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流行歌謠的詞,常出現許多關鍵字,如打拚、流浪、𨑨迌人、吉他、皮箱、行船、苦酒等,不論是感情狀態或故鄉情懷、時代的衝撞或生活的苦悶,又或者展現了音樂人精彩創作的一生,屬於大眾琅琅上口的轟動歌曲都與社會脈動貼近。乍聽這些關鍵字詞,似乎無關痛癢,但如果深入理解它、聆聽它、體會它,將會是一部流轉不息的臺灣流行歌謠的聲音自傳。
臺灣流行歌謠的命運起起落落、精采絕倫 ,本書並聚焦臺灣早期流行歌的一個核心關鍵:翻唱歌曲。若能改變聽覺的角度,打開耳朵、張開眼睛,細細聆賞這不退流行的經典,將會聽見台灣史新趣味。
本書特色
1.台灣現代歌謠流行於日治時期,這也是大眾流行音樂文化在台灣的濫觴,1932年由中國明星阮玲玉主演的《桃花泣血記》在台灣上映,為招徠觀眾,電影公司為了促銷宣傳電影,當時製作了一首宣傳歌曲,沒想到一炮而紅,也開啟了各大唱片公司搶發台語流行歌曲,造成流行歌謠的盛行,與大眾息息相關的流行歌曲因為都市化娛樂休閒的改變、錄音技術與播音設備的進步而帶來風靡,在大眾文化商品普及的今日,本書可以提供台灣流行歌文化源起與發展歷史的閱讀新趣味。
2.深入人心的歌謠可以當成民族之聲,可以讓電影大為賣座,也可以因為戰爭而成為改造思想的音聲,可見歌謠的力量之廣大,也是研究台灣大眾文化最佳的文化資產。
3.近年黑膠唱片在台灣有逐漸興盛之勢,對於流行歌謠的研究也漸受矚目,本書針對翻唱歌提出的新視野,可補足台灣歌謠流行史料。
4.提供方便索引的珍貴歷史聲音紀錄QR Code掃描,能讓讀者具體聽見早期原汁原味的歌聲樂音。
作者簡介:
黃裕元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職於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究組,主要研究早期歌謠、流行歌曲,並進行臺灣本土唱片的典藏整理與研究。策畫發展「聲音的臺灣史」研究社群,經營「臺灣音聲一百年」網站。出版《臺灣阿歌歌—歌唱王國的心情點播》、《流風餘韻—唱片流行歌曲開臺史》、《歌唱王國的崛起》、《飄浪的曼波》、《百年追想曲:歌謠大王許石與他的時代》(合著)等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丁文棋(廣播金鐘獎特別貢獻獎,古早味ㄟ台灣歌主持人)
‧王櫻芬(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特聘教授)
‧朱約信(搖滾歐吉桑)
‧李志銘(作家)
‧呂興昌(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教授)
‧何東洪(輔仁大學心理系副教授)
‧吳國禎(《心所愛的歌》電視節目主持人)
‧林良哲(記者、作家)
‧范欽慧(自然作家、《自然筆記》廣播主持人、田野錄音師)
‧恆春兮(大元機車行總裁《工商服務》)
‧徐登芳(曲盤收藏家、《留聲曲盤中的臺灣》作者)
‧徐睿楷(臺灣流行音樂研究者、廣播音樂節目主持人)
‧張隆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陳和平(詞曲作家、資深製作人、《臺灣歌謠的故事》作者)
‧陳培豐(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黃國超(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副教授)
‧曾慶榮(飛虎、《台灣拉吉歐》節目主持人)
‧謝銘祐(唱片製作人)
‧謝仕淵(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
‧顏綠芬(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暨研究所教授)
名人推薦:‧丁文棋(廣播金鐘獎特別貢獻獎,古早味ㄟ台灣歌主持人)
‧王櫻芬(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特聘教授)
‧朱約信(搖滾歐吉桑)
‧李志銘(作家)
‧呂興昌(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教授)
‧何東洪(輔仁大學心理系副教授)
‧吳國禎(《心所愛的歌》電視節目主持人)
‧林良哲(記者、作家)
‧范欽慧(自然作家、《自然筆記》廣播主持人、田野錄音師)
‧恆春兮(大元機車行總裁《工商服務》)
‧徐登芳(曲盤收藏家、《留聲曲盤中的臺灣》作者)
‧徐睿楷(臺灣流行音樂研究者、廣播音樂節目主持人)
‧張隆志(中央研究院...
