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歐洲殖民全世界。
20世紀,美國領先全球。
21世紀,中國是否成為最大的掠奪者?
中國正在展開人類史上最大的掠奪戰。
2020年,儘管在新冠肺炎大流行的嚴重影響下,中國仍是經濟增長表現最亮眼的大型經濟體。隨著拜登入主白宮,西方世界再次團結盟國,準備抵抗中國,但徒勞無功,中國即將成為領先世界的經濟強國。然而其獨特的發展模式,無論是在人權議題、民主政治、全球環境、科技發展與各種層面,都對當今與下一代的全球人類構成了重大影響。
現在的中國,不僅在經濟層面影響全球,更在環境、科技與資源方面,成為更全面的掠奪者。
本書作者董尼德,為法新社資深媒體人,長期關注中國、亞洲與國際時事。在《中美爭鋒》一書,剖析拜登時代與疫情時代下,中國與美國的角力將如何左右世界。而本書則細剖中國當局對人權的迫害,對民主的監控,也更進一步探討對全球影響更深遠的環境議題,當中國致力發展高科技時,不僅止於經濟擴張,而是攸關全體人類生存的資源競爭。中國正在一步一步地展開史上最大的掠奪戰。
作者簡介:
董尼德 PIERRE-ANTOINE DONNET
法國作家、新聞工作者。畢業於史特拉斯堡大學政治學研究院。在巴黎的法國國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INALCO)學習中文後,負笈臺灣師範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繼續進修中文。繼而在法新社致力長達37年的新聞志業,期間被派駐於北京、東京、華沙、尼克西亞、紐約聯合國總部,以及巴黎擔任全球新聞主編。著有:《中美爭鋒》(Le leadership mondialen question)。董尼德以他的亞洲旅行經歷寫了數本關於日本和西藏的著作;《西藏生與死》(Tibet Mort OuVif)於1990年榮獲亞歷山德拉・大衛・尼爾獎(Alexandra David-Néel Prize)。他與著名的漫畫家卡布(Cabu)合作了三本圖畫書。於關心時局闡述世界局勢之同時,他配合老照片撰述了一系列關於他的故鄉奧佛涅區的小鎮、火山、溫泉和城堡種種。從新聞工作退休後,董尼德筆耕不輟。
譯者簡介:
蔡紫珊
法國高等口譯暨筆譯學校口譯組肄業(ESIT, 1987-1988);法國執牌博物館導覽員(1987- 2019)。著作:《巴黎文明之城》(1989)、《台灣偶戲走向世界舞台:班任旅東遊記》(合著,2009)。譯作:《奧塞美術館油畫》。
謝珮琪
台灣大學政治系學士與巴黎第一大學政治系碩士,曾任法文系講師多年,目前旅居巴黎,為自由寫手與譯者,傾力鑽營異鄉人於文化夾縫中的視野。譯有《我的威士忌生活提案》、《我的啤酒生活提案2》、《法國佬,幹得好!走透巴黎的法式生活完美指南》、《 典藏葡萄酒世界地圖》、《歡場女孩:慾望、歡愉與性苦悶,近代法國性產業的形式與管制》。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序言──高敬文(Jean-Pierre Cabestan)
法國漢學家,當代華人世界的法律和制度專家,尤其是關於台灣的研究。他是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的主任。2007年起任香港浸會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及系主任。也是亞洲研究中心(Asia Centre- Centre d'étudesAsie)的副研究員。
這是一本重要而且非常有用的書。之所以重要,是因為董尼德先生對當前中國政權及其國內外政策做出了令人震驚和憂慮的總結。至於為什麼有用,則是因為現在正是我們歐洲,包含法國,必須檢討對中關係的時候,無論是在外交戰略、經濟、或人文方面。本書的書名──中國大掠奪──靈感,顯然來自海斯堡最近出版的《大掠奪的時代》(Le Temps des Predateurs, Odile Jacob, 2020)。董尼德對中國的關注其來有自,不僅因為他研究中國已逾四十載,能說流利的中文,而且也因為當前中共政權「正在挑戰全球」,正如本書的副標題所示。
我想進一步說明:中國政權──也就是中國共產黨,而非中國社會──這個擁有約9千多萬黨員,由60萬精英領導階層以鐵腕手段和完全不透明的方式所操控的龐大國家機器,是全世界的首要威脅。
董尼德在此用五個精闢的章節分析中國的現狀,尤其是中國共產黨蓄意透過宣傳和虛假訊息來一手遮天的事實。我在此就不贅述他的觀點:閱讀此書,您就會恍然大悟。事實上,北京政權扼殺自由的情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嚴重,尤其2012年上台後的習近平主席更是箇中翹楚。利用現代化技術所建立的歐威爾式監視系統使之能大幅制敵機先,箝制任何可能威脅到他的力量。他接管香港之後,於2020年開始摧殘當地倖存的民主和政治自由。他對西藏進行嚴厲的鎮壓,對新疆更是如此,他懷疑所有為了爭取真正自治或只是尋求保護自身文化和宗教的穆斯林人(維吾爾人、哈薩克人、吉爾吉斯人)都是「恐怖主義分子」。更有甚者,他比以前更殘酷地防微杜漸,戮力摧毀任何民主、甚至政治改革的渴望。正如中國外交部長王毅日前所證實,習近平甚至公開表示要繼續執政,建立「千秋萬載」一黨獨大的政權。總之,中國政權和和主宰中國命運的「秘密社團」儼然已經成為民主的頭號敵人。為什麼是頭號敵人?首先,並不是因為中國比其他專制政府更反民主。而是普京轄下俄羅斯、緬甸最近的軍事政變、甚至華盛頓國會大廈被占領──美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事件──再再提醒我們獨裁主義多麼蔓延肆虐!從民主走向獨裁是多麼迅速又輕而易舉!民主政治又何其脆弱!第二個原因則是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現居世界第二大經濟和軍事強國之位。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在十年之後很有可能超越美國。而中國也日益有能力挑戰美國及其盟友,特別是台灣海峽和南海等地區的國家。如果美國的全球領導權被中國霸權所取代,那麼我們民主國家的未來將會是如何?屆時,民主國家將無可避免的處於劣勢,而我們的民主價值將岌岌可危。
