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離開並不是因為出色,而是因為離開而變得出色。
新游牧者透過踏上邂逅他人和發現自我的旅程,
在每一次旅程中逐步轉變生命和世界。
《新游牧者之歌》講的是現代世界流動人口的故事以及現在這個世界面臨的問題
遷移已成為西方世界乃至其他世界的熱門話題。本書記述了年輕新游牧族打動人心又充滿希望的軌跡,展示了各地的人們如何四處尋找機會。愈來愈多人從過去被認為是全球核心的國家遷移到外圍國家,或者從外圍國家的一處遷移到另一處。這些人類遷移流動正在發生革命性變化,並預示著全球化故事的新篇章。
自古以來,所有人心中都會懷抱著不安分的游牧衝動,你我都是遷移和移居外地的產物。遷移也是為了找到一個家,人們一直在世界各地流動,未來理應也會如此。
但現今對移民的恐懼和詆毀加深了英國脫歐危機、川普當選以及世界各地民粹主義者和民族主義者的崛起。「移民」一詞經常讓人聯想到「一大群」難民逃離他們的出生國,以逃避幫派、戰爭、飢荒或貧困,並前來入侵「我們的國家」。
我們錯得離譜。本書從遷移的視角,關注正向經驗,開啟充滿希望的另一扇窗。
移民和新游牧族群遠非別人所說的問題、肇事者或受害者,而是編織出既有本土性、又有全球意識的新倫理的代言人。
對於人類來說,遷移一直以來都是教育、解放和賦權最有效的手段。現在該是重新發現其優點的時候。本書夾雜著報導文體,又像是宣示,既是新的全球倫理誕生的編年史,也邀請讀者加入正在進行的遷移革命。
【專文推薦】
* 阿潑(轉角國際專欄作者)
*「部落客遠行的理由」版主
【感動推薦】
波蘭女孩x台灣男孩 蜜拉士愷
林立青|作家、《做工的人》作者
周怡君|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兼人權學程主任
胡鈞媛|Refugee 101 Taiwan發起人
蔡淇華|臺中市立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
在閱讀《新游牧者之歌》時,在好多片段都看見了自己……游牧者都是勇敢的,且有時因為資源有限,所以充滿冒險犯難精神……一種啟蒙,像是一把鑰匙,只能在異鄉的夜晚獨自一人孤獨時才得以開啟那扇心門,打開後發現一望無際全新的世界。
~「部落客遠行的理由」版主
誕生於移民之島的臺灣人,應該一起探索《新游牧者之歌》一篇篇的故事,找到我們的過去,與未來前進的道路。
~蔡淇華|臺中市立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
我們曾經做過基因檢測,分析祖源結構。檢測的報告顯示,蜜拉有來自於南歐的祖先,而士愷竟然有中東的祖先。報告的背後,粗略描繪出我們祖先的遷移路徑。不論他們出於什麼原因遷移,是為了改善經濟,抑或是趨吉避凶,這都在在提醒我們,早在古早的年代,遷移就是普遍而自然的事情。在現今的國際社會,移民常常被貼上各種負面的標籤。藉由此書,我們可以退一步思考,從各面向重新探討遷移現象,進而更了解我們所處的現代世界。
~波蘭女孩x台灣男孩 蜜拉士愷
米蘭昆德拉多年前寫下「不幸的人才會渴望離開故鄉舊土」,這在今日可能只能說明移動人口的部分狀態,除了不幸之外,移動人口帶著的是更多對未來世界與人生的希望。現在不和轉動的地球一起移動的人口愈來愈少,這也說明了移動遷徙仍是各地文化創造與融合世界的源頭,對追求幸福者散發無限吸引力。我們可以做的正是透過書寫各種遷徙者的美麗故事,並努力讓每個國家成為讓人樂意過境之地。《新遊牧者之歌》正是這樣的一本好書,我誠摯的推薦各位來閱讀它。
