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推薦
中華民國區域科學學會理事長 林楨家教授
內政部 花敬群次長
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 陳彥仲教授
立法委員 鍾佳濱先生
高齡友善的城市環境將成為世界潮流,讓每一個在這座城市工作、生活、慢慢變老的人們,都擁有快樂及生活品質。
根據2019年聯合國(United Nations)全球人口展望(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2019)最新公布資料顯示,目前全球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占總人數9%,直至2050年將翻倍成長至超過17%。高齡現象讓各大城市都面臨著重大挑戰,高齡者活動易受土地使用模式、交通運輸系統、居住環境變化、安全性、可及性與連通性等要素影響,可見對於生活環境的規劃與設計更應重視高齡者需求。
在臺灣,65歲以上老年人口已於2018年3月介達331萬餘人(占總人口14.05%),已正式成為「高齡社會」。老人住宅、老人安養照護之需求逐年增加,未來如何因應高齡社會所產生的衝擊,為使臺灣朝向高齡友善城市與TOD環境永續發展,尚有諸多議題皆值得再加以深入探討。「老去」是每一個人都將會經歷的過程,尊重他們的決定和生活方式選擇,促進他們融入社區生活的所有領域,是很值得思考與努力的目標。
作者簡介:
李家儂博士
現職
中國文化大學土地資源學系 教授兼系主任
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中心學術營計畫 講座
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 理事
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 副祕書長
中華民國區域科學學會 理事
中華民國不動產仲介經紀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 學術總顧問
中國土地經濟學會 理事
台灣共用資源治理學會 理事
臺北市都市更新學會 理事
內政部地政司住宅價格指數審議會 委員
交通部鐵路平交道與環境改善建設及周邊土地開發計畫審查會 委員
基隆縣政府國土計畫審議委員會 委員
新竹縣政府 縣政顧問
新竹縣政府國土計畫審議委員會 委員
新竹縣政府都市計畫審議委員會 委員
桃園市政府地價及標準地價評議委員會 委員
桃園市政府非都市土地使用分區及使用變更審議小組 委員
花蓮縣政府國土計畫審議委員會 委員
花蓮縣政府都市計畫委員會 委員
花蓮縣政府非都市土地使用分區及使用地變更審議小組 委員
花蓮縣政府環境影響評估委員會 委員
花蓮縣政府花蓮縣環保科技園區審查委員會 委員
宜蘭縣政府國土計畫審議委員會 委員
金門縣政府環境影響評估委員會 委員
經歷
中國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終身學習中心 主任
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建築學院社區與計畫學系訪問研究員
中華民國區域科學學會 祕書長
基隆市政府區域計畫委員會 委員
嘉義縣政府環境影響評估委員會 委員
中國土地經濟學會 祕書長
章節試閱
第一章 高齡友善健康城市與大眾運輸環境
第一節 高齡化的城市與生活環境的生成
近代受益於科技與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的生活品質與公共衛生觀念都大為提升,醫療技術的進步更使人們壽命得以延長,但伴隨著全球生育率下降與平均壽命增長所要面臨的重大挑戰,即是「全球高齡化」的現象日益加重,然而高齡者在社會中扮演著照護家庭成員與傳承經驗的重要角色,但科技的進步卻不一定使高齡者感到舒適與方便,其變化甚至使高齡者逐漸成為弱勢,如何提供高齡者具備獨立生活的能力,同時兼顧交通與居住環境即變得極為重要。