章節試閱
1931
烏猫行進曲:有聽沒有懂,第一批臺灣流行歌
日本時代唱片又叫「曲盤」,還有人叫「曲餅」,是厚重、易脆易破、以蟲膠作為主要材質的製品,需使用鋼針唱頭的留聲機播放。放在唱機轉盤上,以每分鐘七十八轉快速而穩定地轉動,唱針從外圈落入音軌,順此一路晃動,經由銅管到木箱共振,可以聽到三到四分鐘的聲音,拿來收錄流行歌的話,兩面各一首歌。
這類的唱片規格通用到一九六〇年左右,而後被輕盈、摔不破的塑膠唱片取代,在臺灣這樣淺碟、快速變遷的社會,蟲膠曲盤幾乎被遺忘殆盡,直到一九九〇年代之後,由於古物蒐藏家的分享,重新被注意到其一手史料的價值。不過在研究上有個門檻,就是出版時間難以判斷。
臺灣自有唱片業以來,幾乎都不會在唱片上標示出版年代,根據業界前輩郭一男老師所說,那是避免被顧客認為是過期商品而影響銷路的關係。基於這樣的商業邏輯,面對各式各樣的唱片史料,只能透過圓標的款式,核對公司的歷史資料來推估發行時間。
另外,各商標會有其特定編碼的唱片編號,唱片芯的邊緣還有一個凸起透明的錄音編號,這兩個編號可說是唱片錄音與出版的密碼,代表錄音和出版的順序。
比方說:「臺灣第一首流行歌是什麼歌?」這個問題,就是用這樣目錄學方法進行考訂。早期我們常說,一九三二年的電影宣傳歌〈桃花泣血記〉是第一首流行歌,但在臺灣古倫美亞的出版目錄上,記錄了許多同一年代被標示為「流行歌」或「流行新歌」唱片,這些特別珍稀的曲盤,是臺灣流行歌成形階段的重點史料,現在有機會可以聽得到了,卻仍有許多複雜難解的謎待解破。
登記第一號:烏貓行進曲
〈桃花泣血記〉在推出時,並不是稱做流行歌,唱片上標示的是「聯華映畫公司出品『桃花泣血記』主題歌」,是作為電影宣傳曲在臺北市街唱紅了,才灌錄做唱片發行。
在那之前,有〈烏猫行進曲〉、〈五更相思〉、〈跪某歌〉(跪老婆的歌)等冠名是「流行歌」的灌錄,而跟〈桃花泣血記〉同批的唱片中,也有許多主題標示「流行新歌」的專輯,歌名有〈毛毛雨〉、〈籠中鳥〉,還有〈草津節〉、〈打某歌〉(打老婆的歌)等等,另外還有許多歸類是「小曲」的歌曲,有〈五更鼓〉、〈雪梅思君〉等等。
前述的歌曲至今仍流傳的,大概就〈五更鼓〉、〈雪梅思君〉,這類屬於民謠說故事的歌,至於冠名為「流行歌」的歌曲,光是歌名就很耐人尋味了:「烏猫」是將活潑放浪的自由女入詞,「行進曲」是那時日本唱片流行歌行銷最成功的曲式,「毛毛雨」是中國的流行歌,「籠中鳥」(籠の鳥)是日本民謠調,還有跪老婆、打老婆的歌,讓人很好奇到底在唱些什麼。
這些唱片,早先只能從蒐藏家分享的舊藏唱片錄音聽到點皮毛,後來日本大阪民族學博物館發表日蓄公司—亦即古倫美亞當時的錄音資料,可以透過申請調借唱片清晰的母盤錄音,聲音比舊藏唱片清楚許多,但還是沒辦法解讀出太多東西。
以出版編號最前的流行歌唱片〈烏猫行進曲〉來說。可聽出似乎是銅管樂器、風琴的伴奏,還加入木魚等敲打節奏,音樂輕快詼諧而熱鬧,歌聲是喉音為主,粗聽還以為是唱京戲,上下各四段的四句七字(七字仔)臺語唱詞。各段的第一句聽來比較清楚,有「烏貓生做真正美……」、「烏狗等待烏猫……」、「烏貓自幼無人管……」等等,但接著唱些什麼,就實在有聽沒有懂了。
