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重點在建立以審美比對不同書論技法的差異,由建立書學基本概念和品評書法的審美角度切入,依據五個審美感(質量感、力量感、節奏感、韻律感、立體感),分別研究典範目標的王羲之書學要素,期許明辨古今書學技法異同,澄清書法術語概念,使書論得以實踐驗證二王帖學,理論不再玄微難懂,有志書學者能樂學實踐,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開展傳承創新的個人書風,提昇生活美學境界,悠遊於古今書法藝術創作的神采天地。
本書特色
目前書法教育的技法訓練,主要承續唐末官方主流的提按用筆,依筆順直筆牽裹臨習名家書體碑帖,可以速學速用,加上現代書法創作追求自由化、個性化的造形與不同墨法表現,也會加速學習成效,符合社會大眾易懂易學快速進入創作的書法教習需要,但在長期投入後,有許多學者會問:『一、歷史上公認的書家學習典範是誰?書法史上記載的的書論繁多,有沒有整合性的系統書論和技法可供參用?二、習書多年,為何臨寫王羲之《蘭亭序》和智永《真草千字文》,粗看都有些像,但仔細比對師生寫的一樣,和原帖字跡線條形質,卻很難相似,為什麼?三、為什麼書法比賽都將各體書(篆隸草行真)放在一起比,不同書體評審標準是什麼?書法審美的項目和要素為何?』其實這些提問,都圍繞在想要學好書法的思考上,解決方向在:『一、明確取法乎上的書學目標;二、找到理論依據和書學要素、步驟、技法;三、建立書法要素與審美感連結的明確概念;四、訂定評鑑書學成效的具體作法。』這就是本次講題的方向和重點。
這本書是從書法審品賞角度切入,分析「王羲之書法造形美、線條美」的「質量感、力量感、節奏感、韻律感、立體感」審美書法元素與書學要點,並從中探討書家不同論點的「執筆、用腕、筆法、中鋒、偏鋒、筆勢或筆順」問題,「確立典範目標、溯源書論依據、澄清理論概念、建立書學系統、設定品鑑標準」,期望重啟對王羲之書學的興趣與深度學習,俾能沉浸在二王書法帖學的神采天地中,怡情養性,以藝會友,自娛娛人。
作者簡介:
吳季方
字孝直,江蘇銅山人,1952 年生於台灣省雲林縣西螺鎮。
曾任總政戰部文教副處長、海總政一、二處長、海官校及艦令部主任、國防部軍事發言人。1997 年於鶯歌台華窯開始陶藝學習,決定退休後建屋以藝會友。2012 年於日月潭魚池鄉定居,設同善窯從事彩瓷書畫創作教學。
歷任明潭、魚池國小、同善書房書法指導老師、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書法課講座,水沙連社大書法教師。
章節試閱
第一節【書法層次探微】
「書法」之名,中國《周禮》最早記載有儒生必學的「書藝」(六藝之一);《南齊書•周顒傳》稱「書法」(少從外氏車騎將軍臧質家得衞恆散隸“書法”學之甚工);東晉衛鑠《筆陣圖》云“每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書道」畢矣,唐代張懷瓘《書議》評先賢書法等第亦稱「書道」;韓國名「書藝」;日本稱「書道」;越南稱為「書法」。
上述名稱雖然不同,其實書學本質一致,書法內涵包括「技、藝、道」三個層次。正如熊秉明教授在《中國書法理論體系》說:『中國書畫與西方繪畫的最大區別,就是中國書畫有筆法。有筆法就有創造的痕跡,有創造的痕跡才是藝術。「從實用角度看,文字書寫包括字體的形、音、義內涵,主要在表達思想、語言溝通、記錄備查,對字形結構有標準固定統一要求,而書法涉及造形和線條美、書體和書法家之體,就是書法的技法和藝術美學問題,成功的藝術家關鍵都在擁有神乎其技的技法」。「書法使用筆法創造的符號,取得了具體事物的特點,也就有了個性。就符號說,你寫『天』字和我寫的『天』字,是同一種符號,並無區別。但是從形象上來看,從書法的筆法角度來看,你寫的『天』字和我寫的『天』字不同,我剛才寫的『天』字和此刻寫的『天』字也不同。」
