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非我,你也非你,
世界本來便是空寂、圓融、清靜、妙密的無相
達摩說:「境本非境,界也無界,世界本是空廓無相,也無聖道存在的境界。」
梁武帝不知所云,問:「既然無聖,那麼現在與朕說話的人是誰?」
達摩眼中空無一物,答道:「不知道。」
✽✽✽
達摩東來漢地開禪宗,慧可承上啟下受衣缽,僧璨受法成禪宗三祖,四祖道信的弘法禪修,五祖弘忍創東山法門,慧能作偈成禪宗六祖
⋯⋯
▎將小乘佛教帶入中國的第一人──安世高
東漢末年,西域安息國太子安世高隻身東來。當時正值中原動盪,安世高避禍江南,弘揚佛法並翻譯佛經。
•不再是「神仙方術」
其實在這之前,佛教就已傳入中國並有一定的影響力。當時的信徒對佛教的了解還很淺,主要把它當作一般的方術,以祈求福佑並希望藉以滿足一些現實需求。隨著來到漢地的僧人增多,信徒們已經知道域外僧徒有一種被稱為「禪」的重要修行方法,大家覺得都很神奇,但不知如何進行。
•小乘經典《陰持入經》
在這種情況下,安世高根據信徒的需求和自己的學問所長,譯出了早期的一批佛經。其中《陰持入經》是提倡由禪定退治煩惱,由戒、定、慧三學控制貪、瞋、痴三毒之方法的小乘經典。
▎中國禪宗初祖──菩提達摩
菩提達摩,原名叫菩提多羅,成年之後依照習俗更名為達摩多羅,簡稱達摩。在達摩成長的過程中,禪宗第二十七代祖師般若多尊者遊歷天竺國,一路弘揚佛法教化眾生。達摩被般若多尊者普度眾生的理想以及豐富的佛學智慧所吸引,就拜在般若多尊者的門下,成為禪宗的門徒。
•為傳播佛法,遠涉重洋
達摩出家後,發願要統一當時印度分裂的佛法思想。有一天,他問師父:「我得了佛法後,該往哪一國去做佛事呢?聽您的指示。」般若多羅尊者說:「你應該去震旦。」震旦指的就是當時的中國。達摩遵照師尊的囑咐,準備好行李,駕起一葉扁舟,乘風破浪,漂洋過海,花三年時間,歷盡艱難,終於到了廣州。
•與梁武帝談「功德」
達摩來到廣州後不久,梁武帝立即派使臣把達摩接到京都金陵,為其接風洗塵,以賓客之禮相待。相談時,梁武帝缺乏悟性,沒有領悟到達摩的話中禪理,達摩自知無法度化這位皇帝便離開了。
•廣集僧徒,首傳禪宗
後來,達摩到了河南嵩山少林寺,他認為是一塊難得的佛門淨土。於是,他就把少林寺作為他落跡傳教的道場。在少林寺,達摩廣集僧徒,首傳禪宗。自此以後,達摩便成為中國佛教禪宗的初祖,少林寺被稱為中國佛教禪宗祖庭。
►►►
◎何謂「禪」
「禪」一詞本是梵文「禪那」的略稱,其意譯為靜慮、思唯修等,即安靜地坐在那,集中思慮,排除雜念,沉思默想。透過精神高度集中,使心的思慮集中到某一點,從而達到內心寧靜,不受外界各種因素干擾的作用,屬於一種精神和意念的修練方法。
◎一花五葉
佛教傳入中國後,禪宗以達摩為祖,稱「一花」;後佛教禪宗在慧能的努力下發展演變為五個流派,即溈仰宗、臨濟宗、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被稱為五葉。宋代僧人釋道原在其所著《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八中說:「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這一花五葉見證了中國禪法的繁榮發展。
★本書特色:本書分為思想濫觴、一脈相承、佛法無邊、一花五葉共四章,主要內容為禪法起源、禪宗傳承、禪學弘傳、禪宗門派。本書採「說故事」的方式進行敘述,語言通俗,具有可讀性、欣賞性、知識性,能夠讓讀者全面接觸和感受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
作者簡介:
楊國霞,畢業於哲學系,研究道家哲學、儒家思想、禪學,熱愛寫作,著有《文化主體,天人合一的思想內涵》、《處世之道:傳統儒家的修行法寶》等書。
章節試閱
僧璨受法成禪宗三祖