~周怡君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兼人權學程主任
【各界好評】
走在遇見智慧的路上!菲利克斯‧馬夸特讓你亟欲出發,擁抱寬廣的世界,進而拯救世界。《新游牧者之歌》一定能成為我輩中人及下一代人人爭讀的書籍。
──香港雨傘運動領袖 黃之鋒
對於在變得更加特權的社會中繼續惡化的本土主義,本書提供了受歡迎且精彩寫成的解毒劑……跟隨著馬夸特踏上這段迷人的旅程時,我們了解到,所有的遷移都是尋找家園。
──《綠色新政及其他》及《通往永續未來之路》作者 史丹‧考克斯
《新游牧者之歌》不屬於特權階層,而是屬於渴望的人,他們渴望智慧、渴望冒險、渴望生活。馬夸特的寫作充滿了機智和挑戰,既能說故事又能講真話,是難得的天賦。
──《找到你的野性雙胞胎》及《冒煙的洞》作者 馬丁‧蕭
引人入勝……必讀好書。馬夸特迫使讀者以全新思維來思考一直以來的重要議題。
──黑天鵝系列書作者/全球最熱門思想家 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
出色的作品!《新游牧者之歌》一書富有詩意地探索了遷移及其在人類旅程中的作用。一篇篇故事交織成引人入勝的繡帷:前進的道路非左或右,既不是將我們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技術上,也不打算放棄,而是擁抱使我們成為人類的元素。
──電玩遊戲《星際大戰:戰場前線》及《國際足盟大賽》的高級製作人 西古林娜‧英格多蒂爾
馬夸特將豐富的生活經驗、智慧和同理心帶入這場對年輕人和遷移的探索中。這些故事引人入勝,揭示了被刻板印象掩蓋的面孔背後的人性。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法蘭克‧維爾澤克
這是一首讚美詩,讚揚不斷追求更好、公正、美麗和新事物的人類精神。讓它永不消逝。當像馬夸特這樣的游牧者在新冠肺炎中倖存下來並之後再次活躍時,它就不會消逝。
──英國前交通部長暨前教育部長 阿多尼斯爵士
這本書突破了傳統智慧,告訴我們,地方主義和全球主義可以且需要一同努力。
──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羅伯特‧S‧林德教授 薩斯基雅‧薩森
十分引人入勝……菲利克斯‧馬夸特有著不可思議的能力,可以讓來自各個社會和世界各地的不同人群聚一堂。對於遷移這個以指數成長的過程所產生的力量,《新游牧者之歌》有著深刻而及時的陳述。
──巴西前外交部長塞爾索‧阿莫里姆
《新游牧者之歌》一書推崇也許是我們這個時代最激勵人心的人物,深深打動了我。馬夸特的深刻探索讓本書不只是遷移的政治神學。
──《越過我們圍牆的荒野》及《我、新冠病毒》作者 巴約‧阿科莫萊夫
對我們這個時代的重大問題進行了明智而有見地的分析,並結合了現實生活中的有力實例,最終針對變革提出許多發人深省的建議。
──聯合利華前執行長保羅‧波曼
馬夸特著手寫的是讚頌非常機動的現象,但在過程中發生了更有趣的事情。他為我們描繪了二十一世紀初複雜的移民模式,這也是對世界經濟論壇的精英們的批判。
──《不文明:黑山宣言》共同作者 道格‧海因
馬夸特條理分明地記錄了努力解決權力、身分和移動問題的旅程,同時與他以及我們所有人內在和周圍的現代性悖論搏鬥。
──《臨終關懷的現代性》作者 凡妮莎‧馬查多‧德‧奧莉維拉
我們經常受到鼓勵要換位思考……菲利斯的確邀請我們這樣做:換個位子,繼續往前走,張大眼睛……在我們流浪時,一次又一次的換位思考……《新游牧者之歌》一書就是一場非凡的旅程,絕對不容錯過!