唱片出土了、連母盤錄音都聽得到了,卻難以確知他們在唱些什麼詞,實在是讓人很遺憾的事,找了臺語專家,也找了老一輩聽眾來試著解讀,也沒有太多進展。這類有聲無字的唱片解析,只能仰仗另一種有字無聲的史料來輔助參考,那就是「舊式歌仔冊」。
歌仔冊助攻:解析打老婆歌
漢人社會有個傳統,就是不認為歌唱是門正經的工作,只有茶餘飯後、或是流浪乞討的人隨口唱唱,稱不上藝術,於是稱之為「歌仔」,不成材的讀書人,將口耳傳唱的唱詞記寫下來,集結成冊,就成為「歌仔冊」。
以往舊式的歌仔冊都僅記錄歌詞,密密麻麻的文字,不僅是唱本,也作為大眾閱讀而流通使用,而今文化意識翻轉,傳統唸歌文化被視為無形文化遺產,「舊式歌仔冊」具有臺灣研究文獻的意義,被視為本土口語文化的瑰寶。
有聲無字的唱片,和有字無聲的歌仔冊,看似是平行世界,交叉比較起來其實很有意思。比如前述有唱片錄音的〈打某歌〉和〈跪某歌〉,在廈門會文堂一九二六年印行的歌仔冊《最新打某歌》裡頭,也有同樣的歌名,與唱片錄音並不能完全對上,但是讀過歌仔冊後再來聆聽唱片錄音,還是能夠多辨別一些字詞。
《最新打某歌》內容則是相當標準的七字仔歌詞,全篇共有十一段。前面幾段歌詞:
一
人人嫁尪飯尪子 開阮嫁尪即呆命
人人娶某真顧家 恁父娶某真業債。
二
人人打某佐瘦貴 短命打某舉柴搥
人人尪某誰人無 短命打某打敕桃。
三
人人尫某誰人無 短命打某打勅桃
姿娘不願心歡喜 下神托佛相保庇。
四
保庇丈夫早過世 單身娘子好行宜
乾埔內面就聽見 手舉鋤頭活掘死。
為了說明如何解讀,本文引用歌詞是以歌仔冊上的用字為準。上面這四段歌詞中,有好幾句歌詞都得再解釋一下讀音與意義:「飯尪子」(pngang-kiánn)可寫作「傍翁囝」—倚靠丈夫小孩的意思,「佐瘦貴」即 「做瘦氣」(tsò-sán-khuì)指情人間相互消遣、調情的意思,「舉柴搥」就是拿木棍,「敕」常寫作「𨑨迌」(tshit-thô),「姿娘」、「乾埔」就是女性、男性。
通篇歌詞大概是老婆在抱怨,說別人的老公打太太是打情罵俏,我老公打我是拿棍拿棒出手凶狠,所以詛咒老公早點死,這些話被老公聽到了,又討一頓打……
這個講述夫妻激烈衝突的故事,劇情就像當代的鄉土劇一樣精彩,出版時間是在一九二六年,唱片的灌錄算是在這之後。至於唱片中的〈打某歌〉,還有同唱片另一面的〈草津節〉,情節與歌詞顯然都跟歌仔冊《最新打某歌》相關。
唱片〈打某歌〉的旋律,當中間奏是歌仔戲調〈留傘調〉,也許是日本與臺灣本土歌謠揉合而成的歌,〈草津節〉則是用一個日本草津民謠旋律演唱,「草津」是日本溫泉勝地,當地由於泉溫過高,泡湯前得有人合力用長木棍攪拌溫泉池,同力攪拌時合唱的民謠就稱為「草津節」。
兩首歌的演唱是劉清香、汪思明,劉清香也就是後來的流行歌手純純,汪思明是當時知名的「歌仔仙」,兩人一人兩句來往對唱,有種臺灣民間「相褒歌」的興味。在〈草津節〉的錄音中,可以清晰聽到開頭所唱內容,開頭唱詞如下:
一
(女)人人拍某 做瘦氣吶嗨喲 短命拍某舉柴搥
夭壽也 嗨喲嗨喲
二
