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黃秀端
東吳大學「前世與今生—再現士林昔日百年風華」USR計畫最主要目的為文化保存與人才培育。無論是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都是我們文化保存的目標。在有形文化資產方面,士林地區有從清領時期、日治時期到國民政府時期的國定與市定古蹟與歷史建築、寺廟、學校、遺址等,我們希望透過分類與串聯,將故事記錄下來,並透過深入導覽等方式,讓本校學生、國人、甚至國際友人瞭解與欣賞士林豐富的文化底蘊。其次,在無形文化資產方面,我們希望透過活動的紀錄來保持一些可能失傳的文化慶典,如芝山岩的四角頭慶讚中元、社子島的夜弄土地公、士林神農宮的遶境等。除此之外,我們讓同學體驗平安符的製作,並出版《平安就是福—認識寺廟的平安符》、央請謝宗榮老師進行宗教科儀儀式,並出版《臺灣傳統宗教的執事人員與法事祭儀概觀》、《臺灣傳統宗教的法事祭儀與執事人員》。目前正在進行的有剪黏、佛像雕刻等體驗活動的安排與記錄。
在此過程中,感謝左宜恩老師的介紹,讓我們得以邀請到謝宗榮老師到東吳大學來演講「台灣的祈福習俗與儀式—科儀演示」,並為同學們祈福。由於謝老師對於臺灣宗教以及與傳統宗教相關的活動相當熟悉,因此邀請他幫我們撰寫《臺灣傳統宗教的執事人員與法事祭儀概觀》、《臺灣傳統宗教的法事祭儀與執事人員》,前者為簡要版,後者為進階版。臺灣漢人社會的傳統宗教信仰發展蓬勃,相關的宗教活動眾多,已成為許多人生活中的一部分。書中談及各種祭典與儀式,諸如迎神慶典、祭典儀式、普度濟幽、驅瘟逐疫、寺廟習俗等,並附上精彩的照片相互對照,更能幫助讀者理解。同時,各種祭典與儀式,有它的每一項儀式的整體內容,其中道士法師在科儀中扮演神祇與信眾之間的「中介者」角色,以求獲得神祇之賜福、解罪。謝老師在本書中介紹了道士、法師、乩身、禮生等中介者角色以及他們各自在科儀儀式中扮演的角色。
希望透過此本書,能讓大家對臺灣宮廟文化的各種祭典活動有更深的瞭解,以及體察這些活動與常民生活之間的關係。
大學USR與地方社會:我的地方宗教之旅/鄭得興
2017年我加入了東吳社工系萬心蕊主任的大學社會責任計畫(USR),經由萬主任介紹認識了北投洲美社區的郭琬琤業師。某天我與琬琤約在芝山捷運站,她騎著摩托車載我前往洲美社區,新鮮的空氣、鄉間小路、二樓矮房、綠油油的稻田、咁阿店,我很幸運在改建前來了洲美社區。我們討論如何在洲美社區消失前留下珍貴的記憶,於是我們組織了十幾個東吳大學學生來做口述歷史,第一次約在屈原宮集訓,之後分組做了十幾份口述故事。後來我與洲美三王宮結了緣,我們口述的對象改為與三王宮有關係的長者。同時間我帶了課堂同學到三王宮當慶典活動志工,其中有幾個是陸生,也有幾個學生跟我來三王宮見習了何謂「問事/辦事」,我也追隨三王宮兩次前往宜蘭、花蓮及桃園進香,以及參加多次宮廟法會。我們專訪三王宮林富家主委,他對三王宮的過去與未來侃侃而談,三王宮不僅改變了他的命運,他也讓三王宮造福更多人。洲美社區是我做大學USR與地方社會連結的起點,而我也開始覺得大學生應該早點走出校園。
2018年我同時加入黃秀端院長的東吳人社院USR計畫,第一年我們做了眷村的歷史記憶,我們完成了一些著作;第二年計畫開始我們針對士林的宮廟、教育、生態、美食等領域,分別進行田野調查與口述歷史。我延續洲美三王宮的宗教情懷來到了士林神農宮,三王宮祭拜古公三王,神農宮主祭五穀先帝,祭祀對象不同,但看到信徒的虔誠是相同的。我也帶學生來神農宮參加遶境、宮廟走讀、神農文化祭等活動,我今年(2022年)六月參加了神農宮張天師到臺中豐原的進香活動。神農宮目前在進行大整修,我們訪問了何逸松董事長,何董說神農宮是士林最古老的廟宇,他最想做的是慈善關懷事業,他也想振興士林舊街地區的經濟發展。我看到了三王宮與神農宮兩位主事者的最新思維與作為,他們都引介了許多年輕人來廟裡工作,讓廟裡朝氣蓬勃,於是我也很願意帶著年輕學子進廟裡來重新認識我們的民俗文化。
2021年上半年我在課堂演講上邀請謝宗榮老師及其夫人來學校教室擺設了道壇,謝老師披上道袍先為我們講解臺灣的祈福習俗與儀式,然後請同學在道壇前站一整排接受謝老師的祈福,祝福同學在下週期中考能獲高分。我們不僅帶學生走出校園體會宗教民俗慶典,我們也請來了專家學者走入東吳大學校園進行演講、研討會及辦展,我們舉辦過平安符特展,並教導同學如何製作平安符。我們在春天的時候,策劃了比較臺灣媽祖與中東歐復活節女神的特展,我們敬邀東吳大學黃寬裕牧師來課堂上講授復活節的意義,也實作了復活節彩蛋。另外,中研院張珣所長為我們詳細講了媽祖故事與在臺灣的發展脈絡。本來還安排在課堂教室裡請老師跳鍾馗,但因疫情而取消了。
2019年是國發會所訂定的地方創生元年,政府相關部門鼓勵青年返鄉,城鄉差距似乎有在縮減。地方文化如何再創生,許多青年發揮了豐富的創意,我在東吳士林USR第二專長課程裡將地方創生與文史導覽作為教授內容,其中透過地方宮廟的社會網絡連結,我們發現地方日常生活肌理其實跟過去的祭祀圈或信仰圈仍有緊密相關,並沒有因為社會現代化或社會快速變遷而使得傳統民俗信仰消失無蹤,而是被宮廟本身與年輕人分別轉型到合適的當下社會用途,於是返鄉青年安排了地方微旅導覽小時候記憶中的大廟,透過廟宇與地方的連結講出了地方情感與認同。這幾年來我在大學USR計畫中樂此不疲,從中越來越清楚地方文史DNA的構造,透過信仰來瞭解地方的前世今生,而我們亦藉由保存文化資產來豐富我們的文化生活,當然如能兼顧經濟需求那更好,但卻不能短視近利。正值東吳大學人社院士林USR正在深化課程與地方連結之際,謝宗榮老師專為我們相關課程設計了一本《臺灣傳統宗教的法事祭儀與執事人員》參考書籍,不僅作為我們課程的授課依據,更可以推廣作為地方創生與文史導覽的實用手冊,而我的地方宗教之旅也尚未完成,仍需要繼續走下去。
2022.7.3於水返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