534年,慧可禪師來到東魏的鄴都,即今河南安陽,大弘禪法。在安陽弘禪法時,當時有些不理解他學說的學者以及固守經文的僧徒,因而引起爭辯爭辯。
有個叫道恆的出家人就指斥慧可所說法要是「魔語」,他派遣上座弟子向慧可質難。然而雙方辯論的結果卻是道恆的那個弟子聽慧可說法後,竟心悅誠服地倒向慧可,這就使道恆更加不滿。後來,他賄賂官吏,企圖暗害慧可。
為了免於迫害,慧可離開鄴都,流離到今河南安陽、汲縣之間。後來慧可又和同門曇林南下隱居於舒州,即今安徽潛山縣內皖公山。
此後不久,慧可又攜始祖達摩所傳袈裟和4卷《楞伽經》,來到安徽安慶司空山,掘石窟而修禪。
576年,有一個年已不惑的居士來到司空山禮拜慧可。他對慧可說:「弟子身纏疾病,請和尚為我懺悔罪孽。」
慧可說:「拿罪孽來,我替你懺悔。」
這個居士考慮了一會兒,說:「我覓求罪孽而不可得。」
慧可說:「我已經為你懺悔完了,你當歸依佛法僧三寶。」
居士說:「今天見到和尚,知道僧是什麼了,但還不知道什麼是佛,什麼是法。」
慧可說:「是心是佛,是心是法,佛、法無二。」
居士沉思一會,然後說:「我今天明白了,罪孽不在內,而在外,不在中間,這就正如人的本心一樣。」
這位居士的罪孽本空的思想,成為後來禪家最為樂道的一種說法。這個居士能有這樣的見地,說明其很有慧根。慧可聽了他的回答,非常欣喜,並當即為他剃髮,收他為弟子,賜名僧璨,並說道:「是吾寶也。宜名僧璨。」
576年陽春三月,僧璨前往光福寺受了具足戒。僧璨為了感謝師尊為他懺罪的深恩厚德,就放下身心,侍奉師尊慧可達兩年之久。
有一天,慧可告訴僧璨:「菩提達摩遠自天竺來到此土,以正法眼藏及證信之物密付於吾,吾今授汝。汝當守護,無令斷絕。」說完他把正法眼藏與衣缽傳給了僧璨,並叮囑,「你當隱居深山,不可行化,避開國難。望你善去善行,等待時機,依法授人。」
僧璨禪師道:「師既預知,願垂示誨。」這樣僧璨成為了禪宗衣缽傳人,即禪宗第三祖。
慧可在將衣缽傳給弟子僧璨後,便離去了。
在慧可離去後,僧璨禪師謹遵師旨,沒有急於出來大肆弘揚祖師禪法,而是韜光養晦,往來於司空山和皖公山之間,過著一種隱修的生活,長達10餘年。在這期間,僧璨禪師只有道信一個弟子。
僧璨雖然沒有公開弘揚祖師禪法,但是他撰寫的《信心銘》卻對後世禪宗的發展,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這篇短短的文字,是僧璨當年的所悟所證,更重要的是,它能幫助門人更好地樹立起修習祖師禪法的正知正見。
《信心銘》是440字的偈語,詮釋達摩理入稱法之旨,至為深切。《信心銘》雖然文字不多,但可以說是字字珠璣,對禪修者來說,極富指導意義。
僧粲秉承達摩祖師的思想,堅持佛和身不二,佛性和人心是合一的。一心論是僧粲禪學的中心,他在《信心銘》說:
一心不生,萬法無咎;無咎無法,不生不心。能由境滅,境逐能沉;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兩段,無是一空;一空同兩,齊含萬象。
僧粲禪師的這段論說,概括了禪的崇高境界,就禪的崇高境界說,與《莊子·齊物論》的思想是相通的。
《信心銘》是禪宗的法典,也是中國禪宗修學指導的原則,雖然是在禪宗指導原則,實際上在大乘佛法的修學,無論是哪一宗哪一派或者是佛家常講的八萬四千法門,門門要想成就,都不能夠違背這個原則。
僧粲禪師以《信心銘》,上承達摩、慧可,下傳道信、弘忍,對於禪宗的建立、發展有著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
【閱讀連結】
在二祖慧可傳僧粲禪宗衣缽時,正值北朝動亂期間。當時南朝和北朝環境不同,在南方,各學派充分發展,百家爭鳴。佛教、儒學、道教相互抗衡,而在北方,爭論涉及華夷之辯,在少數民族統治的北朝,宗教之爭就含有了政治意義,於是,支持佛教、反對佛教的運動貫穿了這一期間,這也就是慧可所說的「國難」。
北朝這一亂局,直到隋王朝統一南北後才得以改變。由於隋文帝楊堅自幼在寺廟長大,當皇帝後,深信自己得到佛祖的保佑,因此大力提倡佛學,佛教遂開始了恢弘的階段,三祖僧粲也於這個時候開始大力弘法。
