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現主義繪畫的先驅╳版畫複製大師
他筆下的人物猶如舞臺劇中的角色,
他是現代藝術大師──愛德華・孟克
「病魔、瘋狂與死亡是圍繞我搖籃的天使,並持續伴隨我一生。」
當提起「愛德華・孟克」這個名字的時候,人們或許會有短暫的猶疑;
如果加一句「〈吶喊〉的作者」,那麼大部分人會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
如果將〈吶喊〉擺在人們眼前,那麼所有人都會說:「哦,是這幅畫!」
是的,這是任何一部合格的美術史一定會提到的作品。
不過,在欣賞這幅畫之前,我們或許該知道
──它不是突然之間產生的靈感,而是個人經歷所累積的結果⋯⋯
▎〈死去的母親〉(The Dead Mother)
母親那骷髏一樣的頭深陷在枕頭裡,站在母親靈床前的孩子,睜著雙眼,孤獨地看著周圍的世界,那彷彿是他自己的寫照。
1868年聖誕節過後,5歲的孟克失去了母親。他正處在似懂非懂的年紀,親眼看著母親一天天衰弱,最終躺在床上不再應聲,看著親友往返忙碌於喪事,幾乎忽略了他們幾個孩子,他感到惶恐、無助。孟克在畫中無數次地反映過死亡的主題,這與童年留下的印象是分不開的。
▎〈病童〉(The sick child)
紅髮少女坐在床上,絕望地望向身邊的母親。少女的母親握著少女的手,悲哀地低下頭去。他希望透過人物的動勢表達無法抑制的悲苦和絕望。
〈病童〉創作於1885年至1886年之間,第一次展出是在1886年的秋季畫展。這幅畫對孟克意義重大。在藝術上,它衝破了自然主義的範圍,帶著印象派的影響,開啟了他今後表現主義的創作;在生活上,它代表著孟克對母親、姐姐以及他的童年最深切、最完整的回憶。
▎〈分離〉(Separation)
他表情痛苦,一隻手捂著胸口──心被奪走了,愛情卻無法挽回。女人的頭髮一直延伸到男人頭頂上方,象徵著雙方關係的糾結。
經歷了初次的愛情悲劇,孟克藝術人生的一條重要主題開始成型,那就是理解和表達男人、女人的存在,展示他們的愛、他們的痛苦、他們的絕望,他們被造物主詛咒,幾千年來結成的無盡的枷鎖。
▎〈吸血鬼〉(Vampire)
男人埋頭靠在女人懷裡,似乎在尋求愛情的安慰。女人俯身吻著男人的脖頸,長長的紅髮垂下,覆蓋著男人的頭部和身體。這一幕,看似情侶在接吻,但又像是吸血鬼在吸食人血。
在孟克表現男女關係的作品中,絕少涉及愛情的甜蜜、浪漫,而往往是痛苦糾纏,無盡無休。而且,孟克筆下的男女關係中,往往女人是強大的一方,男人是弱小的一方,他們的形象蒼白、瘦弱、深陷在陰影裡,甚至面目模糊。
▎〈亡故〉(Death in the Sickroom)
真正的死亡面前,除了最悲痛的親人,世界一切都沒有變,就像這個冰冷的房間一樣,綠色的牆、橙色的地板、簡陋的床。當死者和家屬離開這裡後,世界照常運行,就像這生命從來沒有存在過一樣。
在孟克心目中,這次生死別離的瞬間一直都存在於所有人的心中,從未淡去,這個情景已經成為家人記憶中的永恆。孟克在創作這幅畫時受到了齊克果理論的影響,他曾在一本書中分析了瞬間和永恆會合的一剎那的哲學意義,因而他又將這幅畫命名為〈死亡瞬間〉。
▎〈吶喊〉(The Scream)
他瘦骨嶙峋,兩隻手抱著毛髮全無的頭顱,雙眼形成兩個空洞,嘴巴張開到誇張的程度,似乎在發出某種絕望的嘶喊。他捂著耳朵,似乎聽不見那兩個遠去的行人的腳步聲,也看不見遠方的兩艘小船和教堂的尖塔。
