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發展階段任務與可能挑戰
前言
要與青少年進行諮商或治療之前,必須要先了解服務對象發展階段的特色與需求,才能夠更了解當事人關注的議題,是否是成長階段的必然?還是有其他因素需要納入考量?同時也可協助諮商師換位思考、同理當事人的情況,做適當診斷與處置。此外,發展不能自外於脈絡與環境,每個世代所遭遇的歷史文化不同、也影響青少年的生命經驗(Cobb, 2007, p. 17),因此本章會針對青春期發展特色與挑戰分別做闡述。
一般人對於青少年的定義可以有三方面:一是從生物學上的定義,也就是身體發展面向來看,個體出生後的前三年與青春期是發展最迅速的時期;二是心理學上的定義,也就是發情期、認知能力與社會期待上迥異於兒童時期;第三是社會學上的定義,指的是社會地位及社會期待,青少年將邁入自給自足且自我依賴階段(Cobb, 2007, pp. 8-11)。青少年進入青春期間,女性早於男性近兩年,女性在九、十歲左右開始,十二、三歲達頂端,而男性在十歲左右開始發展快速,頂端則在十四、五歲左右(Cobb, 2007, p. 9;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2013, cited in Murray, Pope, & Wills, 2017, p. 153),且每隔十至十五年左右,青少年的發展就較之上一代要更提早成熟一到兩年的時間,換句話說,在父母親那個年代的青春期若是在十四、五歲開始,子代的青春期可能提早兩到四年,也就是十二到十三歲之際。成熟的速度當然需要考量時代、科技、醫療,甚至環境等因素,不是只靠營養或是自身遺傳基因的影響。
發展不是單一進行,也不是只有一條路徑(Akos, 2001, p. 93),最常見的爭議是「先天」(nature)還是「後天」(nurture),事實上是兩者的交互影響。青少年的發展任務包括:身體發展往成人方向(包括性成熟)、與同儕發展更成熟的關係、達成男性或女性的社會角色、重新定義自己的優勢、達成情緒上的獨立;青春期晚期就要準備婚姻生活、養成自給自足的能力、發展一套價值觀與倫理系統引導行為,以及成就社會負責的行為(Cobb, 2007, pp. 24-27)。在思考青少年發展的挑戰議題時,還需要注意三件事:(1)考慮環境脈絡與「正常」的定義─我們對於許多「正常」的定義是與文化有關的;(2)每個人在發展的步調可能不一樣,而在某一個人身上的不同發展(如身體、情緒)速率也不一樣;(3)青少年的發展與父母親的發展議題是有交互作用的─因為父母親也正在面臨他們自己發展中的挑戰(Micucci, 1998, pp. 56-57)。
青少年的身心發展特色與挑戰
諮商師需要了解青少年的一些特性,這些都與其發展階段和特色有關,像是突然闖入的思考(有時候會出現不專心或出神),很容易情緒崩潰或暴衝(因為情緒控管還不成熟),缺乏情緒管理(有時在衝動下做出錯誤決定或行為),容易生氣或具攻擊性(情緒較為敏感、也不善於掩飾),自傷行為(用來壓抑賁張的情緒或讓自己感覺活著),逃家逃學(對面臨之問題無法做有效解決),引起注意(是自我認同的手段之一),焦慮(煩惱或擔心未來),自尊低落(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與評價),轉換困難(如轉學、適應新環境),解離(身體與心理分離感,類似靈魂出竅),以及較差的本體感(覺察自我身體與個人空間的能力)(Vicario & Hudgins-Mitchell, 2017, p. 60)。
青少年在追求獨立與個殊化的同時,可能出現不尊重、氣憤、疏離家人,與家長間的摩擦、衝突或是矛盾及反抗,都是研究中經常出現的情況(Magen, 1998, p. 49),但是青少年的基本需求是—如何維持「歸屬」與「獨立自主」之間的平衡。儘管世界在轉變,但是一般說來青少年對於生命仍抱持著較正向的看法(Cobb, 2007, p. 6)。諮商師除了像家長一樣提供青少年支持與安慰,類似「安全堡壘」的功能之外,還需要提升青少年當事人的主動性(initiative)、認同與獨立,來催化其健康發展(Sommers-Flanagan & Sommers-Flanagan, 2007, p. 22)。除了青少年發展特色與通則之外,也要注意這些特色與時代環境間的交互作用,因此本章會針對青春期的各項發展通則及變化作簡單介紹,同時也就現存時代脈絡的關注議題或挑戰做說明。
一、青少年的大腦與身體發展
青少年的大腦發育幾乎與其他發展同步,只是速率或有不同,青少年的大腦發展與其行為有莫大關係。腦神經纖維周圍的髓鞘(myelination)形成,有助於青少年的衝動行為更快速執行,同時也扮演了抽象思考的重要角色—將不同區域的資訊做統整(Cobb, 2007, p. 128)。青少年的大腦構造會持續發展到成年早期,執行與社會功能趨於成熟,對於社會情緒與自我控制部分可能會較為敏感(Dumontheil, 2016)。青少年大腦前額葉白質的發展固然較不會尋求立即的酬賞滿足,但是也有研究發現會較易從事危險行為(Steinberg, 2010),大腦的發展受到基因遺傳、環境與文化的交互影響,我們對於大腦的研究還有一段長路要走。
青少年是人生快速發展的第二階段(前一階段是3歲之前)。不同性別的發展或多或少會有差異存在,像是女性的青春期在9-11歲時開始,男性則是從10-13歲開始,不管性別如何,青春期最明顯是在12-14歲時展現(Cobb, 2007; Dixon, Rice, & Rumsey, 2017, p. 321),可以看出男性與女性的發展有先後,差距大約兩年左右。女性身高在十一歲左右開始急速增加,男性則是在十一至十六歲之間(Susman, Dorn, & Schiefelbein, 2003, cited in Cobb, 2007, p. 71);女性開始有月經或許還不固定,男性會夢遺,也開始有自慰的行為,而這些發展不是同時發生、也有個別差異(Cobb, 2007, pp. 71-81)。女性在生理發展上脂肪較多、臀部變大,這是為了往後生育所做的準備,男性則是肌肉組織較多、肩膀變寬,上半身呈倒三角形(Cobb, 2007, p. 9),青春期之後,男性上半身的力氣是女性全身的三分之二;第二性徵的出現是青春期的特色,青春期的女性對於自己的身體成熟及改變的感受較為複雜(Jaffe, 1998, p. 508)。
早熟的青少男在同儕間較有優勢、有自信也受歡迎(Cobb, 2007, p. 82),然而也較容易涉入危險(如飲酒、駕車)或偏差行為(Susman et al., 2003, cited in Cobb, 2007, p. 82),相對地,早熟的女性反而對自己較早成熟的身體有不適應感、低自尊(Dusek & McIntyre, 2003, Susman et al., 2003, cited in Cobb, 2007, p. 83)。女性對於自己的體型較不滿意,男性則較滿意。媒體會影響青少年對自己身型的看法,觀諸目前媒體資訊發達,加上青春期是很在意同儕與性別刻板印象的時期,青少女會刻意節食,以符合自己理想中的身體意象(body image)(多半是不切實際且遠低於標準體重),較容易造成飲食失調(如暴食或厭食),而現在許多青少男也注重自己的體型,會刻意運動、節食或使用藥物,飲食失調已非女性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