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亮的色彩與炙熱的心,荷蘭後印象派大師
一生中只賣出一幅畫,生活全依靠弟弟接濟,
十年燃燒生命,血淚鑄就不朽名作!
「有些人的靈魂懷著火焰,卻沒有人藉此取暖,路人除了看見煙囪中冒出的一點煙之外渾然未覺,兀自前進,我們能做的只有讓火焰繼續在體內燃燒,然後等待……」──出自梵谷寫給弟弟西奧的信
身為傳教士,他的宗教熱誠反而招來教會反感;想做個戀人,卻又總是在求愛時碰壁。即使被戀人接納,也受到雙方家長的反對,他滿腔的愛無處可去,卻越來越炙熱,終於化為大火,將自己熊熊燃盡。
▎〈吃馬鈴薯的人〉(De Aardappeleters)
陰暗、深綠的畫面色調中,油燈是唯一的光源,農夫一家人擠在狹小空間中,以憂愁嚴肅的表情分食著馬鈴薯,微微扭曲的肢體是費力支撐起生活的結果。
年輕時,梵谷曾懷著宗教熱誠走入礦區布道,礦工們艱苦、危險的生活觸動了梵谷的心靈,對中下階層的刻畫貫穿了他繪畫生涯中的大部分時光。也許因幾乎是自學成才,梵谷早期對人體結構的掌握並不夠精準,也可能,因為梵谷此時總是畫礦工、農夫、妓女,而這些人因為貧困與過度勞動的緣故,早已使得肌肉骨骼的生長變形。
▎〈唐吉老爹像〉(Portrait of Père Tanguy)
老人從容和藹端坐畫面中央,身後數幅繪畫滿溢日本浮世繪風情,輕柔、粉嫩,豔麗的用色與從前的梵谷大不相同,他來到巴黎,發現人在創作的路上也需要同伴的友誼與刺激。
〈唐吉老爹像〉創作於梵谷受弟弟西奧邀請前往巴黎以後,唐吉老爹是當地深受藝術家喜愛的畫具店老闆。梵谷在巴黎結識了許多藝術家朋友,置身在當時正興起的印象派與新印象派潮流中,也因為愛上浮世繪的大膽設色,梵谷用色逐漸明豔,這樣的特徵便展現在他為唐吉老爹畫的肖像之中。
▎〈向日葵〉(Sunflowers)
梵谷畫了一系列的向日葵,當中並非沒有飽滿盛開的輕盈花朵,但我們印象最深的卻總是另外幾張中焦黃、猙獰的垂死姿態,委靡、花瓣零落,卻充滿生命力地怒張著,對抗過度明亮的世界。
南法的陽光多麼刺眼。約從搬到亞爾左右開始,梵谷陷入對黃色的狂熱愛好之中,此後經常可以在他的作品中看見大片黃色,以及完美襯托黃色的深藍色。在巴黎時,好友高更向梵谷要了兩幅〈向日葵〉,他在亞爾再次描繪這個主題,也抱著能以此打動高更的念頭。
▎〈綁繃帶的自畫像〉(Self-Portrait with Bandaged Ear)
邀請高更造訪亞爾並未迎來好結果,這對朋友並不適合「同居」,他們爭執不斷,甚至大打出手,梵谷在緊繃的氣氛中精神崩潰,第二天被警察送往醫院包紮割下的耳朵。
據說由於請不起模特兒的關係,梵谷的一生中畫了數量可觀的自畫像,其中最具故事張力的當數這張耳纏繃帶的梵谷。公認梵谷因為精神崩潰而自殘割耳,然而事件真相撲朔迷離,連梵谷本人都說自己記不清。街巷軼聞中梵谷這麼做是為了討妓女的歡心,又據說梵谷是爭執中被高更所傷。我們已難以得知事件詳情,卻能看出他的瘋狂,與他情感的熱烈。
▎〈麥田群鴉〉(Wheatfield with Crows)
山雨欲來的陰翳天空看不出晨昏,一行烏鴉飛向天際,小路蜿蜒著,卻不通往任何地方,人們說這幅畫籠罩的不祥氣息,乃是在暗示著不久後即將到來的死亡。
