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隨者要明確知道自己的角色定位,
知道星星就是星星,即便放出光芒也是反射太陽的光輝。
做好追隨者,因為你的領導力來自於追隨力!
「你如果不是一名稱職的下屬,那也無法成為一名優秀的上司」
為什麼許多人難以被領導?
因為他們願意領導別人,卻不願意接受別人的領導
也就是說沒有領導力,卻想當領導者
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就是:做好追隨者,因為領導力來自追隨力!
➩追隨者的八大準則
▎不可功高震主
有了功勞就驕傲,面對領導者也耀武揚威,
讓領導者難以管理,這會葬送自己的前程。
▎不可「貢高我慢」
因為有功於組織,就對自己的團隊成員態度傲慢,
會令同事難堪,難以合作,使自己成為孤家寡人。
▎不可過度追隨
在領導者還沒有行動的時候,自己率先行動,
搶了領導者的風頭、鏡頭,是追隨者的大忌。
▎要增光不要爭光
領導者有光彩,則追隨者也有光彩。
領導者臉上有光,則員工也能沾光。
▎不可公權私用
以權謀私就是腐敗,濫用權力就是胡作非為。
▎不可多頭領導者
天上應該只有一個太陽,太多太陽人民將難以承受。
杜拉克的組織設計原則是:統一領導者、統一指揮。
▎不要急功近利
急於求成,嫌薪水低、升遷慢,
會給人一種經不起考驗的印象。
▎清楚自己的定位
棋子就是棋子,棋手就是棋手,
而棋子必須要服從棋手的調動。
➩俄羅斯娃娃原理
──升遷就是從「小娃娃」變成「大娃娃」的過程
俄羅斯娃娃在職場中的喻意是:
上級是「大娃娃」,下屬是「小娃娃」。
「小娃娃」接受自己的狀態,就會產生追隨力,
「大娃娃」就會對「小娃娃」放心,進而放權,並放手讓其發展。
「小娃娃」就能獲得了職權而具有領導力,並獲得最佳存在狀態。
➩下屬「向上管理」的絕招
──瘋言沙拉效應
瘋言沙拉效應:言行前後不合邏輯,
用不連貫的語言或動作模糊對方的意識,
你所講的事情自然就會融入對方的腦中,
對方就會不知不覺被你說服。
★本書特色:本書聚焦追隨力,在當下社會發展環境中,結合追隨者與領導者的內在需要,深度闡釋了追隨力的本質、源頭、提升與追隨者的最佳存在方式等內容,並闡明了追隨的正確方式與規律,提出了追隨力的最終目標,可作為企業管理者與高階主管領導力提升的必備讀物,也可作為廣大職場人士掌握追隨力、強化自我領導力的參考書。
作者簡介:
吳維庫,曾在美國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進修公司策略、競爭策略及領導學,並在香港科技大學恆隆管理研究中心及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研修領導學及研究方法。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策略管理、企業競爭與賽局、領導學等多個方面,曾應邀為多家知名企業和機構提供企業策略諮詢,並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四十餘篇、多個國際外管理學術界頂級會議進行主題演講及論文演講,著有《領導學》、《情商與影響力》等多部著作。
章節試閱
以井底之蛙的定力培育專家精神
「井底之蛙」的典故出自《莊子·秋水》。莊子說:「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意思是井底之蛙受到了地理條件的限制,沒有見過世面,眼界不開闊,知識十分有限,見識狹小,不能跟牠談大海。
在英國,也有一個井底之蛙的故事。說的是井底長大的蛙迎來了從海邊山上掉下來的蛙。井底蛙問:「大海有沒有半個井大?」海邊山上的蛙回答:「大。」又問:「大海有沒有一個井大?」答曰:「大。」牠又問:「大海有沒有兩個井大?」答曰:「大。」牠再問:「大海有四個井大嗎?」答曰:「大。」井底蛙說:「我從來沒有見過那麼大的地方,你的腦袋一定是進水了。」有一天,兩隻蛙被別人打撈上來,到了海邊山上,井底蛙放眼望去,海實在是太大了,比四個井大很多,一驚訝嚇昏過去了。
自古以來,人們一直嘲笑井底之蛙,但換個角度看,井底之蛙是個專家。
井底之蛙從小就生活在井裡,牠對井底的環境爛熟於心。雖然井底之蛙不懂大海,也沒有見過高山,但是牠對井底的事情很內行。問這樣的「井底專家」海的情況是強人所難。如果問大海邊山上長大的青蛙井底的事,估計也是徒勞的,就算問其關於大海的事,牠也不可能都知道。