畫中這完全與現實隔離了的孤獨者,已被內心深處極度的恐懼徹底征服。他就像一個尖叫的鬼魂,讓觀賞者恐懼,不自覺得也想要尖叫吶喊。他不是一個具體的人物,只是一個被抽象化了的代表恐懼的形象。在這幅畫血紅的天空上方,還有一行潦草的小字:「只有瘋子才畫得出。」
〈吶喊〉的創作離今天已經一百多年了,
自這幅畫誕生起,對它的解讀就從來沒有停止過──
◎本書特色:孟克是一位在藝術領域獲得多方面成就的藝術家,終其一生,他都沒有停止對藝術的探索。他善於思索和總結,將自己的藝術見解和理論付諸筆下,加以文學性的表達,形成了大量學術性和文學性兼備的文化遺產。本書將詳細位讀者介紹挪威表現主義畫家孟克的一生。
作者簡介:
仝十一妹,曾編著《紅樓夢名句名段》、《一生讀書計畫:西學書架》等文化普及類書籍,擅長文化、成長、勵志類散文,發表原創作品百餘篇。
章節試閱
第一章 疾病和死亡籠罩下的童年
母親之死
在遼闊的歐洲大陸的北端,有一片被波羅的海、北海、挪威海等海域包圍的半島——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它臨近北極圈,被冰河、白雪和森林覆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古老的神話傳說。挪威是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上國土最狹長的國家,有著曲折的海岸線,與海平面相交錯,大西洋暖流形成的溫帶海洋性氣候使它成為一片溼潤、多雨雪的土地。它的首都奧斯陸,舊稱克里斯蒂安尼亞,坐落在國土南端,深藏在奧斯陸峽灣北邊的山丘上,三面群山環抱,面對著世界聞名的不凍港奧斯陸灣。這是一片浪漫而傳奇的土地,也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著名的現代藝術大師愛德華·孟克的家鄉。
孟克1863年出生於奧斯陸南邊的小城盧登。1944年,孟克逝世於奧斯陸郊外的艾可利畫室,走完了他80年的傳奇人生。
1868年一個冬天的傍晚,雪花輕輕地飄灑,天空有些陰霾,克里斯蒂安尼亞城的街道上行人寥寥。而在城市一角的一間民房裡,卻是一番其樂融融的溫馨景象。克里斯蒂安·孟克正坐在爐火旁,眉飛色舞地講故事給孩子們聽。
三顆小腦瓜湊在他周圍,他們分別是6歲的蘇菲亞、5歲的孟克和3歲的彼得。他的妻子蘿拉·比尤斯塔德正坐在床邊,懷抱著幾個月大的英格,眼睛骨碌碌地盯著父親和哥哥姐姐這邊。旁邊還有一個搖籃,躺著只有1歲的小蘿拉,她已經早早睡著了,沒有受到任何打擾。克里斯蒂安是個講故事的好手,他張口即來,一會兒講到自己搭船出海尋寶,一會兒講到遭遇海盜,孩子們聽得非常入迷。「父親,你們擺脫了海盜的威脅,後來怎麼樣了呢?」「我們就在大海上隨風漂流啊!食物也都吃完了,但是我們很樂觀。船上有個畫家,他在甲板上畫了奶酪、鱈魚、葡萄酒,我們圍坐在一起,就像舉行著宴會一樣……」「呵呵,那個畫家真厲害,我要是也會畫,那就在我們家牆上畫滿東西。」
「孩子,東西好畫,但是我說樣事物,可就不好畫。」「什麼事物?」「就是仙女呀。」「怎麼會有仙女呢?」「可不是嘛。」