根據2019年聯合國(United Nations)全球人口展望(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2019)最新公布資料顯示,目前全球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占總人數9%,直至2050年將翻倍成長至超過17%,且世界衛生組織(WHO)於2019年統計資料顯示,目前全球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達7億人,直至2050年將提高到20億人,而8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提升近四倍之多,且80%的高齡者將生活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可見人口老化的速度比過去快得許多,高齡現象讓各大城市都面臨著重大挑戰。
而針對高齡議題早在2002年聯合國(United Nations)馬德里老年國際行動計畫中,便已將其列為三大優先考量的領域之一,尤其高齡者活動易受土地使用模式、交通運輸系統、居住環境變化、安全性、可及性與連通性等要素影響,可見對於生活環境的規劃與設計更應重視高齡者需求,如高齡友善的大眾運輸系統與居住環境等,皆是值得關注的議題(WHO, 2019),亦顯示出高齡者於日常生活中特別需要友善且便利的生活環境,以彌補由於社會與自身生理變化所帶來的不便。由此可見,高齡化現象已成為全球趨勢,而在高度都市化發展的情況下,未來此高齡化趨勢必更為加劇,為因應未來人口結構改變,屆時如何改善城市狀況,使其能更符合高齡者的需求,進而影響高齡者的生活模式,並營造出高齡友善的都市環境將成為世界潮流。
從世界各國觀察,法國以近150 年的時間適應60 歲以上人口比例從10% 到20% 的變化,然而,巴西、中國和印度等地卻只花20 年時間,人口快速老化。過去國家的人口分布向高齡化的轉變,始於高收入國家(如日本30% 的人口已經超過60 歲),但目前經歷最大變化的是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也開始快速地高齡化。陸續如智利、中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等許多國家的高齡人口比例將與日本相近。更長的壽命不僅為高齡者及其家庭,而且為整個社會帶來了機會,提供了從事新活動的機會,如繼續教育或新職業的產生,高齡者也在許多方面為家庭和社區做出貢獻。然而,這些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一個因素,就是高齡者的身體健康。
高齡社會隨之而來的即為高齡者住宅問題,如以荷蘭為例,據游千慧(2017) 研究指出荷蘭大部分的老人家傾向想要留在自己熟悉的居住環境,不願搬遷至老人安養中心,因為他們想要維繫既有的社交關係,提高自己對日常生活的掌控。荷蘭市政府於是推出與當地的住宅組織合作,在原社區提供位於一樓或二樓的公寓給老人家居住,並協助更改內裝設施,讓居住空間更適合老人生活。老年者對於這類房屋有優先承租權。因此,更能照顧年老者對於在地老化之需求,對國家而言則可以省去安養中心設置的預算,創造雙贏局面。
目前世界主要國家的老人照護政策,在地老化已是主流之一,讓老人在其生活的社區中自然老化,維持其自主及自尊,使高齡者擁有快樂及生活品質(游千慧,2017)。世界衛生組織(WHO) 也做出了回應,根據《世界衛生決議》(67/13),世衛組織正在與會員國和其他夥伴協商,制定一項全面的《全球高齡和健康戰略和行動計畫》,並在現有活動的基礎上,提出5 個優先行動領域。
一、致力於健康高齡化
需要認識到健康高齡化的價值,並持續承諾和採取行動,制定政策,加強高齡者的能力。
二、衛生系統與高齡人口的需求相協調
衛生系統需要更好地圍繞在高齡者的需要和偏好進行重組,旨在提升高齡者的身心需求,並整合生活環境和健康護理。該項行動亦可加強以人為本的高齡城市規劃。
三、開發提供長期護理的系統
所有國家都需要長期護理制度,以滿足高齡者的需要,需要發展—從無到有—治理系統、基礎設施和工作力能力等。如世衛組織的長期護理工作與提高全民健康覆蓋面、解決非傳染性疾病以及發展以人為本和綜合衛生服務。
四、創造適合高齡者的環境
