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不相見》摘文
PART ONE☉親愛的大人
親愛的大人,
請照顧好住在你身體裡的那個小孩。
親愛的你:
也不知道是什麼因緣,讓你讀到了這一本書。
它是一本書信集,而書信總是帶著私人的性質,尤其這書裡的每一封信,都是我過去真實信件的整理。
不過你完全不必覺得,買下這本書反映了你潛意識裡的偷窺欲,出版這一本書,也絕不是因為我有什麼壓抑已久的暴露癖。這一次書信的集結出版是因為,其實書信才是我寫作的主要方式,每一篇或長或短的文字,無論以什麼文體出現,當初都是為了傾訴而來。在有書案的對面,我總是假設,有一個他日會在文字中相遇的你,或者有一個始終都在的神明。
而真正的書信便是最直接的傾訴了,因為彼此相識的親密,加上無法相見的距離,從而有了一個坦誠自然又深入細緻的訴說空間,這裡有著面對陌生人時難以敞開的心意,也有面對面交談時無法保持的專心一致,而更多的還是一種交付。雖然你不在這裡,此時此刻的我,此時此刻的心情,還是要交由你來見證。
所以當你讀到了這本書,你便無端地有了一份見證者的責任了。
你呀,多麼無辜的你。
我呀,多麼幸運的我。
祝你,閱讀快樂!
多多
二○一六年十二月三十日於北京
我們的爛尾青春
在這陽光燦爛的日子,我的心仍奇怪地漆黑一片,
但是還能感覺到油頭粉面的你。
Dear Helping:
今天是週末,有點熱,有點懶的週末,正所謂「在這陽光燦爛的日子,我的心仍奇怪地漆黑一片,但是還能感覺到油頭粉面的你」,還記得這我們一起看過的電影裡的台詞嗎?所以我決定給你寫一封信。
你知道嗎?從我家的落地窗望出去,是兩棟爛尾樓,我現在的辦公室的落地窗外,也是兩棟爛尾樓,這番光景讓我不禁想寫一寫我們倆的爛尾青春。對啊,我們在熱情即將被燃燒的歲月裡分開,於是青春就那樣被生生地擱置,永遠沒辦法完成,卻也不可能推倒重建,誰能給青春一個說法呢?那些又寂寞又美好的青春。
首先我要向你坦白,決定要學小提琴,只是因為我覺得周華健的《不願孤單一個人》間奏部分用小提琴拉一定很棒,常常孤單一個人,在房間裡想像那個美好的情形。後來跑去跟我媽說,學音樂能夠提高智商、陶冶情操云云。我媽對我的智商和情操一向沒有信心,所以很快就同意了。教琴的老師說要兩個人一起學,我需要先找一個和我同樣有追求的人,第一個就想起了你。我忘了當時究竟是怎麼說服你的,更加不知道你對自己的情操到底有著怎樣的抱負,只是記得你爸給你買的那一把琴比我的高檔很多。那一天我開始懷疑,父母對我的人生到底有多重視,我認為自己的前途一下子渺茫了起來。多年之後,當在電影裡看到麥兜向麥太要一台電腦,麥太卻給他帶回來一個電飯煲時,我深深理解麥兜的悵然憂傷。
但是,仍然要感謝我們的父母沒有去揭穿那個,我們故意忽略的重要事實——從十五歲才開始吊兒郎當地學小提琴,其實已經晚了十二年。於是後來的那三年,從人民南到青泰里,才有了那兩個孤單又驕傲的身影,影影綽綽,驕傲得有點荒唐。
最荒唐的還莫過於那個每次經過都要上前來搭訕的陌生小子,他總是故作熟悉地上前,然後滿面堆笑地向我們打招呼:「嗨!又去彈小提琴啊?貝多芬哦!」你為什麼不告訴他,小提琴是用「拉」的,而貝多芬是彈鋼琴的呢?也許那時候,我們都只忙著驕傲了。
直到今天,我身上還有這種青春後遺症——越寂寞越驕傲。不同的只是,那時候為了滿足驕傲,選擇孤單,選擇不與任何人類比;而現在,開始能夠為發現「終其一生,不過都是一條孤獨的路徑」而感到驕傲。那時候再孤單,也還有你來見證,而現在,再驕傲也沒有誰能欣賞了。多麼殘忍的人生。