書法就是這樣處在抽象的哲學思維和具體世界之間,概念符號投胎於實體,書法字像成了一種有生命、有靈魂的存在,成為一種具實用、可以鑑賞,有美學欣賞、文學內容和哲學境界的藝術,是一種無言的詩、無行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包括書技、書藝、書道三個層次。』以下概略分析:
一、書技(書法要素)
書法與寫字最大的區別就是「書法有法」。唐玄宗時期大書論家張懷瓘說:「深識書者,惟觀神釆,不見字形,如莊子『得魚忘筌』,知書法三要素(用筆、識勢、裹束)者,才能言書。」這是書法家追求字像構體的「書技」根本,正如唐代即傳為王羲之《書論》言:「夫書字書技、書藝、書道、書風關係與內涵書風書道書藝書技
1、文化美學涵養的表現
2、眼界、眼力和學習、創新的器識表現
3、書法心法的體悟實踐
4、慣用工具(筆墨紙)與特有技法形式
1、目標:書聖王義之(含獻之、智永、張旭)
2、修行:書法心法+心性修煉持志靜心+文化涵養
3、理論:書法史、技法(玉堂禁經為主)與美學書論
1、裹束結字:用筆+聯勢+裹束結字原則+造形美學法則
2、審美要素:質量感、力量感、節奏感、韻律感、立體感
1、用筆:(執筆+腕法+永字八法+九用筆法)+墨法
2、識勢:單一筆勢(永字八法)+複合筆勢(五勢)
3、裹束:小圈用筆(節骨肉皮血)+大圈聯勢(筋)
貴平正安穩。先須『用筆』⋯⋯欲書先構『筋力(筆勢)』,然後『裝束(裹束)』⋯⋯。」所以張懷瓘在《玉堂禁經》結尾說:「夫書第一用筆,第二識勢,第三裹束。三者兼備,然後為書,茍守一途,即為未得。⋯⋯曉此三者,始可言書。」這是我們建構王羲之書法理論的核心。
二、書藝(美學素養)
書藝就是書法美學,與書技連動互為關係。中國古代就有《周禮》的儒生必學的基本才能「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因為這六項都含概有生活文化美學觀念,因此稱為「六藝」。我們從品賞書法基本的「造形美、線條美」角度看,舉凡形成字象「質量感、力量感、節奏感、韻律感、立體感」的書法技法,和形成造形美的間架結構、視覺美學法則等要素,均是「書藝」內涵。
三、書道(文化修養)
「道」就是一種思想、技藝方法、真理。「書道」自古即是文人特有藉由書法追求「真善美」義理最終目標(身心靈修煉)的用語,與書技、書藝的修習並進,屬於中華文化全人教育的哲學內涵,所以熊秉明教授在《中國書法理論體系》提出「文化的核心是哲學,書法是中國哲學這個核心的核心。」
簡單說,「書道」重視在技藝中培養知情意行,怡情養性,是靜心見道的身心靈鍛煉。例如學書者求師學習技藝的器識與毅力,是王羲之《書論》所言「若非通人志士,學無及之」的關鍵;具有文化內涵的風雅意興是形成書藝階段美學思想的養分;哲思情懷、德行修養則是產生感人品賞作品精神影響的最高層次「書道」,也是唐代張懷瓘作《書議》以「書道」評先賢書法名家真、行、章、草四體的等第的原因。
【小結】
書學必須按部就班循序漸進,但從「技、藝、道」三個層次的「全向度」學習言,精湛的「書技、書藝」可以心動筆應,產生心靈手巧的創作表現;「書道」貫穿全程與技藝同步成長,書法家有深厚的文化修養內涵,才能形成個人獨特書風,創作出可以傳誦品賞的感人作品。
第一節【書法層次探微】
「書法」之名,中國《周禮》最早記載有儒生必學的「書藝」(六藝之一);《南齊書•周顒傳》稱「書法」(少從外氏車騎將軍臧質家得衞恆散隸“書法”學之甚工);東晉衛鑠《筆陣圖》云“每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書道」畢矣,唐代張懷瓘《書議》評先賢書法等第亦稱「書道」;韓國名「書藝」;日本稱「書道」;越南稱為「書法」。
上述名稱雖然不同,其實書學本質一致,書法內涵包括「技、藝、道」三個層次。正如熊秉明教授在《中國書法理論體系》說:『中國書畫與西方繪畫的最大區別,就是中國書畫有筆法。有筆...
