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價值,在於他貢獻了什麼,而不在於他能得到什麼。」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妨礙我學習的唯一障礙,就是我的教育」──學校什麼的最討厭了!
學校的生活沒有讓愛因斯坦感到快樂。愛因斯坦覺得,在學校裡上學根本就不是學知識,而是受罪!只有數學和物理能夠引起他些許的興趣,因為他本來就喜歡數學和物理。但這些學科在學校教起來,也像軍事訓練一樣乏味。
◤「探索真理比占有真理更為可貴。」──這一年,他創造了奇蹟!
1905年,愛因斯坦在《物理學年鑑》先後發表了四篇論文,分別為:〈關於光的產生和轉化的一個啟發性觀點〉、〈熱的分子運動輪所要求的靜液體中懸浮粒子的運動〉、〈論動體的電動力學〉、〈物體的慣性同它所包含的能量有關嗎?〉,這些論文同時在二十世紀物理學新發展起來的三個重要未知領域──相對論、量子論和分子運動理論中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此年也因此被稱之為「愛因斯坦奇蹟年」。
◤「武力不能維持和平,互相理解才可以。」──熱愛和平的世界公民
即使被納粹迫害,愛因斯坦也從未放棄自己的信仰和對自由、平等的呼籲。在離開加州之前,愛因斯坦在接受《紐約世界電訊報》的採訪時說:
「只要我能選擇,我就會只生活在這樣的國家──在那裡,普遍遵循的準則是公民自由、寬容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民自由就是人們有用語言和文字表達個人政治信念的自由,寬容就是尊重他人的任何信仰。」
◤「作為人類的一員,我反對民族主義;作為一個猶太人,從今天起,我支持猶太復國運動。」──差點成為以色列總統?
1952年,為了感謝愛因斯坦對猶太復國運動的支持和對猶太人的幫助,同時還因為他令人敬仰的國際聲望,以色列國議會提名愛因斯坦擔任第二任以色列國總統。
愛因斯坦回絕了。他很清楚,自己從未有過追逐任何政治利益的想法,他所做的一切,僅僅是出於他的正直之心和對人格平等的倡導。
可以說,愛因斯坦一生都在為猶太人爭取和平與自由,同時也為維護德國與其他國家的友誼作出了出色的貢獻。
◤「別難過,人總有一天是要死的!」──晚安了,世界!
愛因斯坦臨終前再三囑咐,切不可將他現在的住所當成人們「朝聖」的紀念館,他在研究所的辦公室也一定得讓給別人繼續使用。他希望除了他的科學理想與社會理想之外,他的一切都跟隨他一起死去。
四月十八日的下午四時,只有十二個最親近的人跟在愛因斯坦靈柩的後面,將他的遺體送到離城幾里外的殯儀館火化。沒有花圈,沒有樂隊,沒有演說,也沒有任何的宗教儀式,根據他生前擬就並簽名親手交給海倫的遺囑意願,他的骨灰將被撒向大地,而且不發訃告,不辦葬禮,不建墳墓,不立紀念碑。
在殯儀館的小教堂當中,愛因斯坦遺囑的執行人納坦向長眠於地下的科學巨人及他的十二位最親近的人朗誦道:
我們全都獲益匪淺,
全世界都感謝他的教誨。
那專屬於他個人的東西,
早已傳遍全世界。
他就像行將隕滅的彗星,光華四射,
將無線的光芒同他的光芒永遠連接……
★本書特色:本書從愛因斯坦的兒時生活開始寫起,一直追溯到他所創立的偉大科學家理論,以及在科學事業上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再現了愛因斯坦不平凡的一生,讓讀者能夠真切地了解這位科學巨人坎坷而充滿磨難的人生歷程,體會他對科學事業的追求,以及他為人類自由、人權所做出的傑出貢獻。