西方人咸信,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我們民主國家接觸並受惠於「溫柔的貿易」交流之後,將會適應民主,但這是完全錯誤的想法。董尼德先生很好意地引用了拙著,只是令人唏噓的是,拙著的悲觀結論在出版三年之後仍然適用現實情況。更重要的是,誠如《中國大掠奪》的作者董尼德先生所言,北京政府不再僅僅以批評所謂的「西方民主」來替共產黨辯護,並保障中共繼續專政。他們更利用經濟和金融實力推棋過河,企圖將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之間──意即獨裁與民主國家之間──的權力角逐推往有利於己的方向。中共一邊說不會輸出自已的「模式」,卻一邊譴責人權的普世性並大肆宣揚其治理體系的優勢。同時前所未有地向聯合國體系滲透,從而加強中共話術的思想灌輸,尤其是習近平關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樹」……
北京政權的掠奪性表現在各個層面。中共曾在1979年決心放手讓中國社會拚經濟掙大錢,中國經濟才得以空前發展。但這前所未有的現代化也為環境帶來了嚴峻的挑戰。習近平政府雖然意識到這一點,但因其政治不透明,也無法完全融入國際社會,使問題雪上加霜,導致世界各國必須共同克服這些問題:在中國本身,電力製造業的減碳進程過於緩慢,還有大規模的水汙染;而在全球範圍內,則是過度砍伐熱帶地區森林以及有計畫性地濫捕海洋魚類。眾所周知,中國政權不惜一切代價從美國及其他發達國家巧取豪奪,以取得技術方面的主導地位。近年來,這場戰鬥愈演愈烈,也符合習近平在2020年提出的「雙循環」新經濟戰略,即中國必須刺激國內消費,同時繼續保持經濟全球化。實際上,該戰略的目標是讓中國減少對西方技術的依賴,發展自己的技術並制定自己的技術標準,然後盡可能地將這些技術與標準輸往更多的國家,尤其是最容易被收買的「南方國家」,然後再擴展到那些最依賴中國經濟的「北方國家」。換言之,中國政府的戰略正是要與西方經濟脫鉤。中國在這方面的努力會成功嗎?中國能成為未來科技的領導者嗎?我無法斷言。雖然中國在一些領域獲得卓越的成就,例如導彈、火箭、衛星、無人機、高鐵、行動支付,而在許多其他領域仍然遠遠落後:電子晶片、飛機引擎、奈米技術、醫學研究等等。
中國在國際上的野心無人不知:不惜一切代價統一台灣,取得其主張擁有主權的海域及所有相關領土,以中國自訂的國際規則加諸於世,進而重組世界經濟,使其不再以西方國家馬首是瞻,而是以中國經濟為首。因此,在中國共產黨眼中,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才能將美國趕下全球霸主寶座。而那些拒絕認同習近平新絲綢之路戰略的國家都不懷好意。「一帶一路」(BRI)實際上倡議追求的是經濟目標:中國大型企業集團的國際化、征服新市場、確保原物料供應穩定。但是,越來越多南方國家的經濟和金融日益依賴中國,從而讓中國建立了一種可以說是附庸臣屬的不對等關係,形成新的霸權形式。近年來,在中國政府的堅持之下,很多國家支持中國在新疆或香港的政策,也證明中國霸權上升的事實。這是否意味著這些國家「愛中國」?當然不是;這只因他們被中國債務陷阱套牢而逼不得已的表態。
值得慶幸的是「一帶一路」正在失去動力,不只因為這些簽署國越來越難償還積欠中國銀行的債務;還因北京需要更多融資去支援國內的經濟增長、基礎建設或先進技術的研發。但這個演變也不能改變中國在外交上日益粗魯的形象。澳大利亞、加拿大和現在的歐盟國家因為膽敢制裁一些在新疆犯下令人髮指人權侵害罪刑的中共高官,正在為此付出代價。北京對台灣的威脅越來越大,加劇各界對軍事危機甚至武裝衝突的擔憂,這將使中國和美國直接陷入不可避免的衝突,甚至可能迅速引發核戰。而這一切在無止境的新冠疫情下進展,除了中國和美國兩國經濟恢復且持續增長(2021年在6%到8% 之間)外,歐洲經濟環境仍然處於疲軟狀態,更甚者,在歐洲民主國家內部的民粹主義和種種不容忍現象也相繼抬頭。
董尼德先生精準地列出了令人憂心忡忡的總結,有鑑於此,我們該如何自處?我認為必須先從地緣戰略對抗、經濟與意識形態競爭等方面來衡量。世界正進入新的冷戰期,這絕非我們所願,但是中國共產黨利用言論、政策和行動,把局勢往此推進。我完全理解可能有些讀者不同意我的判斷,因為當前的情勢和上世紀的冷戰具有明顯的差異。我還記得1974年第一次訪問柏林的查理檢查哨以及1977年第一次去蘇聯,當時布里茲涅夫剛剛修改了國家憲法,使他可以在獲得蘇共總書記的頭銜之外,還能成為共和國的總統。我們現在處於一個全球化的世界,而中國也隸屬其中,但中國卻恰恰沒有完全融入其中。它肆無忌憚地藐視我們所信仰的普世價值,而且不尊重世界貿易組織的標準、海洋法規以及外交關係上最起碼的禮貌和禮節。中共強盛後更竭盡所能,無處不挑戰普世價值觀和規範。
