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中年困境的六大自助法
綜合大量的自助資料做出摘要來幫助人們度過中年期,是一項艱鉅的工作,我不會這麼做。相反地,我會縮小範圍,把跟一些心理學家訪談的內容,還有許多採訪對象的訪問內容,以及我自己處在幸福曲線底部的實際經歷,將我所聽到、看到,以及經歷過的種種方法,整理成有用的建議。
這些方法似乎特別適合用在度過中年困境,雖然沒有一種是萬靈丹,但都有堅實的科學基礎,也有成功的案例,有助於我們擊敗試圖困住我們的負面回饋循環。
一、正常化--你的負面情緒一點也不奇怪
正常化是一個治療術語,幫助人們體認到自己的情緒並不奇怪、也非病態,所以不需要擔憂。心理學家表示,中年人因為自己的不滿情緒而接受諮商時,心理學家會強調他們是正常的。「我做了很多正常化的步驟,幫助他們認識這並不是性格缺陷,也不代表他們天生或後天出了問題。」科曼告訴我,「從生命的進展來看,這是正常的、意料中會發生的事;而且根據研究顯示,這種情況是有時間性的。」
想到卡爾用「可怕」這個形容詞來描述他在四十多歲時的沮喪,他想知道自己是不是瘋了。再想想前面提到的賽門,在四十多歲開始懷疑自己是否曾經感到滿足,或者是否有能力再度知足,他也擔心自己是否有嚴重的心理問題。對於這種莫名的不滿,既沒有藥物、也沒有任何療法可以解決嗎?當年我陷入低谷時,我也曾改變對自己的看法,並自我質疑:這個不知感恩、不知足、自我貶低的傢伙是新的自我嗎?這是我現在的新人格嗎?
心理學家說正常化有多方面的功用,例如,它可以協助人們體認到中年的不滿是正常的,藉此減少羞恥感和孤獨感。心理學家兼東田納西州立大學諮詢中心主任的丹.瓊斯就一直強調,中年時期的困境是個過度階段,而不是危機,儘管過程令人不太愉快。
正常化除了可以去除中年困境的病態標籤外,還可以打破中年困境不斷自我膨脹的惡性循環。我們已經對自身感到不滿和失望了,一旦仔細去分析自己的感受時,發現找不到任何理由可以合理解釋自己的情緒,於是就對自己的失望和不滿感到愧疚。這種負面循環還會讓我們把情緒獨立於生活環境之外單獨看待,但是這樣的客觀對我們並沒有好處,越客觀看待自身的情緒,我們就會越覺得自己不知感恩。
我們可以嘗試做以下的事來加強感恩的心,例如列舉自己的幸運之處,提醒自己生活中美好的事,或者寫感謝信,這些都是很好的建議,因為感恩是一種具有療癒的美德。
不過,列舉自己的好運有可能弄巧成拙,這好像是在提醒自己先天條件是多麼優秀,會讓感恩之心顯得有點惺惺作態或是有點誇耀。科曼告訴我:「我常會聽到人們向我抱歉說他們的問題是『第一世界的問題1』,但是這種看法只會增加他們的不快樂。」
以我的情況來說,細數自己的好運雖然暫時會提高生活滿意度,但也增加了我認為自己不懂感激的困惑和煩惱,所得到的任何好處都頭來都會自我抵銷掉,因為這樣做在無形中也提高了自我的期望值。
對此,解決之道應該包含期待值管理,藉由讓人們理解到過於樂觀的期待是正常的,而因過於樂觀對結果感到失望也是自然的。換句話說,就是「別期望太高」。事實上,如果你在年輕時並未過度樂觀,那麼你可能會憂鬱。當不合理的不滿足情緒被視為是正常現象時,也就不是什麼性格缺陷或病態,它是一種非常正常的狀態調整。所以,你可以感到不滿,但不應該對自己的不滿有愧疚感。
如果人們知道所有人的生活滿意度都呈現U型曲線,而且大多數的期待和結果都有落差時,那麼他們對生活的不滿將會大大降低。史瓦特認為,正常化會有雙重影響:第一,如果告訴人們隧道的盡頭有一盞燈,光是這點就很有幫助了。第二,如果人們知道這是個正常的發展階段,或許將有助於打破負面回饋循環,而且痛苦也會比較少。
大約在五十歲時,我不滿的狀況開始消散,這種改變似乎是自然來到,而不是我刻意為之。不過,我相信我知道了有幸福曲線這件事的存在之後,確實幫助我緩解了這個痛苦的過程,它幫助我理解之前看似奇怪、應該要被責備的消沉其實是正常的現象。我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盡量讓更多人知道幸福曲線這個概念,而且它是正常的,在某方面來說也是對人生有益的,反而抵抗它結果會恰得其反。
所以,如果列舉你的好運不會讓你感到失望,那麼就去做吧!在幸福曲線的底部的人難有感恩之情,就放自己一馬吧!