作者簡介:
侯東政,物理系出身,卻對生物與化學有濃厚的興趣,每次轉到國家地理頻道都看得非常入迷。平時除了在研究室做實驗,喜歡到一旁的河濱公園打球紓壓,最喜歡的書是康拉德《所羅門王的指環》。著有《這堂生物課很會》、《0負擔天文課》、《如果,宇宙》等多本暢銷作。
章節試閱
德國的和平主義者
「雄心壯志或單純的責任感不會產生任何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只有對於人類和對於客觀事物的熱愛與獻身精神,才能產生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愛因斯坦
(一)危機
在一九一四年十一月時,愛因斯坦曾召集德國反戰的知識分子,為爭取正義與和平工作。德國戰敗後,在反戰人士愛因斯坦出乎意料地獲得重大成就的事情上,處於一種十分尷尬的境地。儘管當時《柏林畫報》整頁都刊載了愛因斯坦的巨幅照片,儘管將德國唯一的榮譽學位「羅斯托克大學醫學博士」頭銜授予了愛因斯坦,但愛因斯坦畢竟是瑞士人,而且是被日耳曼民族視為異教徒的猶太人。
因此,一些德國的極端民族主義分子便開始向相對論發難,並對愛因斯坦進行人身攻擊。有個名叫保羅•威廉的人跳出來,到處散發廣告,說要與愛因斯坦教授面對面辯論相對和絕對的問題,地點就定在豪華的柏林音樂廳。
到了辯論的那天,柏林音樂廳裡擠滿了懷著各種心態的人,但就是不見愛因斯坦到場。沒辦法,威廉只要唱獨角戲。
他發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講,最後他說:
「愛因斯坦的那個相對論,根本就不是什麼理論,而是一部拙劣的科幻小說。科學否認絕對,無異於自殺!」
全場都跟著歡呼鼓掌。這時,有個穿著黑色皮外套的聽眾,一面笑嘻嘻的拍著手,一面站起來朝外走去。等人們發現這個人就是愛因斯坦時,他早已不見了蹤影。
對於這些對他進行非科學性攻擊的人,愛因斯坦通常都沒有太大的耐心,有時也會表現出比較反感的情緒。許多德國激進分子和反動派都憎恨愛因斯坦既是一個猶太人,又是一個和平主義者。有一次,在愛因斯坦擔任主講之一的柏林會議上,發生了很不愉快的事,最後竟然要動用武裝警察來保護愛因斯坦,這真是讓人難過的事。
愛因斯坦在答覆對他個人所做的一次最嚴厲的個人攻擊時,僅僅只是宣稱說,這種攻擊根本不值得回答,因為從科學的角度來說,這樣的爭論毫無意義。
這類攻擊也深深地傷害了愛因斯坦,他一直都希望德國人好戰的思想能夠完全消失,因為戰敗後的德國皇帝已經流亡國外,德國現在已經是一個被稱為德意志共和國的國家,德意志帝國已經完蛋了,軍國主義已經垮台了!
而事實上,這位對於自然界看得比誰都透澈、清晰,埋頭於研究宇宙間最普遍規律的物理學家,對社會和政治的了解過於簡單了,甚至近乎於天真了。
其實早在一九一八年十一月九日德意志共和國誕生的那一天起,早已背叛了自己階級的社會民主黨議會黨團領袖、共和國臨時總統、馬靴匠出身的艾伯特先生就已經與陸軍首領做了一筆祕密的交易:艾伯特以答應鎮壓革命左派為條件,請陸軍支持臨時政府。議會大廈和總理府重重帷幕後面發生的這些骯髒的勾當,是愛因斯坦和無數善良的民眾做夢也沒有想到的,他們還以為德國戰敗創造了奇蹟,從今以後,德國即將出現和平、民主、自由和社會主義了呢!