四祖道信的弘法禪修
隋文帝楊堅建立隋王朝之初,開始致力於佛教的推廣,採取了度僧、建寺、造像、寫經等一系列大規模地復興佛教的措施。
在這樣的形勢下,禪宗三祖僧璨廣為四眾宣傳《楞伽經》教義,名聲在外,人們奔趨禮拜。此時,有一個年方14歲名叫道信的沙彌,前來禮謁僧璨大師。
道信俗姓司馬,生於今湖北省武穴市梅川鎮。年少聰慧,自幼即對大乘空宗諸解脫法門非常感興趣。7歲時即皈依了佛門,法名道信。
道信的剃度師戒行不清淨,道信曾多次勸諫,但是對方卻聽不進。道信只好潔身自好,私下持守齋戒,時間長達5年之久。
後來,道信聽說舒州皖公山有兩個名僧在隱修,便前往皈依。原來這兩僧就是著名的禪宗三祖僧璨和他的同門曇林。
禮拜過三祖僧璨後,道信便問:「願和尚慈悲,乞與解脫法門。」
僧璨反問道:「是誰捆綁了你?」
道信道:「沒人捆綁我。」
僧璨道:「既無人捆綁,何求解脫乎?」
道信聞言,當下大悟。原來,自己所感到的束縛不在外面,而在內心。束縛完全來自於自心的顛倒妄想,如果看破了這些妄想,知道它們來無所來,去無所去,即不再會被它們所束。如果內心不解脫,到哪裡都不會自在的。因此,解脫在心,不在外。於是,道信在皖公山拜僧璨為師,侍奉左右。
道信拜僧璨為師後,跟隨僧璨學習禪法,這一學就是10年。在此期間,僧璨不時地點撥道信,並不斷地加以錘鍊,直到有一天,僧璨感到道信已經堪能大任,才把禪宗法衣傳給他。道信由此成為禪宗四祖。
在這期間,三祖僧璨不時地點撥道信,並不斷地加以鉗錘,直到因緣成熟,才肯把法衣託付給他。付法的時候,三祖說了一首偈子:
華種雖因地,從地種華生。
若無人下種,華地盡無生。
然後,僧璨語重心長地對道信說:「當年慧可大師傳法給我之後,行遊教化,長達30年,一直至入滅。如今,我已經找到了你這個繼承祖業的人,為什麼不去廣行教化而要滯留在這裡呢?」僧璨講完這些話,便離開了皖公山,南下羅浮山弘法。
道信當然非常希望能隨師前往,繼續侍奉祖師僧璨,但是沒有得到祖師的同意。祖師告訴他:「你就住在這裡吧!不要跟我走了,將來要大弘佛法。」
僧璨走後,道信繼續留在皖公山,日夜精勤用功。在皖公山居住了一段時間之後,道信覺得弘法的時機已經來到,於是也離開此地,四處遊化弘法。
隋大業年間,道信在吉州,即今江西吉安地區正式出家為僧。隋末,戰爭頻繁,天下大亂,道信禪師應道俗信眾的邀請,離開了吉州,來到江州即江西九江,住在廬山大林寺。
至唐初武德年間,道信又應湖北蘄州道俗信眾的邀請,來到江北弘法,不久在黃梅縣西的雙峰山造寺駐錫傳禪。
在雙峰山寺院,道信禪師一住就是30多年,期間道場興盛,法音遠布,「諸州學道,無遠不至」,門徒最盛時多達500餘人。
當時的蘄州刺史崔義玄,聞道信禪師之名也前來瞻禮。此外,還有新羅即今韓國的沙門法朗從其受心要。法朗歸國後,於胡踞上傳法,使中國禪學得以弘傳。
道信在雙峰山擇地開居,營宇立像,傳揚佛法,對禪宗的形成和發展有著重要作用。一般說來,要形成一個佛教宗派,除了要有宗主和獨成體系的教義外,還必須有一定規模的徒眾團體。道信之前,由於「遊化為務」無法形成這樣的僧眾團體,只有在道信定居雙峰山後,才形成這樣的僧團,因而才開始具備一個宗派的基本條件。
唐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非常仰慕道信禪師的德風,想一睹禪師的風采,於是下詔令四祖道信赴京。但道信以年邁多疾為由,上表婉言謝絕。這樣前後反覆3次。
唐太宗在第四次下詔時命令使者說:「如果再不來,即取首級來見朕。」使者來到山門宣讀了聖旨,沒想到道信引頸就刃,神色儼然。
使者非常驚異,不敢動刀,便匆匆回到了京城,向唐太宗報告了實情。唐太宗皇帝聽了,對祖師愈加欽慕,並賜以珍繒,嘉許大師的人品和志趣。
道信的思想以「一行三昧」為中心,以守自心為方法,透過漸修頓悟的方式體悟空無,這是道信禪法的特色。他十分強調般若學的一切皆空,他要達到的禪境是安心。安心非謂心不動,是指住心、宅心。他主張修禪者要攝心、止心,從而達到任運的境界,即任其自然的行為、生活。