梵谷在給弟弟的信中寫道:「我想用這幅畫來表達的,是極度的悲傷與極度的孤獨。」割耳事件之後,梵谷自願住進療養院中,後來又轉至西奧介紹的嘉舍醫生處看診,然而此時的梵谷生命已經進入尾聲,轉診後僅僅十週便舉槍自盡,〈麥田群鴉〉便是他在生命尾聲時創作的倒數幾幅畫。
◎本書特色:本書介紹藝術家梵谷的一生,包含其生平、重要作品以及與其他藝術家的交流。讀者能夠從梵谷出發,往前連結至林布蘭,往橫連結至塞尚、高更,從而更加詳細地了解那個藝術逐漸向現代轉變的年代。
作者簡介:
馬文佳,畢業於藝術史學系,研究主題為後印象派、表現主義、象徵主義等,曾發表過多篇此領域相關文章。
林錡,專職編者。
音渭,專職編者。
章節試閱
第1章 孤獨天才的誕生
梵谷的藝術家族
現在提起繪畫,許多人第一個想起的都是畫出〈向日葵〉的後印象派畫家梵谷(Vincent Willem van Gogh)。然而恐怕梵谷自己和他龐大的家族都沒有想到,在他死後的一百多年間,他竟成為當時赫赫有名大家族的唯一代言人。「梵谷」其實是一個古老、顯赫的荷蘭家族的姓氏,其歷史可以追溯至十六世紀。到了十九世紀,這個家族幾乎擁有整個歐洲半數以上的畫廊,在軍事、神職等受人尊敬的領域中也不乏人才。
這個家族有很多一脈相傳的特質,譬如心高氣傲卻心地善良,並且似乎生來就有對繪畫極高的鑑賞力和敏銳的商業直覺。和梵谷家族來往的朋友也大多是成就極高的藝術家和鑑賞家,當時的畫家們若想成為一流的藝術家,至少必須要有一幅畫掛在梵谷家族的畫廊中。然而這樣一張「風車之國」上的巨大人際網並沒有讓梵谷家族的成員就此一帆風順,相反,他們每個人都為了家族的名譽努力地奮鬥著。
梵谷的祖父,與他同名的文生‧梵谷(Vincent van Gogh)是一位博學多聞的新教牧師,這是個神聖的職業。他的名字文生有「成功」的意思,而他也沒有辜負這個名字,年紀輕輕就功成名就。
他和梵谷的祖母生下了六個女兒和六個兒子,可惜一個女兒年幼時便夭折了。這些孩子當中,另一個同名的文生伯伯是位大畫商,小時候因為身體不好,沒能上大學,但他是一個很有才華、很精明的人。他最初在荷蘭第三大城市海牙賣畫材,但在幾年間他的畫廊就成為全歐洲著名的畫廊。而後他與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畫廊古比爾公司(Goupil & Cie)訂立了合股合約,在巴黎、柏林、布魯塞爾、海牙、阿姆斯特丹都有他的藝術品經營公司。
文生伯伯和梵谷的父親是親密的兄弟,所以梵谷與他的弟弟西奧(Theo)起初都在這位伯伯的店裡工作,並透過這份工作認識了許多畫家,見識了許多名畫。由於文生伯伯一家無法生育,膝下沒有親生子女,他一直把梵谷和西奧當成自己的孩子來培養。
另外兩位畫商叔叔分別是亨德里克(Hendrik)和柯尼利斯(Cornelis)。亨德里克在布魯塞爾、阿姆斯特丹經營著當地最大的畫廊;而柯尼利斯是全荷蘭最大藝術品商的總經理,每天都有上百幅畫家的新作由他們的眼睛決定是要展出或者是被淘汰。而約翰尼斯‧梵谷(Johannes van Gogh),同樣是梵谷的叔叔,是當時荷蘭海軍的最高領袖,他出門走在路上,滿街的人都爭著向他行禮。這樣一家人牢牢扎根在荷蘭的土地上,梵谷這個姓氏也幾乎成為荷蘭的地標,梵谷家族每新生一個孩子,周圍的人都要禁不住羨慕這個孩子生來就有的名譽和可能繼承的財富。
