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囊括理論、技術及應用三方面,並探討及介紹國內外案例,圖文、圖表並茂的「生態旅遊」教材、實用書。
近年來,生態旅遊逐漸為國人所重視。傳統的觀光考量是旅客數量,但生態旅遊考量的則是旅遊者的環境教育、生態保育和保存當地文化資產的思惟。目前,生態旅遊的新思惟逐漸取代傳統觀光遊憩區的樣貌,並朝向永續生態的方向發展。
本書囊括理論、技術及應用三方面,內容包括生態旅遊緒論、調查及評估、旅遊地的規劃與設計、旅遊地保育與復育、策劃與管理、專業教育及解說、旅遊景點、旅遊經濟與社區發展、生態旅遊的未來等十個章節。從環境教育、環境素養(EQ)、規劃原理、景觀生態學及生態經濟學的概念,突破既有的學科領域界線,結合資訊科技及技術,進行學理探討與實務上的應用。
本書特色為探討及介紹國內外生態旅遊的案例,包括生態旅遊地的調查、規劃、設計與管理可操作的概念。在案例中提供讀者了解生態旅遊地區的發展及經營方法,以實踐自然資源的永續保存、保護當地生物多樣性的資源,以及棲地發展原則;不但要將人為的衝擊降至最低,並能透過旅遊活動的收益,加強旅遊地區自然環境與文化資產的保育。因此,實為一本圖文、圖表並茂的「生態旅遊」教材、實用書。
隨著生活水準提升以及工作時間的縮減,生態旅遊產業也為國人所重視。然而,生態旅遊除了關切旅遊產業的成長之外,更關切旅遊的性質和內容。傳統的觀光活動考量的是旅客的數量,但是生態旅遊工作者考量的是遊客的環境教育、生態保育和保存當地的文化資產。目前,生態旅遊的規劃逐漸取代傳統觀光遊憩區的樣貌,並朝向永續生態的方向發展。本書結合環境教育、環境素養(EQ)、規劃原理、景觀生態學及生態經濟學的概念,進行實務上操作。全書將探討以下的國內外案例,並進行生態旅遊地的調查、規劃、設計與管理:
本書生態旅遊的定義:最早的生態旅遊定義為:「觀察動植物生態環境的旅遊方式」。目前在廣義定義上也可以解釋為:「具備保育、復育及教育觀念及作法的休閒遊憩行為」。國際生態旅遊協會(The Ecotourism Society)定義生態旅遊生態旅遊為:「生態旅遊是一種負責任的旅遊,顧及環境保育,並維護地方住民的福利」。
本書提供讀者了解生態旅遊地區的發展及經營方法,以實踐自然資源之永續保存、保護當地生物多樣性的資源和棲地為發展原則,不但必須將人為的衝擊降至最低,並能透過旅遊活動的收益,加強旅遊地區自然環境與文化資產之保育。透過經濟計量與管理模式,探討規劃生態旅遊的途徑,鼓勵社區獲得來自生態保育及旅遊發展的實質效益。讀者在本書中將了解如何透過計量方法,了解如何將旅遊所得的收益轉化成為當地社區的保育基金,操作方式包括鼓勵社區居民的參與,及透過不同機制協助社區籌措環境保護、研究及教育基金,以對當地生態與人文資源之保育提供直接的經濟助益,全書將探討下列議題:
(一)如何採用低環境衝擊的營宿與休閒活動方式?
(二)如何規劃生態旅遊地的遊客量(不論是團體大小或參觀團體數目)?
(三)如何支持當地的自然資源與人文保育工作?
(四)如何儘量使用當地居民之服務與載具?
(五)如何提供遊客以自然體驗為旅遊重點的遊程?
(六)如何聘用瞭解當地自然文化之解說員?
(七)如何確保野生動植物不被干擾、環境不被破壞?
(八)如何尊重當地居民的傳統文化及生活隱私?