(男)人人拍某 用嘴吧嗨喲 短命拍某舉扁擔
夭壽也舉扁擔 嗨喲嗨喲……
前引歌詞是七字仔,要套用在〈草津節〉的旋律上唱是沒有辦法的,但實際聽過錄音就能清楚,歌手是運用既有的唱詞自由發揮,部分簡化了,部分再依歌調添加上聲詞,便能唱成一首新歌。
〈草津節〉一曲是與歌仔冊的〈打某歌〉有關,倒是唱片裡的〈打某歌〉卻跟歌仔冊離得更遠一點,唱片許多段落聽不出唱詞,較清楚的一段如下:
(男)人人若拍某 用嘴合啊 夭壽也若拍某 扭頭鬃
丈夫也 拍死欲怎樣
在《最新打某歌》歌仔冊裡,還收錄有一首〈新樣手抄跪某歌〉,是十二段的月令歌形式,也灌錄成唱片〈跪某歌〉,歌仔冊前面幾段歌詞如下:
正月正 跪某真歹命 在房內 引某訛 毋通乎我治塊跪
跪教真歹命 引某訛 訛 臭短命死去
二月春草青 跪某面青青 在房內 引某訛 毋通乎我治塊跪
跪教真歹命 引某訛 訛 臭短命去死
三月人播田 跪某心干難 在房內 引某訛 毋通乎我治塊跪
跪教真歹命 引某訛 訛 臭烏龜汝
四月日頭長 跪某面黃黃 在房內 引某訛 毋通乎我治塊跪
跪教面黃黃 引某訛 訛 死短命去
「跪某歌」這個歌名在日蓄會社出品唱片中也見得到。在古倫美亞唱片目錄中,編號一九〇一九及〇二〇的歌曲就稱作〈跪某歌〉,由「阿快」演唱灌錄,阿快是這時大稻埕知名的藝旦。
拿來跟唱片錄音中的〈跪某歌〉核對,同樣不完全貼合,但前後段落用詞頗有關聯,拿來參考,大概可以了解裡面唱了些什麼。頭兩段歌詞是這樣唱:
正月苦 正月正月 這跪某 因何遮歹命 擱你看覓 擱你心酸
擱俺某喂 毋通互我跪 跪甲遮歹命 擱俺某啊喂
二月苦 二月人佈田 這跪某 因何心艱難 擱你看覓 擱你心酸
擱俺某喂 毋通互我跪 跪甲心艱難 擱俺某啊喂
比對就知道,二月、三月的唱詞對調了,但情節仍是高度相關的,大概可以判斷,唱片錄音是從歌仔冊的〈跪某歌〉發展過來的。
所以說,不論是古倫美亞商標的「草津節/打某歌」(汪思明、劉清香合唱)還是改良鷹標發行的〈跪某歌〉(阿快演唱),雖然難以直接從唱片聽懂歌詞意思,從稍前出版的歌仔冊裡,卻能找到蛛絲馬跡,
由字辨音,識別字詞與意境。反過來看,唱片錄音也讓我們得以辨別一些用意不明的字的實際讀音與意義。
這些第一代流行歌的示範表演,讓我們注意到,透過一點唸歌改詞的技巧,既定的故事章本,可以運用當今任何一個社會流行的曲調,編唱成新的一首歌,這是臺灣說唱家的本事,是一種富有彈性、活潑自然的本土音聲文化,說起來跟當代的「嘻哈」概念很類似。
1931
烏猫行進曲:有聽沒有懂,第一批臺灣流行歌
日本時代唱片又叫「曲盤」,還有人叫「曲餅」,是厚重、易脆易破、以蟲膠作為主要材質的製品,需使用鋼針唱頭的留聲機播放。放在唱機轉盤上,以每分鐘七十八轉快速而穩定地轉動,唱針從外圈落入音軌,順此一路晃動,經由銅管到木箱共振,可以聽到三到四分鐘的聲音,拿來收錄流行歌的話,兩面各一首歌。
這類的唱片規格通用到一九六〇年左右,而後被輕盈、摔不破的塑膠唱片取代,在臺灣這樣淺碟、快速變遷的社會,蟲膠曲盤幾乎被遺忘殆盡,直到一九九〇年代之後,由於古物蒐藏家的分享,重...