相較於梵谷幾位聲名顯赫的叔叔伯伯,梵谷的父親西奧多魯斯(Theodorus)顯得事業平平。他從烏得勒支(Utrecht)的神學院畢業之後,繼承梵谷祖父的事業成為一位基督教牧師,但他的牧師職涯似乎並不算很成功。不知道為什麼,他總是被調往津德爾特(Zundert)、紐南(Nuenen)等偏僻的荷蘭小鎮。按他自己的想法,他早就應該在某個市中心的大教堂里布道了。然而,他是一位心地善良的牧師,他常常把食物和衣服分給附近貧苦的人們。他對上帝的虔誠和對窮苦大眾的同情為他贏得了鄰居們的愛戴。這種溫和與同情心也遺傳給了他的六個孩子。
西奧多魯斯‧梵谷總是穿著牧師莊重的黑色外衣、乾淨的白襯衫,他眼神溫順,當中卻充滿著對未來的肯定和堅毅。1851年,這位在津德爾特得到「英俊牧師」雅號的梵谷家族成員和來自海牙的安娜‧科內莉亞‧卡本圖斯(Anna Cornelia Carbentus)結婚了。安娜是一位溫婉端莊的女性,受過良好的教育,她總是全心全意地跟隨著丈夫,努力經營整個家庭。值得一提的是,她在操持家務之餘,也創作了一些高水準的畫,她尤其喜歡畫花卉靜物素描。此藝術氣質的養成與她的家庭背景密不可分。
海牙是一個藝術聖地,那裡畫家雲集、畫廊眾多,在海牙居住的人對於繪畫的熱情堪比巴黎。安娜的父親威廉‧卡本圖斯(Willem Carbentus)是海牙生意興隆的書本裝幀師。他技術精湛,眼光獨特,甚至還裝訂了荷蘭的憲法,並因此被稱為荷蘭「國王的裝幀師」。老卡本圖斯也是一位熱愛藝術的人,與海牙很多畫家都有來往,他的另一個女兒也嫁進了梵谷家族,成為文生伯伯,也就是古比爾公司老闆的妻子。
這樣的結合無疑讓梵谷家族在海牙的地位更加穩固,安娜的兒子們一直受到古比爾公司的關照和影響也成了理所當然的事了。卡本圖斯家的後代中,還有婕特‧卡本圖斯(Ariëtte Sophia Jeannette Carbentus)。她是老卡本圖斯的外孫女,後來嫁給了海牙畫派的代表畫家安東‧莫夫(Anton Mauve),就這樣卡本圖斯家族的藝術地位逐漸在荷蘭確立起來。然而老卡本圖斯的家庭也有不幸,他的小女兒患有癲癇,也就是說這個家族有癲癇的基因,而這種基因後來偏偏又在安娜的一個兒子和一個女兒身上顯現出來,我們偉大的梵谷就是那個可憐的兒子。
天才的出生
津德爾特是一個位於荷蘭北布拉邦省(Noord-Brabant)的小鎮,距離比利時很近。這裡生長著茂密的松林、一叢叢的橡樹,遠處有起伏的原野、黃色的沙土以及黃昏時的夕陽,這一切交織出一幅迷人的鄉村圖景。津德爾特教區的牧師住宅是座木質結構的房子,與市場和鎮公所隔著一條馬路。二十五年來,西奧多魯斯‧梵谷的家就在這裡。
梵谷家廚房的後面有個花園,園內栽著刺槐,幾條小徑穿過精心培育的花圃。每天,西奧多魯斯就穿過花園後面的樹叢到教堂去。教堂是一座小小的木造房屋,兩側各有兩扇哥德式的小玻璃窗,地板上放著十幾張硬板凳,幾個取暖用的炭火盆固定在地板上,後面的樓梯通向一架老式風琴。這是一個屬於喀爾文教派的簡樸禮拜堂。在這個小鎮上,每天傳教、生活,都平靜而單一。西奧多魯斯想,要是有個孩子到來就好了,那樣他就可以跟他講述上帝的仁慈、家族的故事,還要讓他學很多東西,好讓他去荷蘭最好的阿姆斯特丹大學唸書。
1852年3月30日,就是在這樣一個安靜的地方,安娜生下了她的第一個孩子。西奧多魯斯‧梵谷滿懷期待,打算讓這個孩子沿用祖父和伯伯的名字,將他命名為文生‧威廉‧梵谷。西奧多魯斯還想好,要讓這個孩子也成為像他祖父那樣偉大的牧師,在某個大教堂,比如聖瑪麗大教堂裡傳教,這樣梵谷家族的每一代就都有一個好牧師了。