── Blue Like an Orange公司執行總裁暨世界銀行前常務董事 伯特蘭‧巴德雷
作者簡介:
菲利克斯‧馬夸特(Felix Marquardt)
菲利克斯‧馬夸特是在巴黎出生長大的奧地利裔美國人,自己的核心家庭中就有9個不同的國籍。他曾經無家可歸,也曾主辦晚宴,邀請比爾‧蓋茲、馬利歐‧巴爾加斯‧尤薩(Mario Vargas Llosa)和幾位國家元首參加,他也製作法國嘻哈歌曲,並為《國際先驅論壇報》負責通訊工作,長年擔任一些代表性全球知名人士的講稿撰寫人及策略顧問。
2012年,馬夸特在法國發起了「離開」(Barrez-vous!)運動,鼓勵法國年輕人走出家門,到世界各地旅行。2015年,他創建了智庫新世代學(Youthonomics),根據對青年的友善程度為各國排名。他最新的計畫是黑象(Black Elephant),這是一個致力於促進全新對話的播客節目和活動平台。他從2008年開始擔任專欄作家,在全世界眾多出版刊物刊出文章,包括美國的《紐約時報》及《時報週刊》、西班牙的《國家報》(El Pais)、法國的《世界報》(Le Monde)、德國的《世界報》(Die Welt)、英國的《衛報》(Guardian),以及印度的《印度時報》(The Times of India)。他住在希臘,育有3個孩子。
譯者簡介:
張毓如
清華大學外語系畢業。從事出版業多年,曾任出版社主編、版權主任。譯有《緬甸,新亞洲的博弈競技場》、《叛逃共和國》、《三杯茶2:石頭變學校》等書。
章節試閱
導言
一八六四年春天美國南北戰爭期間,正當北方為了維護聯邦的完整,即將展開最後一次絕望但最終成功的嘗試時,一位名為亨利.席本的德國移民藉著徒步及四輪馬車從伊利諾州來到蒙大拿州最深處。他一開始從事貨運,之後轉做牛羊買賣,後來定居下來,建立了兩座牧場。當他的兩個女兒繼承牧場時,蒙大拿州成為聯邦的第四十一個州。
隨後的三代人保留了這兩座牧場,並藉由收購或租賃加以擴充。席本畜牧公司(Sieben Live Stock Company)在長期作為牧羊場之後,現在則是牧牛場。經營者為亨利.席本的曾曾外孫庫珀.希巴德。這位思慮周密、充滿個人魅力又真誠的三十多歲男士,曾在科羅拉多州和墨西哥州、阿根廷潘帕斯的牧場和澳洲昆士蘭的牧牛場學習牧場貿易。他的妻子艾希莉.韋特海默則是皇后區猶太人和北卡羅來納州人的女兒,擁有德國、英國和愛爾蘭血統。
二○一六年十二月二十日,距亨利.席本創立牧場一百五十多年,另一位移民來到了蒙大拿州的深處。阿布杜拉曼(阿布迪).迪亞巴特在非洲馬利共和國南部一個古老的殖民駐軍前哨基地卡蒂(Kati)長大。他搭乘的飛機從舊金山起飛,降落在蒙大拿州南部的博茲曼。他的大學朋友艾薩克.史塔夫史特羅姆在那裡迎接他,艾薩克出生於美國威斯康辛州,擁有瑞典和中國血統。這兩人一起向北前往席本牧場,艾薩克陸陸續續在庫珀的牧場打工過好幾次。艾薩克告訴庫珀,他邀請朋友來蒙大拿過聖誕假期,並詢問他們是否可以提供幾個星期的住宿,於是庫珀和艾希莉邀請兩人。
阿布杜拉曼(阿布迪)在八歲之前唯一接受的教育是每天與父親馬馬杜一起跋涉九公里。從阿布杜拉曼三歲起,他就和父親一起徒步往返他們家和森林裡的家庭農場之間,雨季時種植小米、高粱和花生,旱季時種植蔬菜。儘管出身貧窮,但他現在正在史丹佛大學學習經濟學。
沒過多久,阿布迪就意識到,從他位於一千英里外的北加州校園到蒙大拿州牧場的旅程,在某些方面與他來到美國時所經歷的相似。史丹佛大學和席本畜牧公司對彼此來說幾乎就像馬利對美國一樣陌生。