「我們漂流了好些日子,終於回到了港口。我已經餓得頭昏眼花,半死不活,但是當我突然看到附近一艘商船上出現了一個仙女時,我立刻就精神起來啦!」正當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的時候,克里斯蒂安突然話頭一轉:「哈哈,你們看,你們的母親不就像仙女一樣嗎?」孩子們這才明白父親的意思,一邊笑一邊望向母親。母親溫婉地一笑:「孩子們,我向上帝保證,你父親講的連一成實話都不到,他可不是個好榜樣。」一家人在這時再次發出一陣歡笑聲。
就在這時,母親突然爆發出一陣咳嗽,中斷了這個美好的家庭聚會。父親臉色一沉,輕聲說道:「是不是又嚴重了?」母親咳了好久才緩過氣來,當她抬起頭來時,臉色蒼白,嘴角上有一絲血跡。她勉強地一笑,摸摸孩子們的頭:「時間不早了,孩子們該休息了。」
小孟克帶著一臉的疑惑和擔心躺在自己的床上,眼睛睜得大大的,盯著窗外。母親斷斷續續的咳嗽和父親低沉的問候時不時灌進他耳中。他無法確切地知道父親和母親之間有什麼共同的祕密在瞞著他們,但天生的敏感使他感覺到一種命運的陰影在無形中向他逼近。晚上,他不斷被奇奇怪怪的夢驚醒,一會兒夢見自己在拿著畫筆揮揮點點,一會兒又夢見母親從一艘船上升空而去,越飄越遠……
小孟克的父親,克里斯蒂安·孟克,是一個有著海軍上尉軍銜的醫生。他年輕時有過一段時間的漫遊生活,在船上當醫生,漂泊於海浪之間。他在44歲時與22歲的蘿拉·比尤斯塔德結婚。比尤斯塔德小姐是一個商船船長的女兒,和他一樣是個虔誠的基督教徒。她身形纖細,性情沉靜,臉色蒼白,有一種病態的美,這讓克里斯蒂安對妻子愛憐又疼惜。他們先是住在克里斯蒂安尼亞以南海德馬克郡的盧登,女兒蘇菲亞和兒子孟克在那裡出生。不久他們搬到克里斯蒂安尼亞,又生了一個兒子和兩個女兒。克里斯蒂安為人很有氣度,慷慨大方、性格豪放、樂觀而有責任感。他婚後結束了漂泊,在亞克舒斯城堡當軍醫,還可以時常做一些私人業務補貼家用。他很滿足於跟妻子孩子相聚在一起的天倫之樂。他喜歡講故事給孩子們聽,歷史、文學、神話、傳說,加上他自己的漫遊見聞,使故事繪聲繪影且具有啟發性。
但是,在幸福生活的背後,一顆不定時炸彈正在隨時準備攻擊這個家庭。在這個漫長陰冷的冬天,命運注定會改變。這個可怕的惡魔就是肺結核,這在當時還是不治之症。原來,孟克的外祖母就是在36歲時死於肺結核的。而現在,同樣的命運即將降臨在30歲的母親身上。克里斯蒂安是醫生,當他發現妻子的病況時,已經無能為力。
幼小的孟克感到家中的氣氛在一天天變得凝重。終於,有一天,母親把他和姐姐蘇菲亞叫到身邊。屋子裡光線昏暗,母親靠在窗戶邊,背對著窗戶,顯出一個輪廓,看不清面容。孟克和姐姐在兩把小童椅上坐著,感到莫名的緊張。母親緩緩地說:「孩子們,我將要離開你們了,希望你們不要傷心。你們要繼續虔誠地對待耶穌,這樣,以後他還會安排我們在天堂團聚。你們要互相照顧,還要好好地照顧弟弟妹妹。我永遠愛你們。」孟克雖不甚明白,但這離別的氣氛卻讓他渾身發抖,他忍不住與姐姐抱在一起抽噎起來,直到號啕大哭。
1868年聖誕節過後,5歲的孟克失去了母親。這為他的童年抹上了一層濃厚的陰影。他正處在似懂非懂的年紀,親眼看到母親一天天衰弱下去,看到母親終於躺在床上不再應聲,看到親友往返忙碌於喪事、幾乎忽略了他們幾個孩子。他感到自己是那麼惶恐,那麼無助。孟克在自己的畫中,無數次地反映過死亡的主題,這與童年留給他的印象是分不開的。在〈死去的母親〉一畫中,母親那骷髏一樣的頭深陷在枕頭裡,站在母親靈床前的孩子,睜著雙眼,孤獨地看著周圍的世界,那彷彿是他自己的寫照。
