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自茶湯
炭焙茶師的茶問:清、透、亮的茶湯境界與生命覺受
對境自在,一個人的茶道
以茶觀自,喝出自己的茶湯孤味
一個人的茶,泡出去,喝回來
◎直取茶湯之境,直扣觀自喝出自己
◎與茶直心面對,泡出去自我的茶徑
◎一個人的茶道,喝回來自己的茶湯
泡茶,沒那麼難!一只蓋杯,即可入手。
喝茶,喝到深入,其實是喝自己!
《觀自茶湯》,直入茶的映見與叩問。談著茶的深入與淺出!從一只蓋杯的起手進入,言說焙、泡、聞、喝的由聞入品、由味入道,領入覺受茶湯香與味的清、氣的透、骨架的亮,循著理路投石問路,亮出一條路徑,在茶裡,映見自己,問出一些人生,以及對境的一點從容。
炭焙茶師與茶與火與自我的尋尋覓覓,覺受終究,茶要喝到所謂的真實,無法假外求,必須向內問著,慢慢內觀體察。在瞭解自己的同時也直入茶,茶喝到最後,是喝自己。
紫藤廬創辦人周渝喻為「茶中庖丁」的炭焙茶師賴彥廷,以茶觀自的茶書
■品茶心法:炭焙茶師、泡茶師的茶書,以清、透、亮心法,談茶的沖、泡、喝。
■茶氣之境:詮釋泡出茶氣、泡茶觀自,呈現「泡出去喝回來」茶與我的流動之境。
■孤味之道:接續《直取茶湯》,扣住直心觀自,向內觀察自己身心覺受,在茶湯裡看見自己,引路出一個人的茶道。
各方推薦
詹勳華(九壺堂)
周渝(紫藤廬創辦人)
周芬伶(知名作家、東海大學中文系教授)
楊澤(知名詩人、導演)
——清、透、亮推薦
《觀自茶湯》一書,作者本有知識人的背景,投身於匠人的工作,三十餘年來經過長期認真實踐捉摸出來的技藝、觀念與指標,鉅細靡遺的準確描述,娓娓道來,有別於歴代茶書大多靠的是文人的觀察、體會、分析及記述。《觀自茶湯》可說是為中國茶書立了一個新里程碑。本書文字直接、簡練而優美,讀它是愉快的;難的是其中所述的操作,必須由讀者反復如實的照著一再操作、體會,才能有所驗證。但對於一位由這部書引起好奇而有心的學習者來說,這也是必須的。
——紫藤廬創辦人 周渝
書名「觀自茶」,含有佛理的意味,這說明它是《直取茶湯》 的進階版,更多的要求茶道的心靈境界,這種高標準,是否會流於玄虛,讓人望而生畏?如果回溯茶人的路程,將能理解這是自然而然的結果。
—— 知名作家 周芬伶
賴老師「泡出去喝回來」的說法,看似無甚高義,其實是他長年活在其中的「完美日常」的結晶,也是他茶禪小教堂的入門口訣心法。套句禪語,「退步原來是向前」,這也是一種從I到me,從大寫的現代都會人生到小寫的個人心靈角落的巨大轉換。觀自並不是自觀,亦不是止觀,茶湯中兀自藏有所謂喝回來的自我之味(the taste of me),定中既已得見自我天地,淡中自有深深味。
—— 知名詩人、導演 楊澤
作者簡介:
賴彥廷
炭焙茶師。