一夜好眠後,阿布迪和艾薩克與其他牧場員工聚集在一起,參加由牧場技師亞倫主持的廠房眾多晨間簡報的第一場會議。當他們抵達時,迎接他們的是美國家庭電台的聲音,亞倫選擇播放這家新聞和評論廣播電台。這將是阿布迪在蒙大拿州停留期間每天的例行公事。川普的總統任期即將開始,美國家庭電台的主播欣喜若狂,亞倫也是。
亞倫是忠實的保守派和經常去教堂的顧家男人。他和妻子在家教育三個孩子,直到他們信奉的路德教會特別批准的學校提供孩子就學名額。聽最喜歡的煽動性脫口秀主持人的節目肯定激動不已的亞倫,卻也是說話輕柔、和藹、溫柔的人,願意聆聽他人,致力於幫助每位席本牧場員工盡忠職守。
阿布迪在席本牧場停留期間互動最多的另一個人是傑夫.希利,他負責管理「暴徒」(牧場的一千五百頭成年牛)。傑夫是從阿富汗退役的老兵,和亞倫一樣,是川普的直言不諱支持者。根據阿布迪的說法,這位退休的海軍陸戰隊員是可愛、快活的人,容易臨時起意:「傑夫喜歡開懷大笑,這可能包括適度的戲弄。他顯然喜歡逗我,但他絕不刻薄。一旦我掌握了他的幽默感,我們就會很開心地互相搗蛋。」
阿布迪是穆斯林黑人,他的名字在阿拉伯語中的意思是「仁慈的僕人」。他是來自非洲內陸國家(馬利)的移民,部分領土遭到伊斯蘭基本教義派占領,而伊斯蘭基本教義派不太可能在支持川普的蒙大拿州中出現,也不受歡迎——至少就理論上來說。馬利曾經是龐大的帝國,但現在位於世界上最貧窮國家之列,自二○一二年以來一直處於曠日持久的衝突。現今對外的出口量並不多―當然,有零碎的走私黃金;牧場主人,可沒那麼多。
當阿布杜拉曼在第一天早上出現時,亞倫和傑夫認為他應該派不上什麼用處,儘管他們的老闆庫珀為他擔保。他們的懷疑並非來自對移民的偏見,而是他所受的教育——眼前這位可是來自加州的時髦大學生。在任何季節,牧牛都不像公園裡散步。十二月的氣溫驟降至攝氏負三十度以下,不適合膽小的人。如果讓他在嚴寒中待在戶外,或許最多只撐得了三天。
一開始發生了一些不幸事故,有些甚至有些滑稽。在此之前,阿布杜拉曼從未經歷過這種嚴寒,但他在出發之前,即使裝備不足,都堅持不向別人借用,只把自己的靴子綁得更緊。他甚至拒絕了將暖暖包放入鞋內以防止雙腳失溫的提議。因為這麼固執,他的手腳經常凍到發麻。這位退役的海軍陸戰隊員最初很擔心阿布杜拉曼,但很快就了解他,轉而經常開他玩笑說:「我會沒事的,我會沒事的,反正感覺不到靴子。」甚至當阿布杜拉曼在處理作為臨時電動圍欄設備的聚合物,試圖用牙齒撕開電線而觸電受傷時,玩笑都仍繼續著。
然而,在接下來的三個星期裡,阿布迪——席本牧場裡每個人都這麼稱呼阿布杜拉曼——變得非常喜歡他的工作。他不僅熟悉亞倫的工廠裡所有基本的木工工具,也了解用於柵欄的各種物品,包括絕緣膠帶、絕緣體和門把手、電池、柵欄柱、杵和連接器。他知道如何將乾草拖車鎖在拖拉機上、如何檢查液體,最重要的是——如何駕駛它。他的精力和不知疲倦是牧場上最有價值的特質,而這兩種特質也讓他受到了眾人的喜愛。這絕非坐在一起閒聊就能達成。
阿布杜拉曼的旅程始於三歲,他的父親馬馬杜開始每天帶他去工作。「首先,我們要穿過卡蒂村和鐵路線,然後會進入一片荒野,再步行一個小時。」他們經過由人口只有兩位數的自給自足農民所組成的小村莊,然後到達在樹林中間的自家小農場。