這將需要在所有政策和各級政府中採取行動,打擊年齡歧視,實現自治,支援健康高齡化。這些活動是世衛組織在過去十年中為發展有利於高齡者的城市和社區而開展的工作,包括發展全球高齡友好城市和社區網絡,以及建立一個互動資訊共享平臺「有利於高齡的世界」。
五、改進評估、監測和解析
對於廣泛的高齡化問題,需要重點研究、新的指標和分析方法。這項工作建立在世衛組織為改善衛生統計和資訊方面,所做的廣泛工作的基礎上。
但是隨著科技的進步卻使高齡者逐漸成為弱勢,不僅如此,科技亦並非絕對使高齡者感到舒適與方便。為協助高齡者獨立生活,生活空間的規劃與設計,如友善的大眾運輸系統,則成為值得關注的議題,亦顯示出高齡者於日常生活中特別需要友善且便利的生活環境,以彌補由於社會與自身生理變化所帶來的不便(WHO, 2012);此外,為因應全球高齡化對未來社會可能產生的問題,世界衛生組織已制定出三大策略:
(一)預防慢性病的產生;
(二)改善有益於高齡者的醫療環境;
(三)建立高齡友善的生活環境。
由此可見,高齡化現象已成為全球趨勢,而在都市化高度發展下,未來高齡化趨勢必更為加劇,屆時如何改善城市狀況,使其能更符合高齡者的需求,進而影響高齡者生活模式,並營造出高齡友善的都市環境,將成為世界潮流。
近年來,為因應私人運具的大量使用而產生的諸多問題,世界各國已將「大眾運輸導向發展(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TOD)」,列為主要因應策略之一,並視為土地使用與交通運輸整合的新都市發展模式,其TOD 設計理念,在當前不僅能保護自然環境,使都市朝向低碳化發展,並同時活化產業、增加就業機會,更能成為未來高齡社會的因應對策。從高齡者之旅運行為可發現,其在從事各項活動時(如參與宗教聚會、定期就醫、傳統市場消費等),皆需仰賴交通工具以達到目的,而WHO(2007) 經由33 個城市實證亦指出,大眾運輸有益於高齡化城市的環境發展,並強調需加強高齡者與群眾的互動,以促進老人積極參與社會活動,進而改善高齡者弱勢問題,最後提供更多的公民參與就業機會,進而呼應TOD 將成為因應高齡社會的有效策略之一。
再者,從國外對於大眾運輸建設與環境營造觀之,已開始著手並致力於朝向高齡者需求為導向的觀點,藉由提供足夠的設施,以滿足未來需求,如Ronald (1996) 與Parasuram 等人(1998) 研究提出,大眾運輸設計不僅應提供硬體設施,更需對於高齡者之交通行為,並以身心機能與需求特性為導向,如此方能使社會維持永續發展;Boschmann (2013) 亦指出,TOD 步行環境與設施的舒適性,會明顯影響著高齡者使用大眾運輸的意願。世界衛生組織在2007 年提出「Global Age-friendly Cities: A Guide」指南,提出「對高齡友好型城市」的設想,建立在世衛組織積極的高齡化框架的基礎上,積極高齡化是指優化健康的過程,以便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提高生活品質。身處一個對於高齡友好的城市,從政策、服務、環境和結構正面等也都支持人們邁向高齡,因為認識到高齡者具有各種能力和資源,對與高齡化相關的需求和偏好做出切實的預測和回應,尊重他們的決定和生活方式選擇,並致力於融入社區生活的所有領域。由此可見,為因應將來高齡化所帶來的衝擊,大眾運輸環境設計,需充分考量高齡者的需求與科技對其所造成的身心健康影響,而了解高齡者對經濟、社會與文化的貢獻將有助於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亦將成為臺灣發展成高齡友善TOD 都市的主要課題。
臺灣65 歲以上老年人口已於2018 年3 月介達331 萬餘人(占總人口14.05%),同時與亞洲其他鄰近主要國家相比,臺灣老年人口比率僅次於日本(28%) 而與南韓(14%) 相當,已正式成為「高齡社會」,使老人住宅、老人安養照護之需求逐年增加,尤其在人口集中且高度都市化的臺北都會區(臺北市16.5% 與新北市12.85%),此現象更趨於嚴重,加上近年來大臺北地區房價高漲,年輕人紛紛外移至衛星城鎮,也相對產生老年人獨居生活的現象,導致老年人獨自行動的機會與時間大為增加,亦使都市中心的居住環境亦面臨嚴苛挑戰。尤其在人口集中且高度都市化的臺北都會區,此現象更趨於嚴重,但觀察臺北捷運當前大眾運輸建設,卻仍以較為多數的年輕族群需求為主要導向。