在具體的修行方法上,道信是講方便法門的,他主張先要行懺悔,端坐不動,念諸法實相,除去障礙妄想。在此基礎上,進行念佛,以進一步去除執心,唸唸不斷,最後忽然而得到澄明解脫。
道信主張「佛即是心,心外無別佛」,把念佛與念心同一。念佛用「一行三昧」法,念心是觀心、守心。
道信所說的念佛並不是往生西方,念西方的佛,而是念自心之佛,因為佛在自心中,離開自心就沒有別的佛。這一看法把達摩以來的心性論,進一步突出為佛性論,突出了眾生與佛性的關係。道信把這種念佛稱為安心,他提出了五事方便來實現安心法門。
第一,心即是佛,佛即是心。諸佛法身,入一切眾生心想,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當知佛即是心,心外無佛。
第二,染淨為二,去染復淨。「染」的指愛著之念及所愛著之法。「淨」指解脫之念及所解脫之法。在道信看來,人的根性是不同的,因此,方便法門也應該有所不同。道信的方便法門就是針對不同根性的學人而設的。
第三,修一行三昧。一行即一相,就是行住坐臥,任何的狀況,都保持實相的、智慧的心。「三昧」又稱「正定」,這個定,是有智慧的定,是真正解脫的定,不是外道的強迫,壓抑的定。
「一行三昧」,就是無論行住坐臥,都保持一個虛空的心,保持一顆寬容的心,不離一顆菩提心,在道信看來,念佛即是心念,又是實相念。一行三昧即是唯心念佛和實相念佛的結合。
第四,入道安心要方便。禪的具體修法有淺深層次不同。道信首次明確地提到漸修漸悟的形式和具體方法。
第五,講究空。他拋開4卷本禪宗《楞伽經》,而把《金剛經》作為自己禪法的理論根據。強調「修道得真空者,不見空與不空,無有諸見」的實相義理。
道信以前的幾代禪師,在傳法方式上均以「遊化為務」,就是不在一個固定地方弘法傳教。他們隨緣而住,「不恆其所」,「行無軌跡,動無彰記」,「隨其所止,誨以禪教」。
道信改變「遊化為務」的傳統,採取定居傳法的方式。這一傳法方式的改變,對禪宗的形成和發展有著重要作用。
僧璨受法成禪宗三祖
534年,慧可禪師來到東魏的鄴都,即今河南安陽,大弘禪法。在安陽弘禪法時,當時有些不理解他學說的學者以及固守經文的僧徒,因而引起爭辯爭辯。
有個叫道恆的出家人就指斥慧可所說法要是「魔語」,他派遣上座弟子向慧可質難。然而雙方辯論的結果卻是道恆的那個弟子聽慧可說法後,竟心悅誠服地倒向慧可,這就使道恆更加不滿。後來,他賄賂官吏,企圖暗害慧可。
為了免於迫害,慧可離開鄴都,流離到今河南安陽、汲縣之間。後來慧可又和同門曇林南下隱居於舒州,即今安徽潛山縣內皖公山。
此後不久,慧可又攜始祖達摩...
目錄
思想濫觴—禪法起源
早期的依教修心禪
達摩東來漢地開禪宗
達摩祖師的禪法精要
慧可承上啟下受衣
一脈相傳—禪宗傳承
僧璨受法成禪宗三祖
四祖道信的弘法禪修
五祖弘忍創東山法門
法融開創牛頭宗一系
慧能作偈成禪宗六祖
佛法無邊—禪學弘傳
慧能嶺南弘法傳美名
禪宗正統體系的確立
道一開闢禪宗新境界
希遷又開禪學新起點
百丈懷海禪師立清規
趙州禪師觀音院弘法
禪學對其他文化的影響
一花五葉—禪宗門派
懷讓弟子創立溈山宗
義玄開啟臨濟宗弘法
弘盛不絕的曹洞宗風
文偃禪師創立雲門宗
文益禪師開創法眼宗
延壽禪師倡禪淨雙修
思想濫觴—禪法起源
早期的依教修心禪
達摩東來漢地開禪宗
達摩祖師的禪法精要
慧可承上啟下受衣
一脈相傳—禪宗傳承
僧璨受法成禪宗三祖
四祖道信的弘法禪修
五祖弘忍創東山法門
法融開創牛頭宗一系
慧能作偈成禪宗六祖
佛法無邊—禪學弘傳
慧能嶺南弘法傳美名
禪宗正統體系的確立
道一開闢禪宗新境界
希遷又開禪學新起點
百丈懷海禪師立清規
趙州禪師觀音院弘法
禪學對其他文化的影響
一花五葉—禪宗門派
懷讓弟子創立溈山宗
義玄開啟臨濟宗弘法
弘盛不絕的曹洞宗風
文偃禪師創立雲門宗
文益禪師開創法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