作者序
開放的我們的歌
自踏入歷史學院以來,我就一直以流行歌曲為研究主題,開始是認識歌壇幕前幕後的前輩,接著認識文史專家,又接觸唱片蒐藏家,受到各界的照顧與分享,漸漸的,來往許多文學、音樂、歷史學領域的前輩學友,相互切磋、交流日繁,同在流行歌研究的路上,研究同仁間每有交換心得的機會,發現大家普遍的困擾,往往是資料的來源問題。
流行歌的史料多集中在唱片、歌本,還有歌壇人士的個人資料,幾乎沒有一樣是在既有的圖書館收存,出版復刻發表的唱片資料也尚零星,要進行較大範圍的研究,往往得仰賴蒐藏家,或各方大德的前行研究。幸而我們生在網路的時代,在網路上可以蒐集影音資料,或在二手網拍市場找東西,零碎蒐集資料、硬碟裝得一個又一個,似乎有點心得而下手撰述了一番,卻總是感到缺乏關鍵的那一塊拼圖。
關於這樣的困局,我個人特別有感,撰寫博士論文期間,還屢屢做起「發現新唱片」的噩夢。愛聽老歌的我,怎麼會害怕發現新唱片呢?當你拼湊零碎的史料,好不容易洋洋灑灑論述一大篇,突有新的關鍵史料冒出來顛覆你的論點,那會是多可怕的事啊!幸得幾位不藏私的蒐藏家挹注分享,便在網路上搜尋線索、追本溯源,在龐大的資料堆裡反覆整理,不斷想找到關鍵史料,卻又害怕出乎意料的資料出現。
這樣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噩夢,一直到博士論文發表後,才逐漸祛除,這些年來,工作與研究進入不同的階段,心態上也有了新的體悟。由於較廣泛地掌握聲音史料,加上在博物館工作的關係,密切接觸各類聲音文獻與唱片,更必須直接面對聽眾與社會大眾,在從事內容解析與分享的工作上,我不再去綜整總體的流行音樂的歷史,而是從聽到的線索,點滴撿拾、拼湊成短時間內可以說得完的故事。
在前述過程中,受到各界期刊主編的抬愛,常有各式文章的發表,這些故事固然簡短,從中卻能發現許多新的理路。依憑文青主編的激勵,終於有機會將這些歌曲故事文章彙整成書。在初步彙整後,再就先前以學術論文撰述的幾個關鍵的歌曲故事,抽出來改寫簡化,完成數篇新文。這些歌的故事,整體再以歌唱的年代來排序,是為《流行歌年代記》。
翻唱的意義
本書彙整與改寫的過程,其實也撿拾重整個人過往的思考與累積,逐漸歸結的結果,漸漸浮現一個核心的關鍵詞:翻唱。
蔣渭水、謝星樓翻唱日本軍歌和儀式歌,鹽埕區長翻唱業佃宣傳歌,古倫美亞開業時翻唱中國與日本的民謠歌曲,二戰後有人翻唱電影主題曲,文夏翻唱日文歌等等。
以往我們總是說,創作新歌是流行歌曲發展的主力,本書這些歌的故事告訴大家—翻唱歌曲,也時常是臺灣流行音樂發展的關鍵力量,不但長久一直是暗流,有時甚至成為主流。
翻唱後衷於原味的很多,變得不正經、而成為﹁歪歌﹂的也很多,也有隨著時局變動而豬羊變色,由紅翻黑、由邪翻正的情況,都會發生。這些過往的歌謠故事並非史跡斑斑,都得更廣泛的文獻與聽覺拼湊,才能發覺。
關於翻唱歌曲,說來也是人的本能,特別是臺灣歌唱文化本就喜好倚聲託詞,創作與演出者投入、累積,自然成為臺灣人在聽覺記憶裡摸索、對話的故事,最有趣的是,無聲的聽眾觀眾們,有時也會冒出來表現支持—用購買唱片、傳唱與再創作,來表達自己的看法。
說到這些翻唱的歌,有人帶著批評的口吻說是混血歌,或質疑是破壞原創、不尊重著作權,用學術口吻分析,可以說是殖民現代性、後殖民、準全球化、文化工業等等,不管怎麼樣的理論、說法,好聽的歌、精彩的故事,就是這麼穿透人心,甚至可以改變我們聽覺的角度。