依臺灣目前汽車使用年齡層分布情形, 其高齡者使用汽車仍占18.74%,該比例隨著高齡趨勢不斷逐年增加,倘若如此,未來將無法因應高齡化所造成的乘客結構改變,亦可預期對於大眾運輸之老年乘客數量及比例勢必也逐年增加,屆時受經濟、社會、生理因素等影響,使得旅運需求類型有所變化。
雖然國內亦有諸多TOD 相關研究,但僅係從土地使用層面來影響民眾搭乘大眾運輸意願,尚停留在規劃者的角度,並未考量民眾真正的使用需求,更較少為探討大眾運輸環境所面臨之高齡化現象,且對於高齡者議題仍尚缺乏考量。然而,若僅以整體發展為主要考量,將極易與現況使用和民眾認知產生落差,亦將對日後高齡者使用大眾運輸系統造成重大影響,此時高齡化所帶來的高齡者人口急遽增加,加上高齡者因身體老化而無法再使用私人運具移動,將對都市整體交通環境產生衝擊,亦使TOD可持續發展理念被瓦解。由此可見,規劃TOD 環境關鍵在於步行路網之物理特性與環境特性,以及將特徵因子對於一般民眾身心健康的影響,納入規劃模型中完整考量,並結合高齡城市的特點及需求,探討如何規劃高齡友善環境,且在促進高齡者身心健康等方面城市還需要做些什麼?未來如何因應高齡社會所產生的衝擊,使臺灣朝向高齡友善城市與TOD 環境永續發展,尚有諸多議題皆值得再加以深入探討。此外,由於高齡者身體機能已漸為老化,在體會大眾運輸環境的過程中將較為敏感,以致心理層面有所影響,因此如何進一步探討TOD 步行環境對高齡者身心健康之影響因素,以及如何了解高齡者的流動、群聚與周圍環境配置之關係等,其情境示意圖如下圖1-1-4 所示。
因此,如何進一步評估以高齡友善為目標,其周圍土地使用該如何規劃,才能提升高齡者步行意願而達到最適土地使用配置,藉此降低一般民眾對於私人運具需求,並提升高齡者對於大眾運輸使用意願,最後落實臺灣發展高齡友善導向的TOD 都市設計,進而從人的流動與群聚將民眾對於都市的體會轉變為連貫的認知,亦使人與空間產生認同感,以此改變高齡者對於運具使用習慣,進而影響人們與空間的互動方式,以因應未來世界潮流,亦為值得討論的議題。
第一章 高齡友善健康城市與大眾運輸環境
第一節 高齡化的城市與生活環境的生成
近代受益於科技與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的生活品質與公共衛生觀念都大為提升,醫療技術的進步更使人們壽命得以延長,但伴隨著全球生育率下降與平均壽命增長所要面臨的重大挑戰,即是「全球高齡化」的現象日益加重,然而高齡者在社會中扮演著照護家庭成員與傳承經驗的重要角色,但科技的進步卻不一定使高齡者感到舒適與方便,其變化甚至使高齡者逐漸成為弱勢,如何提供高齡者具備獨立生活的能力,同時兼顧交通與居住環境即變得極為重要。
根據2019年...
推薦序
推薦序一
幸福高齡生活
在人類發展的歷史脈絡中,高齡者一直都存在,因此生活環境的規劃與設計,理論上應該很自然地會考慮高齡者需要。然而在現實中,我們的生活環境多數是在規劃設計者依其個人侷限的經驗,或是社會上較多數且有影響力的民眾需要,具體而言是青壯中年、中產階級、高等教育等背景,所發展形成的。近年逐漸受到重視的高齡社會需要,便是凸顯其在過去一直被忽視的事實。在我自己日漸高齡化,為將來如何適應生活環境而忐忑不安的當下,閱讀李家儂教授專書著作《高齡城市學》,彷彿是在昏暗隧道中見到出口亮光,瞬間滿心期待將來的幸福高齡生活。
本書內容在論述高齡者對城市生活環境的需要,以及回應這些需要的規劃與設計原則。論述重點主要在「行」的部分,特別是在大眾運輸環境,少數內容觸及「住」的部分。全書分為五章,第一章藉由文獻回顧與評析,論述大眾運輸在高齡友善城市中的角色與重要性,以及高齡者對大眾運輸環境的需要。第二章以大臺北地區高齡者為對象,使用問卷調查、因素分析、變異數分析等方法,探討高齡者對大眾運輸環境各種需要的重要度與滿意度,及其在不同社經背景間的差異,並提出發展策略建議。第三章運用模糊德爾菲法與分析網路程序等方法,發展高齡友善大眾運輸環境的評估指標與體系,並以臺北車站、市府轉運站、板橋車站為對象進行案例分析。第四章將視野從大眾運輸車站擴展到車站周邊地區,運用問卷調查與結構方程模式,以捷運龍山寺站區為調查範圍,探討對高齡者友善的站區步行環境,並論述大眾運輸導向發展如何回應高齡者的需要。第五章則自高齡住宅政策及法令的討論出發,以大眾運輸導向發展為基礎,提出一個高齡友善住宅社區的發展概念與規劃架構。
