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計 走為上計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意思是說,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我方選擇死拚是完全沒有出路的,最終只會失敗。只有撤退才能保存實力,待日後捲土重來,這是最好的選擇。
公元1368年,農民起義領袖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統治,建立了明朝。與歷代王朝的大多數統治者一樣,登上皇位之後,朱元璋在對開國功臣論功行賞的同時,更對功高蓋主的功臣們心存忌憚,朝臣們也是戰戰兢兢,「兔死狗烹」的悲劇時時上演⋯⋯
劉伯溫成功歸故里
明太祖朱元璋稱帝後,賜給謀士劉伯溫重要的官職和豐厚的俸祿。為了免遭朝廷官場鬥爭的不測之禍,劉伯溫想盡早從官場的漩渦中抽出身來,於是向朱元璋上書,請求回歸故里,最終獲得了恩准。
告老還鄉之後,劉伯溫過起了隱居生活。他每日在鄉間茅屋中讀書吟詩,飲酒奕棋,謝絕與官員來往,盡享生活的樂趣。但是,天有不測風雲。曾經和劉伯溫有嫌隙的朝臣胡惟庸當上了丞相,他一直對劉伯溫心懷不滿,便在朱元璋面前誣陷劉伯溫在故鄉圖謀不軌。朱元璋疑心極重,再加上胡惟庸煽風點火,所以第二年他便下聖旨剝奪了劉伯溫的俸祿。劉伯溫被迫忍氣吞聲地進京說明真情,不料卻由於急火攻心,在京城得了重病,一病不起,被送回鄉一個月後就病逝了。
由此看來,朱元璋稱帝後亂殺開國元勳,一方面是因為自己的疑心極重,不信任曾經和自己打江山的一眾臣子;另一方面,劉伯溫雖然死得有點兒委屈,但是畢竟還算落得善終,好過那些被朱元璋殺掉,甚至慘遭滅門的開國元勳。
事後諸葛亮
所謂伴君如伴虎,劉伯溫怕官場鬥爭會招致殺身之禍,便告老還鄉,全身而退。
劉伯溫是明朝的開國元勳,不僅精通兵法、謀略,在天文及風水學上也有很深的造詣,被認為是可以比肩諸葛亮的神人。
劉伯溫在幫朱元璋打下天下之後,為了免遭官場鬥爭的不測之禍,他向朱元璋提出辭仕過隱居生活,雖最後獲得了恩准,但可惜還是遭到了朝廷小人的誣陷。
趣史漫談
中國封建王朝歷來注重皇權的高度集中,而朱元璋將這種集中推到了極致。試想,如果劉伯溫能在打完天下之時便隱退,或許還會有一個壽終正寢的結局。由此看來,懂得適時進退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