作者簡介:
方偉達
現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理學院副院長(2023~)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優聘教授兼所長(2019至今~)
國際濕地科學家學會(SWS)亞洲委員會主席
社團法人臺灣濕地學會理事長
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常務理事
Wetlands(SCI期刊)副主編(Associate Editor)
學歷
美國德州農工大學生態系統科學暨管理哲學博士
美國哈佛大學景觀建築設計碩士
美國亞歷桑那州立大學環境規劃碩士
國立中興大學(臺北大學)地政學系法學士
經歷
拉姆薩濕地公約科學技術審查委員會觀察員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境教育基金管理會委員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國家環境教育審議會委員
社團法人臺灣濕地學會理事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安全衛生中心主任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
中華大學觀光與會議展覽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中華大學休閒遊憩規劃與管理學系助理教授
東海大學景觀學系所客座助理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國立臺南大學生態旅遊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哈佛大學中華民國學生聯誼會會長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境教育科、環境影響評估科薦任科員
臺北縣三重地政事務所課員
考試
80年高考土地行政人員及格
88年教育部公費留學考試第一名(海岸濕地保護及復育學門)
著作
《闇黑論文寫作》、《闇黑研究方法》、《環境教育》、《人文社科研究方法》、《期刊論文寫作與發表》、《休閒設施管理》、《生態旅遊》、《國際會議與會展產業概論》、《節慶觀光與民俗》、《圖解–如何舉辦會展活動SOP標準流程和案例分析》、《圖解–節慶觀光與民俗SOP標準流程和案例分析》、《濕地工程與科學》(譯作)(以上均為五南出版)、《城鄉:生態規劃、設計與批判》(六合)、《聽,濕地在唱歌:城市的生態復育手冊》(新自然主義)、《生態瞬間》(前衛)(新聞局金鼎獎)。
榮譽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及自然保育有功人士、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福特保育暨環保獎。Society of Wetland Scientists(SWS)領袖服務獎(2011 & 2017 President’s Service Award)、Wetlands(SCI期刊)年度最佳副主編獎(2015 Wilcox Award)。
網站
http://www.wei-ta.net
章節試閱
第一篇 生態旅遊規劃科學
生態旅遊就是兼顧自然地區環境保育和促進地方居民福祉的責任旅遊。
-國際生態旅遊學會(TIES)
根據國際生態旅遊協會的統計數據,從2002年到2007年之間,全球生態旅遊的人數成長23%。依據國際生態旅遊學會估計,生態旅遊活動每年成長20%,預計到了2020年,還會成長一倍。生態旅遊源自於在原始自然地區的旅遊,後來衍生為維護當地資源、尊重當地文化,並應設法回饋當地居民,使居民成為環境的守護者,藉此讓地方經濟獲得改善。生態旅遊應該以自然科學為基礎,將自然資源為旅遊規劃項目,並且訂定旅遊核心價值,詳細調查當地具有生態教育價值的生物、自然及人文風貌等特色,透過良好的遊程規劃與服務,使遊客得以深入體驗。
因此,本篇精神在培養學生調查自然區域的獨特資源能力,提出規劃及經營生態旅遊的重要核心價值。本篇共計五章,第一章開宗明義,首先介紹生態旅遊的概念、歷程、定義及契機,第二章主要以自然區域的資源為核心,介紹如何藉由調查當地具有生態教育價值的生物、自然及人文風貌等特色,透過良好的遊程規劃與服務,讓遊客認識生態旅遊的重要性;並且採取共同保護資源的深度旅遊方式,使遊客得以深入體驗生態,並了解到生態環境的脆弱性。在生態旅遊科學規劃應用部分,第三章討論生態旅遊地的規劃設計;第四章藉由地理資訊系統及相關軟體設備,分析生態旅遊地和旅遊景點的行程;第五章以國內外生態哲學的觀點,介紹生態旅遊地復育與保育的最新理論與實務。
第一章 生態旅遊緒論
學習焦點
臺灣因地理環境特殊,擁有豐富多樣化的人文和生態資源,過去為國際人士津津樂道,在旅遊產業發展上原本具有備極佳的條件。近年來,國人除了藉由出國旅遊增廣見聞之外,同時也藉由國內旅遊,欣賞臺灣優美的風光。儘管旅遊事業被稱為「無煙囪的工業」,隨著國人對旅遊活動的重視,旅遊人口日益增加,然而旅遊景點的服務品質卻因為旅客的增加而降低。此外,在旅遊業快速成長的背後,同時產生了自然環境和社會文化結構的衝擊。旅遊成長需要仰賴旅遊地區擁有良好的環境,自2002年國際生態旅遊年開始,強調保育和觀光發展兼籌並顧的旅遊事業因應而生。人們也開始尋找一種經濟成長和環保均衡的思考,避免大眾旅遊所衍生弊端的旅遊形式。因此,旅遊活動除了重新考慮發展策略、遊程設計、規劃評估、地點評鑑之外;同時要避免企業與財團成為主要的主導者與獲利者,因此,社區居民參與,同時也是21世紀現代生態旅遊活動不可或缺的要素。
第一節 什麼是旅遊?