本書內容取材豐富,論述條理分明,相當具有參考性,適合推薦給從事都市環境規劃與設計的專業者,以及高齡友善環境的研究者。閱讀時,各章可以視為獨立單元,彼此間又維持關聯性,較艱澀的專業方法說明能深入淺出,易讀性高。
希望本書的出版,能鼓勵更多環境規劃專家與學者,在他們的工作中留意到民眾多元特質的需要,不論高矮胖瘦、喜怒哀樂、貧富貴賤、男女老幼,都能在具包容性的城鄉環境中,悠然生活。
林楨家 中華民國區域科學學會理事長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
2022 年7 月10 日
推薦序二
建構高齡友善的城市環境,是臺灣重要的任務
「城市」的多元服務與機能是滿足高齡生活需求的理想環境,但城市的複雜活動與空間交錯,也是加重高齡者出入壓力的環境。
高齡化社會是臺灣必然的趨勢,也是人生必經的過程。建構高齡友善的城市環境,是臺灣重要的任務,也是國人基本且普遍的需求。
李家儂教授為城市重要節點的高齡友善交通規劃,是每個城市規劃者與管理者應該認識與思考的重大課題,也是每個城市生活中要共同關注與對話的好題目。
希望透過這本著作,帶領大家進入更專業精準的城市對話,讓我們的城市更溫馨可愛。
花敬群 內政部次長
推薦序三
高齡城市的挑戰
都市,象徵人類歷史文明成果的累積,也是人類生活的主要場域。而隨著科學與技術快速的推進,都市生活有了極大的改變,但也同時改變了生存環境。氣候暖化、經濟全球化、社會高齡化,都是都市研究者不得不面對的挑戰。繼《大眾運輸導向發展的成就與挑戰》專書付梓之後,家儂教授又有了專書出版。拜讀之後,充分感受到年輕學者致力於學術專研,又能寫作成書的積極態度,著實令人敬佩!
在前著作中,家儂教授探討新都市主義(New Urbanism)所倡議的「大眾運輸導向發展(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TOD)」。在本書則轉而探究高齡者居住城市所面臨的運輸與住宅環境議題。包括探討高齡者的運輸需求,尤其是對大眾運輸的環境設計與活動需求,建置高齡者友善大眾運輸環境的評估指標體系,進而建構高齡友善健康步行環境之分析模型,最後再探討臺灣以高齡友善城市為核心的住宅政策及相關法令。而本書所操作的研究分析方法,則為都市研究常見的計量分析工具,包含專家問卷、德爾菲法(Delphi Method)、SWOT評估、分析層級程序法(Analytic Hierarchical Process, AHP)、結構方程模式(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空間形構(Space Syntax),以及多準則決策,內容相當豐富。姑且不論計量分析模式所推論的結論是否正確,本書所表達的是一種嘗試以數量科學為基礎的實證現象論述。這是自1970年代開始逐漸從經濟理論建立啟發式模型(Heuristic Modeling),轉而進行實證性推論(Empirical Analysis)所使用的學術論述取向,也廣為被近數十年來都市研究者所採用。
然而,所有的分析工具皆有其適用及限制。計量分析當然也不例外,必須是在符合其立論的基本假設條件下,進行數理邏輯推論。因而,其推論及檢定結果,未必能完全符合實務現象。但重點在於經濟理論以及推論邏輯。所有的論證議題,皆須要有經濟理論作為基礎,輔以正確的數據及客觀的推論,才能建立具有說服力的學術論證。相信家儂教授在操作本書各章節的實證論述時,必然也是秉持著這樣的信念。
再次恭喜家儂教授,將論文結集成書,以饗各界都市研究同好。相信本書能帶動更多的學術研究啟發,以及對都市政策的實務貢獻。
陳彥仲 謹識
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系特聘教授
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理事長
2021 年9 月22 日
推薦序四
讓「變老」華麗轉身成為「最浪漫的事」
講到「變老」這件事,腦海中不禁浮現一首九○年代的流行歌《最浪漫的事》,其中的一段歌詞: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
直到我們老得哪兒也去不了
你還依然把我當成手心裡的寶⋯⋯
年輕時哼唱這首歌的確很浪漫,但隨著年紀漸長,慢慢發現包括自己在內的許多年長者,可能將一步步面臨未來「哪兒也去不了」的可能處境—恐怕會一下子浪漫不起來?