二、停止內心的自我批判
正如我之前所提過的,在四十多歲時,我被心中的批判聲音所包圍,這些聲音責備我浪費生命,成就太少,跟同齡人比起來落後太多。
「造成痛苦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社會比較。地位焦慮是自我折磨的組成要素之一:我的成就夠好嗎?我是個魯蛇,還是人生勝利組?」科曼說。就像我們所見,在幸福這件事上,不管我們先天的條件多優秀,追求更高的地位總是會功敗垂成。這就是為何經濟學家理查.拉亞提出下面的建議,雖然我在第二章引述過,但是這個很重要,值得再說一遍:想要獲得幸福的秘訣之一,就是不要跟比你成功的人比較,而是要跟不如你的人比較,記得總是要向下比較而非向上比。
這說起來容易做到難。人類的天性是想得到更多,因此就會不斷往前比、向上看,特別是在年輕時,向上比較會讓我們雄心萬丈,使我們訂出令人興奮的計畫,也給我們樂觀的精神,想像未來的成就和滿足。二十年後,我們年輕時的雄心壯志和樂觀開始產生不良的影響,因為我們一直在追求成就,這時意識到自己已經沒有時間去實現了。對我來說,尤其令我不安的是,我向上比較的衝動有時會失控,背棄自己的價值觀,例如我會非常羨慕那些成功的電視記者或小說家,但是我從沒有特別想從事電視節目製作或者寫小說。
對我來說,可能對其他人來說也是如此,最糟糕的向上比較是跟自己比較,或者更精準地說,是和一個理想化、遙不可及的自己比較。為何我不夠努力?為何我最近的文章沒有幾個月前寫得好?為何我昨天沒有對情人說出適當的話?我們每天都會犯這種的錯誤,所以我從不缺自我批判的理由。當然在某種程度上,自我批判是健康的,但是在我四十幾歲時,自我批判嚴重影響了我的人生,幸好我找到緩解方式。
我自創了一套簡單有效的認知療法,來緩解我的自我批判。每當我又開始要對跟別人攀比時,我會有意識地打斷它,提醒自己:「不要比較(誰誰比我成功多了)」、「我如果再跟誰比較那就是浪費生命。」、「我今天不一定要完美」,並把這個想法轉換成一些有建設性的東西。當我的思緒開始飄向生活中所有的錯誤清單時,我會對自己說上面那些話,然後馬上停止。這個舉動幫我中斷了那些嚴厲的內在自我批判,它很容易就變成半自動化地出現,而非這真的有什麼療效。但是這樣做有兩個優點;打破負面思考的漩渦,以及讓自己覺得理性思考可以發揮一點作用。
我的這個認知干預法可能對你沒效,你可以嘗試找到對自己有用的中斷法,當你找到時,你會對它的效果感到訝異。
三、活在當下
幸福曲線的谷底是個時間陷阱。生活滿意度在過去那幾年沒有達到期望,未來的幾年內似乎也只會下降。對過去的失望和對未來的悲觀扼殺了當下的滿足感。
「正念」指的是不做批判地關注當下,而不是不斷地預測未來或重新評估過去。一九七一年拉姆.達斯(Ram Dass)在一九七一年的暢銷書《活在當下》說明了這個概念。冥想是一種古老且廣被運用於通向正念的途徑,透過將注意力集中在具體直接的事物上,比如呼吸,試圖控制遊走的思緒和內心的雜音。這幾十年來,科學家對冥想做了許多科學驗證,結果證明冥想確實可以減少焦慮,增加正面情緒。現在許多企業,甚至軍隊都在採用這種方法。
冥想的目的在於改變自動思考,從而馴服內心的「大象」。心理學家強納森.海德曾寫道:「持續幾個月每天進行冥想,會明顯減少恐懼、負面和偏執思考,並改善情緒問題。瑜珈、太極拳和其他關注在當下的訓練,也都有同樣的效果。