一、旅遊的定義
何謂旅遊(tourism)呢?在西方旅遊的字彙中,英語(tourism)、tourismus(德語)、tourisme(法語)、toerisme(荷蘭語)、turisme(丹麥語)、turism(瑞典語)、turismo(義大利語)、turismo(西班牙語)的字源,都是來自於拉丁文的tornare,意思是返回原點的圓形移動軌跡。旅遊又稱為tour ,或稱為travel ,在漫長的歷史脈絡中,旅遊是一種複雜的動態過程,涉及到人類經濟、社會、文化、地理、歷史及法律等相關社會領域的活動。
旅遊幾乎和人類的文明發展史同樣源遠流長。人類祖先共同的集體跋涉記憶始於6萬年前,當時由於氣候產生變化,以狩獵、採集為生的人類祖先中的一部分,被迫跟隨獵物離開非洲,前往新大陸。後來人類在4萬5千年前遷徙到東北非及中東地區,亞洲人種的祖先在3萬5千年前,經由歐亞大陸遷徙到達東亞定居。這些民族先遷徙到印度大陸,然後沿著海岸線到達南亞,之後抵達東南亞及中國大陸,形成了南亞民族和東亞民族。這些散布全球各地的後裔,都是源自於非洲,後來演化成為現在的全球人類社會。在冰河時期由於大陸沿海島嶼和陸地相連的關係,到了3萬年前,部分亞洲人種遷徙到了澳大利亞和巴布亞紐幾內亞。事實上,由於造船術的發明,部分亞洲人種在5千年前從臺灣向東航行遷移,在菲律賓定居,甚至航行到了紐西蘭定居。
在人類文明史中,當物質和精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出現了旅行和遷徙活動,這就是老祖宗們首度開始從事於旅遊活動。然而,旅遊不完全等同上述的遷徙和定居。在原始社會時期,人們因為狩獵、採集而形成遷徙行為,到了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因為社會分工關係,產生士農工商等階級。早期貴族或是商人因為遊歷、經商或是宗教活動進行遊覽活動,到了近代由於工業革命的影響,國民所得大幅度地增加,工作時間相對縮短;此外,交通工具和通訊設備日新月異,國內外旅遊活動不斷推陳出新,形成嶄新的觀光事業。
依據世界旅遊組織對於旅遊的定義,旅遊具備娛樂性、異地性和暫時性活動的特徵。在20世紀初,旅遊是為了滿足生活和文化的需求,因而居住在外地,與當地的人互動的行為。歷史文獻中最早定義「旅遊」的西方學者是奧地利的經濟學者舒樂得(Hermann V. Schullard)。舒樂得在1910年的時候定義旅遊為:「旅遊是一種經濟本質的總和,關係到一個國家、地區或是城市中的外國人的入境、停留和流動等活動」(Bhatia, 2001:66)。
由於這個定義受到限制,不能涵括所有的旅遊活動,後來瑞士學者亨澤爾和克拉普夫提出了新的定義。亨澤爾和克拉普夫在他們合著的《普通旅遊學綱要》中提出:「旅遊和營利無關,僅止於某地方進行短暫的停留,並且在停留時間內所衍生的各種現象和關係的總和」(Hunziker and Krapf, 1941)。亨澤爾和克拉普夫定義旅遊包括國內旅遊和國外旅遊,後來國際專家旅遊協會(AIEST)採用這個定義,定義旅遊的前提是:「非居民」、「短暫停留」,而且不進行「營利事項」的旅行活動。
在20世紀中葉,商業活動和旅遊活動還沒有具體結合,亨澤爾和克拉普夫的定義僅止於休閒、時間和會晤關係,缺乏針對20世紀中葉後所發展的「商務旅行」進行完整的詮釋。
1936年,國際聯盟統計專家委員會首次提出「外國遊客」的定義,外國遊客指的是離開居住地到其他國家旅行至少24小時以上的人。到了1945年,聯合國認可了這個定義,但是增加了「最長停留時間不超過6個月」的規定。