李家儂博士的新書《高齡城市學》,企圖為我們擘劃出一個高齡友善的城市,並特別著重在高齡友善的大眾運輸環境的整體策略及規劃—這種遠見及努力,不僅使我們的城市更能達到多元、宜居的目標,也讓「變老」華麗轉身成為「最浪漫的事」!
鍾佳濱 立法委員
屏東縣前副縣長
推薦序一
幸福高齡生活
在人類發展的歷史脈絡中,高齡者一直都存在,因此生活環境的規劃與設計,理論上應該很自然地會考慮高齡者需要。然而在現實中,我們的生活環境多數是在規劃設計者依其個人侷限的經驗,或是社會上較多數且有影響力的民眾需要,具體而言是青壯中年、中產階級、高等教育等背景,所發展形成的。近年逐漸受到重視的高齡社會需要,便是凸顯其在過去一直被忽視的事實。在我自己日漸高齡化,為將來如何適應生活環境而忐忑不安的當下,閱讀李家儂教授專書著作《高齡城市學》,彷彿是在昏暗隧道中見到出口亮光,瞬間滿心...
作者序
自序
生活越來越舒適、醫療越來越發達,人們壽命得以延長,伴隨少子化因素,高齡化日益加重,根據2012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2000年全球60歲以上的人口已占總人數11%,至2050年將翻倍成長至22%,同時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從6.05億提高到20億,而8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提升近四倍之多,達到3.95億人。如今都市社會的變遷,致使家庭結構多以小家庭式為主,許多雙薪家庭無法陪伴老年人生活上的需要,也相對產生老年人獨居的現象,導致老年人獨自行動的時間逐漸增加。高齡化對未來社會可能產生各項問題,如國家財政負荷加重、經濟成長下降與商業及消費行為改變等。
高齡者在社會中扮演著照護家庭成員與傳承經驗的重要角色,但忙碌的都市生活使高齡者逐漸成為弱勢,因此,協助高齡者獨立生活,其環境空間的規劃,如友善的城市規劃、步行環境與大眾運輸環境,成為值得關注的議題,亦顯示出高齡者於日常生活中特別需要友善且便利的生活環境,以彌補由於社會與自身生理變化所帶來的不便。
早在20年前,2002年聯合國馬德里老年國際行動計畫中,便已將高齡議題列為三大優先考量的國家政策之一。另外,聯合國(United Nations)亦將1999年訂為「國際老人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Older People)」,顯示國際對於老年人的重視,同時發表了老人人權宣言,此宣言第三條「老人應享有適當地理位置與經過設計且價格合理的居住環境」,說明適合高齡者的居住環境是重要的,故對於老年人友善生活環境應有較多的考量,方能使得老年人能夠健康且便利於其生活環境中。由此可見,在都市化高度發展的情況下,高齡化現象已成為全球趨勢。
近年來,「大眾運輸導向發展(TOD)」的規劃理念,已成為土地使用與交通運輸整合的新都市發展模式,僅能保護自然環境,使城市朝向低碳化發展,並同時活化產業、增加就業機會,更能有效成為未來高齡及超高齡社會的因應對策,因為都市蔓延地區,隨著汽、機車使用率增加,人們對於身體健康的活動或鍛鍊將因而減少。
從高齡者之旅運行為可發現,其在從事各項活動時,皆需仰賴交通工具以達到目的,大眾運輸有益於高齡化城市的環境發展,並強調需加強高齡者與群眾的互動,以促進老人積極參與社會活動,進而改善老年人弱勢問題,最後可提供高齡者更多的公民參與,此更也呼應TOD 可成為因應高齡化社會的有效策略之一。再從國外對於大眾運輸建設與環境營造觀之,早已開始著手致力於朝向高齡者需求為導向的觀點,並提供足夠的運輸設施,以滿足未來運輸需求,大眾運輸設計應以全體使用者為服務對象,並充分考量高齡者之身心機能與運輸特性,因此高齡者之運輸需求,自然包括在其中,如此方能使社會與運輸環境維持永續發展, TOD 步行環境與設施的舒適性,影響著高齡者使用大眾運輸的意願;但居住在鄉村的高齡者如果經濟收入較低,搭乘大眾運輸確實有相當的困難,對於貧困者的運輸需求問題,政策制定者應考量居住地與就業之間的地理位置,以方便使用大眾運輸。由此可見,為因應將來老齡化所帶來的衝擊,需充分評估高齡者在大眾運輸環境之規劃,亦成為臺灣發展成高齡友善城市的主要課題。