跟隨九壺堂詹勳華學習炭焙茶多年,1996年成立晉遠堂茶莊。以焙製有機野放茶、武夷岩茶、鐵觀音為主,另有老普洱的收藏。近年來於台北紫藤廬茶課以及福智台中學苑心靈茶事班擔任講師。著有《直取茶湯——一位炭焙茶師的行與問》(2018)、《觀自茶湯——炭焙茶師的茶問:清、透、亮的茶湯境界與生命覺受》(2024)。
FB_ https://www.facebook.com/laiyentin
【晉遠堂】 雅致而沉靜的晉遠堂,如今位於台中市北區太原七街的安靜巷內。三層樓的台式洗石子老屋,隔木成窗,通常是由女主人劉幸姬微笑應門,至於主人賴彥廷往往早已端坐泡茶桌前,煮水正沸、杯盤剔透,他總習慣抬頭側望,所有因為順逐茶香上門的客友。
在跟著九壺堂詹勳華老師學習焙茶之後,賴彥廷從苗栗自家的焙房,靜靜從炭焙茶,鐵觀音、紅水烏龍等中重焙的茶香與茶性之中,累積歸納出了不少心得。對於焙茶從最初興趣,到專無旁鶩的投入,彷彿決意無悔的入定修行之心,焙茶手藝的傳承漸漸成了人生唯一的前路。
後來有人到苗栗向他問茶、買茶,賴彥廷因此開始思考賣茶。除了茶的飲賞值得分享,炭焙茶的獨特精妙也值得讓世間人們所知。-九九六年決定正式賣茶,焙房仍在苗栗老家,當時的茶莊在台中北平路四樓公寓的住家,簡單擺設-張茶桌就正式開張,「晉遠堂」是由詹勳華老師所命名。
二○○○年春節過後,晉遠堂從公寓四樓遷往文心路旁僻靜的巷弄正式開店,晉遠堂繼續賣茶,當時其中還特別設置了「素直茶館」讓人泡茶也賣餐。在此期間,苗栗老家的焙茶始終持續。直到二○○二年結束茶餐,決意專心經營晉遠堂。之後晉遠堂遷往雙十路,樓上焙茶樓下賣茶。三年後搬遷至青島路,最後於二○-三年正式落腳太原七街現址至今。
晋遠堂以「野放茶、有機生態茶」中重炭焙為自家手作獨品,此外並精選頂級「老普洱、台灣本土老茶」。茶主人夫妻深居簡出,焙房爐灶一季兩回起火,茶香深幽瀰漫。晉遠堂同時開設「清湛茶堂課程」,以初、中、高、師資等班別課程,分享並傳承炭焙茶的品賞與焙茶的經驗心得。
章節試閱
卷一 泡的出去
一、泡的起手──蓋杯喝法
喝茶難嗎?茶種類繁多,說法眾說紛紜,往往讓初學者裹足不前。
泡茶難嗎?器具選擇廣泛,泡法流派紛呈,選擇好像也很難。
泡茶,沒那麼難!一個簡單的方式─蓋杯喝法,即可入手。這方便之門開啟的是你跟茶的直接面對,簡易,卻是保守不容易失敗的方法;除非,茶真的很差。
(一)蓋杯的喝
用蓋杯喝茶,在古代十分普遍。在舊街老市場邊破舊布棚下的茶攤,販夫走卒隨手豪氣的,單手一杯大辣辣的往口裡灌,只為休息止渴,喘一口氣,順便大口說點話、抒發一下心情時,必要的潤口。或是在大戶人家的廳堂上,每人正襟危坐,手裡捧著氣派的一杯,邊喝邊談邊寒暄著彼此。也可以是,書生手上一杯的優雅,或是閨秀纖指上巧捧的一杯,衣袖半遮,透過茶煙,巧目盼兮的喝著。
一杯茶,隨著每個人捧著,總有各自風情的對待。喝的是茶,但也不僅僅是茶了,喝著喝著,暗裡透露著你不為人知另一面。
如手裡捧上一杯,你會怎麼喝呢?