1963年在羅馬舉行的聯合國國際旅遊大會(簡稱為羅馬會議 )中,也僅僅定義了旅客(visitor)這個概念,旅客是為了自身娛樂、保健、休閒、文化活動或其他類似理由,而自願外出旅行的行為,這個定義還沒有針對團體旅遊和商務旅遊進行描述。
從1967年開始,世界各國接受了旅客(visitor)、觀光客(tourist)和遊客(excursionists)的定義。在1967年的瑞士日內瓦會議上,聯合國統計處提議遊客(excursionists)這個名詞。在羅馬會議的定義中,旅客至少要逗留24小時,但是有些遊客外出遊覽,但於在當日返回了居住地,這些人被定義為遊客(excursionist),遊客包括:一日遊者、乘船旅客和過境旅客。
目前世界旅遊組織認為,旅遊除了包含上述的理由之外,應該還要包括因為公務或是商務進行的個人或是團體活動,因此定義「旅遊」為:
旅遊是指個人或團體出外最少離家55哩(88.5公里),為了個人或公(商)務因素,到居住地及工作以外的地方,至少逗留24小時,而且停留時間不超過一年的遊覽活動,其中包含遊程、住宿及交通運輸元素。
聯合國統計處認為旅遊有下列三個要素:
(一)旅客從事的活動是離開日常生活居住地;
(二)這些活動需要交通運輸將旅客帶到目的地;
(三)目的地有充分的軟硬體設施與服務等,能夠滿足旅客旅遊準備,以及在該地停留期間的需要。
表1-1 旅遊(tourism)定義的演變
定義者 時間 定義 定義關鍵詞
舒樂得 1910年 舒樂得為奧地利經濟學者,他以經濟學觀點定義旅遊是一種經濟本質的總和,關係到一個國家、地區或是城市中的外國人的入境、停留和流動等活動。 1. 經濟活動。
2. 外國人。
3. 入境、停留、流動。
亨澤爾、克拉普夫 1941年 亨澤爾和克拉普夫是瑞士學者,以教育的觀點提出旅遊和營利無關,僅止於某地方進行短暫的停留,並且在停留時間內所衍生的各種現象和關係的總和 1. 和營利無關。
2. 短暫停留。
世界旅遊組織 現代 是指個人或團體出外最少離家55哩(88.5公里),為了個人或公(商)務因素,到居住地及工作以外的地方,至少逗留24小時,而且停留時間不超過一年的遊覽活動,其中包含遊程、住宿及交通運輸元素。 1. 個人因素、公務因素、商務因素。
2. 路程超過88.5公里。
3. 停留時間超過一天,少於一年。
個案研究—美國的旅遊簡史
美國是旅遊業大國,只要談論到世界各國的旅遊活動,一定要談論到美國。根據旅遊行業協會報告顯示,在2005年有730萬美國人仰賴旅遊業維生,收入超過1兆3千億美元。但是在1820年之前,美國人很少享受到旅遊的樂趣。1820年至1840年之間,因為工業革命讓大量的人力從工廠釋放出來,讓當時的勞工階層開始擁有旅遊所需的金錢和時間。隨著輪船的發明、鐵路的鋪設,從19世紀中葉開始,美國人就擁有便捷的交通運輸,以及充分的軟硬體旅遊設施和服務,享受更快捷、便宜和舒適的旅程。
一、欣賞戶外景觀的時尚旅遊
在19世紀時,美國人在旅行中尋求健康,並且欣賞優美的風景。在這段時間,美國商人在紐約州和維吉尼亞州興建大型溫泉會館;由於欣賞戶外景觀成為當時的時尚,19世紀美國人最喜歡的旅遊景點,包含新罕布什爾州的白山、哈德遜河沿岸的鄉村以及尼加拉瓜大瀑布。歷史學家西爾斯(John Sears)稱為這時期的旅遊歷史是:「發展出神聖崇拜的朝聖旅行,遊客從旅程中發現了如何凝視大自然產生精神和美學的再生力量。」當時流行的「時尚之旅」(fashionable tour),例如在美麗的哈德遜河上乘坐蒸汽客輪到奧爾巴尼,或是往西部沿著伊利運河,停留在巴爾斯頓或薩拉托加溫泉,終點站停留在尼加拉瓜大瀑布。在1825年出版的旅遊指南《北方旅行者》中描述遊客參觀路線和體驗活動。在這個時期,旅遊成為美國人身分地位和國家文化的象徵。