可惜,這些願望都落空了,那孩子生下來就是個死胎。嬰兒到來的欣喜在一瞬間消失殆盡,死亡籠罩了這個家庭。西奧多魯斯不停地向上帝懺悔,願上帝對他仁慈一點,無論如何都別剝奪他做父親的機會。同時,他也祈禱,願這個未在世上待過一天、也沒有任何過錯的孩子能夠去到上帝身邊。而年僅二十多歲的年輕母親受不了這樣的打擊,陷入了深深的哀痛之中,她織好的小衣服、縫好的小被子整整齊齊地躺在小木床上,可它們的主人卻從未把它們穿起來過。此後很長一段時間,津德爾特的居民看到的牧師和他的妻子都神情呆滯,精神萎靡,他們在面對教徒和鄰居時仍然是溫和,儘管這也掩蓋不了他們神色之間的疲憊。
一年後的同一天,又一個梵谷家族的新成員來到了這個家庭,牧師夫婦在欣喜之餘對他加倍疼愛。為了彌補上一個孩子給這個家庭帶來的缺憾,這個孩子一出生便被慎重地冠以他死去哥哥的名字──文生‧威廉‧梵谷,他就是日後憑藉其熱情且瘋狂的生活方式和藝術作品被世人永遠銘記的梵谷。小梵谷長得很健康,紅色的頭髮豎立在腦袋上,臉色紅潤,手臂和雙腿都強壯有力,他和梵谷家族的每個嬰兒一樣長著一副招人喜歡的模樣。
但是,梵谷的到來並沒有給他的家庭帶來多少喜慶的氣氛,每次看到梵谷哭鬧、翻身,甚至可說他的每一個動作,都讓他的父母情不自禁地想到與他同名的哥哥,接下來便是一陣長長的哀嘆。也許就是因為他的父親和母親還沉浸在失去上一個孩子的悲痛之中,梵谷空白的心一出生就被塗上了陰影。他沒有學會父親的堅毅,也沒有學會母親的細膩,他不懂父母為什麼常常突然難過起來,所以他索性不去管父母,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大概也是由於受歐洲陰冷溼潤氣候的影響,他喜歡孤獨,從來就不善於面對人。
兩年後,當安娜終於漸漸從喪子的悲痛中緩過來,她的女兒安娜(Anna)、伊麗莎白(Elizabeth)、威廉敏娜(Willemina)和兒子西奧相繼出世,父母不得不為了一個個小生命盡心竭力,把稍大一些的梵谷放在了一邊。就這樣,梵谷在嬰孩時代的啼哭並沒有得到家庭中太多關注,而他卻偏偏天生就急切渴望得到愛護,在弟弟妹妹出生以後,習慣了做自己事情的他也不習慣像一個有擔當的哥哥那樣疼愛弟弟妹妹們,甚至在父母終於有空關心他時都顯得非常不自在,甚至給予他們無情的回擊。對於年幼的梵谷來說,父母的時間被拿走了大半,也許一同被拿走的還有來自親人的親密和溫暖。這一現實給了梵谷一生極大的影響,直到二十年後,梵谷回憶起他缺乏母愛的淒苦童年,在給他最信任的弟弟西奧的信中還寫道:「一顆發芽中的種子不該暴露在寒風中,但那就是我生命的初始情況。」
梵谷的童年時光
雖然梵谷一直感覺不到,但其實,善良的父母是最疼愛梵谷的。在他們子女眾多的家裡,孩子們嬉戲和玩耍總是遭到父親的大聲呵責,而這些大聲呵責卻從來不針對梵谷。梵谷平日裡很安靜、乖巧,可是他任性起來卻脾氣極大。有一天,外祖母來到津德爾特探望他們一家,正好碰上梵谷發脾氣。外祖母把梵谷推到門外,生氣地對他的母親說:「哎呀,我養了十二個孩子,從來沒見過這麼任性的傢伙,這要好好管教啊!」母親輕嘆一聲沒說話,一來她捨不得管教梵谷,二來她最了解自己的孩子,梵谷生性善良,從不傷害別人,如果他發脾氣,那一定是別人打擾了他。