一些接受北京論點的歐洲人會告訴我,我們與中國沒有戰略衝突。事實上,我們離亞太地區很遠,我們在戰術上關切的範圍僅止於自家門口:伊斯蘭恐怖主義、薩赫勒(Sahel)地區、俄羅斯、中東;我們沒有辦法在遠東進行軍事干預,只能象徵性地提醒航行自由的原則,尤其是在南海地區。如果中美在台海發生衝突,我們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採取什麼政策?作為北約成員國,大多數歐洲國家會不會被迫支持他們的美國盟友,對中國實行封鎖,大幅降低甚至凍結我們與中國的經濟和人文關係?我們還沒有走到這一步,但我們必須小心提防,千萬不要接受北京的《慕尼克協定》,也不可屈服於中國的意志。中共夢想支配台灣,不讓台灣決定自己的命運;也妄想逐步控制南海或東海那些屬於其他國家的島嶼。歐洲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在經濟,尤其在科技的競爭上已有更加充分的準備。然而,我認為當務之急是把最具戰略意義的產業遷回國內,並且將其他產業轉移到那些不會威脅我們或促使我們耽於依賴的國家,以盡可能減少我們對中國經濟的依賴。這樣做當然會讓我們面臨失去中國市場的風險。但這幾年來外國企業在中國的市場不也是被中國政府有計畫地邊緣化了嗎?中國難道不是只有在確定自己的企業在某經濟領域處於領先地位的情況下,才會向國外企業開放該經濟領域?
最後,我們必須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堅定捍衛民主及其價值。因為如果我們自己不做,就沒有人會為我們做這件事。關於這一點,我想分享一些比較樂觀的情況。我在香港一所大學講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內政與外交政策已經十四年了。當我2007年到香港時,我的學生普遍不關心政治,對這個城市的政治也不太感興趣。然後情勢開始有了變化,在2014年的雨傘運動中,他們如飛蛾撲火奮不顧身,然後在2019年繼續抗議中國頒布的引渡送中條例和土地收歸國有政策。我們都看到了後來發生的事情。我的學生顯然變得更加謹慎,但是我們繼續關注所有關心政治的人都會關心的各種問題。他們當中有些來自中國大陸,他們的政治敏感性和思想獨立性是短短十年前的我所無法想像的。更普遍的現像是,我的學生對台灣民主經驗的興趣日益增長。這並非基於我的鞭策,雖然大家都知道我從不吝於讚美台灣島國的價值,並且對那些我在1970年底前往台灣留學時仍然被台灣人稱為「共匪」的人沒有太多好的評價。
所以,中國社會正在發生變化,不熟悉中國的讀者不應該被北京的大外宣所矇騙。當然,套句韋伯的話說,中共政權仍然享有無可爭辯的「結果的正當性」。中國人多數是民族主義者:但很少有人「喜歡」中國共產黨並完全聽信共產黨的話。那些加入中國共產黨的人通常都是野心勃勃的機會主義者。很多中國大陸人,現在還有香港人,傾向於隱瞞自己的想法或只與親近的人分享。他們與政治保持距離並漠視官方說法。他們對於黨的宣傳心知肚明,知道只是在粉飾太平並掩飾一切有損黨形象的東西。他們尤其清楚黨凌駕於法律之上,而權力就是法則。最後,在精英階層中,習近平的權力也遭受質疑。在中國經常聽到批評他將權力獨裁化、實施威權主義、在國際舞台上表現出侵略性等等。但這並不意味著他立於險境,雖然也有人大膽預測他將會在中南海政變後垮台。當然這也不代表中共政權陷入困境。不過這確實意味著中國社會正在變得更加自主、全球化,並且每天都有多元化的思想不斷湧現。中國人受的教育比以前更好,對外部世界和自己的國家的瞭解也更多。中國人還渴望獲得更多自由,尤其是資訊和言論的自由,2020年春季的新冠疫情危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我們也不要忘記,中國政府──這裡指的是所有中國政府普世無論其政治立場如何──將繼續應付國內多重的挑戰:除了令人擔憂的環保問題,還有人口快速高齡化、耕地急遽減少、社會一半人口相對且持續的貧困(6億中國人每月收入不到120歐元)以及城市中產階級對追求美好生活的期望越來越高。換句話說,真實的中國並非像它所假裝的那樣強大。我在即將出版的著作中也提到,中國政府對於與美國展開武裝衝突的問題仍然猶豫不決,寧願在戰爭與和平兩者之間採取戰略家所謂的「灰色地帶」戰術以從中牟利,包括對台灣問題的態度也是如此。這些理由都足以讓我們避免屈服於中共政權的要求、威脅和恐嚇。我們已經被迫參與這塲角力,所以我們必須為此作好萬全準備。
但這並不妨礙我們與中國政府在互利的前提下合作,例如對抗全球暖化、管理疫情危機或是伊朗跟北韓的核武問題。無論如何,我們也不需自欺欺人:就結構而言,今天我們和中國的對抗仍然多於合作。
中國並不是唯一的掠奪者。另外還有一個俄羅斯,但因為俄羅斯的國民生產總額跟義大利差不多,造成傷害的能力很有限。因此,這位我在三十多年前於北京相識的忠實朋友董尼德,他提醒我們關注中國正當其時。祝各位閲讀愉快!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序言──高敬文(Jean-Pierre Cabestan)
法國漢學家,當代華人世界的法律和制度專家,尤其是關於台灣的研究。他是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的主任。2007年起任香港浸會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及系主任。也是亞洲研究中心(Asia Centre- Centre d'étudesAsie)的副研究員。
這是一本重要而且非常有用的書。之所以重要,是因為董尼德先生對當前中國政權及其國內外政策做出了令人震驚和憂慮的總結。至於為什麼有用,則是因為現在正是我們歐洲,包含法國,必須檢討對中關係的時候,無論是在外交戰略、經濟、或人文方面。本書的書名...