南北戰爭結束之後,美國人喜愛的旅遊地點集中在佛羅里達州和美國西部,這些地點包括傑克遜維爾、聖奧古斯丁和棕櫚灘。石油大亨弗拉格勒(Henry M. Flagler)在佛羅里達州的東海岸興建鐵路,並且在棕櫚灘營造了一座擁有1,150間客房的豪華酒店,這座名為「皇家普林斯頓酒店」(Royal Poinciana Hotel)在1894年完成後,成為當時的最大的木質結構建築。普藍特(Henry B. Plant)後來在墨西哥灣沿岸地區興建旅館,也是採取相同的手法。當美國在1869年完成橫跨北美大陸的鐵路之後,基於對於美國西部的好奇,許多旅客蜂擁到了加州,欣賞優勝美地國家公園的風光,當時主要的旅行社包括雷蒙和惠特科姆公司。這些旅行社處理美西旅遊的行程,包括安排投宿在蒙特里爾的蒙特酒店。
二、旅遊景點的妥善保護
19世紀末葉到20世紀初,美國保育團體參與了旅遊景點的保護工作。例如在1860年,弗農山女士協會(Mount Vernon Ladies Association)購買和復育美國國父華盛頓在維吉尼亞州的故居。在此同時,政府成立商會(chambers of commerce)和旅遊局(tourism boards)以回應民眾對於旅遊活動的需求。美國政府在1872年更成立了黃石國家公園,1916年成立了國家公園管理局(NPS),以保護自然景觀和生態。
圖1-1 美國政府在1872年成立了黃石國家公園,以保護當地的野生動物野牛群及特殊的自然景觀(方偉達/攝)。
三、旅遊業的興盛、停滯到復甦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汽車工業刺激了旅遊業的發展。在1930年,2,300萬美國人擁有自用汽車。中產階級的在旅遊途中,住在旅館、汽車旅館,或是汽車宿營地。美國政府大量興建公路,在經濟大蕭條期間,動用了40億美金興建、修復或是改善了651,087英里和124,031座公路橋樑。1945年之後,由於美國人的可支配收入增加,旅遊業成長快速。主要旅遊景點包括城市、滑雪勝地,和國家公園。城市旅遊成為一種選擇,例如,德克薩斯州的聖安東尼奧,和馬里蘭州的巴爾的摩是城市旅遊著名的景點。此外,1955年加州迪斯尼樂園成立之後,吸引了眾多了人潮,在1998年的營業總額超過1.63億美金。但是好景不常,2001年9月11日發生了恐怖組織以民航客機撞擊紐約雙子星大樓事件,美國國土安全部在海關的安全檢查更為嚴厲;此外,在小布希和歐巴馬政府主政時代,飛航恐怖攻擊氣氛揮之不去,造成空運旅遊成長的的萎縮。2008年華爾街金融風暴造成旅遊業的不景氣,美國身為世界旅遊業的龍頭,正透過世界貿易組織相關計畫的協助,以提振旅遊業的復甦。
(資料來源: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History, by an Answers Corp. at http://www.digitalhistory.uh.edu/encyclopedia/encyclopedia.cfm; Aron, 1999; Brown, 1999; Cocks, 2001; Sears, 1989; Shaffer, 2001)
第一篇 生態旅遊規劃科學
生態旅遊就是兼顧自然地區環境保育和促進地方居民福祉的責任旅遊。
-國際生態旅遊學會(TIES)
根據國際生態旅遊協會的統計數據,從2002年到2007年之間,全球生態旅遊的人數成長23%。依據國際生態旅遊學會估計,生態旅遊活動每年成長20%,預計到了2020年,還會成長一倍。生態旅遊源自於在原始自然地區的旅遊,後來衍生為維護當地資源、尊重當地文化,並應設法回饋當地居民,使居民成為環境的守護者,藉此讓地方經濟獲得改善。生態旅遊應該以自然科學為基礎,將自然資源為旅遊規劃項目,並且訂定旅遊核心價值...