起初,馬馬杜大部分時間都背著阿布迪,但沒多久他們就並肩一起走。「這些步行讓我初次體驗外面的世界。父親告訴我他在法國軍隊擔任下士時的生活;他去過哪裡、經歷了什麼,希望我有什麼樣的未來。」在路上,阿布迪的父親教他認識植物的名稱及其藥用價值。他了解哪些植物可以治癒瘧疾、哪些植物可以止咳、哪些植物有毒。馬馬杜還教他該種什麼種子、什麼時候除草、如何移植以及什麼時候採收。「我過去常常在去農場的路上採摘很多植物,一到那裡就種下。其中最多的是芒果,現在我們的農場裡長滿了我小時候種的芒果樹。」他的父親教他如何生火並利用周圍的各種糧食作物做飯。「他教我如何看雲,判斷何時會下雨,以及暴風雨可能有多嚴重。」阿布迪還認識了各種蛇的名字,以及如果被蛇咬了該怎麼辦。該地區充斥著毒蛇和足以殺死母牛的蟒蛇。有一次,他的父親在午睡時頭部被咬傷,險些喪命。
很難想像一個小男孩每天長途跋涉十八公里會是怎樣的艱難旅程。顯然,馬馬杜決定帶兒子一起去,不僅僅是為了照顧孩子和減輕阿布迪媽媽努薇澤瑪的負擔,也是為了鍛鍊和學習。阿布迪直到八歲才上學,但與父親的這些旅程讓他在世界上如魚得水。十五年後,阿布迪比他生長的卡蒂村裡的任何人都更了解經濟和美國。但與美國牧場主人一樣,他也了解農村生活,從收成和天氣模式到努力工作及決心的重要性。小時候和父親一起步行的經歷融入了成年後的遷移經歷——他利用所有資源來適應新的環境。
一位有天賦的騎士,總是樂於助人,而且臉上總是掛著微笑——即使受凍傷所苦——他努力鑽研,找到方法與每個人相處。這可能是他贏得傑夫和亞倫尊重的最大原因。
眾所周知,蒙大拿州等地普遍存在著種族主義和仇外心理,因此你可能預期阿布迪會感到害怕。但他沒有。阿布迪在蒙大拿州的第一個早晨和接下來的幾週都沒有受到影響,因為他在生活中早已目睹了夠多的種族主義;連在非洲,不同種族和民族的黑人之間也有。他知道這不是美國人或蒙大拿州所獨有——這種想法可能出乎他大學校園裡許多人的認知之外。至關重要的是,他還知道仇外心理主要是恐懼陌生事物的一種症狀。我們可以討論對遷移的恐懼,不管在經濟上或政治上,背後的焦慮是否合理,但無論哪種方式,阿布迪都可以看出恐懼真實存在。他還相信,這不會使感受到恐懼的人變成壞人。阿布迪的旅程之所以有趣,在於他敏銳地意識到,雖然蒙大拿人肯定比他在加州校園裡的同學更保守,但他們並不像他在家鄉認識的許多人那麼保守——古老的傳統,最重要的是,極端貧困使馬利難以成為進步社會。
進展雖然緩慢,但肯定的是,傑夫、亞倫和阿布杜拉曼相處融洽,最終並開始談論人們不願多談的議題,包括川普、種族主義、伊斯蘭教、移民、屎坑(川普於2018年1月11日在白宮與國會議員會面時,如此描述一些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他們對於一些議題的意見不同——主要是總統的優點,但是在其他議題上有共同看法,包括對家庭和地方的愛、尊重長輩、信仰上帝的重要、謙遜和努力工作。「相互尊重」開展了彼此的感情和友誼。蒙大拿州的植物、動物和人們在阿布迪逗留的季節裡有了完全的轉變。當我發信詢問傑夫是否可以談談阿布杜拉曼時,幾分鐘後就得到了答覆:「當然可以。我想念阿布迪。」
導言
一八六四年春天美國南北戰爭期間,正當北方為了維護聯邦的完整,即將展開最後一次絕望但最終成功的嘗試時,一位名為亨利.席本的德國移民藉著徒步及四輪馬車從伊利諾州來到蒙大拿州最深處。他一開始從事貨運,之後轉做牛羊買賣,後來定居下來,建立了兩座牧場。當他的兩個女兒繼承牧場時,蒙大拿州成為聯邦的第四十一個州。
隨後的三代人保留了這兩座牧場,並藉由收購或租賃加以擴充。席本畜牧公司(Sieben Live Stock Company)在長期作為牧羊場之後,現在則是牧牛場。經營者為亨利.席本的曾曾外孫庫珀.希巴德。這位思慮周密、...