章節試閱
環境議題:中國正在撼動全球
2060年實現碳中和,癡人說夢還是實事求是?
2020年9月22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紐約聯合國大會上大聲宣布,中國已經設定實現碳中和的計畫,而且會在「2060年之前」完成目標。同年12月12日,他又在氣候雄心峰會上再次強調中國將「致力為《巴黎協定》的目標做出更多貢獻」,在2030年之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他接著補充說,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公尺,並將非化石能源(太陽能、風能)在能源結構上所占的比例提高到25%,在未來十年內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電力。這些震驚輿論的消息發布後,中國官媒新華社緊接著在同一天發表評論,認為中國這項新承諾反映了「一個有擔當的大國的雄心和決心」,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則聲稱,中國「將信守承諾」,「為應對氣候變化做出更大貢獻」。這是一個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30%的國家,還是迄今為止地球上最大的汙染者,其至高無上的領導人譁眾取寵的甜言蜜語,我們應該認真看待嗎?中國意識到需要進一步在該領域履行大國責任,於2015年12月12日簽署了《巴黎協定》。從那一天開始,中國當局也做出了真正的努力,我們將在下文詳述,但其具體內容遠遠不足以兌現他們的承諾,尤其是在燃煤發電廠方面更是恰恰相反。中國政府實際上在2020年上半年批准建設的燃煤發電廠比2018年和2019年期間的總和還多。這些新燃煤發電廠的產能接近250吉瓦(Gigawatts),超過印度和美國燃煤電廠產能的總和。
單單中國的煤炭消費量就占世界消費量的50.6%,是美國消費量的4倍,日本的18倍,德國的24倍,法國的128倍。中國目前有大約1400座燃煤發電廠(美國有647座),每年排放3.75億噸煤灰,相當於每2.5分鐘排放一個奧運游泳池大小的量!目前有30個國家加入聯盟,承諾從2020年開始停止建設燃煤發電廠。而中國沒有加入。除了中國(和印度)以外,世界各地建設燃煤發電廠的數量都在下降,因此到2030年的時候,中國的產能將迅速突飛猛進。負責監管能源部門的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計畫在未來十年內將發電廠的產能提高30%,並提議在2030年時提高到1,300吉瓦。「全球能源監測」(Global Energy Monitor,總部設在舊金山的非政府組織)的研究員克莉斯汀‧舒利亞(Christine Shearer)指出:「大約比目前的產能多290吉瓦,而光是這些多出來的產能就超過美國的總產能」。光是中國就擁有近1,000吉瓦的發電量,占全世界燃煤發電廠將近一半的產能,其次是美國(259吉瓦)和印度(221吉瓦)。根據國際能源署和美國能源資訊署的預測,中國的經濟在2030年以後仍將嚴重依賴煤炭,到2040年時,其能源結構中近50%的能源以煤炭為主。另一方面,甚至更嚴重的是,世界上許多國家的燃煤發電站仍舊由中國企業投資建設。2018年時,北京投資360億美元幫發展中國家自建燃煤發電廠。
1980年代初期以來,由於土壤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明顯加速,來自中國西北部的沙塵暴造成嚴重的空氣汙染,主要發生在春季。除了對中國大陸都會區造成影響,周邊國家也蒙受其害,包括兩個韓國、日本、台灣甚至北美。在中國迅速增長的臭氧對流層竟能飄到美國西海岸上空,20%的加州臭氧水準很可能拜來自「亞洲」的臭氧所賜。國際能源署的預測,到2030年的時候,全球溫室氣體(GES)增加的數量當中有將近四分之三很可能來自中國。除了這種空氣汙染之外,還有嚴重的缺水問題。亦即在中國的660個主要城市中,有440個城市嚴重缺水;而50%的中國城市飲水品質不符合世界衞生組織(WHO)規定的人類飲水標準。
習近平在聯合國大會發表講話的同一天,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歐‧古特瑞斯(António Guterres)呼籲世界各國宣告進入「氣候緊急狀態」,同時強調,如果不扭轉當前趨勢,全球將面臨「災難性的氣溫上升」。2020年的高溫在法國創下最高紀錄,正是全球變暖的真憑實據。對中國來說,想實現雄心勃勃的目標需要付出的努力更是非同小可,專家們一致認為難以實現。波士頓顧問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在一項以「中國氣候計畫」(Climate Plan for China)為名的調查中,估計未來30年的運營成本將超過100兆人民幣(15兆美元),並認為中國應該「立即採取行動」才能在2050年之前減少75%至85%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當於該時期預估的國內生產總值的2%左右。該顧問公司的總經理湯瑪斯‧帕爾姆(Thomas Palme)說:「我們不能浪費時間,中國的排放量將在2030年達到巔峰。我們不能浪費這十年。我們必須現在就開始應對。」應立即採取的行動之一是徹底停止建造新的燃煤發電站。但這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實現的目標,因為在2019年的時候,煤炭約占中國天然能源消費的58%,其次為天然氣、核能和再生能源。