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t 1-1 科學方法以外的知識來源方式
一、權威
我們曾經從父母、師長、專家、教科書、電視與其他媒介獲得知識。當你因為某人占據著權威的位置,而接受某件事情是真的,或是因為這件事情是由權威出版刊物所刊出,這時,我們就依
賴權威作為知識的基礎。依賴權威的智慧是學習知識的一種快速、簡單而廉價的方式,因為權威通常耗時費力去學習新知,而我們卻能從他們的經驗與工作中獲利。不過,依賴權威也是有所限制的。首先,你可能高估其他人的經驗,就算他們是錯誤的,卻還是誤以為真。
其次,權威之間也許不會彼此認同,所有的權威也並非都是值得信賴的。
二、傳統
人們有時倚賴傳統來獲得知識。但是,傳統只是權威的一種特例—過往的權威。傳統意味著你接受某件事情為真,只是因為「事情老是如此」。大部分的人相信(或對,或錯)這種說法只
是因為過去的確如此 ,或是一直以來都是這麼說的。有些傳統知識始於簡單的偏見;就算傳統曾經正確過,但它也會隨著時間流逝而扭曲,然後就變成錯誤的。人們可能並不了解就相信了傳統,
並認為,因為某種說法曾經有效或過去是對的,那麼以後都會是對的。
三、常識
我們從每天生活當中或是常識來了解這個社會,我們憑藉著人們都知道的或是「有意義的事情」來了解這個社會。
常識在日常生活中是有價值的,但是它也可能滲透了邏輯上的謬誤。很多常識都是源自傳統,有時候是有用的、對的,但是也包含著不正確的、錯誤的資訊、矛盾,以及偏見。
四、媒體迷思
電視節目、電影、報紙,以及雜誌的文章,都是資訊的重要來源。那些創造或「採用」(adapt)生活中的印象,應用到電視節目與電影劇本中的編劇們,時常扭曲事實,不是因為疏忽就是靠著
權威、傳統或常識來編劇。他們的主要目標是娛樂大眾,而不是如實地反映真實。儘管有些記者的確想如實地描繪真實世界,但是,卻必須受制於有限的資訊、編輯的要求,以及時效性。
五、個人經驗
如果你出了什麼事,由於個人目睹或親身經歷過,你就會把它當作真實。個人經驗或是「眼見為憑」有相當大的影響,而且是知識強而有力的來源。視覺上的幻象或是海市蜃樓都可能出現,看
起來真實的東西,可能是由於視覺誤差或是一個扭曲的判斷。立即且直接的個人經驗真的很有影響力,但即使知道會這樣,人們還是會落入幻覺中。許多人寧願相信自己所見,也不願相信經過嚴謹設計的研究結果。
Unit 1-2科學方法的特色
科學提供一種可以處理公認真實與經驗真實的認知途徑,這就是所謂的科學方法。茲將社會科學方法的特色,重點說明如下:
一、 所有知識都是暫時且可開放受質疑
在探尋了解事情的過程中,我們對於自認為知道或想要相信的任何事物,都應該努力保持開放的心胸。換言之,應該將「知識」視為暫時的(tentative),而且是可駁斥的(subject to refutation)事物。這項原則沒有任何例外,我們都應該要能夠質疑任何信念。只有當你所珍惜的信念遭受質疑時,你對於知識暫時性本質的承諾,才算面對嚴厲的考驗,也因為如此,才能宣稱,你對任何事物都能保持開放心胸,坦然接受質疑
與駁斥。
二、複製
不過,需要保持開放的不只是我們的信念而已,科學研究的發現也同樣是暫時而可受質疑的。由於目前社會科學並沒有萬無一失的方法,足以保證科學研究產生的證據一定是完全客觀、精準,而且可概化類推,因此科學方法也要求針對研究重複測試。複製(replication)意味著重複一項研究,檢視是否會再產生同樣的證據和結論。它也涉及改進先前的研究程序,或檢測研究發現對於不同標的母群體,或是不同的情況,是否仍然成立。
三、觀察