以我的例子來說,在我情緒最低落時,我並沒有嘗試冥想或瑜珈,我會做些運動,或者在黑暗的房間裡聽音樂,在嘗試多次多種方法後,我發明了一種對我自己有效的認知行為療法,就是我前面所說的中斷法。當我思緒偏離了當下,糾結於過去或未來時,我會試著讓飄盪遊走的思緒中斷,帶回到當下,此時此地。例如,當我跟情人在床上時,我會把注意力放在伴侶的呼吸上。在我的採訪中,有些人會採用冥想、心靈相關的APP,或心智鍛鍊來培養正念,這些方法的幫助雖然溫和但卻有效。
根據科曼的說法,正念可以幫助杏仁核平靜下來,杏仁核是我們大腦中產生焦慮和恐懼的地方。正念有助於我們接受和掌控困擾的感覺和無法解決的狀況。
他指出:「我們不能老想著要克服問題,很多時候,我們需要培養平靜、接納和寬容的態度。」正念能幫助我們克服對不滿的情緒執著不放,並中斷負面回饋。所以……,活在當下吧!
四、與人分享你的困難
對現代人來說,在艱困時期單獨行動不是個好主意,因為人類是高度社會化的物種。當我們面對像罹患癌症或失業這類的衝擊時,我們本能會去尋求幫助與支持,而且通常只會跟最親近的人分享。
中年回饋陷阱對我們最有害的特徵是,它使我們的社交本能和自己做對,我們的不幸不是因為自身的客觀環境所造成,這會讓我們感覺是否是因為自己的性格有缺陷才致如此,所以我們為自己的不幸福感到羞愧,並把這個感覺隱藏起來。「我們會認為如果沒達到自己原本能夠達到的目標,那麼一定是自己先天有瑕疵。」科曼說,「羞恥感通常會導致人的退縮和封閉。」
尤有甚者,對地位不滿足的狀態,在幸福曲線的波動上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在現代生活中,沒有什麼比讓自己看起來脆弱或失敗更能貶低自己的地位了。科曼認為,對於處於中年不滿足的人來說,把自己的弱點或不滿足暴露給他人知道代表地位的下降,承認自己正在接受治療則更糟糕,這會讓人更焦慮。
卡爾回憶到,他沒有和妻子討論過自己的不滿足,因為他害怕說了之後事情會更糟,他只對兩個好友說過這件事(其中一人是我)。還有我的另一位受訪者,四十多歲的斯特林,他在告訴太太自己感到莫名的不滿後,他太太顯現出驚慌失措的樣子,他便不再告訴他太太自己的狀況了。
我曾問過安東尼他對多少人說過自己的這種狀況,他回答我他不會跟任何人談,不過他猜他太太可能知道狀況,只是他們從沒有討論過。另外,在上一章提到的大衛,當他處在幸福曲線底部時,正管理一家新創公司,他認為自己不能讓人看出自己的不穩定和沮喪。
心理學家說,女性要比男性更願意表現出脆弱的一面,也願意跟人分享中年時期的不滿與困頓。若是如此,那麼現今越來越多的女性加入原本屬於男性的競爭領域,這意味著這些女性比男性更願意分享的差距有可能也會跟著縮小。
陷在中年困境裡可不是小問題,避免孤立雖然不是什麼萬靈丹,但對穩定情緒和避免犯錯很有幫助。向外求援時可以尋求專業的諮商和治療,不要等到生病或出現功能性障礙時才去做。東田納西大學心理學家丹.瓊斯告訴我:「給自己找個心理諮商專家就像去上一堂關於自己的課程,會讓自己更容易自我察覺,也能感受到有人在傾聽自己。」我們若要加強在社會上的連結,跟老友傾吐也會有幫助。
在與人隔絕的孤獨情境中,失望和不滿會發酵、腐敗,然後導致羞愧,這會使人更不願意跟人交往。所以打破這個惡性循環的第一步是,拿起電話來打給朋友,或者利用社交媒體開始跟朋友聯繫。
五、走過去,但不要跳過去
幸福曲線的谷底會讓你感覺像個陷阱,它把客觀的成就變成主觀的失望。透過減少樂觀情緒,它把我們過去的希望變成對未來的悲觀;透過破壞感恩之心,把我們原本的好運變成羞愧的來源;因為覺得丟臉和困惑,讓我們在最需要跟人分享時隱藏起自己的想法。