其中核能只占4.9%,中國計畫以每年建設6至8座核子反應爐的速度,在2035年能把核能占比提高到10%,也就是在十五年之內建設將近一百座核子反應爐!為實現這個遠大的目標,中國必須在2021年至2025年期間,提高太陽能和風力發電等再生能源的比例,每年增加約100吉瓦產能。理論上,這是為了實現2060年碳中和目標所需付出的代價。只是中國要擺脫煤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2019年的時候,中國已是世界第一煤炭生產國(占世界產量的46.6%),雖然本身產量可以滿足國內97.7%的需求,但中國也是世界第一的煤炭消費國(占世界總量的51.7%),所以順理成章成為第一名的煤炭進口國(占世界進口量的22.1%)。這無疑是一場瘋狂的賭注,而中國將很難堅持到底。因為其優先政策仍是要發展經濟,而且不惜一切代價。儘管中國的戰略確實轉向發展永續性的經濟,也不再固執地強調經濟增長。事實上,現在中國的首要任務是社會穩定,也因此保護環境更形重要。
然而,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人均能源消費量仍然較低。2020年為2,236公斤石油當量,而日本是3,470公斤,印度是636公斤,不過自二十一世紀初期呈現爆炸性成長,在四十三年內增長了381%!當然,中國政府在對抗全球變暖方面也做出了一些值得肯定的努力。例如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電池板和鋰離子電池製造商。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電動汽車和幾乎所有的電動巴士都由中國生產。現在中國大多數主要城市裡的計程車、公共汽車和小型摩托車都使用電力驅動,因此可以減少排放有毒物質。但可惜的是這些城市仍面臨來自汽車交通和周遭工業區所造成嚴重的空氣汙染。另一方面也有個壞處,就是這些電動交通工具所使用的能源幾乎完全來自燃煤發電廠!此外,一個標準的電動汽車電池平均含有16公斤鎳,生產這種稀有金屬的過程會產生堆積如山的廢棄物;還含有15公斤的鋰,其開採過程會造成土壤汙染;另外還有10公斤的鈷,在非洲通常利用童工來開採,每天僅支付兩美元。但拜登總統的氣候計畫也指出,在川普任職總統的第一年,美國在可再生能源上每花一美元,中國就花了三美元。在乾淨能源方面,中國是投資最多的國家,遙遙領先他國。2014年時,單是中國在乾淨能源(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和水力)方面的投資總額就占全球總投資的29%,金額接近900億美元。
中國是世界最大原料進口國
中國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原材料消費國和進口國,對能源需求若渴,同時也是最大的石油進口國,平均每年進口4.23億噸。在2017年的石油進口量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在缺乏當前中國石油庫存量官方數據的情況下,專家根據海關提供的石油進口數據、國內產量和煉油廠的加工處理數量計算出中國在2020年第一季度的儲存量已經增加了一倍,達到近200萬桶/天。除此之外,還要加上2020年3月從俄羅斯和中亞油管運輸進口的數量,每天超過84萬桶。2019年中國的石油對外依存度達72%,創下有史以來最高紀錄,這就不難理解北京為何有意在油價最低時大幅增加儲備。由於經濟處於重大轉型期,中國仍然非常依賴煤炭,但石油在中國能源結構的份量也正在增長。即使中國終究越來越趨向使用再生能源和天然氣,但未來幾年的石油消費量仍將不容小覷。如果供不應求,中國的石油消費可能會造成油價和燃料價格上揚。事實上,中國經濟在原材料(鐵、銅、鋅、鋁、煤、稀土)消耗方面,對外依存度不斷增加。中國對於原料的追求仍然難以滿足其貪婪旺盛的胃口,因此他必須拉攏所有供應商。不管是美國的敵人(伊朗、俄羅斯、蘇丹)或是其最親密的盟友(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澳大利亞、巴西),更不用說許多非洲國家,都願意滿足中國的龐大需求。中國因而得以在2020年進口2,080億美元的石油、592億美元的鐵礦石、442億美元的天然氣、369億美元黃金、338億美元的大豆、317億美元的銅礦石。另外還有成品進口:1,330億美元的積體電路,452億美元的轎車及其他車種,317億美元的汽車零件,285億美元的飛機、直升機與其他飛行器。中國每年進口總額為1兆6,100億美元,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進口國。
中國也是天然氣消費大國,主要從鄰國俄羅斯進口。2019年12月2日,北京和莫斯科大張旗鼓地開通了「西伯利亞之力」天然氣管道,從東西伯利亞綿延至中國東北各省,最終長度約3,000公里。這條新管道到2025年達到滿負荷時,每年將向中國出口高達380億立方公尺的俄羅斯天然氣。契約效期為30年,價值4,000億美元。這是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史上最大的一筆交易。該公司與克里姆林宮關係密切,獨家壟斷俄羅斯的管道天然氣出口業務。對中國來說,這是一個至為關鍵的基礎設施,可以滿足對天然氣日益增長的需求,也是北京為了取代汙染更嚴重的煤炭而推動的供暖和工業能源。在不到十年的時間,需求已經增加了三倍,但天然氣仍僅占中國能源消費的8%,而全球平均為23%,因此潛力無窮。中國自己也生產天然氣,但供不應求:進口量占需求的40%以上,這一比例還在不斷增加。中國的天然氣管道已經連接到土庫曼、哈薩克和緬甸。還從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和卡達進口液化天然氣。在煤炭方面,為了提供1,400座現役火力發電廠的動力,中國在2019年自產37億噸煤炭,同時進口3億噸煤炭,主要來自澳大利亞,還有哥倫比亞、南非和印度尼西亞。