作者序
我自幼學習書法,在父親教導下臨習最多的是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大學時從閱讀書法史知道,王羲之是二次中國書法高峰期的關鍵人物,所以後世名家多以之為取法乎上的典範目標,因此嘗心嚮往之,著意王羲之的《蘭亭序》和《十七帖》行草書臨摹。退休後,在以藝會友想法下,2012 年我在魚池設立「同善窯工作室」進行陶瓷彩繪書刻創作,並邀集同好成立「同善書房」,運用邱振中《中國書法技法的分析與訓練(167 個練習)》、杜中誥《書道技法1.2.3》、安徽美術出版社《篆、隸、楷、行、草》等教材教習書法。三年後在教完篆、隸書體臨摹,與《中國書法技法的分析與訓練》1 ∼ 39組用筆技法(執筆、空中運筆、中鋒橫豎線、藏鋒、手腕的靈活運動、中鋒弧線、落筆方向的控制、提按、提筆位置的控制、出鋒、側鋒、折筆、擺動、轉筆、連續轉筆、轉筆中腕與臂的配合、不完全折筆、轉筆與折筆的交替使用、筆鋒進出點畫的位置和方向、點畫內筆鋒運動軌跡、點畫的立體感、點畫間筆鋒運動軌跡、力量的控制、線條的質感、節奏),準備進入第40 ∼ 45 組「楷、行、草筆法分析」課程,我在行草書筆法部分,產生了疑問,諸如:
一、 如若以王羲之為書學典範目標,那麼上述這些用筆技法就是臨習王羲之《蘭亭序、十七帖》的筆法嗎?可以依此臨寫達到形質近似的審美目標嗎?書法史上有王羲之書學的書論,可以實踐驗證嗎?
二、 蘇軾說「執筆無定法」,韓方明《授筆要書》說「張旭傳五執筆,其中『執管法』為書家所用」,究竟學習王羲之書法應如何執筆?誰說的對?
三、 古人云「筆筆中鋒」,為什麼現代書法家都認為王羲之《蘭亭序》中側並用,所以「筆筆中鋒」根本不可能,真相為何?
四、 究竟什麼是「正鋒、中鋒、尖鋒、側鋒、偏鋒」?什麼是「尖鋒線、側鋒線、偏鋒線」?如何正確分辨使用?
五、 《玉堂禁經》「永字八法+九用筆法(張旭)」的起倒用筆,和現代書法「永字八法」的提按用筆,差異何在?哪種才是王羲之的用筆法?
六、 現代教學強調「書體和書法家不同」,就有不同的筆法。若然,我們要學多少筆法才夠用?
七、 現代書法用筆順書寫,和王羲之用筆勢裹束結字不同,例如《蘭亭序》「歲、及、曲」字,究竟應該如何臨寫才正確?』
另外,為什麼我們常會聽到學者問:「書學目標要從哪種書體或是哪位書法家的碑帖範本開始?」「為什麼老師教完用筆技法,我們臨寫王羲之《蘭亭序》和智永《真草千字文》的字跡粗看有三分模樣,但細看形質很難寫得相似,原因出在那裡?」「為什麼現在書法比賽統將各類書體創作放在一起評?評鑑的方法是什麼?審美的要素是什麼?」
2005 年我從追溯晋唐書論,及近代相關碩博士研究與教學資料著手,看到唐代書法理論家在上承漢以來,兼具會通魏晉各種書法理論,相繼有唐太宗、孫過庭和張懷瓘在書學要素(書技)、美學理論(書藝)、情性境界(書道)上,提出有體系的理論著述。但張懷瓘《玉堂禁經》,如宋代朱長文批註「今雖閱其遺文,猶病謬戾,而使人難曉也。」以至無人精研重視,歷代書家只能藉臨摹二王書蹟刻版,探究技法,追求創變。尤其書論教研者,因乏孫過庭、張懷瓘宏觀的傳承與文人自省思維,多只專研古代碑帖、書家思想、書法史、書法形式與內容、古今書法創新等方面論述。
2007 年,我從舊書網購獲得香港書譜出版社1984 年印行的《中國書法大辭典》,在附錄〈筆法、筆勢、筆意∼書法技法術語系統表〉找到答案,尤其是蒐尋到編輯該辭典的黃簡老師近年精闢的網路教學系統資料,逐漸解開以前積累的各種教研疑問,也深刻體認確定書學典範目標(王羲之書法)、溯源書論依據、明確術語技法概念、研訂書學審美要素、建構專業系統課程的重要。