所以說,你如果想從這本書,來了解總體流行音樂或流行歌曲的歷史,那你恐怕會失望。但如果要理解臺灣流行音樂的歷史,卻不知道本書這些歌曲的故事,說來也會不夠透徹、不夠完整。
臺灣人總在既有的歌曲之上,透過歌詞的改編、唱腔的調整、音樂的表現,重新演繹,用來宣揚自己的立場、抒發自己的情感,甚至發展成本土的歌唱天地。這樣的歷程,遠看似乎有點詭譎、矛盾、混搭,卻顯現出臺灣人正向溫暖、包容開放的態度。
這些曾經穿透族群、打破語言隔閡的臺灣歌,如能經由這些文章的傳閱,讓他們再多讓人知道,甚至能再傳唱、再乘載一點人們的夢想與希望,真是研究發表之間,無上的功德了。
黃裕元 於臺南
開放的我們的歌
自踏入歷史學院以來,我就一直以流行歌曲為研究主題,開始是認識歌壇幕前幕後的前輩,接著認識文史專家,又接觸唱片蒐藏家,受到各界的照顧與分享,漸漸的,來往許多文學、音樂、歷史學領域的前輩學友,相互切磋、交流日繁,同在流行歌研究的路上,研究同仁間每有交換心得的機會,發現大家普遍的困擾,往往是資料的來源問題。
流行歌的史料多集中在唱片、歌本,還有歌壇人士的個人資料,幾乎沒有一樣是在既有的圖書館收存,出版復刻發表的唱片資料也尚零星,要進行較大範圍的研究,往往得仰賴蒐藏家,或各方大德的前行...
目錄
〔自序〕開放的我們的歌
1921|臺灣文化協會會歌——沒有歌曲運動,卻有運動歌曲的時代
1931|烏猫行進曲——有聽沒有懂,第一批臺灣流行歌
1933|毛斷相褒——最新流行,陳君玉的把戲
1933|跳舞時代——不只古倫美亞,第一代創作歌曲
1934|無醉不歸——醉茫茫,酒促歌謠裡的正經心情
1934|藝術家的希望——蜜司臺灣,臺灣小姐選拔記
1935|夜來香——狗標新小曲,民間音樂的新面貌
1940|挨拶——打招呼講國語,語言混雜與族群邊界
1947|露營之歌——鄉土流行歌,實景實情二二八
1948|生活苦——故鄉之歌,哀歌裡的戰殤故事
1955|純情阮彼時——運河悲愁,失傳歌謠裡的幽靈
1959|黃昏的故鄉——臺灣歌謠日本化,日本歌謠臺灣化
1961|三年——禁禁禁!這些帶顏色的歌兒
1961|媽媽我也真勇健——勁歌,翻唱流行歌的查禁與盛行
1962|站在臺灣的街上——紀念國寶歌王文夏
1964|鹽埕區長——臺灣成人世界的國民記憶
1965|南都夜曲——城市與歌,浪漫夜曲情歸何處(上)
1965|南都夜曲——城市與歌,浪漫夜曲情歸何處(下)
1969|負心的人——磨合,擋不住的禁歌金曲
〔自序〕開放的我們的歌
1921|臺灣文化協會會歌——沒有歌曲運動,卻有運動歌曲的時代
1931|烏猫行進曲——有聽沒有懂,第一批臺灣流行歌
1933|毛斷相褒——最新流行,陳君玉的把戲
1933|跳舞時代——不只古倫美亞,第一代創作歌曲
1934|無醉不歸——醉茫茫,酒促歌謠裡的正經心情
1934|藝術家的希望——蜜司臺灣,臺灣小姐選拔記
1935|夜來香——狗標新小曲,民間音樂的新面貌
1940|挨拶——打招呼講國語,語言混雜與族群邊界
1947|露營之歌——鄉土流行歌,實景實情二二八
1948|生活苦——故鄉之歌,哀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