在知識爆炸的今天,每個人的知識擁有量都是有限的,大小也如同一口井。「天地之大,人尤有所憾」(《大學》),其實每個人都只是井底之蛙。大多數人只會指責別人是井底之蛙,卻忘了自己也是井底之蛙。給井底之蛙平反以後,就可以得出以下的道理。
井底之蛙是個專家,要想成為專家需要有井底之蛙的定力;每個人的知識有限,都可能是井底之蛙;專家之間要學會尊重,不能以己之長顯人之短,更不能因為別人不知道某些知識就說對方是井底之蛙;不能因為自己知識有限而自卑;以井底之蛙的定力打造職位核心能力,終究對自身有益。
大國更需要工匠,工匠精神是構成大國競爭力的基本細胞,而工匠都是本領域的專家。個人有核心能力,組織和國家才有核心能力。只有借用井底之蛙的定力培育自己的專家精神,才能夠打造個人核心能力。
網路時代的淵博產生水面浮萍現象
自從有了井底之蛙的故事,人人都害怕自己成為井底之蛙,於是,有些人整天忙於蒐羅各種網路盛行的新概念,跟風議論,這就是從眾現象。雖然人們知道得越來越多,卻越來越膚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網路導致了知識的碎片化,使人們的知識缺乏系統,膚淺而不深入。《道德經》中說:「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人的精力有限,求博必然難深。特別是負面資訊和負面的語言對人的吸引力更大,充滿負能量,容易讓人產生負面情緒,從而使人不能靜心讀書和思考。人被碎片化的資訊所拉扯,就如同人在一個地方,東走走,西走走,最後在哪個方向上都走不遠,而且暈頭轉向,疲勞不堪,最後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這種人感覺很忙,卻越忙越空虛、盲目。他們如同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好似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這種人如水面浮萍,似乎很熱鬧,卻是熱火朝天的孤獨,轟轟烈烈的寂寞。無論走路、坐車,還是吃飯都把頭深深埋在網路世界裡的低頭族在網路的海洋裡只能是水面浮萍,無法落地生根。
欲望無限,資源有限,需要收斂精力
用水澆灌乾旱的土地,土越多,越需要用更多的水來澆灌。如果水量有限,就可能出現雖然土地廣闊卻沒有收成的現象,造成「務廣地者荒」。以吃麵包塗奶油為例,對於一塊奶油來說,麵包越大,奶油塗得越薄。有些麵包得不到奶油,吃起來也就沒有滋味。有限的水只能澆灌有限的土地,有限的奶油只能塗抹有限的麵包,有限的精力只能做有限的事情,手大遮不住天。
今天的我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經歷豐富,閱人無數,以至於欲望無限。但是實現欲望需要資源,凡是稱得上資源的東西都是有限的:能力有限、精力有限、權力有限、財力有限、生命有限,簡稱資源有限。能夠在有限的資源和無限的欲望之間取得平衡,才是幸福的人。資訊量如同土地和麵包,人的精力如同水和奶油,以有限應對無限,永遠在疲於奔命。
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知識無限,而生命有限,用有限的生命去追逐無限的知識,會使自己處於危險的境地。在知識爆炸的年代,人人都感到力不從心。於是,有人提出了外包,把知識儲存在電腦裡,放在網路上。有人說:「網路時代,按理說大家更有學習條件了,但大家反而不願意去學習。因為資訊碎片化、時間碎片化,很難集中時間去吸收資訊。而且『記憶外包』,大家把記憶都外包給網路了,覺得反正網路上有,需要的時候再去查。但是這對人的危害是很大的。因為沒有記憶就無法整合知識,就無法生成創新。」
為此,平衡的唯一辦法是集中精力,術業有專攻,才能夠獲得自信和內心的平衡。
社會進步就是加速,創新就是增加資訊量。今天人們面臨的是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資訊量越來越大。交通工具從馬車、自行車、摩托車,到汽車、火車、高鐵、飛機,我們仍然嫌速度不快。越加速人接觸的資訊量越大,對現有的資訊還沒有熟悉、消化和處理,馬上又有新的資訊需要處理。持續不斷的創新,迫使人不得不接受和處理新的資訊。這一切導致人腦處理的資訊量急速增加。電腦不斷升級,人腦卻沒升級,導致人處理資訊的能力與環境的要求不匹配,使人與環境不相適應。這種不適應造成了人們認知能力的下降,人們需要處理的資訊越多,越不能清晰地處理。因此,今天的人容易成為「躁」型人:浮躁、急躁、煩躁、暴躁、焦躁。