這本書重點在建立以審美比對不同書論技法的差異,由建立書學基本概念和品評書法的審美角度切入,依據五個審美感(質量感、力量感、節奏感、韻律感、立體感),分別研究典範目標的王羲之書學要素,期許明辨古今書學技法異同,澄清書法術語概念,使書論得以實踐驗證二王帖學,理論不再玄微難懂,有志書學者能樂學實踐,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開展傳承創新的個人書風,提昇生活美學境界,悠遊於古今書法藝術創作的神采天地。
我自幼學習書法,在父親教導下臨習最多的是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大學時從閱讀書法史知道,王羲之是二次中國書法高峰期的關鍵人物,所以後世名家多以之為取法乎上的典範目標,因此嘗心嚮往之,著意王羲之的《蘭亭序》和《十七帖》行草書臨摹。退休後,在以藝會友想法下,2012 年我在魚池設立「同善窯工作室」進行陶瓷彩繪書刻創作,並邀集同好成立「同善書房」,運用邱振中《中國書法技法的分析與訓練(167 個練習)》、杜中誥《書道技法1.2.3》、安徽美術出版社《篆、隸、楷、行、草》等教材教習書法。三年後在教完篆、隸書體臨摹,與...
目錄
推薦序一 吳行賢將軍
推薦序二 陳皇福(從學)
自序
第一章【書學與審美的基本概念】
第一節【書法層次探微】
第二節【書學目標探討】
第三節【溯源王羲之書學理論】
第四節【傳統書學要素】
第五節【書學心法】
第六節【『字體、書體、書法家之體』流變】
第七節【書法藝術品評探討】
第八節【總結】
第二章【書學從審美出發】
第一節【書法藝術品評的理性與感性】
第二節【書法藝術的審美方向】
第三節【《玉堂禁經》的學書審美進程】
第三章【質量感的審美書學要素與分析】
第一節【基本概念】
第二節【質量感書學要素】
第三節【質量感審美分析】
第四節【書學題】
第四章【力量感的審美書學要素與分析】
第一節【基本概念】
第二節【力量感的書學要素之一:姿勢】
第三節【力量感的書學要素之二:手勢】
第四節【力量感的書學要素之三:筆勢】
第五節【力量感的書學要素之四:形勢】
一、《玉堂禁經》【結裹法】
二、歐陽詢【《三十六法》精意註解】
三、裹束聯勢的【變換取勢法則】
四、裹束結字的【書造形美學法則】
五、裹束結字的【間架結構原則】
第六節【力量感審美分析:趙孟頫臨《蘭亭序》】
第七節【書學題】
第五章【節奏感、韻律感的審美書學要素與分析】
第一節【基本概念】
第二節【書學要素】
第三節【審美分析】
第四節【書學題:臨王羲之《喪亂帖》】
第六章【立體感的審美書學要素與分析】
第一節【基本概念】
第二節【立體感書學要素】
第三節【立體感審美分析】
第四節【書學題】
第七章【總結】
推薦序一 吳行賢將軍
推薦序二 陳皇福(從學)
自序
第一章【書學與審美的基本概念】
第一節【書法層次探微】
第二節【書學目標探討】
第三節【溯源王羲之書學理論】
第四節【傳統書學要素】
第五節【書學心法】
第六節【『字體、書體、書法家之體』流變】
第七節【書法藝術品評探討】
第八節【總結】
第二章【書學從審美出發】
第一節【書法藝術品評的理性與感性】
第二節【書法藝術的審美方向】
第三節【《玉堂禁經》的學書審美進程】
第三章【質量感的審美書學要素與分析】
第一節【基本概念】
第二節【質量感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