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物質的組成
物質的分類與分離
物質的本性是什麼?
從國小到國中所學的知識裡,你已經知道物質是由「原子」組成。但你知道嗎?物質本性與組成曾讓科學家思索好長一段時間,最早可追溯至西元前400 年左右,留基伯 (Leucippus) 與他的學生德謨克里特 (Democritus)觀察生活中的自然現象,以哲學思辨的方式,提出抽象化的理論。爾後,亞里斯多德提出四元素論,波以耳、拉瓦節、道耳頓等人藉以進一步發展出「原子」的概念,是為最早期的化學家。
化學家利用不同物質的物理及化學性質, 將物質區分為純物質(pure substances) 與混合物(mixture); 純物質又分為元素(element) 與化合物(compound);依混合物組成是否同一相,分成均勻混合物和非均勻混合物。
物理、化學變化與性質
物質組成時有兩種方式:物理性的混合,或化學變化,分別會影響物質的性質,所以我們必須透過物質組成的方式,認識物質的物理及化學性質。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最大的差異在於:化學變化涉及原子的重新排列,進而產生新物質,而非依據反應的可逆性與否來分別。例如:國中所學的二氧化氮轉變為四氧化二氮反應,很容易由氣體顏色變化觀察到有新物質產生,然而,如同其他大多數化學反應一樣,這個化學反應是可逆的。
若要辨認許多生活中常見的例子是屬於化學或物理變化,只要把握「化學變化會產生新物質」,這類型的題目便能夠迎刃而解。例如冷媒作用(物理變化)、人造雨(物理變化)、發光蕈或螢火蟲發光(化學變化)、水泥凝固(化學變化)。另外,藉由化學或物理變化觀察得來的性質,稱為化學或物理性質。
物質的分離方法
科學家為了想知道物質的本質,利用物質的物理和化學性質,發展出許多種物質分離的方法。如物理方法:蒸餾、分餾、結晶、萃取、過濾。化學方法:電解、燃燒、沉澱。
以下針對萃取、蒸餾和薄層層析等三種方法進一步說明,但要注意,混合物經過分離後,不一定會得到純物質。
(一)萃取
不同溶劑萃取效果不同,若使用揮發性高的溶劑,可提高萃取濃度。
(二)蒸餾
實驗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 沸點低的物質會先汽化,再冷凝於收集瓶內。蒸餾瓶內會殘留沸點高的物質。
2. 藉由溫度計測量物質沸點,故溫度計末端需置於蒸餾瓶分叉口處。
3. 冷水由冷凝器下方進入,冷卻後,冷凝器中冷水溫度上升,由冷凝器上方流出。
4. 利用沸石或攪拌子使溶液均勻受熱,避免突沸。
(三)薄層層析
實驗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 請以鉛筆畫橫線,若使用其他筆將影響實驗成果。
2. 色筆試樣點越小,越可避免試樣重疊,分離效果就越好。
3. 避免溶劑(展開液)蒸發,燒杯需蓋上培養皿。
4. 色筆試樣點必須高於展開液,避免色筆溶入展開液中。
物質的狀態
提到物質的狀態,你可能會立即想到物質三態– 固態(solid, s)、液態(liquid, l)、氣態(gas, g)。這三態會在不同的溫度和壓力形成;物質也不一定只有三態。
我們以微觀粒子模型說明物質狀態間的差異,固態粒子間有較強的引力。而當溫度提高,粒子能量及移動速率增加,粒子便可自由移動,粒子間距離增加,成為液體。若溫度再升高,則再成為氣體。反之,溫度降低時,氣體粒子的運動速率和能量減少;
或是壓力增加,則使氣體粒子間距離變小。所以低溫高壓時,氣體粒子可能會彼此吸引而形成液體。
跨領域素養 動態均衡
在化學課中,我們學到物質有三態:固態、液態、氣態,再加上超臨界流體。在物理課裡,我們學到還有一個「電漿態」:在高溫或強電磁場裡,物質的正負電荷會分離,成為一種離子化的氣體,所以又稱為「等離子態」。說明物質狀態的相圖,也是學測裡常出的熱門題目。因此,同學常會有一個誤解或疑惑:在特定溫度和壓力下, 物質是否只會有一個狀態?舉例而言,我們可不可以說:在日常生活(常溫常壓)中, 水是液態;如果在冰箱冷凍櫃中,水會凝結成冰,所以它是固態?
這句話可以說「半對半錯」,或者說「答案要看你從那個觀點來觀察」。以佛家的說法就是「非有非非有」,不是「非黑即白」式的區分法—
怎麼說呢?從「巨觀」的角度來說,水是液態、冰是固態,絕對沒問題。但是從「微觀」的角度來說,就不是那一回事了。
我們必須回顧一下曾經學過的「動態平衡」觀念。以微觀的角度來看,如果拿個(想像中的)顯微鏡來觀察常溫常壓下的水,你應該會發現,有些水分子正在汽化(脫離分子間作用力的拘束),從液態變成氣態;同一時間,也有些水分子正在液化(被分子間作用力捕捉),從氣態變成液態。也就是說,氣液兩態同時共存。只不過,汽化的數量與液化的數量相當,達到動態的平衡。因此,拿掉顯微鏡大致可以說,常溫常壓時,水是液態。
06生活中的化學
6-1 生物體中的分子與化學大小事
化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除了是一門基礎自然科學外,在生活、醫藥、科技、環境與能源⋯⋯等各方面的應用都十分重要,尤其是與生物體有關的化學。生物體內就像是一個大型的化學工廠,隨時都有化學反應在發生與終止。如此精巧的化學平衡,讓生物體展現多采多姿的生命現象。人體就像是一部不斷維持著「動態平衡」的精密機器,一直嘗試著以最佳效率的模式運作著。藉由飲食等方式,攝入具有較高能量的物質「食物」,藉由體內的酵素系統及相對少量的能量貨幣如ATP,將大分子的化學物質拆解後,進行回收或重新組合。食物中的分子及能量轉換成為讓身體可以利用的形式,以及產生更多的能量ATP,讓生物體維持生命現象並保持健康。
氨基酸與蛋白質
常見的氨基酸約有20 種,可以分極性、非極性、帶有電荷及具有環狀結構等類型。就像班上同學中,有人比較活潑外向(極性),有的比較內向害羞(非極性),有些具有強烈的個人特質(帶電荷),有些體型較為壯碩(具有環狀結構)一樣。氨基酸之間以胜肽鏈互相連接並經過折疊後,就形成有功能的蛋白質。由於蛋白質由20種不同的氨基酸所組成,就像是擁有20 個字母,且長度可長達數百字母的文字串,造就了蛋白質千變萬化的種類與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