這些年近鄉總是情怯,尤其當你不在的時候。如果你在,你一定會明白那種無言,因為一切都已經改變,而人們卻仍然把記憶停留在你離開之前,你沒有辦法將離開後的歲月一一鋪陳,也懶得一再把離開前的日子綿綿複述,最後只能無言。如果你在,你一定不會追問,我也不必搪塞,我們只需要坐二十分鐘的船回到「松濤」,在那個幽暗破敗的咖啡廳,喝上一杯劣質的即溶咖啡,一切一切就都氤氳成了雲煙。
忘了是哪一年開始的,我們每一年春節都會來到這間冷冷清清的咖啡廳。是十三歲吧,那個青春痘加青春肥的年紀,那時候還沒有「小資」這個詞。而當時代終於趕上了我們的步伐,我們就顯得惡俗了。在二十二年前,我們可以放心地喝著咖啡,放心地做著幻夢,我們總是說:「等我長大了,我要……」忽然之間,我們就長大了,還來不及好好暢想一番。
記得那時候我們說,如果有一天,我們有了兩千塊錢,就要從肇慶打出租車到廣州買一包廣州臘腸回來。那是我們能想到的最肆意、無聊的花錢方法,最奢華的幸福。後來的人們更有想法,他們說有了錢買豆漿要一次買兩碗,喝一碗,倒一碗。
最後真的有了錢,你結婚,買房子,賣房子,又買第二套房子,你還救濟沒有錢的我。你結婚,離婚,又重婚,還一直照顧依然單身的我……我們卻都知道,沒有哪一輛出租車,能夠載我們回到咖啡廳的那個角落了。當你偶爾覺得不夠幸福時,希望能夠想起,我們那包幸福的臘腸。
最後,送你半闋詞,順便告訴你,我愛你如昔:
二十年江湖常為客,
都付與風吹夢杳,
雨荒雲隔。
昨夜重逢深院裡,
一種溫存由昔,
添多少周旋形跡。
祝好!
談笑
二○○六年四月七日於北京
PART TWO☉親愛的小孩
親愛的小孩,
請原諒那些,還沒來得及想好就長大的大人們。
親愛的你:
謝謝你的耐心,一直看到這本書的這一頁。
親愛的,我必須向你坦白,你前面看到的所有內容,其實都不是我出版這一本書的本意。這一本書,其實是為了你接下來即將讀到的二十三封給孩子的信而出版的。
在過去的兩年多裡,我一直在為一本兒童雜誌寫作,不定期地為那些給雜誌寫信的孩子們回信。我一直想將這些真實的來信與回信集結出版,但又擔心一本以兒童為主題的書,不足以引起你的注意,所以才增加了前面的一章,給大人的信。
我知道,這些孩子的來信裡所表達的問題,可能對你來說太幼稚,太可笑了;我知道,這些我給孩子們的回信,也可能對你來說太淺顯太囉唆了。但我還是那麼想要將其集結出版,因為,第一,我希望父母們能夠借此知道,孩子們原來需要獨自面對那麼多困惑,而這些困惑他們往往不會向父母傾訴;第二,我更希望的是,每一個大人都能藉由閱讀這些信件而重新觀照自己的內在孩童,重新回到那個當年,告訴曾經困惑的自己,一個足以療癒的答案。
相信我,哪怕事隔經年,你仍然有機會與那個小孩對話,你的苦,你的痛,你心中的那個受傷的小孩,需要你,你還有機會擁抱他,他的痊癒才是你真正的成長。
你要相信我,親愛的,因為就是在那些給孩子們回信的當下,我與我的內在小孩,第一次相擁而笑。
祝你讀後也微笑。
多多
二○一七年一月二十四日於印度菩提迦耶
願你不失單純,不落世故
年少時愛意萌動,往往寄情於人,暮年後多淡泊透徹,則寄情於山水,
其實都是一樣的,都是對現實的一種跳脫,對美好的一種描摹。
多多姊姊:
最近有個問題一直困擾我。我是一名初中女生,我在看一本歷史書的時候發現了一張貴族的照片,其中有一個男子氣質非常吸引我,然後我每天就想去看那本書上的照片。漸漸地我發現我好像喜歡上了他,每次一停下來就會想著他的樣子和氣質,這樣做事就不專心了。但他是一戰以前的人啊,我也見不到他,一想到這個我就很難受,我不知道時間久了能不能忘掉,可我不想讓這件事影響我的生活,我該怎麼辦呢?