卡琳姨媽和最初的繪畫
母親去世後,整個家庭的氛圍都變了,往日的溫暖消失得無影無蹤,陰鬱和灰暗蔓延在這個家庭的每一個角落。父親首先變得消沉。他向來不是一個特別高明的醫生,行醫所得的收入只能勉強夠一家人餬口。加之他又為人慷慨,時常減免一些窮人的診費,家庭的經濟情況就更加拮据。妻子的去世,讓他因為自己的醫生身分而更加苦惱。與孩子們相比,他身為一個成年人,一個醫生,更加明白一切都無可奈何、無可挽回。他身為一個醫生,卻無法為深愛的妻子減輕痛苦,哪怕只有一點點。妻子離世之後,她蒼白的面龐還是日夜浮現在他的眼前。他痛恨自己的束手無策,不知不覺陷入一種深深的絕望中。和一些失去妻子後逐漸垮掉的男人一樣,他變得暴躁、神經質、喜怒無常,並且陷入了病態的宗教信仰之中。顯然,這樣的父親是無法給予孩子溫暖的,他那變化無常的情緒,只能讓這些失去母親的孩子覺得更加不安全,孩子們不敢再接近父親,給孟克幼小的心靈以沉重的負擔。
在這種情況下,母親的妹妹卡琳阿姨,挑起了這個家庭的重擔。因為母親身體向來很虛弱,所以卡琳阿姨時常過來照料。母親生病後,卡琳阿姨更是全面承擔了家務和照看孩子的工作。如今,看到姐姐去世後家裡的狀況,她更是義無反顧地選擇了繼續留下。和她的姐姐一樣,她是個溫婉親切的女人。她把自己的青春都奉獻給了孩子們,終身未嫁,直到1931年去世。她是孟克黑暗的童年和少年時光中難得的一絲溫暖和光明。在孟克剛進入美術學校學繪畫的時候,他畫了很多家人的肖像畫,其中有一幅繪於1883年的〈坐在搖椅上的卡琳阿姨〉,畫中阿姨安詳地坐在窗前的搖椅上,一身黑衣,雙目半閉,似乎在休息,又似乎在祈禱。她的神態平靜柔和,有一種母性的光輝。從這幅畫中,可以看出孟克對阿姨的尊重和感激。
在孟克的繪畫啟蒙中,卡琳阿姨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可以說,是她牽著孟克的手,把他領進了藝術的大門。卡琳阿姨喜愛繪畫,尤其是畫風景。她在打理家務的閒暇時候,會畫上幾筆,有些畫得有一定的水準,還可以拿來賣錢。而她的不經意的榜樣作用,對孟克是一個啟發。
一天,父親發現自己的一疊處方紙不見了,他找來找去,來到房子後面,看到孟克和蘇菲亞正煞有介事地對著樹林畫畫,用的正是他的處方紙的背面,幾個弟弟妹妹在一旁也跟著搗亂,弄得滿身是泥土和顏料。父親氣得大聲斥責:「愛德華,你太不像話了!」孩子們見到父親,全都嚇得縮在一起。這時,卡琳阿姨聞聲趕來,看到這個情景,連忙勸慰。她攬著孩子們,對父親說:「孩子們沒什麼好玩的,寫寫畫畫不是很好嗎?為什麼不鼓勵他們呢?特別是愛德華,他身體不好,性子安靜,不愛跑跳,卻能連續坐幾個小時畫畫。你看,他畫得很不錯呢!」父親細看孩子們的塗鴉,發現孟克畫得果然很不錯,又想到自己確實不應該發火,臉色也就緩和下來。懂事的蘇菲亞連忙說道:「就讓弟弟畫吧,我會陪著他,保證不浪費東西,不讓弟弟妹妹們調皮。」
孟克的確是很有繪畫的天賦,繪畫既是他用來娛樂的方式,也是他排遣情緒的方式。得到阿姨的鼓勵後,他更加上進。他不但模仿阿姨的畫,而且還善於觀察,能發現事物的特點。有一次,他在街上見到一隊盲人走過,痴痴地看了很久,他們那茫然的神情、小心翼翼的動作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到家,他按照自己的記憶,用一塊炭筆勾勒出了盲人的姿態。這一年,他才7歲。
