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完美數的故事
小朋友,你一定知道什麼是整數、奇數、偶數、分數、小數、因數及倍數!那你有沒有聽過「完美數」?什麼樣的數字可以被稱為「完美」啊?請猜猜看⋯⋯
你是不是直覺地先想到6 呢?為什麼?
在東方華人社會中常常聽到六六大順,在西方則傳說上帝花了6 天的時間創造世界。所以「6」,它是個很好的數字。但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被稱為完美呢?
「完美數」(Perfect Number)這個字詞,最早可以從大約二千五百年前說起,當時的古希臘有一個非常喜愛研究數學的團體,後世稱之為「畢達哥拉斯學派」,簡稱「畢氏學派」,領導人為著名的畢達哥拉斯。(小朋友,你們未來在國中就會學到以他為名的「畢氏定理」。)這個團體在研究數字的過程中,發現6 與它的因數間有著特別的關係,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如果某數剛好等於不含本身的所有因數和,則稱此數為「完美數」或「完全數」。
例如:6為完美數。因為6的因數是1、2、3、6,且1+2+3=6。
例如:28為完美數。因為28的因數是1、2、4、7、14、28,且1+2+4+7+14=28。
小朋友,你覺得這種數字與它的因數們之間的關係是不是很特別、很漂亮、很完美啊?
古代人們只發現了4 個完美數,分別是6、28、496及8128,他們仔細觀察這4個完美數,發現兩個特徵。第一個特徵:它們的個位數分別是6、8、6及8;第二個特徵:第1個完美數是一位數,第2個完美數是二位數,第3個完美數是三位數,第4個完美數是四位數。於是他們大膽猜測:
1 所有完美數的個位數一定是6或8,而且輪流出現。
2 因為第1個完美數是一位數;第2個完美數是二位數;第3個完美數是三位數;第4個完美數是四位數,所以依此類推,第n個完美數,一定是n位數。
一直到了1461年,第5個完美數才被發現,它是33550336。以後的人們持續的發現完美數。前10個完美數如表1-1所示。
小朋友,請你猜猜看古代畢氏學派對完美數的猜測正確嗎?
我們來檢查看看,所有完美數的個位數一定是6 或8,而且輪流出現嗎?第n個完美數一定是n位數嗎?
這個答案,相信你一定可以正確回答了!
目前我們人類已經找到了49個完美數,請問:「還有其他完美數嗎?」有興趣的小朋友,這些問題就交給你們來破解囉!
03 黃金比例的故事
小朋友,你有沒有聽人說過「哇!那位模特兒的身材比例真好!」,你知道他們說的比例是指什麼嗎?怎樣的比例才是最好、最美的呢?
很多人說符合「黃金比例」(Golden Ratio)的身材最美!那什麼是黃金比例?它跟黃金有關係嗎?首先,我們將某一線段分割成大、小兩段(如圖3-1所示),且大段長和小段長的比約為1.618:1,則此種分割方式稱為「黃金分割」(Golden Cut)。如果這三個線段的長度有以下比例的關係,則這種比例關係,我們稱為「黃金比例」。此比例以黃金命名是顯示它的珍貴性。
數學家們推斷,早從古希臘(約西元前6世紀)的畢達哥拉斯學派在研究正五邊形及正十邊形作圖法時,就已經掌握了黃金分割的概念,因為畢氏學派的標誌是五芒星(如圖3-2所示),而這個五芒星中隱藏了許多的黃金比例。歐幾里德(西元前3世紀左右)則正式將「黃金分割」的概念清楚陳述在其著作《幾何原本》中。其後,陸續有人稱此比例為「中末比」、「神的比例」、「神聖比例」、「0.618 法」⋯⋯等。
有了這個最美比例的概念,人們開始將它應用到各個領域中,像是建築、繪畫、雕塑、音樂、⋯⋯等。
認識黃金比例後,一定還要知道有一種神奇的數列:1、1、2、3、5、8、13、21、34、55、⋯⋯,它是由一位義大利數學家費波納奇(Fibonacci)在研究仙人掌的生長秩序時發現的。
有什麼神奇之處呢?原來自然界早就存在此數學規律,只看你察覺得到嗎?例如:大多數的花朵的花瓣數目是此數列中的數字,百合花3瓣、梅花5瓣、飛燕草8瓣、孤挺花13瓣、向日葵21瓣或34瓣;松果的生長螺紋有左旋及右旋兩組螺線,他們的螺線數分別是8道及13道(如圖3-3所示);雛菊花蕊及向日葵花蕊的左旋螺線與右旋螺線的數目21、34及34、55,也都是費波納奇數列中的數字。
此數列與黃金比例有什麼關係呢?請觀察數列越後面的數字,當我們任意選取相鄰兩數字,你將發現它們的比會越靠近黃金比例(例如 34:55=1:1.61764706),小朋友,這是不是很神奇啊?
05 閏年的故事
小朋友,你知道目前我們所用的曆法是怎麼來的嗎?你知道平年、閏年是什麼嗎?古時候的人們所用的曆法跟我們一樣嗎?
關於曆法,最早要從距今約6000多年前的古埃及說起,古埃及氣候炎熱、雨水稀少,尼羅河每年的氾濫雖造成地界需要重畫,但氾濫後所帶來的肥沃淤泥卻是古埃及農人每年所期待的。透過觀察與紀錄,古埃及人發現尼羅河每次氾濫大約相隔365天,當尼羅河的潮頭來到今天的開羅附近時,天狼星與太陽會同時從地平線升起,於是,古埃及人便把一年定為365,把天狼星與太陽同時升起的那天定為元旦,當時將一年分為12個月,每個月有30天,年終加上5個節日,成為最早的太陽曆。
到了西元前46年,古羅馬的凱薩大帝以古埃及的太陽曆為基礎,重新制定曆法,新的曆法開始有平年(365天)及閏年(366天)之分,每四年有一個閏年,因為凱薩出生於7月,認為帝王出生的月份應為大月,所以定單月31 天,雙月30天,只有2月例外,平年29天,閏年時30天。為何選2月成為最少天數的月份呢?因為古羅馬執行死刑的月份為2月,希望此不吉利的月份有最少天數。
之後繼位的奧古斯都,其生日在8月,豈能視自己出生的月份為小月,於是將2月抽出1天放至8月,使8月成為大月31天。其後的9 到12月,這4個月份的天數就大小月對調,而2月的平年、閏年天數也就改為28天及29天,修改過後的曆法就成為目前世界上通用的曆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