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讓政治寫作成為一種藝術。我的出發點,一直都來自於一種黨群意識、一種不公平感。……。我寫作,是因為我想要揭露一些謊言、吸引他人注意真相。」
「政治性的語言——從保守黨到無政府主義派,所有的政黨都一樣——都是為了以假亂真、讓殺戮變得值得尊崇,並使空話聽起來煞有其事。」
──喬治.歐威爾
〈我為何寫作〉是歐威爾在1947年寫的一篇文章,主要是回顧他寫作的經驗與歷程,文章中他提出四個寫作的動機,除了謀生吃飯之外,有:完全的自我中心、熱衷於美的事物、基於歷史的使命,及政治性目的這四個原因。他說他個人前三個動機遠超過第四個,但他所處的背景,及日後的經歷,使他理解工人階層的存在,也使他對權威的痛恨加劇,特別是西班牙內戰的經驗,使他的寫作逐漸形成了第四種動機。
想深入了解喬治.歐威爾洞悉政治與揭露謊言的獨到眼光,本書是相當重要的作品。除了〈我為何寫作〉一文外,書中還收入〈獅子與獨角獸:社會主義與英國精神〉、〈政治與英語〉、〈書坊雜憶〉、〈關於甘地的幾點感想〉,共五篇文章。
作者簡介:
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 1903-1950)
英國著名小說家、政治諷刺作家和評論家,善以先知般的筆調勾畫人類陰暗的未來。生於英屬印度彭加爾省一個政府下級官員的家庭,家境並不寬裕,他自稱屬於「上層中產階級偏下」家庭。1917-1921年以獎學金進入著名的伊頓公學就讀,但無力升學。1922年至緬甸擔任英國皇家警察,對西方的殖民主義產生反思。1927年回到英國,開始長達四年的流浪生活,並依據這段經歷寫成《巴黎倫敦落魄記》(1933)。1936年以國際志願者的身分參與西班牙共和軍,支援反佛朗哥的西班牙內戰,後來寫成《向加泰隆尼亞致敬》(1938),揭露共產國際關於西班牙內戰的謊言。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受僱於BBC從事有關戰爭的報導,1944年完成寓言諷刺小說《動物莊園》。1948年完成名著《一九八四》,描繪一個極權主義達到頂峰的可怕社會,以辛辣的筆觸諷刺泯滅人性的極權主義社會和追逐權力者,本書出版後不久,卻因肺結核而去世。
譯者簡介:
張弘瑜
學歷:台灣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士
法國巴黎索爾邦大學藝術史學博士預備班
譯作:《無牆的博物館》、《埃及》、《羅馬》、《希臘》、《澎湖人在台灣》、《弗洛依德傳》
章節試閱
我為何寫作
大約從五、六歲開始,我就知道,我以後要當個作家。雖然我在十七歲到二十四歲之間,曾經試圖放棄這樣的想法,但我依然明白,這樣做是違背我的天性,而且在不久之後,我還是會安定下來,好好寫作。
我在家中排行老二,和其他的兩個小孩都相差有五歲之多,而且在滿八歲 之前,很少見到父親一面。基於這點、以及其他種種原因,我從小就是孤單一人,並且很快就發展出一些惱人的難纏舉止,讓我的校園生涯充滿不受歡迎的 回憶。和很多孤癖的小孩一樣,我不時捏造故事、和想像中的人物對話,回想起來,我想要進軍文壇的野心,應該一開始就和這種孤立與失落感有關。我很清楚我有一種駕馭文字以及面對不悅事件的能力,這樣的天賦幫助我創造一個私有的天地,讓我每每在失意的時候,都能很快振作起來。儘管如此,從我的 孩提時代到青澀時期,所完成的嚴謹作品--意思是意圖嚴謹的作品--其實連六、七頁都不到。我最早的一首詩是在四、五歲間完成,母親卻誤以為那是 聽寫作業。我已經想不起那首詩的詳細內容,只隱約記得跟老虎有關,那隻老 有著「椅狀的牙齒」,這一句雖然寫得不賴,但我現在總覺得這首詩應該是抄襲自布萊克的「老虎啊,老虎!」。當我十一歲的時候,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我寫了一首愛國詩,而兩年後因紀欽納陣亡,它才和另一首詩一起,在當地報紙上被刊登出來。隨著年歲增長,我寫過一些喬治亞時期風格的「寫意詩」,這些作品多半拙劣,且多未完成。除此之外,我曾經兩度嘗試寫寫短篇故事,但結果實在糟糕透頂。以上這些,大概就是我在年少的那段歲月裡,還稱得上是認真看待、且真正付梓的作品總和。
無論如何,從某個角度來看,在那段時間,我確實算是浸身於文學的世界。像是每天那些剪剪貼貼的文字課業,儘管無趣,卻是輕而易舉。在此之外,我偶爾會寫些打油詩,完成的速度之快,可能連現在都無法想像--話說我十四歲的時候,就曾以約莫一週的時間,仿(古希臘劇作家)亞里斯多芬的手法,寫成一部完整的押韻劇--另外我還協助校刊刊印版及手寫版的編輯。那些校刊可說是世上最可笑的玩意,不過比起現在那些廉價的報導文章,它們給我帶來的麻煩倒是少掉很多。除了以上這些,我至少有十五年左右的時間,都在從事另一種截然不同的文學性創作:那就是持續不斷地製造我自己的「故事」,一種只存在我腦中的日記。我相信這對一般小孩與青少年來講,應該毫不陌生。從小,我就想像自己是羅賓漢那樣的英雄,生活中充滿驚人的歷險,只是這類自戀的情節,很快就會在我的「故事」裡無情地消失,只剩下一段又一段的例行記事與平日所見。有時候我的腦中會閃過這樣的字句:「他推開半敞的門,進入房裡。一道金黃色的陽光穿透棉薄的窗簾、斜撒在桌上,上頭有一只打開的火柴盒跟一瓶墨水。他從口袋裡抽出右手,向前摸索地走向窗戶。底下的街上,一頭虎斑貓正輕輕踩著落葉」。諸如此