目錄
課程大綱:
第一篇 生態旅遊規劃科學
以自然區域的資源為核心,調查當地具有生態教育價值的生物、自然及人文風貌等特色,透過良好的遊程規劃與服務,使遊客得以深入體驗。因此培養學生調查自然區域之獨特資源,為本書提出規劃及經營生態旅遊的重要核心價值。
第一章、生態調查理論
1、景觀、生態多樣性
2、邊緣效應原理
3、內部物種及外部物種的調查
4、旅遊對生態的衝擊分析
第二章、生態旅遊地的規劃與設計
1、基地調查:現存問題的發掘、基地分析(界線、退縮線、鄰接道路、現有景觀物情況、現有景觀與指標設施配置、現有植栽調查)。
2、規劃程序:規劃圖說、分期分區興建計畫(位置、使用強度、交通、停車、景觀)、配置圖說(方位、地形、四週道路、附近景觀物情況、申請基地之位置、騎樓、防火間隔、空地、基地標高、排水系統)。
3、規劃設計圖製作:規劃區平面、立面、剖面、構造、空間用途及材質。
4、基地及景觀配置製作:規劃區之方位、地形、四周道路、基地界線、退縮線、綠化地區位置及面積比率、交通動線(基地車輛出入口、車道、人行道)、公眾活動區、服務區(裝卸區、垃圾暫存區、地面其它固定設施物等)、基地法定停車位數量、實際規劃之停車場及停車位數量、景觀物主要出入口、基地法定總植栽量(含中、小型喬木植栽量)、植栽計畫(應含綠地、遮蔽性綠籬及停車場等之植栽配置,及原有植栽與新栽植植栽之位置與數量計算)、灌溉系統、各種指標位置。
5、規劃問題討論:綠蔭、中水回收系統、噴灌回收、景觀池、透水空間、透光空間、堆肥場、人工溼地等規劃。
第三章、應用輔助生態旅遊地的規劃
1、景觀動畫輔助模擬
2、電腦輔助景觀設計
3、地理資訊系統疊圖
4、最小路徑法規劃路線
第二篇 生態旅遊社會科學
透過問卷調查,依據體驗、瞭解、欣賞與享受大自然為重點,經由營造遊客與環境互動的過程,並透過對旅遊地區之自然及文化資產提供深入且專業的解說,藉由行前及途中適時給予正確資訊,培養學生了解擔任解說員的方式,透過的引導與環境教育活動的融入,提供遊客不同層次與程度的知識、識覺、鑑賞及大自然體驗。
第四章、生態教育與解說
1、環境教育(如何推動遊憩、休閒、觀光的生態觀念?)
2、生態教育
3、解說原理(解說技巧、內容及策劃)
4、問卷調查原理(問卷內容與調查方法)
5、輔導與講習
6、環境教育實務(實際探討案例)
第五章、生態旅遊規劃
1、方案規劃
2、遊程設計
3、國家領隊與導遊
4、遊程安全
5、土地管理
6、設施管理
7、旅遊法規及合約
8、旅遊策劃及諮詢
第六章、生態旅遊地復育與保育
1、旅遊地生態復育
2、旅遊地生態保育
3、旅遊地生態補償
4、旅遊地生態效益評估
第七章、生態旅遊經濟發展與管理
1、旅遊生態管理
2、旅遊生態經濟學
3、生態旅遊區經營與管理
4、生態公益信託
5、地區居民參與
課程大綱:
第一篇 生態旅遊規劃科學
以自然區域的資源為核心,調查當地具有生態教育價值的生物、自然及人文風貌等特色,透過良好的遊程規劃與服務,使遊客得以深入體驗。因此培養學生調查自然區域之獨特資源,為本書提出規劃及經營生態旅遊的重要核心價值。
第一章、生態調查理論
1、景觀、生態多樣性
2、邊緣效應原理
3、內部物種及外部物種的調查
4、旅遊對生態的衝擊分析
第二章、生態旅遊地的規劃與設計
1、基地調查:現存問題的發掘、基地分析(界線、退縮線、鄰接道路、現有景觀物情況、現有景觀與指標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