梵谷平時喜歡避開小鎮裡筆直的街道、井然有序的小屋,通過丘陵和山谷尋找去往郊外的道路。他每次獨自出去總能發現很多令人驚奇的東西,他知道最美的花朵長在哪裡,對於鳥類,他知道牠們築巢或生活的地方。如果看到一對雲雀降落在麥田裡,他知道該怎樣接近牠們而不折斷周圍的禾苗。梵谷對小蟲、小鳥再友好不過了,他把遇到的各種小蟲帶回家,一隻隻放進小盒裡,排在一張白紙上,還用筆寫下他為小蟲取的各種好聽名字。
梵谷沒有留下任何一幅那個時期的鋼筆或鉛筆素描。這個未來的大畫家當時並沒想到要以畫畫為志業,只是懷著一顆童真的心體驗生活。不過梵谷對自然的審視向來是這麼執著。我們可以想見或許就是從那時開始,梵谷的心中有了向日葵、有了星空、有了屬於他自己的世界,他的眼睛總是能敏銳地捕捉到他關心的東西,而不管是什麼,一旦入了他的眼,似乎就不可避免地成為他的藝術。
當然,這樣細緻的觀察也與他幼年的經歷有關。他曾隨伯父們居住在擁有豐富藏畫的布林旋哈維的別墅裡,他們經常一起去看畫,帶著這樣一雙看畫的眼睛去看待自然,我們不難想像為什麼梵谷眼中的世界如此不一樣。有時,梵谷也悄悄動筆,畫一些素描和水彩,從此便有自然能夠了解他的心事了,他可以透過畫畫和自然對話。這時,他的叔叔伯伯們還沒有給他任何繪畫上的指導,他僅是憑藉感覺表達自己的內心。
八歲那年,梵谷稚嫩的小手畫出了第一張素描:冬天的花園裡,一隻貓在光禿禿的蘋果樹上瘋狂地飛奔著。梵谷對藝術感覺的自然表達是如此驚人,這使得他那具有繪畫鑑賞力的母親大吃一驚,那些線條和陰影的運用表現出了梵谷幼年時期驚人的洞察力和天賦。素描是使人極度勞累的畫種,比油畫更勝。翻開梵谷上百幅童年的素描畫作可以發現,當時的梵谷很健康,下筆有力,而且極具耐心冷靜,讓他有比同齡的孩子更鎮定的筆觸。在此之前,歷史上還從來沒有過一位藝術大師在這樣的年齡就畫出如此動人心魄的作品。
母親誇獎他畫得好,要他把畫拿給弟弟看看。可是梵谷卻不知道該如何應對別人的表揚,敏感的梵谷把自己的任何情感都無限放大,作為本能的牴觸令他紅著臉把畫撕成了碎片。這件事讓他在家人看來顯得越來越奇怪了。弟弟妹妹們不敢接近他,卻常常偷看他畫的畫,不管是畫花朵還是橋梁,畫貓狗還是小鳥,這些畫總是那麼富有感情。只有在這些畫面的感染下他們才肯承認他們那紅頭髮、穿著邋遢衣服、孤僻而暴躁的哥哥並不是野人。
由於性格孤僻,梵谷和另外幾個弟弟妹妹們的關係始終處不好,唯獨和弟弟西奧感情深厚,沒有人知道為什麼。他們倆總喜歡待在一起,常常相約去雷斯威克的那個磨坊裡玩。仲夏時節,他們躲在高高的麥子中間玩耍。西奧彷彿能讀懂梵谷的心思,當梵谷突然安靜下來專注地看著那些金黃色的麥子時,西奧就在旁邊默默地看著,他不像其他人那樣把梵谷當成小瘋子。梵谷因此也願意和西奧說話,他們常沿著溪邊的小路散步,計劃著怎樣度過一生。
歡樂的童年時光總是很短暫,十一歲時,梵谷被送到澤芬貝亨的寄宿學校讀書,對他而言,這段經歷中唯一的遺憾就是少了西奧的陪伴。在學校裡,他被更多人視為「小野獸」,因為他喜歡一個人想問題,少言寡語,同學們漸漸對他避而遠之。但梵谷對此倒是毫不在乎,他還在那所學校裡隨手畫了一些畫。同時,梵谷家族遺傳給了他一個絕頂聰明的大腦,沒過多久,他因為成績遠遠超過其他學生,被父母接回家自學了。
