歷史主要是從13 世紀後期,被稱為「西方繪畫之父」的喬托(Giotto di Bondone,1267∼1337 年)開始的。在此之前,還較少有經典的單幅架上繪畫作品留存。歐洲的建築歷史,則可以從西元前2000∼前1700 年古希臘克里特島上最早的米諾斯宮殿(Palace of Minos)的興建開始,其後就有大量的精彩建築留存至今。古埃及和兩河流域的建築歷史則更加悠久,初步建築成就的取得在時間上可以追溯到西元前3000 年之前,並且還有建築實例或建築遺址可供今人參觀。我這裡主要想表達的意思是,在古代美術的長河中,建築藝術所占的比重是超過繪畫藝術的。
總體來說,外國建築的發展是由簡而繁的。透過地中海的交流,歐洲最初的建築藝術是在學習古埃及的建築經驗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古埃及人將石頭作為構築大型建築的主要材料,並使用柱子和橫梁結構建成大型的神廟建築。這種柱子和橫梁的結構形式為後來的古希臘建築所模仿。
希臘的廟宇建築不僅在柱子的形式上發展出了幾種成熟的模式,而且在建築的造型上也形成了優美的風格。山花、柱廊、雕刻等被後世公認為經典的建築手法一直影響著其後各個時期的西方建築。羅馬帝國時期由於羅馬軍隊對希臘的入侵,使羅馬人受到古希臘建築藝術的感染,再加上國力的強盛,社會生活的需求隨之擴大,因而羅馬人在學習古希臘神廟建築的基礎上發展出了更多公共建築類型,建築的形式也隨之越來越複雜。古羅馬建築大量使用拱券和穹隆結構,使用壁柱形式和混凝土等建築材料,建築規模宏大,並在建築藝術方面有多種創新,為西方古典後期建築的發展奠定了更為堅實的基礎。
東羅馬時期的拜占庭帝國將基督教合法化,因而在此之後的漫長歷史時期裡,教堂的建設變成了歐洲各地區建築活動的主要內容。拜占庭地區在地理位置上處東西方的交界處,而且此時正值基督教分化為天主教和東正教。因此,幾乎在整個中世紀,信奉東正教的拜占庭地區的教堂建築一直在四臂等長的希臘十字形平面上嘗試發展,並將古羅馬和東方的建築結構與技術相融合,創造出了鼓座、帆拱等新建築形式,使圓形平面的穹頂可以坐落在正方形平面牆體的建築之上。
中世紀時期的社會相當壓抑,當時的歐洲建築發展,主要集中在教堂及堡壘兩種建築類型的營造上。在教堂的建設上,則求在不斷完善技術和結構的基礎上將教堂建得盡量高大。由於人們的逐漸嘗試,出現了高聳的哥德式建築,豪邁地表現出人們對於這種代表自己理想的上帝崇拜與對美好願望的追求。受宗教壓抑的這種保守的社會狀態,直到文藝復興時期隨著人文思想的發展才有所改善。人們在思想和藝術上追求解放,也使歐洲的建築風格為之一變,這時不僅出現了大量優秀的建築作品,還出現了許多優秀的雕塑和繪畫作品。
但是建築藝術的發展不會永遠停止在一種風格上,隨著富有教會的炫耀需求,奢華的巴洛克建築由此誕生,而在正值皇權統治鼎盛時期的法國,在路易十四國王的鼓勵下,繁縟的洛可可風格也孕育而生。不過真正的藝術還是要有傳統和文化內涵,因此,僅以注重裝飾性見長的巴洛克和洛可可兩種建築風格流行時間不長,就被端莊沉穩的新古典主義建築所取代了。新古典主義建築的產生和文藝復興建築的產生一樣,都是真正的建築師和藝術家到古希臘和古羅馬建築中去重新尋找藝術真諦,而後用嚴謹的比例法則創造出的一種新的建築藝術。
縱觀建築歷史,影響建築風格的不外乎自然與人文兩種因素。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理、地質、氣候、材料的影響,而人文的影響主要是文化、宗教和傳統。由於建築藝術與民族文化的關係密不可分,因此,建築史就是人類社會進化演變過程的一個縮影。從古埃及、兩河流域、古印度、古代美洲、古希臘、古羅馬、拜占庭等國家和地區,直至中世紀歐洲以及文藝復興影響到的幾個國家的建築發展就可以看出,無論什麼民族,建築與其社會、經濟、技術的發展總是息息相關的。
在當今社會發展日益國際化的潮流下,認真學習外國古代建築史,對於學習藝術專業的學生來說,是非常必要的。學生掌握的建築文化知識越多,在進行創新設計時,才會越有自信心。另外,我也想強調一點,就是對其他民族和地區文化研究得越多,就越有利於讓自己融入當今這股全球化的浪潮之中,並在此基礎上更有力地發展和弘揚本民族的文化特徵。
王其鈞
於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