科學方法的另一項關鍵特徵就是,找尋立基於觀察的證據(evidence based on observation),以作為知識的基礎。研究者可以透過許多不同的方式,使研究達到實徵(empirical)的標準,而箇中關鍵就在於證據的本質,以及我們搜尋與觀察證據的方法。社會工作者應該檢視證據的本質,要成為真正的科學方法,累積的觀察證據
應是有系統(systematic)、全面而周延(comprehensive)。要避免過度概化類推與選擇性觀察,觀察的樣本(sample)應該要大量(large)且多樣性(diverse)。
四、客觀
對於明確詳述的觀察實施步驟,我們也必須小心稽查其中可能潛存的偏誤。
科學方法正視我們對於事物都會有偏好與偏誤,而這些將會使我們在尋找或觀察證據時扭曲失真。因此,科學方法強調在尋找與觀察證據時,必須努力追求客觀(objectivity)。科學方法承認,個人可能帶有偏誤,且必須尋找適當的方法,以避免觀察受到偏誤影響。
五、透明
科學方法須透明(transparency),研究者必須詳細報告研究執行的明確細節。所有程序的細節都必須明確陳述,以便他人能夠明白,研究的結論是根據哪些基礎達成的,評估是否確實避免過度概化和選擇性觀察,以及判斷結論是否有可觀察的證據作為保證之根據。
Unit 1-3 科學社群的五項規範
科學社群的規範,指影響科學家從事研究時的一些非正式的規則、原則及價值觀。茲將科學社群的意涵及五項規範,說明如下:
一、科學社群之意涵
(一) 科學社群(scientific community)是一群人們的集合體,其中的成員共享一種由態度、信念及規則所形成的系統,該系統維持了科學知識的生產及進展。
(二) 科學社群為科學帶來生命與活力,換句話說,科學社群維持了科學的假定、態度及技術。亦即,科學社群是由人群、組織及角色所建構而成的社會團體,而且也是一組共同運作的規範、行為及態度。
(三) 科學社群並非是存在於一個實體位置的地理社群,其中的成員也不一定都彼此互相認識,但是其成員卻會經常地與其他成員進行溝通及互動。更確切來說,科學社群是一個由專業人員所形成的鬆散集合體,而這些專業人員彼此間則分享著共同的科學訓練、倫理守則、價值觀、技術及生涯規劃等。
二、科學社群的五項規範
(一)普遍性(universalism)
不論是誰進行研究(例如:老或少、男或女),以及不論研究是在何處所進行的(例如:美國、法國、哈佛大學,或是一所不知名的大學),都只能以科學價值為基礎來對該研究進行評判。
(二)系統性質疑(organized skepticism)
科學家不應據以一種毫無考慮、未加批判的方式,來接受任何新的想法或是證據。他們應該挑戰並且質疑所有的證據,而且要仔仔細細地審查每一項研究。進行批判的目的,並不是要去攻擊個人,而是要確保在研究中所使用的方法都能夠經得起嚴密且詳細的檢驗。
(三)公正無私(disinterestedness)
對於意外的觀察結果及新的想法,科學家必須保持中立、公正、接納,以及開放的態度。科學家不應死板地堅守某個特定的想法或是觀點。他們應該要接受、甚至是去尋找一些與其立場相左的證據,並且應該誠實地接受所有來自於高品質的研究所得到的發現。
(四)研究成果共有主義(communalism)
科學知識必須與他人一起分享,因為科學知識是屬於所有人的。創造科學知識是一項公共的活動,而且研究發現是公共資產,可供大眾取得並使用。研究的進行方法必須詳細地加以描述。要等到其他研究者已經審閱過,並且以一種特殊的形式與方法公諸於社會大眾時,新的知識才能被正式地接受。
(五)誠實(honesty)
雖然這是一種普遍的文化規範,但是在科學研究過程卻特別強調此項規範。科學家強烈要求所有的研究都必須誠實,而不誠實或者是欺騙的作法,在科學研究中是極大的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