中國極速增長的掠奪性經濟還有一個甚少被提及的領域,就是海沙和河沙的濫採。造成沙資源枯竭的主要原因是營造業。每年有400億噸沙子用於營造業,都是開採自海床、礦山、河流、溪流和湖泊等地。混凝土裡需要三分之二的沙子,只是很不幸地,我們的沙資源並非取之不盡。從海床大量開採沙子會造成多重後果,尤其會讓海灘消失:開採海沙時,海灘上的沙子會填滿開採後造成的空隙。如果不適度加以疏浚,海岸上的沙子就會一點一點地滑向海床,然後消失在海中。在佛羅里達州,十分之九的海灘已經消失。沿海沙灘也是抵禦自然災害的天然屏障。最後,大規模採沙會讓許多水下物種的生存遭遇危險。簡言之,過度消耗沙子對環境也會造成災難性的後果。單是中國的沙子消費量就占世界的57%。沙子是製造水泥的基本要素,為了滿足中國二十多年來非比尋常的建築狂熱,沙子被大量消耗,導致中國在兩年內(2016-2017)消耗的沙子與美國在一百年(1901-2000)裡消耗的一樣多!三十年來,全球對沙子的需求量增長了360%,此態勢會繼續保持增長,主要是由於中國城市化仍在加速中,預計對環境產生的巨大影響將會持續數十年。到2030年,中國城市化的比率將達到65%,城市人口將接近10億。建築業的大肆擴張也充分反映在建築的數量上,從1980年的1.25億平方公尺,到1990年的2.3億平方公尺,以及2000年的7億平方公尺,2012年的建築面積更達到18億平方公尺的驚人高峰!上海、深圳、重慶等巨型城市加速膨脹,三峽大壩等大型工程,以及中國過去二十年建成的數十萬公里的公路和高速公路:都需要車載斗量的沙子才能組成水泥、混凝土、瀝青和玻璃等建材。大量建設需要數億噸混凝土和水泥,因此也需要數億噸的沙子。
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的數據,2017年中國生產了24億噸水泥,遠遠超過世界其他地區加起來的產量。中國主要從東南亞進口河沙和溪沙,這會對環境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患。中國使用的沙子大部分都是在國內現場開採的。但一些亞洲國家(柬埔寨、緬甸、孟加拉國、斯里蘭卡、菲律賓)已將其作為出口產業。這樣愚蠢的選擇對於這些國家的居民生活環境以及生態系統都造成難以忽視的影響。據監測湄公河的研究人員稱,多年來一直在湄公河上醞釀的危機已經變成了迫在眉睫的威脅。這歸咎於與人類活動有關的兩種現象:在寮國和中國的上游開採砂石和建造新水壩,改變了河流的流量、沉積物含量甚至河水顏色。《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記者約翰‧瑞德(John Reed):說「採砂船在三角洲隨處可見。用於建造摩天大樓的混凝土非常需要沙子。」開採低成本的沙子掩飾了沙子價格越來越高的現實。沙子的交易利潤極為豐厚,但內幕暗藏玄機,監管又不力。
約翰‧瑞德還說,受到威脅的地方不是人煙罕至的世外桃源,而是該國經濟重鎮和人口稠密的地區,越南人稱之為「飯碗」的湄公河三角洲,其面積和人口與荷蘭相當,是胡志明市的後花園,也是越南最大的內陸漁場,是魚類、貝類和甲殼類的重要來源。
「在湄公河和許多其他河流沿岸的城鎮和村莊,受到開採砂石的威脅,整片河岸倒塌掉入水中,岸邊的田地、魚塭、商店和住家也跟著滅頂。近年來,數千公頃的稻田已經消失」,以調查此類問題為專長的美國獨立記者文斯‧貝瑟(Vince Beiser)這麼說,「根據政府消息來源,湄公河三角洲約有50萬居民因這種現象而流離失所。在河流中挖沙不僅僅是當地人的問題──也破壞了河床生態,殺死河裡的魚類、植物和其他生物」。
另一個不容忽視的議題,是中國對穀物的巨大需求。中國在2020年開足馬力,大幅提高糧食進口量,相對提振世界農產品市場,推動價格上揚。據中國海關統計,2020年1月至8月,中國小麥(499萬噸)進口總量增長了137%,玉米(559萬噸)進口增長50%,小麥、大豆(6,474萬噸)進口增長15%。預計中國將在2021年進口1億噸黃豆。法國農產品及海產品總局(FranceAgriMer)的穀物和糖業部門負責人茲里比(Marc Zribi)表示:「就玉米而言,價格處於2014年以來最高點,中國穀物的需求量過大,因而擾亂世界貿易的平衡。」一位要求匿名的中間商在接受法新社採訪時指出:「讓中國增加進口穀物,尤其是歐洲穀物的第一個因素,是川普的貿易政策,因為中國想要實現產地多樣化。」另一個因素,則是被非洲豬瘟摧毀的中國豬群重建「比預期要快得多」。推動中國進口穀物的另一個因素,是健康危機所帶來的不確定感。「對於中國政府來說,顯然有必要將糧食短缺的風險降到最低」,法國農業問題智庫德美特俱樂部(Club Demeter)的主席兼國際關係與戰略研究所(IRIS)研究員的塞巴斯蒂安‧阿比斯(Sebastien Abis)強調,鑒於當今中國掌權的這一代曾在1959至1961年毛澤東時代的「大饑荒」受到「創傷」,對於飢荒的擔憂也更形強烈。雖然今天中國所有農產品的產量幾乎都是世界第一,但中國也是這些農產品的主要進口國。阿比斯又說:「光中國所缺乏的百分之五到十的基本糧食需求,很快就會成為國際市場上的重要數量,足以撼動農業市場。」儘管很難預測中國的購買熱潮會持續到什麼時候,但阿比斯表示:北京肯定「不會在國家安全問題上讓步,為了補國內糧食生產的缺口,將不得不主動依賴全球的糧食市場。」
環境議題:中國正在撼動全球
2060年實現碳中和,癡人說夢還是實事求是?