推薦序
新游牧者之歌——逆風而行的勇氣
部落客遠行的理由版主
有時候離開,是為了再回來。
十一年前我選擇辭去安逸的華航空姐工作環境,離開自己原生的舒適臺灣,去到了全然陌生的上海工作生活。
那次的離鄉,並不是人生第一次。
十九歲時的我,也曾搭上西北航空的飛機飛過太平洋抵達美國中部明尼蘇達州的雙子城求學。
還記得抵達的第一天我就在日曆畫下倒數回家的日子,我的離去是為了歸來,當時的我深信不移。
卻在美國的一年裡,第一次有機會強烈意識到自己身為亞洲人的身分,中國人還是臺灣人的認同衝突。
你必須飛越一個大洋把自己扔進一群白種人之間才能看見自己的習以為常是一種與眾不同,而這與眾不同之中還帶著歧視、刻板印象與冒險精神和認同困惑。
在融雪春天到來,我準備收拾行囊返回亞洲,在不經意之間,我對自己的身分認同逐漸萌芽。
一種啟蒙,像是一把鑰匙,只能在異鄉的夜晚獨自一人孤獨時才得以開啟那扇心門,打開後發現一望無際全新的世界。
於是到第二次我再度決定啟程,這一次我只有一張單程機票,自己都不確定離去還是不是因為要回來。
在閱讀《新游牧者之歌》的時候,在好多片段都看見了自己與書中人物的相同心情,明明是完全不同國籍甚至不同種族的人,但一旦成為游牧民族的心情總是相仿的。
故事裡面有中東裔的法國人在廣州才透過中國人的嘴聽到自己被稱為典型的法國人而感到欣慰與詫異。這文章片段與我多年前在美國的時空有著似曾相識。
還有日本女孩夏野對非洲的興趣,於是一心一意地想讓自己去到那裡,這與我後來到上海進入一個沒有臺灣人甚至在中國也是初興起的公務機產業如出一轍。
逆風而行,當你前往無人理解之境,前方沒有指引的前輩,後方也沒有跟隨者,走著走著常常懷疑自己,卻又因為一頭熱情無法就此停下。
游牧者都是勇敢的,且有時因為資源有限,所以充滿冒險犯難精神。
一如我第二次的離開,是因為感覺自己在職場已經遇到瓶頸,而當時的臺灣政府對於勞工政策還有就業市場所推出的舉措,22K起薪的政策剛好推了我一把。
於是當我讀到,作者在法國鼓勵法國年輕人離開法國,前往其他對青年人就業友善且提供公平競爭的國家去時,我想起這段往事。
我不是出身富裕外派中產階級的第三文化小孩,更精確地說,當初我的離開更像是「就業難民」,而這個就業難民的機會也意外又幸運地開啟了完全不同的人生路。
現在的我,居住在正在衰敗但還是國際大都會的香港,每天主要用英文與人交談,和香港人、法國人、美國人一起工作,下了班跟瑞士人、英國人還有日本人約會。
對於世界上大部分的國家、歷史都了解一點,但這跟我過往受的教育沒有絕對關係,更多是後來出差還有自己親身與那些國家的人接觸對他們的認識。
雖然疫情讓全球化稍微放慢,但我仍舊看見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未來。
《新游牧者之歌》這本書的內容只是揭露了它的開端,但也提供很多思考的面向,像是:離開了,是否還需要再回來?
新游牧者之歌——逆風而行的勇氣
部落客遠行的理由版主
有時候離開,是為了再回來。
十一年前我選擇辭去安逸的華航空姐工作環境,離開自己原生的舒適臺灣,去到了全然陌生的上海工作生活。
那次的離鄉,並不是人生第一次。
十九歲時的我,也曾搭上西北航空的飛機飛過太平洋抵達美國中部明尼蘇達州的雙子城求學。
還記得抵達的第一天我就在日曆畫下倒數回家的日子,我的離去是為了歸來,當時的我深信不移。
卻在美國的一年裡,第一次有機會強烈意識到自己身為亞洲人的身分,中國人還是臺灣人的認同衝突。
你必須飛越...
目錄
推薦序(一) 阿潑
推薦序(二) 「部落客遠行的理由」版主
導言
第一章 遷移的改變力量
第二章 造訪各處
第三章 向多邊遷移
第四章 離開的力量
第五章 走出去!
第六章 難民與社群:(不要)回到你來的地方
第七章 標籤的限制
第八章 「數位游牧族」的興起與衰落
第九章 縱火狂消防隊
結語 展開漫長的回家之路
後記
誌謝
推薦序(一) 阿潑
推薦序(二) 「部落客遠行的理由」版主
導言
第一章 遷移的改變力量
第二章 造訪各處
第三章 向多邊遷移
第四章 離開的力量
第五章 走出去!
第六章 難民與社群:(不要)回到你來的地方
第七章 標籤的限制
第八章 「數位游牧族」的興起與衰落
第九章 縱火狂消防隊
結語 展開漫長的回家之路
後記
誌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