臺灣於2018 年已正式轉為高齡社會,尤其在人口集中且高度都市化的臺北都會區,此現象更趨於嚴重,但觀察臺北捷運當前大眾運輸環境規劃,卻仍多以一般族群需求為主要導向;倘若如此,勢必無法因應未來老年人口急遽增加,以及高齡化所造成的乘客結構改變,如高齡者礙於身體機能逐漸弱化,終將無法再使用私人汽、機車自由移動,使老年乘客數量與比例增加,以及旅運需求類型有所變化等情形,高齡議題對都市整體交通環境產生若大衝擊,亦使TOD 可持續發展理念被瓦解。
本書將考量高齡者身心特性及起點至迄點之旅運需求,以期強化TOD 之設計中,以人為本的都市設計可納入高齡議題。雖然國內有諸多大眾運輸環境相關研究,但大多係從土地使用層面來影響使用者搭乘大眾運輸意願,又或者單獨考量高齡族群的活動與滿意度,而鮮少探討大眾運輸環境之老齡化現象及高齡者旅運需求,以及尚缺乏一套具系統性的評估方式。本書基於TOD 模式及高齡友善城市理念,其研究目的在於考量高齡者的生理與心理特性和從起點至迄點的旅運需求,提出一套混合式多準則決策模式,以案例進行評估,從而檢視現有的大眾運輸環境表現,以及了解高齡者於使用過程中可能面臨的困難,據以提供高齡友善的大眾運輸環境,亦能有助於高齡者搭乘大眾運輸外出活動,以期大眾運輸環境朝向高齡友善之發展,也能建立各項都市發展的健康高齡政策。
李家儂 謹誌於桃園祥鷺洲書院
民國111 年9 月26 日
自序
生活越來越舒適、醫療越來越發達,人們壽命得以延長,伴隨少子化因素,高齡化日益加重,根據2012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2000年全球60歲以上的人口已占總人數11%,至2050年將翻倍成長至22%,同時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從6.05億提高到20億,而8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提升近四倍之多,達到3.95億人。如今都市社會的變遷,致使家庭結構多以小家庭式為主,許多雙薪家庭無法陪伴老年人生活上的需要,也相對產生老年人獨居的現象,導致老年人獨自行動的時間逐漸增加。高齡化對未來社會可能產生各項問題,如國家財政負荷加重、經濟成長下降...
目錄
第一章 高齡友善健康城市與大眾運輸環境
第一節 高齡化的城市與生活環境的生成
第二節 大眾運輸環境效益與設計特徵
第三節 高齡者大眾運輸環境與需求
第四節 高齡友善步行環境之土地使用與身心健康
第二章 高齡者對大眾運輸使用需求與關鍵因素
第一節 高齡友善大眾運輸環境系統
第二節 高齡友善大眾運輸環境重要度及差異分析
第三節 高齡友善大眾運輸環境發展策略與建議
第三章 高齡友善大眾運輸環境評估指標與體系
第一節 高齡社會下大眾運輸環境之衝擊
第二節 高齡友善大眾運輸環境衡量之構面
第三節 高齡友善大眾運輸環境方案評比
第四章 高齡友善TOD健康步行環境規劃模式
第一節 健康城市與TOD友善居住環境
第二節 建構高齡友善健康步行環境結構方程模型
第三節 高齡友善步行環境與身心健康影響之分析
第四節 高齡友善TOD環境配置之空間量化分析
第五章 高齡友善TOD環境與住宅發展策略建議
第一節 臺灣高齡住宅政策之課題
第二節 臺灣高齡住宅相關政策及法令
第三節 高齡友善混合式多準則決策模式
參考文獻
第一章 高齡友善健康城市與大眾運輸環境
第一節 高齡化的城市與生活環境的生成
第二節 大眾運輸環境效益與設計特徵
第三節 高齡者大眾運輸環境與需求
第四節 高齡友善步行環境之土地使用與身心健康
第二章 高齡者對大眾運輸使用需求與關鍵因素
第一節 高齡友善大眾運輸環境系統
第二節 高齡友善大眾運輸環境重要度及差異分析
第三節 高齡友善大眾運輸環境發展策略與建議
第三章 高齡友善大眾運輸環境評估指標與體系
第一節 高齡社會下大眾運輸環境之衝擊
第二節 高齡友善大眾運輸環境衡量之構面
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