2020年9月22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紐約聯合國大會上大聲宣布,中國已經設定實現碳中和的計畫,而且會在「2060年之前」完成目標。同年12月12日,他又在氣候雄心峰會上再次強調中國將「致力為《巴黎協定》的目標做出更多貢獻」,在2030年之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他接著補充說,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公尺,並將非化石能源(太陽能、風能)在能源結構上所占的比例提高到25%,在未來十年內將達...
推薦序
導言
儘管受到出現在武漢市的新冠肺炎病毒大流行嚴重影響,中國在2020年仍是世界大國中經濟增長(+2.3%)表現最亮眼的大型經濟體,在2021年應該會持續增長,甚至會大幅超越2020年,因為在經歷2020年的經濟動盪之後,預計會出現強勁的反彈。隨著拜登於2020年1月20日入主白宮,西方盟國再次團結對抗中國,但徒勞無功。中國即將成為領先全球的經濟強國,從其獨特的發展模式看來,無論是在全球暖化、生態轉型、經濟高速發展、技術創新和政治動盪方面,都對下一代地球人構成了重大挑戰。中國社會正埋頭進行一場競賽,即使能夠在破紀錄的時間內消除極端貧困,但對全人類並非沒有重大影響。這完全是因為中國在人口、經濟和環境方面舉足輕重,今天北京做出的任何決定,明天將會影響整個世界。然而目前沒有跡象表明中國當局會改變戰略方向。而且恰恰相反,中共為了鞏固政權,以發展經濟為唯一的正當性,並對此選擇堅信不疑。中國是否正踏往一條與全世界作對的不歸路?利害攸關究竟為何?誰能夠阻止這場瘋狂的競爭?繼十九世紀歐洲在世界上進行殖民運動,接著二十世紀美國取得全球主導權,中國是否已成為二十一世紀環境、政治、經濟的大掠奪者?這是我想要在本書探討的主題之一。
在此希望大家先理解:我們絕對不是要否定中國享有經濟和社會進步的權利。而且正好相反,我們認為中國人民和世界上所有其他民族一樣,普天之下同享平等生存權。我們也必須記住,歐洲在中世紀時還曾經歷過糧食短缺、流行病和宗教戰爭,而中國一千多年來一直是世界的強國,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我是第一個向中國致敬的人,他們在短短四十年裡成功擺脫了極度貧困,憑藉不懈的努力,成為世界經濟第二強國。1978年由鄧小平推動第一次改革以來,中國風馳電掣般的崛起令人嘆為觀止,贏得世人的尊重和欽佩,在此不得不佩服鄧小平的高瞻遠矚。中國人對鴉片戰爭和一個半多世紀前的「不平等條約」所帶來的屈辱記憶猶新,因此他們完全有理由為現在所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這真是如中國人所説的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何況世界正在發生巨變,我們正在迎接亞洲世紀的到來。
中國的前身為清朝(1644至1911),曾在十九世紀淪為西方國家無情掠奪的玩物,而中國也時隔多年後成為強大的掠奪者。我們必須記住這一段歷史。但是如果說西方列強侵略清朝的歷史事實無可辯駁,那麼回顧一下當時的真實背景也無可厚非:一個日暮西山而且貪汙腐敗的垂死王朝真正的歷史。當時的慈禧太后不僅未能籌錢建造一支足以抵禦外侮的中國艦隊,也不關心人民眾生的苦難,反而以在頤和園建造一艘大理石船為樂(1860年10月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被英法遠征軍燒毀)。但中國官方宣傳從未提及這一情況。
在不帶任何敵視意味的前提下,我們必須有所體認,今天在我們眼前發生的中國劇變令人難以置信,其引起的動盪效應是多層面、而且全球性的。在地球自然資源枯竭、土壤荒漠化、生物物種消失,尤其是全球暖化方面,中國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習近平主席史詩級的新絲綢之路計畫顯然是經濟統治的工具,也是全球商業、環境和政治掠奪的新形式。因此,我們不禁要提出一個敏感的問題:習近平治下的中國是否有意願和能力履行其作為當今和未來世界新大國的巨大責任?多年來,中國的野心逐漸成為關乎地球未來的良心問題。在新疆、西藏和香港,中國的面具已然摘除,而對台灣的威脅也越來越明確。與不朽中國之間無憂無慮的關係已經結束,覺醒總是殘酷的!