由於共和國領袖向反動派投降,與他們沆瀣一氣,反動派便得寸進尺,趁機將戰爭失敗歸罪於所謂「十一月罪人」的出賣,並叫囂著要清算「十一月罪人」。
所謂的「十一月罪人」,其實指的就是那些和平主義者、民主主義在和猶太人。而愛因斯坦正好三者俱全。他不僅是猶太人,還是著名的、堅定的和平主義者。在政治傾向上,他更屬於資產階級民主派的左翼,是個激進的民主主義者,人們甚至將他看成是「堅定的社會主義者」,雖然他從來沒有參加過任何政黨。
因此,愛因斯坦自然也就成了反動派們要清除的對象。
(二)和平使者
愛因斯坦在少年時代就十分厭惡德國的軍國主義政策,這是他的直覺,也是他善良正義天性的使然。為此,他堅決放棄德國國籍,或許他早就預感到德國是容納不下他的。
到一九一九年時,愛因斯坦的名氣如日中天。但是,德國人卻抱著一種很複雜矛盾的心情來看待愛因斯坦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失利,讓德國在國際舞台上的地位一落千丈,而此時愛因斯坦的巨大聲名卻成了統治者利用的資本。他們想借助愛因斯坦的名氣,讓愛因斯坦去周遊世界,宣揚德國,並為德國經濟復甦帶來好處。
可是不久以後,統治者們就發現,一位像愛因斯坦這樣有著獨立人格的「和平使者」根本不適宜做政治資本輸出的開路人。相反,愛因斯坦還在法國──德國人當時視為不共戴天的敵人──發表反戰言論。這極大地刺激了德國軍國主義分子。當時,一家頗有影響的報紙就發表評論說:
「無論如何,政府主管部門必須警告他,對他這樣一個有職在身的德國人來說,與法國人做學術親善在時機上極不相宜。」
於是,一些對有民主思想的科學家的敵視行為便開始蠢動起來。
德國的不友好氣氛,讓愛因斯坦也漸漸感受到自己已身處危險的境地。
就在這時,從蘇黎世和萊頓發來了熱情的邀請,請愛因斯坦離開飽經戰爭創傷、自身處境又十分危險的德國,到中立的瑞士和荷蘭去,那裡既有豐厚的待遇等著他,還有安全舒適的生活等著他。但是,當年痛恨德國、不願做頭等強國德意志帝國公民的愛因斯坦,這時卻反而眷戀起戰敗的德國來。
一九一九年九月,愛因斯坦在給朋友的回信中說:
我答應過普朗克,絕不背棄柏林……我在政治上的希望正在實現,如果不必要的出走,這將是小人行徑……在大家感到屈辱的時刻,離開那些對我有深情厚誼的人們,將使他們加倍痛苦!
是的,像愛因斯坦這樣的人,怎麼可能在這種時刻離開德國呢?戰爭的結果是德國無條件投降,割地賠款,然而德國大地卻滿目瘡痍,慘不忍睹。絕望的人們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在這種情況下,在戰爭歲月裡為德意志民族爭來無限榮譽的科學巨人,成為「德國的國寶」的愛因斯坦,是德國人唯一精神上的安慰與驕傲。德國人民意識到這一點,愛因斯坦自然也意識到這一點。何況在這反對叛亂、拯救民主的歲月裡,他還感到了一種自己從未有過的與德國人的密切關係!
同情與支持弱者,這一個總也改不掉的習慣,使愛因斯坦為了支持脆弱的德意志共和國,不顧個人的安危,寧願犧牲自己的安全與獨立性,放棄了曾經為他提供安全保護的瑞士國籍,在這時決定將自己的命運與德意志共和國聯繫在一起,毅然決然地使自己成為一名德國公民。
隨後,為了共和國,為了和平,愛因斯坦積極地參加了一系列的社會活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參加了「國際知識分子合作委員會」,並積極在其中活動。
開始時,他收到國際聯盟祕書長寄給他參加「國際知識分子合作委員會」的邀請柬時,並不知道這一組織具體做些什麼,只知道它是為了和平事業進行國際合作。委員中有勞侖茲、居禮夫人等這些信得過的老朋友,於是他欣然同意了。
但首次會議尚未召開,愛因斯坦就提出辭職,這主要是為了抗議德國日漸抬頭的排猶勢力。愛因斯坦的意思是,既然他們認為猶太人無權代表德國科學,那麼就請他們另外選人好了。
愛因斯坦的辭呈如同巨石落水一般,激起了國際聯盟巨大的波瀾。要知道,愛因斯坦可是哥白尼牛頓式的人物,「國際知識分子合作委員會」沒有他怎麼能行?