因為梵谷最小的弟弟柯尼利斯‧梵谷(Cornelius van Gogh)即將出生,家裡的空間和父母的精力似乎都裝不下這麼多年齡層的調皮孩子,加之梵谷到了該上學的年齡,所以同年,他又被送入蒂爾堡的文法學校學習文法。在那裡他學習了法文、德文和荷蘭文,梵谷對於知識並不排斥,他學得非常認真。但他在那裡也沒有待太久,他認為學習的同時還應該做更多更有意義的事情,而在文法學校裡從早到晚只能對著那些書本。他懇求父親讓他做別的事,父親知道執拗的梵谷一旦決定了什麼事情就很難再改變心意,也就只好和文生伯伯打了個招呼,決定在第二年讓梵谷進入古比爾公司學習經營畫商的生意。
第1章 孤獨天才的誕生
梵谷的藝術家族
現在提起繪畫,許多人第一個想起的都是畫出〈向日葵〉的後印象派畫家梵谷(Vincent Willem van Gogh)。然而恐怕梵谷自己和他龐大的家族都沒有想到,在他死後的一百多年間,他竟成為當時赫赫有名大家族的唯一代言人。「梵谷」其實是一個古老、顯赫的荷蘭家族的姓氏,其歷史可以追溯至十六世紀。到了十九世紀,這個家族幾乎擁有整個歐洲半數以上的畫廊,在軍事、神職等受人尊敬的領域中也不乏人才。
這個家族有很多一脈相傳的特質,譬如心高氣傲卻心地善良,並且似乎生來就有對繪畫極高的鑑賞力和...
推薦序
來赴一場藝術之約(代序)
繪畫是人類天生的藝術。人們從孩提時代,便懂得用簡單的線條勾勒眼中的世界。
好花不長開,好景不長在,有人卻能用畫筆將一剎那定格成永恆;平凡的事,平凡的物,有人卻能賦予其新的生命,帶人們發現它的美好;有形的景,無形的情,有人卻能將情感揮灑成動人心魄的色彩,喚起人們深深的共鳴。
這樣的作品,這樣的人,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它們永恆的銘刻在人類文明史上,深植入我們的頭腦,構成我們基本的常識。這套書,便是一封跨越世紀的邀請函,翻開它,來赴一場藝術之約。
它講的是美術家的人生,同時用人生的河流串起每一處絕妙的風景,也就是他們的作品。他們的生命從哪裡開始,他們有怎樣的家庭、怎樣的童年、怎樣的愛情、怎樣的病痛,又怎樣成長、怎樣探索、怎樣謀生,那些偉大的作品又是在什麼情況下誕生……你會在這裡一一找到答案。
他們其實不是藝術聖壇上那一張張用來膜拜的畫像,而是跟我們每個人一樣,有血有肉,有哀有樂。米勒(Jean-François Millet)有一個溫暖快樂的童年;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生了一個成為20世紀著名導演的兒子;高更(Eugène Henri Paul Gauguin)最先是一位從事金融業、收入豐厚的業餘畫家;梵谷(Vincent Willem van Gogh)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年才賣出一幅畫;畢卡索(Pablo Ruiz Picasso)情人無數,80歲時還迎娶了35歲的妻子;孟克(Edvard Munch)一生在親人去世、病痛、菸酒、精神癲狂中度過,卻活到81歲高齡……每一幅經典畫作,不再是展覽牆上的木框,而與鮮活的生命有所關聯。你能夠如此真切的感受到那些線條與色彩是由怎樣的雙手來勾勒的。