由於有大量資訊需要處理,所以要提升速度。加速要創新,引入更多的資訊。如此形成了資訊和加速相互促進的循環,而人的作用就是使這個循環發生。結果是現代人看似淵博,卻流於膚淺。
解決的辦法是,集中精力做滿足三個條件的事情:興趣、能力、回報。寧可被別人說成井底之蛙,也不能失去個人核心能力。這樣就會快樂地在路上,帶著好心情地存在。
把感興趣的領域做深是工匠精神
今天是知識爆炸的時代,一個人的精力有限,只有集中精力才能夠成就自己。
庖丁解牛就是因為庖丁集中精力和智慧做一件事情,成為領域專家而名垂千古。小人物之所以是小人物,因為他空有大思想。如果小人物有確實的目標,並且能夠把這個目標付諸實施,從而把小事做大,終會成為大人物。如果小人物有太大的不切實際的目標,則容易陷入「老虎吃天,無從下口」的困境。
在西敏寺大教堂(英國倫敦)地下室的墓碑中,有一篇無名氏墓碑文:當我年輕的時候,我的想像力從沒有受到過限制,我夢想改變這個世界;當我成熟以後,我發現我不能改變這個世界,我將目光縮短了些,決定改變這個國家;當我進入暮年的時候,我發現我不能改變我的國家,我的最後願望僅僅是改變一下我的家庭。但是這也是不可能的;當我躺在床上、行將就木的時候,我突然意識到,如果一開始我僅僅去改變我自己,然後作為一個榜樣,我可能改變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幫助和鼓勵下,我可能為我的國家做一些事情。然後誰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變這個世界。
當年的曼德拉看到這篇碑文時,頓然有醍醐灌頂之感,聲稱自己從中找到了改變整個南非,甚至整個世界的金鑰匙。回到南非後,這個志向遠大、原本贊同以暴制暴填平種族歧視鴻溝的黑人青年,一下子改變了自己的思想和處事風格。他從改變自己、家庭和親朋好友著手,經過幾十年,終於改變了他的國家。
人人想創事業,卻不知道事業是由「小事」發展起來的。
一個人炒菜,自己吃了,這叫「小事」。如果這個人炒菜,大家都吃,那就是餐飲業。一個人把籃球丟到籃球框裡,無人觀看,這個人做的就是「小事」。如果這個人把籃球丟到籃球框裡,全世界人民都在看,這個人做的就是事業。如果諸葛亮跟一個牧童講話,牧童每聽一次、激動一次,就算激動到死,諸葛亮也還是個山野匹夫。但諸葛亮講給劉備聽了,成就了蜀漢,諸葛亮就成為了丞相。因此,「事業」與「小事」沒有本質的差別,只有量的差別。一個人要發現自己感興趣的領域,使自己成為該領域的專家,才會對別人有價值,才會對別人有用,才有德。德就是彼此真誠相待、相互成就、相互信任,從而凝聚人氣。人氣旺則財氣旺,正如《大學》所言:「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
我們如何成就自己?《道德經》記載:「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中庸》中也說:「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因為人的手小,一次只能抓一把土,只有日積月累,才能夠「積土成山,風雨興焉」(《荀子》)。在累積核心能力階段,從小事做起,找到感興趣的點,專心致志把這點做深,就是工匠精神。大國需要工匠精神,在大國中有價值地存在就是要把自己打造成工匠。只有擁有職位核心能力,才會具有職位勝任力,才能放心地存在。
以井底之蛙的定力培育專家精神
「井底之蛙」的典故出自《莊子·秋水》。莊子說:「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意思是井底之蛙受到了地理條件的限制,沒有見過世面,眼界不開闊,知識十分有限,見識狹小,不能跟牠談大海。
在英國,也有一個井底之蛙的故事。說的是井底長大的蛙迎來了從海邊山上掉下來的蛙。井底蛙問:「大海有沒有半個井大?」海邊山上的蛙回答:「大。」又問:「大海有沒有一個井大?」答曰:「大。」牠又問:「大海有沒有兩個井大?」答曰:「大。...