當我們感覺自己被困住了,自然就會產生想要逃離的反應:逃離工作、家庭,過著完全不同生活。當初我有辭職的衝動時,我常會想:「就是今天,我現在就要辭職!」而且,讓情況變得更加複雜的是,我的職業倦怠越來越嚴重。
我在四十幾歲時做了一個深思熟慮的決定--我開始存錢。話說,我的職業--新聞業,當時正處於遽變中,我的許多同行都是在新聞業不景氣的情況下被裁員,我認為遲早會輪到我,事實上最後也影響到我。我的「騎象人」考慮了所有的選項後,決定還是先留在原地建立資源,並想想未來可以做什麼。現在想來,幸好當初沒有做出任何衝動不理智的決定,因此後來在我失去工作時,我已經想好了創業的點子,而且我的銀行裡還也有足夠的存款,讓我不至於感到恐慌。
當然,如果只是遭遇人生的霧霾而非颶風的人,也就是陷入持續的不滿而不是全面危機的人,比較不可能尋求專業的協助。上述所言之人,大多只是處於幸福曲線的底部,通常是生活滿意度下降,而非崩潰,所以並非緊急的情況。對於不是處在很嚴峻狀況之下的案例,我認為最好的建議,也是專家們共同認為最好的建議就是:改變是好事,但要持續進行。
特拉維夫大學的心理學家卡羅.史川格(Carlo Strenger)和阿里.陸騰伯格(Arie Rutttenberg)在二〇〇八年的〈哈佛商業評論雜誌〉他們發表的文章指出,那種認為只要夠努力就能成為任何人、達成任何事的想法會造成自我挫敗。
「我們看到那些從令人振奮的演講和工作坊回來的人,充滿信心,相信生活將永遠改變,但情況總是這樣:「魔法」持續了幾天或幾週後,絕大多數的參與者會開始懷疑,當初為何認為這些鼓舞人心的話會改變他們的人生,他們感到困惑,不知道該朝哪個方向前進,所以他們放棄了改變的努力。因此,本來是要鼓勵人們勇於改變的指引,反而扼殺了改變。」
六、等待
事情會變好的。這是我們都知道的智慧名言,但卻也最難實踐的。
在現實生活中,雖然我們所採取的措施可以減輕不滿,但不太可能消除,甚至我不確定消除不滿是不是個好主意。無論幸福曲線的谷底讓人多麼不愉快,但這似乎是一個健康的社會和個人所必須經歷的過度階段。如果真有種藥可以讓這個不愉快消失,那麼我們可能會發現之後的生活是多麼地貧乏。
也許,正如美國詩人羅伯.福斯特所說,最好的出路就是挺過去。對大多數人來說,中年時的下坡狀況是個煩惱,但並不是傷痛,尤其是當你意識到它是普遍存在而不是災難時,它就結束了。
大多數的人是可以等待的,如果有這個必要的話,因為等待對多數人來說是有好處的。
在當今所有事物都快速變化的世界裡,建議人們以耐心、循序漸進、堅持來解決一個急迫的問題,似乎是違反潮流和直覺的事。
我們喜歡把時間看做是我們的僕人,可以讓我們利用和填滿,而不是把時間視為我們的主人,讓它以我們無法控制和理解的方式來塑造我們。在這個前提下,等待是很難被接受的建議。不過,想到幸福曲線的特殊性和其特有的回饋陷阱,其實等待並非是種被動的策略。
等待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一種與時間合作的策略,讓時間為我們工作。耐心或許不是適用所有人的唯一答案,但肯定是一部份的答案。此外,等待是我在四十幾歲時所做的主要事情,在我所使用的所有方法中,事後證明等待是最有效的。
在生命的航程中,我們是比自身更強大力量的玩物,我們受限於這無法控制的激流,所以放棄控制吧,信任這條河流,信任時間。
所以重點就在於耐心。如果你不是一個人等待,那麼問題會簡單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