當這許多位美術家匯集到一起,又串起了一部美術史,他們是美術史上最璀璨的珍珠。每一本書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呼應,他們是自己的傳記主人,同時又是其他傳記主人的背景。有時,幾位名家同時出現或前後承接,你會發現他們在時間和空間上竟如此相近。你彷彿徜徉在巴黎的羅浮宮,漫步在楓丹白露森林,沉浸在濃厚的藝術氛圍中。你看到他們在塞納河畔背著畫板寫生,在學院的畫室研究著比例與筆法,在街角煙霧繚繞的酒館進行著思想的爭鳴,在為參加各種沙龍而忙著選畫、貼標籤、裝箱、布展……
你的美術素養不再停留在知道幾幅畫作、幾個名字上,你與藝術的連結更加緊密。你會在一場美術展覽中關注畫作的派別和技巧,你會在子女接受美術教育時找出最經典的畫作,你會在某個地方旅行時,說出哪位美術家曾與你走過同一段路。
更重要的──你會更加深刻的感受到藝術的美好。面對安格爾(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的〈泉〉(The Source),你是否為少女潔白自然的胴體而讚嘆?面對米勒的〈晚禱〉(L'Angélus),你是否為農民的虔誠、寧靜、純潔而感動?面對雷諾瓦的〈煎餅磨坊的舞會〉(Le Bal au Moulin de la Galette),你是否聽到陽光在樹葉的空隙中歡躍喧鬧?面對梵谷的〈向日葵〉(Sunflowers),你的雙眼是否被那火焰般的明亮點燃?
林錡
來赴一場藝術之約(代序)
繪畫是人類天生的藝術。人們從孩提時代,便懂得用簡單的線條勾勒眼中的世界。
好花不長開,好景不長在,有人卻能用畫筆將一剎那定格成永恆;平凡的事,平凡的物,有人卻能賦予其新的生命,帶人們發現它的美好;有形的景,無形的情,有人卻能將情感揮灑成動人心魄的色彩,喚起人們深深的共鳴。
這樣的作品,這樣的人,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它們永恆的銘刻在人類文明史上,深植入我們的頭腦,構成我們基本的常識。這套書,便是一封跨越世紀的邀請函,翻開它,來赴一場藝術之約。
它講的是美術家的人生,同時用...
目錄
代序—來赴一場藝術之約
第1章 孤獨天才的誕生
梵谷的藝術家族
天才的出生
梵谷的童年時光
第2章 對夢想的探索
畫商的潛力
從畫商到牧師的轉變
想當福音傳教士的日子
藝術家之夢
第3章 向畫家啟程
努力鑽研畫技
在海牙的潦倒與成長
沉重的打擊
第4章 在苦難中堅持
建立一個家
油畫之路的開始
家庭的變質
悲慘離開
第5章 全新的開始
鄰居的異樣眼光
初識印象派
吃馬鈴薯的人
第6章 梵谷在巴黎
梵谷和巴黎的相遇
志同道合的印象派畫家
為印象派貢獻的理想
第7章 在梵谷熱愛的黃房子中
再陷孤獨
和高更的論辯
藝術家的瘋與死
第8章 生命的尾聲
重返巴黎
和嘉舍醫生在一起的日子
創作熱情的喪失
一片燦爛的向日葵
附錄 梵谷年表
代序—來赴一場藝術之約
第1章 孤獨天才的誕生
梵谷的藝術家族
天才的出生
梵谷的童年時光
第2章 對夢想的探索
畫商的潛力
從畫商到牧師的轉變
想當福音傳教士的日子
藝術家之夢
第3章 向畫家啟程
努力鑽研畫技
在海牙的潦倒與成長
沉重的打擊
第4章 在苦難中堅持
建立一個家
油畫之路的開始
家庭的變質
悲慘離開
第5章 全新的開始
鄰居的異樣眼光
初識印象派
吃馬鈴薯的人
第6章 梵谷在巴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