1、趁著茶熱時喝
喝茶,以蓋杯入門,不妨先找一個白磁蓋杯,或者,起碼是簡單配有蓋子的馬克杯,記得胎不要太厚。杯子準備好,想喝茶時,就將一壺水熱開,取一小撮適量的茶葉,量大約是平鋪杯底的三分之二左右,再視狀況依個人適合的濃度慢慢斟酌。
一般來說,久浸後的濃,對你來說是剛好的香甜,茶的量就對了。即使滋味濃了點,再兌些熱水也無妨,這也是蓋杯喝法的方便之處。
蓋杯喝法,雖說簡易,要泡得好喝,有些細節還是要有所關照,這是泡茶的通則。茶要喝的入心,不只是香甜而已,還要加上喝的動態感受。
茶的香與味靠熱度在推,要喝到花香繽紛、口感流暢,就要注意茶湯的熱度。溫度的計較,是茶湯品質的保證。熱度之必須,從基礎到最終都是,最簡單的蓋杯喝法也必然如是。
要蘊積推動茶湯香甜的熱度,蓋杯在泡茶之前一定要先燙杯,杯蓋也要順勢翻過來燙熱。接著,趁杯體的熱度,趕緊將茶乾放入,蓋上蓋子。約莫一分鐘,此時可掀蓋順勢聞一聞杯內,被溫度初始引動的微熱香,幽幽的很迷人。聞完香,再注上水,上蓋悶住,浸泡後約莫三分鐘,即可完成享用。喝到快見底時,如底湯太濃,再加熱水回沖。
即便簡單泡茶,喝時請趁著茶熱時喝,除了感受熱潮推出茶香繽紛之外,還可享受因熱而有的順口舒坦。這是我平時在看書或工作時,用以佐伴的方式。
2、優雅的撥弄
蓋杯喝茶如想喝得有味道,規矩還是得有。
喝前,左手捧杯,右手掀蓋,輕輕的撥弄起,在湯面中浮沈搔首的茶葉。
撥弄的此時,會舉蓋聞起蓋香的人,多半是真的愛茶者。在蓋中央、蓋緣,仔細聞著香氣,看似搜尋著什麼?因位置的溫度不同,茶香發散也不一樣。看著他的專注,知道上好茶給他喝半點都不浪費。
聞完蓋香,喝前,順手用杯蓋把湯面上的茶葉,稍往前推,露出就口的空隙,就不會喝到茶葉。
就口前,手腕稍往內繞環扣著杯身,遮住嘴巴的不雅。此時,如有古裝的長袖襬更好。
就口時,垂目凝神細啜著,頗有古人喝茶的意境。
3、依然是茶的真味
蓋杯泡法比正式泡茶雖少了一些程序,卻多了一份悠閒。如茶選對了,茶湯仍會有正規泡法的五六成好喝;香味看似寬鬆,滋味卻也分明。喝段時間,熟悉後,有天無法滿足了,想喝茶的深細,再往更深的泡法裡探尋。
蓋杯喝法是容易,但要真能喝上它的優雅,得要知道一些方法。蓋杯懂得喝,確實能喝出一番思古懷舊。
很多人學茶,不就是為了懷念兒時,那幾口濃苦痺舌大壺茶的滋味而開始的嗎?如你愛茶,小時候有喝茶難忘印象,想撿拾記憶,就請回到茶,讓茶的熱香,推出你沉靜的戀舊的香與甜!幼時的場景,或許模糊,但口中滋味的鮮明,卻成今日尋覓的無盡…… 。
且說,蓋杯喝法雖是簡易,與其隨意泡泡,喝到的味道為準,對比一般費心擺上茶席、詳究泡法,假使沒泡出蓋杯喝法隨意沖沖的好喝,那就要問,所做為何?
蓋杯喝法的簡易,其茶湯卻是泡的基本。茶席與泡法,不應只是求外相而已。泡法的實在,必須要能引領你更貼近茶。茶是本位,當把茶泡好,茶的真味就能服侍到你。茶席美,茶不好喝,著實有點枉費!