第一章 疾病和死亡籠罩下的童年
母親之死
在遼闊的歐洲大陸的北端,有一片被波羅的海、北海、挪威海等海域包圍的半島——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它臨近北極圈,被冰河、白雪和森林覆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古老的神話傳說。挪威是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上國土最狹長的國家,有著曲折的海岸線,與海平面相交錯,大西洋暖流形成的溫帶海洋性氣候使它成為一片溼潤、多雨雪的土地。它的首都奧斯陸,舊稱克里斯蒂安尼亞,坐落在國土南端,深藏在奧斯陸峽灣北邊的山丘上,三面群山環抱,面對著世界聞名的不凍港奧斯陸灣。這是一片浪漫而傳奇的土地,也...
推薦序
代序─來赴一場藝術之約
繪畫是人類天生的藝術。人們從孩提時代,便懂得用簡單的線條勾勒眼中的世界。
好花不長開,好景不長在,有人卻能用畫筆將一剎那定格成永恆;平凡的事,平凡的物,有人卻能賦予其新的生命,帶人們發現它的美好;有形的景,無形的情,有人卻能將情感揮灑成動人心魄的色彩,喚起人們深深的共鳴。
這樣的作品,這樣的人,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它們永恆的銘刻在人類文明史上,深植入我們的頭腦,構成我們基本的常識。這套書,便是一封跨越世紀的邀請函,翻開它,來赴一場藝術之約。
它講的是美術家的人生,同時用人生的河流串起每一處絕妙的風景,也就是他們的作品。他們的生命從哪裡開始,他們有怎樣的家庭、怎樣的童年、怎樣的愛情、怎樣的病痛,又怎樣成長、怎樣探索、怎樣謀生,那些偉大的作品又是在什麼情況下誕生……你會在這裡一一找到答案。
他們其實不是藝術聖壇上那一張張用來膜拜的畫像,而是跟我們每個人一樣,有血有肉,有哀有樂。米勒(Jean-François Millet)有一個溫暖快樂的童年;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生了一個成為20世紀著名導演的兒子;高更(Eugène Henri Paul Gauguin)最先是一位從事金融業、收入豐厚的業餘畫家;梵谷(Vincent Willem van Gogh)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年才賣出一幅畫;畢卡索(Pablo Ruiz Picasso)情人無數,80歲時還迎娶了35歲的妻子;孟克(Edvard Munch)一生在親人去世、病痛、菸酒、精神癲狂中度過,卻活到81歲高齡……每一幅經典畫作,不再是展覽牆上的木框,而與鮮活的生命有所關聯。你能夠如此真切的感受到那些線條與色彩是由怎樣的雙手來勾勒的。
當這許多位美術家匯集到一起,又串起了一部美術史,他們是美術史上最璀璨的珍珠。每一本書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呼應,他們是自己的傳記主人,同時又是其他傳記主人的背景。有時,幾位名家同時出現或前後承接,你會發現他們在時間和空間上竟如此相近。你彷彿徜徉在巴黎的羅浮宮,漫步在楓丹白露森林,沉浸在濃厚的藝術氛圍中。你看到他們在塞納河畔背著畫板寫生,在學院的畫室研究著比例與筆法,在街角煙霧繚繞的酒館進行著思想的爭鳴,在為參加各種沙龍而忙著選畫、貼標籤、裝箱、布展……