類的創作習慣,大概持續到我二十五歲的時候,正好彌補我那段文學志業的空窗期。然而,儘管我必須、也確實很用心地找尋正確的用字,但在某種外力的壓制下,我的白描工夫似乎總是難有突破。也許我的「故事」,多少有每個我所仰慕的作家影子,但就我記憶所及,我的作品裡,總是有種一成不變的細描風格。
在我十六歲的時候,我突然發現了文字本身的樂趣,也就是說,我愛上了純粹運用文字聲韻與相互聯結的藝術。在「失樂園」裡,有兩個句子:
伊苦心且勞力
勇往直前:且苦心勞力矣,
雖然現在它們在我眼裡,已經不再那麼精彩,但在我讀到的當時,可是讓我全身顫慄;而詩中取「伊」而捨「他」,光是這個用法,就讓我好生興奮。至於我對於描寫事物的需求,在那時我就已經了然於胸。因此,當我說想要寫書的時候,我已清楚地知道,我想寫那一種書。我想寫的,是一種長篇的寫實小說,沒有快樂結局,不僅充滿細微的描寫與直截了當的比喻,也有華麗的詞藻,以發揮文字的音韻之美。事實上,我規劃多時、但遲至三十歲才完成的第一部小說「緬甸歲月」,就是這樣的一部作品。
我之所以提供這些背景資訊,是因為我認為,當我們在評斷一個作家的創 作動機前,應該要對他的早期發展過程有點了解。主題的選定,勢必與作者所 處的時代有關--至少對我們這個動盪不安的世代是如此--而在他動筆寫作 之前,他應該已持有某種主觀的情感,是他永遠都無法完全掙脫的。當然,就 職業而言,作家是該盡力控制自己的性情,避免陷入不成熟的處境、或者產生 失控的反應,但假若他想剷除過去的影響,那只會扼殺自己創作的動能。撇開 生計的問題不談,我認為引發一個人寫散文、甚至寫作的重要動機,主要有四 個。它們存在於每個作家體內的程度互異,甚至在個別的作家身上,也會隨著 生活環境的變動,而有比例上的差別。這四大動機是:
一、完全的自我中心:例如想要看起來比別人聰明、成為話題人物、永垂千古、讓小時候冷落你的人好看等等。若說這不是動機、而且不是個強烈的動機,其實是騙人的。除了作家之外,這一特質對於科學家、藝術家、政治家、律師、軍人、成功的商人等等,也就是那些位處人類社會頂層的人,都十分適用。事實上,大多數的人並非極端自私,只是通常在過了三十歲之後,他們放棄了個人野心--更精確地說,他們幾乎完全捨棄了身為個人的價值--變得 只為他人而活,或是靠辛勤的工作來痲痺自己。不過,有一小群天賦異稟、任 性頑固的人,仍然堅持自己想要的人生,作家就屬於這一族群。我必須承認, 相較於記者,認真的作家儘管對錢財較不在意,但絕對比記者還要自以為是、自我中心。
二、熱衷於美的事物:例如對於外在世界的審美觀察,特別是關於文字的 選用、安排等等。音韻的精雕細琢、一篇好散文的堅實完整、或者是一本好小 說的鏗鏘有聲,都會為作者們帶來快感。對他們而言,和他人分享個人情感,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不應輕易放過。儘管許多作家的審美動機並不明顯,但就算是一般編寫宣導小冊或教科書的作者,大概都有一些莫名的偏愛用字與用句,或是對字體、文章邊距特別有感覺等等。在我看來,除了火車時刻表之外,應該沒有任何一本出版書籍,是能免除審美效應的。
三、基於歷史的使命:例如想要了解事情的樣貌、挖掘事件的真相,並將 結果留存下來,好流傳於後世。
四、政治性目的:在此所指的「政治性」一詞,定義極為廣泛,例如:將世界朝某個方向推進、試圖改變他人心中的理想社會型態等。我再度重申,這世上沒有一本書,是完全沒有政治傾向的。儘管有人認為藝術與政治無關,但這樣的主張,本身就是一種政治態度。
我為何寫作
大約從五、六歲開始,我就知道,我以後要當個作家。雖然我在十七歲到二十四歲之間,曾經試圖放棄這樣的想法,但我依然明白,這樣做是違背我的天性,而且在不久之後,我還是會安定下來,好好寫作。
我在家中排行老二,和其他的兩個小孩都相差有五歲之多,而且在滿八歲 之前,很少見到父親一面。基於這點、以及其他種種原因,我從小就是孤單一人,並且很快就發展出一些惱人的難纏舉止,讓我的校園生涯充滿不受歡迎的 回憶。和很多孤癖的小孩一樣,我不時捏造故事、和想像中的人物對話,回想起來,我想要進軍文壇的野心,應該一...
目錄
南方朔:歐威爾--是歐洲良心,也是受苦英雄
我為何寫作
書坊雜憶
關於甘地的幾點感想
獅子與獨角獸:社會主義與英國精神
政治與英語
南方朔:歐威爾--是歐洲良心,也是受苦英雄
我為何寫作
書坊雜憶
關於甘地的幾點感想
獅子與獨角獸:社會主義與英國精神
政治與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