現在蓋杯喝茶已不是日常,蓋杯也少見了,尤其是好蓋杯。
我收了一些老青花蓋杯,無意識裡,或許為的就是滿足深遠記憶裡,冥冥中殘存的一些影像。
蓋杯泡茶,一邊簡單喝著,一邊慢慢的熟悉這是親近茶湯入門的第一步。茶湯的初味從這開始,當你輕輕撥弄著熱的底蘊微香時,你已經起步。
卷五 茶事春秋
老青花蓋杯的情愫
從開始喝茶,老茶具對我來說始終有種莫名的吸引,尤其是青花蓋杯。
對老蓋杯第一次觸動,是一只青花蓋杯。記得大約是九○年初的偶然,在那時候的位於光華商場旁的玉市逛著,在入口處就遠遠的望見攤上的它,吸引著我快步走去。拿起端詳,發現杯身是斜的,蓋子也是歪的,兩者不密合;但那杯上青花的圖騰,年代斑駁的隱約,握感的溫暖,深深吸引我,基於喜歡還是買了。
握著它,好像有種記憶裡的熟悉,與莫名的感動。
我對老物件的喜歡大都不是出於視覺感官,或許一開始會因最初的對眼而靠近,但做出最後決定的,大都是因觸感摩挲的牽引。
這支蓋杯粗看的不密合,看似是缺點;使用後,發覺只要順著歪斜,找到適合的角度,會比一般正常的蓋碗用起來更順手。蓋的歪,卡上碗身的斜,反而能把碗持得更穩,出水更順暢。每次看著這古怪的組合,自有我的一份的得意。
想想,一事情總有許多不同的面向,端看你看法的取捨。或許,殘缺裡也有其獨特。
從此開始,就有了北京香港古市老蓋杯無盡的尋覓。
找老蓋杯,除了喜歡之外,還是有實用上的價值。當初是用過老蓋杯泡過印級茶之後,才明顯知道好在哪。
我普洱茶喝的早,八○年尾當時茶幾乎是在香港從倉庫直接提出來就送往台灣,雖不是濕倉茶,但多少都還有存倉的悶雜味。如用蓋杯泡,雜氣會散的比較快;配上老蓋杯,除此之外,其老瓷器的鬆沉跟茶的老味確實很搭。再者,看著一塊塊從餅剝開的老茶塊,黝黑的身軀在杯子的熱騰裡翻滾著,伸展著濃稠,的確是賞心悅目的事。對普洱開始的陌生,在蓋杯開放的清楚裡,確實比悶在黑嚕嚕的壺裡不明就理的泡著,讓人更快的明瞭它。
我對青花蓋杯的挑選其實也簡單,只要素雅、好操作就可以,不太問年代出處。一方面也怕問出年代就不敢用了。蓋杯的收藏,如用作觀賞倒無妨,若要用來泡茶,就要注意其實用性。
用來泡茶的蓋杯,蓋鈕不能太短,杯底的圈足不能太淺,太短或太淺容易燙手。翻口不能太大也不能過小。翻口太大,水流過寬,出湯時水花四濺,不易控制。翻口過小,出湯時杯身傾斜超過某一個角度,稍再一斜,水流立即就頃瀉而出,沒有緩衝。當水放八分滿,杯身傾斜30 度,杯面的水剛好碰到杯緣,如此的翻口最為剛好。
蓋杯沒有把,熱度又高,沖泡的難度高些。老蓋杯拿著更是要小心翼翼,上下持碗是最穩當的,且離溫度最遠也最順手。
蓋杯泡的全然開放,在注水時,茶葉的翻滾明顯可見。沒有壺的封閉,目視著,自然多一份親切。出湯前,開蓋的散溫,茶香頓時四溢,茶還未喝入口,已經滿口生津。