請您幫幫我!
啊呀呀
親愛的啊呀呀小姐:
你好!大約十幾、二十年前,還是高中女生的我,偶然間看到半闋詞「心灰盡,有髮未全僧。風雨消磨生死別,似曾相識只孤檠,情在不能醒。」竟愛上了這一份堅執的迷情,人生都似乎還沒開始的我,竟也有了一種奇怪的「曾經滄海」、「千帆過盡」的喟嘆。因此,我也愛上了這首詞的作者——清代詞人納蘭性德。
那時候納蘭性德並不是中學生所熟悉的詞人,他的作品或許因為多為個人情感的表達,又充滿了對隱士的豔羨,對佛老的熱愛和淡泊功名富貴的思想,大概並不適合鼓勵年輕人心懷家國的中學教科書,而互聯網在那個時候是沒有的。所以當我與同桌說起納蘭性德的時候,她只茫然地回答我:「什麼?誰?我只知道阿蘭•德龍。」可我就是這樣默默地愛上了一位古人。
你說,那時候的我是不是很傻呀,但是這份傻氣,並不是什麼罪過,更談不上影響生活了。寄情,只不過是一種在現實之外的別處安放情感與熱愛的抒發方式罷了。年少時愛意萌動,往往寄情於人,暮年後多淡泊透徹,則寄情於山水,其實都是一樣的,都是對現實的一種跳脫,對美好的一種描摹。唯一的「不應當」,只是「沉湎」而不是「幻想」本身——沉湎於幻想,和沉湎於現實,都是一種深陷和不可自拔,都同樣失去了自由,失去了生命中更多的可能性,那才是真正的影響生活呢!
親愛的啊呀呀小姐,也許當你長大後,你會發現人們淪陷於現實生活,失去了對美好的想像,但願你還能夠想起,你曾經那麼真摯地愛過一個從未謀面的貴族男子,但願你不失單純,不落世故。
對了,十幾年之後,我才再次找到納蘭性德的另外半闋詞,我把它用自己的方式演繹成了一首現代詩,權當是對我的「初戀」的一種祭奠吧,分享於你——
心灰盡,有髮未全僧。風雨消磨生死別,似曾相識只孤檠,情在不能醒。
搖落後,清吹那堪聽。淅瀝暗飄金井葉,乍聞風定又鐘聲,薄福薦傾城。
——納蘭性德
連嘆息都只得輕輕
怕吹落心尖的塵埃啊
怕塵埃蒙住了疏落的白髮
風雨未能沾染的灰藍袈裟
今夜被一缽不期而至的思念淋透
我以為我早已經醒來的
原來不曾
聽不得風的肆意
因為像極了我的任性
像極了你的無所用情
也許正因為如此
我們才是最契合的一雙?
你的撤退成全了我的追趕
但風終於還是讓滿樹的期許零落了
零落在我為你一次次放空的那口小小的井
怎麼忘了
即便空空如此
還是無法承載你
如同深海的寂靜
是我福薄
寫於二○○九年八月三日深夜的北京
祝福你親愛的啊呀呀!
扎西拉姆•多多
二○一四年一月七日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