你的美術素養不再停留在知道幾幅畫作、幾個名字上,你與藝術的連結更加緊密。你會在一場美術展覽中關注畫作的派別和技巧,你會在子女接受美術教育時找出最經典的畫作,你會在某個地方旅行時,說出哪位美術家曾與你走過同一段路。
更重要的——你會更加深刻的感受到藝術的美好。面對安格爾(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的〈泉〉(The Source),你是否為少女潔白自然的胴體而讚嘆?面對米勒的〈晚禱〉(L'Angélus),你是否為農民的虔誠、寧靜、純潔而感動?面對雷諾瓦的〈煎餅磨坊的舞會〉(Le Bal au Moulin de la Galette),你是否聽到陽光在樹葉的空隙中歡躍喧鬧?面對梵谷的〈向日葵〉(Sunflowers),你的雙眼是否被那火焰般的明亮點燃?
林錡
代序─來赴一場藝術之約
繪畫是人類天生的藝術。人們從孩提時代,便懂得用簡單的線條勾勒眼中的世界。
好花不長開,好景不長在,有人卻能用畫筆將一剎那定格成永恆;平凡的事,平凡的物,有人卻能賦予其新的生命,帶人們發現它的美好;有形的景,無形的情,有人卻能將情感揮灑成動人心魄的色彩,喚起人們深深的共鳴。
這樣的作品,這樣的人,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它們永恆的銘刻在人類文明史上,深植入我們的頭腦,構成我們基本的常識。這套書,便是一封跨越世紀的邀請函,翻開它,來赴一場藝術之約。
它講的是美術家的人生,同時用人...
目錄
代序─來赴一場藝術之約
第1章 疾病和死亡籠罩下的童年
母親之死
卡琳姨媽和最初的繪畫
格魯納克之痛
第2章 青年藝術家的探索和嘗試
初涉畫壇
波西米亞集團
巴黎之行和〈病童〉的創作
第一次,認識了女人
第3章 法國的藍色催化
〈春〉,送他踏上巴黎求學之路
悲傷的聖克盧之夜
創作的累積:遊學期間的繪畫
理論的昇華:孟克的筆記和文學創作
無奈的「分離派」
第4章 藝術的爆發
留駐柏林
黑豬酒吧
孟克筆下的女人與愛情
死亡的回憶
穿越時空的吶喊
版畫創作
第5章 歐洲苦旅
萊茵河畔的破冰
凍結生命
徹底告別愛情
「一扇明亮的藝術之窗向我打開了」
精神崩潰之路
第6章 一輪重新升起的太陽
新的色彩和畫作
永遠的「太陽」
名揚世界
第7章 最後的日子
晚年生活
自畫像,從衰老走向死亡的自我觀察
二戰之痛
表現主義的先驅
附錄 孟克年譜
代序─來赴一場藝術之約
第1章 疾病和死亡籠罩下的童年
母親之死
卡琳姨媽和最初的繪畫
格魯納克之痛
第2章 青年藝術家的探索和嘗試
初涉畫壇
波西米亞集團
巴黎之行和〈病童〉的創作
第一次,認識了女人
第3章 法國的藍色催化
〈春〉,送他踏上巴黎求學之路
悲傷的聖克盧之夜
創作的累積:遊學期間的繪畫
理論的昇華:孟克的筆記和文學創作
無奈的「分離派」
第4章 藝術的爆發
留駐柏林
黑豬酒吧
孟克筆下的女人與愛情
死亡的回憶
穿越時空的吶喊
版畫創作
第5章 歐洲苦旅
萊茵河畔的破冰
凍結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