蓋杯泡重心穩,加上順手的靈活,泡著就有跟壺截然不同的享受。出湯前,杯蓋順著碗沿刮著湯面,每每觸碰時都會發出老沈的瓦聲,甚是好聽。接下來順手聞著蓋緣蓋心,迴旋的熱香很是迷人。這是泡者的獨享,這也是壺泡沒有的。
老蓋杯要泡出氣,不妨用上下持碗,出湯時提碗往前遞時,手腕可以微向內轉,快到定點時可加大旋腕順勢闊掌,把氣含斂住。出湯時再依著杯身的傾斜,將氣順著茶湯落入杯中。這種類似導引的扭轉,在蓋杯泡的豪氣裡,會多出點委婉的細膩。接杯喝者也可試試用一樣的方式取杯聞喝,茶湯喝著自然會多一份緊密。
蓋杯泡,緩慢的幽雅,跟壺的直落感覺是不同。蓋杯泡大器的虔誠與小壺的凝聚不同,它有著現世中老派的優雅。
有群年輕的茶人央求我教蓋杯泡,一直都還沒答應。怕的是程序好學,學會沖泡很簡單,而他們太年輕,不太懂得蓋杯老式的優雅。現在新蓋杯亮得太刺眼,跟老蓋杯慢的從容有點不搭。
這一世對器物喜歡的莫名,不是沒有理由的。生命流轉的中,記憶裡印刻著許多過去的種子,當碰上了就會不問源由的現起。今世的擁有並不能保證下一世的邂逅,人依戀著物,物也反射著人心。除了喜歡,重要的是,在時光流轉裡你體認到什麼?在未來或許的相逢裡,又會擁有什麼不一樣的心情?
卷一 泡的出去
一、泡的起手──蓋杯喝法
喝茶難嗎?茶種類繁多,說法眾說紛紜,往往讓初學者裹足不前。
泡茶難嗎?器具選擇廣泛,泡法流派紛呈,選擇好像也很難。
泡茶,沒那麼難!一個簡單的方式─蓋杯喝法,即可入手。這方便之門開啟的是你跟茶的直接面對,簡易,卻是保守不容易失敗的方法;除非,茶真的很差。
(一)蓋杯的喝
用蓋杯喝茶,在古代十分普遍。在舊街老市場邊破舊布棚下的茶攤,販夫走卒隨手豪氣的,單手一杯大辣辣的往口裡灌,只為休息止渴,喘一口氣,順便大口說點話、抒發一下心情時,必要的潤口。或是在大戶...
作者序
與茶共在,觀茶自問
《直取茶湯》,「直取」之用扣住的是「觀自」之境。
每個人緣起的不同,所取也不同,除非真能取到,才能知道所「取」的「直」,這一切只能靠自己,這是內證的功夫。心,是答案的所在。
茶喝到最後,是喝自己。隨著泡、聞、喝的深入,既是觀察茶,同時也是在發現自己。茶要喝到所謂的真實,無法假外求,必須向內問著,慢慢內觀體察;在瞭解自己的同時也直入茶,最後在茶裡,映見自己。因此,茶路,他人無法幫鋪,你得自己問著走出路徑來。
或許是疫情的關係,也是上本書沒說完,後續有人問了些問題,於是關起門來寫了這本《觀自茶湯》,觀茶的自問,探問自己也回應他者。
從小因好奇心很重,對一些事情總喜歡糾結的問著。長成後,問題更多了,問過蒼天,問過人生,問過生死,也問過「茶到底在喝什麼?」…… 。不管答案如何,最後明瞭,提問,終究還是得經內心觀察後的承許,否則都還是在外,還是別人的。問過大半生,發覺許多答案在問的同時,經常都藏在內問的裡頭!
