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名稱:離見之見
從身體力量到生命省思
優人神鼓的追尋與淬鍊
劉若瑀的重溯與重塑
你的後念,永遠在挑戰你的前念
何不讓回憶,成為落地的塵埃
也才能找到內心那個離見的看見
回首過去,總有一種離開了才看見的明白。
人在追逐的時候,一心尋找答案,
但要尋找一種不能有答案的尋找,
這一路上要提起放下、提起放下……。
故事從一九八五年夏天說起,
劉若瑀從加州森林帶著劇場大師葛托夫斯基所給予的
關於生命、藝術,與自身文化關係的疑問回到台灣。
她自問:我是誰?我的根在哪裡?
惶惑中,她逐漸明瞭,放下,是另一種開始。
她要尋找的,是大師在找的事情,不是抓著大師過去的東西不放。
她回到自己的古老文化中摸索與追溯,重新長大。
而「優人神鼓」就從傳統、從土地、從台灣的山林裡長出來。
他們在自己的寧靜中擊鼓,更走向世界,
為每一位讀者凝聚一個「活在當下」的片刻。
這一切過程,不只是學習,更是了解──
了解自己、了解舞台不是成就自己的地方,
而是看見自己的機會。
──劉若瑀
作者簡介
劉若瑀
優人神鼓創辦人。
於一九七八至一九八一年加入蘭陵劇坊,接受吳靜吉博士創造力表演訓練,
參與金士傑執導《包袱》、《荷珠新配》等作品。
因《荷珠新配》對台灣小劇場產生關鍵性影響,所飾演的荷珠令人印象深刻。
主持中視「小小臉譜」,榮獲一九八二年第十七屆金鐘獎「最佳兒童節目主持人」,
同年赴美國紐約大學深造;一九八四年參與李安導演紐約大學畢業製作《分界線》擔任女主角,
取得紐約大學教育劇場藝術學碩士學位;隔年獲波蘭劇場大師葛托夫斯基遴選接受為期一年的客觀劇場訓練,
開啟生命本質的探尋之旅。
一九八八年創立「優劇場」,提出「溯計劃」,掀起小劇場探源風潮。
一九九三年,邀請黃誌群加入劇團,將擊鼓、靜坐和武術融入劇場創作,開創一系列「優人神鼓」作品。
廣闊運用音樂、戲劇、文學、舞蹈、祭儀等素材,實踐「道藝合一」東西交融之理念。
一九九八年於法國亞維儂藝術節演出《聽海之心》,至此帶領優人神鼓踏上國際舞台。
二○○三年以編導作品《金剛心》獲第一屆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類首獎;
二○○七年與景文高中合作創設優人表演藝術班;二○○八年獲第十二屆國家文藝獎「表演藝術家」殊榮;
二○○九年協助彰化監獄成立「鼓舞打擊樂團」;二○一二年以《劉若瑀的三十六堂表演課》作品獲第三十六屆「藝術生活類」圖書獎金鼎獎;
二○一四年帶領優人神鼓獲得第一屆總統創新獎;二○一五年獲國家二等景星勳章;
二○二一年起擔任「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首屆董事長。