於是,國際聯盟馬上派人前往柏林,對愛因斯坦再三挽留。愛因斯坦經不住勸阻,只好收回辭呈。
一九二四年七月二十五日,愛因斯坦出席了國際聯盟的「國際知識分子合作委員會」第四次會議。
愛因斯坦在「國際知識分子合作委員會」共任職八年,這期間他斷斷續續地出席過一些會議,也作過許多發言。他呼籲改革中小學教育,因為當時的教育散布誤解和仇恨的種子,將戰爭美化為一種高尚的事業;他倡議成立世界政府,因為超越國界之上的世界政府可以防止國與國之間發生衝突。
然而,愛因斯坦的這一切善良的願望最終都化為泡影,因為他太天真、太善良了,以為世界上所有人都與他一樣。他不明白,世界上還有剝削階級與被剝削階級、殖民地與宗主國之分。
德國的和平主義者
「雄心壯志或單純的責任感不會產生任何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只有對於人類和對於客觀事物的熱愛與獻身精神,才能產生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愛因斯坦
(一)危機
在一九一四年十一月時,愛因斯坦曾召集德國反戰的知識分子,為爭取正義與和平工作。德國戰敗後,在反戰人士愛因斯坦出乎意料地獲得重大成就的事情上,處於一種十分尷尬的境地。儘管當時《柏林畫報》整頁都刊載了愛因斯坦的巨幅照片,儘管將德國唯一的榮譽學位「羅斯托克大學醫學博士」頭銜授予了愛因斯坦,但愛因斯坦畢竟是瑞士人,而且是被日耳曼民...
推薦序
前言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西元一八七九到一九五五年),舉世聞名的德裔美國科學家,現代物理學的創始人和奠基者,世界著名理論物理學家,相對論的創立者,「原子彈」之父。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愛因斯坦被美國《時代》週刊評選為「世紀偉人」。為了紀念他的偉大功績,第九十九號元素被命名為「鑀」。
愛因斯坦一八七九年出生在德國慕尼黑一個經營電器商店的小企業主家中,父母都是猶太人。在讀小學和中學時,愛因斯坦表現平常,而且性格孤僻,不喜歡與人交往,但他卻憑藉自己的聰明和刻苦自學了歐幾里得幾何、微積分等艱澀的數學、幾何知識,並對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大學畢業後,愛因斯坦只能靠當「家教」維持生活。後來在朋友的幫助下,被伯恩瑞士專利局錄取為技術員。在那裡,他開始利用業餘時間開展科學研究,並於一九〇五年在物理學的幾個不同領域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隨後,他還導出了E = mc²這個偉大的公式。這一年也被稱為「愛因斯坦奇蹟年」。一百年後的二〇〇五年,更因此而被定為「二〇〇五世界物理年」。
一九一五年,愛因斯坦發表了廣義相對論。他所作出的光線經過太陽重力場彎曲;一九一六年,他所預言的重力波,也於一九七八年得到證實。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在西方已是家喻戶曉的名詞,但同時也招來了德國和其他國家的法西斯主義、軍國主義者和排猶主義者的惡毒攻擊。
由於其在光電效應方面的研究成果,一九二一年,愛因斯坦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
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愛因斯坦積極投入到反戰活動當中,並因此成為政治鬥爭中的受迫害對象。面對種種危險的境地,愛因斯坦不屈不撓,依然堅持宣揚自己的和平、自由、民主的政治理論。