本書立場不一定是中立的,這我同意。但我一直提醒自己保持客觀。記者的天職責是選擇客觀性而不是主觀性。即使在中國社會曲折的發展中想要對中國一直保持客觀確實不那麼容易。每一個誠實和好奇的記者難道不是扮演著守望者的角色嗎?記者的任務是在火勢蔓延到平原或者海平線上出現暴風雨時發出警報吧!我在2021年上半年所展開的這項研究調查工作是基於明確、可靠和經過核實的資訊來源。所以我盡可能地避免偏袒任何一方,寧願選擇原始資訊,而不是分析帶有偏見的檔案,以便讓讀者自己做出判斷。除了事實,別無其他!我在1982年加入法新社時學到了這條黃金法則。在我的職業生涯中,從未偏離過這個原則。這個原則多年來在我們世界中始終占據主導地位,並在我們無所適從時,自動出現在我們的腦海的雷達螢幕上。我給自己訂立的行為準則是避免在敘述中引起無端論戰,也不留任何空間給侮辱的字眼和仇恨情緒。但恐怕我辦不到了,你們在接下來的書頁裡會知道為什麼。當我寫這本書時,我一面寫著一面開始對自己揭露資訊的意義產生了許多懷疑。義無反顧的揭露真相也是一樣不容易的事。失眠常伴隨著寫作的日夜,我在這段期間反覆思考所寫內容的意義。失眠時也有好處,法國人喜歡説靜夜有助思考,從而得出妙計。來自新疆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吉爾吉斯族和其他穆斯林少數民族的眾多證詞(主要是女性)令人震驚,自2020年以來數量更大幅增加。還有被毛澤東於1950年吞併的前東突厥斯坦,關於他們於再教育營中過著煉獄生活的證詞已經超出我的心防。我們再也無法合理懷疑這些證詞的真實性,它們實實在在地震撼著我的良知。為什麼要針對中國?這本書當然不是針對我最尊敬和欽佩的中國人民,而是針對習近平的政權。這本書是我個人的寫作計畫,因此由我承擔全部責任。法新社三十七年來雖然是我的第二家庭,但與本書的內容及立場無任何連帶責任。
對於如此熱愛中國的我來說,這個國家的現狀讓我不由得心如刀割。我想我終究毫無選擇,只能與其他已經存在的聲音一起努力,為今天在許多方面已經變得很可怕的中國留下見證。很久以前,中國在我心頭就占有一席之地。嚴格來說,我從來都不是毛澤東主義者。我一直對流行現象很警惕並與群眾運動保持距離。不過,我在少年時期曾經參加紅十字會的各種活動。我在臥室的牆上掛了一張帥氣周恩來總理的海報,令我父親相當惱火。海報一直掛在牆上好幾年。我的朋友們都還記得:我一考過大學聯考,就不間斷地學習中文。那個時代的年輕人對毛澤東的中國有些天真的幻想,堅信那個毛聖人的出現很快就會照亮全世界並拯救人類。後來幻想破滅。很久以後才恍然大悟,我們被一些虛假承諾欺騙得慘兮兮。而這些承諾實際上給中國帶來了駭人聽聞的災難,中國共產黨至今仍在試圖一手遮天,掩蓋這些災難的真相。這種對中國的天真幻想雖然在今天已經不太一樣,但是中國的大外宣仍然讓我們許多的領導人和政治決策者被影響而不自知。
如果包含我去台灣和香港學語言的時間,我在1980年代總共花了八年時間在當地研究中國。三十多年過去了,我不只經常往返中國,也從未停止觀察這個國家。深思熟慮之後,我認為該是掀開中國假面具的時候了。所以拙著即為這種反思的結果。中國如何、為何成為世界良知的關鍵?這就是本書的主旨。
導言
儘管受到出現在武漢市的新冠肺炎病毒大流行嚴重影響,中國在2020年仍是世界大國中經濟增長(+2.3%)表現最亮眼的大型經濟體,在2021年應該會持續增長,甚至會大幅超越2020年,因為在經歷2020年的經濟動盪之後,預計會出現強勁的反彈。隨著拜登於2020年1月20日入主白宮,西方盟國再次團結對抗中國,但徒勞無功。中國即將成為領先全球的經濟強國,從其獨特的發展模式看來,無論是在全球暖化、生態轉型、經濟高速發展、技術創新和政治動盪方面,都對下一代地球人構成了重大挑戰。中國社會正埋頭進行一場競賽,即使能夠在破紀錄的時間內...
目錄
序言
導言
中文版序
第一章 新中國人──維吾爾人和藏人的悲劇
第二章 環境議題──中國正在撼動全球
第三章 未來科技──中國從世界工廠變成科技實驗室
第四章 遙遙無期的中國民主
第五章 中國放眼世界──征服地球
序言
導言
中文版序
第一章 新中國人──維吾爾人和藏人的悲劇
第二章 環境議題──中國正在撼動全球
第三章 未來科技──中國從世界工廠變成科技實驗室
第四章 遙遙無期的中國民主
第五章 中國放眼世界──征服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