茶裡的問也是。想問,懂得問,問到夠深,總會浮現一些答案,回饋你問的用心。
茶裡問著,理路循著問的投石,逐漸清晰出路徑來,問著問著,倒也會問出一些人生,以及對境的一些從容。
上一本寫的是具體的理性架構,這次順著寫的是廣泛而細微的觸發。儘管如此,寫,對我來說,仍是難的。然而,漸次寫著,發覺這次不像以前那麼難了。因觀察內心體會而觸發的文字,有了解的真實,敘述變得更為簡單淺白。當感受越真實,文字就更容易且不過度;當體會越深,文字反而精簡,卻如實深刻。
也是因為如此,寫到後來,或許太往深裡挖,心裡有種被掏空的感覺,空的有點不太習慣。像是人走茶涼,剩下桌面的那片空盪。好吧!空,就讓它空著,也沒有想填補什麼,寫著寫著倒有種負擔少了的舒坦。希望,這也是一種脫落!
不管如何,茶,始終在一旁陪伴著我。因為寫的是它,所以它更衷心的使出渾身的解數,企圖讓我更瞭解它,同時也填補了心被掏空後的孤獨。
邊寫邊喝,喝著也邊寫著。《觀自茶湯》,紀錄我與茶共同走過的一段路,希望也能跟你一起!
與茶共在,觀茶自問
《直取茶湯》,「直取」之用扣住的是「觀自」之境。
每個人緣起的不同,所取也不同,除非真能取到,才能知道所「取」的「直」,這一切只能靠自己,這是內證的功夫。心,是答案的所在。
茶喝到最後,是喝自己。隨著泡、聞、喝的深入,既是觀察茶,同時也是在發現自己。茶要喝到所謂的真實,無法假外求,必須向內問著,慢慢內觀體察;在瞭解自己的同時也直入茶,最後在茶裡,映見自己。因此,茶路,他人無法幫鋪,你得自己問著走出路徑來。
或許是疫情的關係,也是上本書沒說完,後續有人問了些問題,於是關起門來...
目錄
序一 一位茶中庖丁的現身說法 周渝|紫藤廬創辦人
序二 一個人的茶 周芬伶|知名作家
序三 回歸自我之味 楊澤|知名詩人
自序 與茶共在,觀茶自問
卷一 泡的出去
一、泡的起手—蓋杯喝法
二、初階泡法—泡出香與味
三、進階泡法—泡出氣透的骨架
四、泡法的探究
五、習茶—對比的清楚
六、泡的用心
卷二 聞喝的進入
一、是不懂喝,還是泡壞了?
二、由聞入品,從香迎氣
三、由味入道
四、身體的覺受
五、用心品茶
卷三 焙火境界
一、焙火的直取
二、焙茶的面對
三、茶人火事
卷四 茶的觀自
茶泡煩了嗎?
放了,鬆吧!—跟設計師喝茶
茶裡金庸—喝賴老師的茶|廖炯昇
茶的自主
放下的動轉
茶的直面
孤味——泡聞喝的各自
好壞一定否?
好苦的轉
茶的自我觀照
泡出去喝回來
卷五 茶事春秋
九毛的開與轉
老大葉的情感孤味
陪出我的茶、你的滋味
老五六,久遠的思念
茗芳音的懸念
閣樓的茶,老味的酸
封茶,遺世與遺忘
喝出直通記憶的苦甘
跟母親喝茶 二七五
親炙,在茶香中看到自己
靜默的善茶者
小房間的意外茶聚
老青花蓋杯的情愫
後記 坦白了,更說不盡了……_
序一 一位茶中庖丁的現身說法 周渝|紫藤廬創辦人
序二 一個人的茶 周芬伶|知名作家
序三 回歸自我之味 楊澤|知名詩人
自序 與茶共在,觀茶自問
卷一 泡的出去
一、泡的起手—蓋杯喝法
二、初階泡法—泡出香與味
三、進階泡法—泡出氣透的骨架
四、泡法的探究
五、習茶—對比的清楚
六、泡的用心
卷二 聞喝的進入
一、是不懂喝,還是泡壞了?
二、由聞入品,從香迎氣
三、由味入道
四、身體的覺受
五、用心品茶
卷三 焙火境界
一、焙火的直取
二、焙茶的面對
三、茶人火事
卷四 茶的觀自
茶泡煩了嗎?
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