一九三九年,愛因斯坦上書美國總統羅斯福,建議研製原子彈,以防止德國納粹先行研製出來,用於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夕,美國在日本廣島和長崎分別投下原子彈,愛因斯坦對此強烈不滿,他最初意欲維護和平的理想被現實打碎。戰後,為開展反對核戰爭的和平運動和反對美國國內法西斯主義,愛因斯坦進行了不懈的反抗。
一九五五年四月十八日,這位偉大的科學巨人、和平主義者在美國普林斯頓病逝,享壽七十六歲。
愛因斯坦雖然離開了這個世界,但他獨立思考、勇於創新、努力探索和崇尚真理、反對戰爭、爭取和平與平等的精神卻永遠不會消逝。
前言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西元一八七九到一九五五年),舉世聞名的德裔美國科學家,現代物理學的創始人和奠基者,世界著名理論物理學家,相對論的創立者,「原子彈」之父。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愛因斯坦被美國《時代》週刊評選為「世紀偉人」。為了紀念他的偉大功績,第九十九號元素被命名為「鑀」。
愛因斯坦一八七九年出生在德國慕尼黑一個經營電器商店的小企業主家中,父母都是猶太人。在讀小學和中學時,愛因斯坦表現平常,而且性格孤僻,不喜歡與人交往,但他卻憑藉自己的聰明和刻苦自學了歐幾里得幾何、微積分等艱澀的...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好奇的少年
(一)沉默的獨立思維
(二)古怪的脾氣
(三)學習音樂
第二章 慕尼黑中學時代
(一)宗教疑惑
(二)接觸幾何
(三)思考幾何
(四)唯物主義思想萌芽
第三章 中途退學
(一)挑戰老師
(二)獨留德國
(三)勒令退學
第四章 求學蘇黎世
(一)上學的問題
(二)不再做德國人
(三)大學生涯
第五章 畢業並結婚
(一)結識好友
(二)入籍瑞士
(三)求職
(四)奧林匹亞學院
第六章 大放異彩的一年
(一)創造奇蹟
(二)相對論學說
(三)第四空間
第七章 走上教授之路
(一)尋求教職
(二)伯恩大學開課
(三)正式的學者
第八章 任教布拉格
(一)授課遭忌
(二)轉往捷克
(三)返回母校任教
第九章 前往柏林
(一)裂痕
(二)柏林任職
(三)物理討論會
第十章 戰爭中的廣義相對論
(一)廣義相對論
(二)一戰爆發
(三)告歐洲人民書
第十一章 偉大理論的驗證
(一)觀測日全蝕
(二)推翻牛頓理論
(三)成名之累
第十二章 偉人的婚姻
(一)伊麗莎
(二)離婚
(三)再婚生活
第十三章 德國的和平主義者
(一)危機
(二)和平使者
(三)赴美募款
(四)牛頓偉大的繼承者
第十四章 不安定的生活
(一)復國運動
(二)暗殺危機
(三)病危
(四)慶生爭議
第十五章 遭受納粹迫害
(一)納粹眼中釘
(二)移居美國
(三)妻子逝世
第十六章 原子彈之父
(一)二次世界大戰
(二)原子彈的研發
(三)曼哈頓計劃
(四)原子彈之父
第十七章 晚年的思想
(一)戰爭已經勝利,但和平還沒有來臨
(二)孤獨的人
(三)知識都是相對的真理
第十八章 因病離世
(一)為他人設想
(二)巨星隕落
第十九章 一生的巨大貢獻
(一)世紀偉人
(二)引力波的存在
(三)它將被遺忘,但它將來會被重新發現
前言
第一章 好奇的少年
(一)沉默的獨立思維
(二)古怪的脾氣
(三)學習音樂
第二章 慕尼黑中學時代
(一)宗教疑惑
(二)接觸幾何
(三)思考幾何
(四)唯物主義思想萌芽
第三章 中途退學
(一)挑戰老師
(二)獨留德國
(三)勒令退學
第四章 求學蘇黎世
(一)上學的問題
(二)不再做德國人
(三)大學生涯
第五章 畢業並結婚
(一)結識好友
(二)入籍瑞士
(三)求職
(四)奧林匹亞學院
第六章 大放異彩的一年
(一)創造奇蹟
(二)相對論學說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