推薦序
前言
太多的人喜歡做領導者,卻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事實:追隨者成就領導者,領導者來源於追隨者;追隨力催生領導力,領導力來源於追隨力。沒有追隨者的領導者是個「空頭司令」,無法形成領導氛圍。有人喜歡成為領導者是因為其可以對別人發號施令、享受權力與榮譽,以至於許多人都在全力以赴研究領導力、學習領導力、培養領導力,目標是讓自己成為領導者。但是學習了領導力以後,他們卻獲得了一些「特質」:看誰都像下屬,對誰都想施加影響,變得比較強勢,容易咄咄逼人、以勢壓人。所謂作用力等於反作用力,你對別人強勢,別人也以強勢回應。如果下屬用領導力壓制了上司,則不利於自己的晉升,因為領導者提拔的是要做自己左膀右臂的人,而不是箝制自己的人。
人的左膀右臂與頭腦是什麼樣的互動關係呢?頭腦透過發出資訊來指揮手腳,手腳要不折不扣地執行頭腦發來的指令,對頭腦要忠心耿耿,故手腳對頭腦來說要恪守一個「忠」字。頭腦要愛護好手腳,不要令其受傷,頭腦對手腳要有大愛之心,故頭腦對手腳來講,要恪守一個「恕」字。
如果領導者為「頭」,下屬為「手腳」,則「頭」與「手腳」的關係可以比喻為上下級的關係。《論語》中的治國方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要求每個人把自己該做的工作做到最好,把自己該扮演的角色演好,這樣的上下級關係就是和諧的領導者與追隨者的關係。
領導者居上位,屬於陽;下屬居下位,屬於陰。如果下屬強勢,則屬於陰盛陽衰;如果領導強勢,則陽盛陰衰。如果一方只強調了自己而忽略了另外一方,則相當於只有陽沒有陰,或者只有陰沒有陽。孤陰不長,獨陽不生,陰陽和合才能化生萬物。上下級關係不和諧就是陰陽不平衡,不利於企業目標的實現。陰陽平衡的上下級關係就是領導者與追隨者的關係。
為什麼有些人難以被領導?因為他們學習和鍛鍊的都是領導力。他們願意領導別人,卻不願意接受別人的領導,令上司難以捉摸。許多人沒有培養出擔任管理者的素養和能力,卻要擔當管理者;沒有累積足夠解決問題的經驗,卻要居高位去解決更多人的問題,也就是說他們沒有領導能力卻還想當領導者。
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就是:做好追隨者,因為領導力來源於追隨力。
當領導者之前先當追隨者,就如同做父親之前要先做兒子,從任何一個高階主管者的履歷中都可以發現這一點。追隨者是與領導者有同樣目標和價值觀的人,因此積極主動做事,把上級的事情當作自己的事情。在成就領導者的同時,也成就了自己和企業。追隨者要有追隨者的心態,才會產生追隨者的行為。人人都是追隨者,追隨領導者是因為領導者是橋梁,可以幫助自己到達彼岸。人因為有所追求才會偉大,因為有追隨力才活得豁達。
筆者在二十多年教學與研究領導力的基礎之上,寫出本拙著,目的是揭示追隨者的心態與行為,回答什麼是追隨者,什麼是追隨力,為什麼要追隨,如何追隨,追隨最終的目標是什麼等問題。只有塑造出和諧的追隨者與領導者的關係,打造幸福企業,才能篤行致遠,最終達到最美好的企業與社會狀態。若本書有描述不到位的地方,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前言
太多的人喜歡做領導者,卻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事實:追隨者成就領導者,領導者來源於追隨者;追隨力催生領導力,領導力來源於追隨力。沒有追隨者的領導者是個「空頭司令」,無法形成領導氛圍。有人喜歡成為領導者是因為其可以對別人發號施令、享受權力與榮譽,以至於許多人都在全力以赴研究領導力、學習領導力、培養領導力,目標是讓自己成為領導者。但是學習了領導力以後,他們卻獲得了一些「特質」:看誰都像下屬,對誰都想施加影響,變得比較強勢,容易咄咄逼人、以勢壓人。所謂作用力等於反作用力,你對別人強勢,別人也以強勢回應...
目錄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一篇 認識追隨力──看透實質
第一章 追隨力的本質
第一節 高鐵電聯車式追隨
第二節 追隨者與追隨力
第三節 追隨力與團隊
第四節 追隨力的實質
第二章 追隨力的源頭──為何要追隨
第一節 追隨力的源頭與動力
第二節 追隨者自我提升的需要──打造核心能力
第三節 在追隨中全面完善自己
第二篇 掌握追隨力──提升能力
第三章 辨明有效追隨與無效追隨
第一節 有效追隨
第二節 無效追隨
第三節 追隨者注意事項
第四章 追隨原理與實踐應用
第一節 風箏原理:上級不能錯
第二節 俄羅斯娃娃原理與追隨力
第三節 追隨者如何有效提出建議
第五章 追隨者的最佳存在方式
第一節 提升追隨力變被動為主動
第二節 追隨者要抗壓而不是解壓
第三節 追隨者具有遠見和包容力
第三篇 超越追隨力──最終目標
第六章 追隨力產生領導力
第一節 領導力的發展
第二節 領導力來源於追隨力
第三節 追隨力實現自我偉大價值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一篇 認識追隨力──看透實質
第一章 追隨力的本質
第一節 高鐵電聯車式追隨
第二節 追隨者與追隨力
第三節 追隨力與團隊
第四節 追隨力的實質
第二章 追隨力的源頭──為何要追隨
第一節 追隨力的源頭與動力
第二節 追隨者自我提升的需要──打造核心能力
第三節 在追隨中全面完善自己
第二篇 掌握追隨力──提升能力
第三章 辨明有效追隨與無效追隨
第一節 有效追隨
第二節 無效追隨
第三節 追隨者注意事項
第四章 追隨原理與實踐應用
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